第一篇: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己成民族振兴的关键,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用创新教育来培养,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和相加教育,是孕育创造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
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不仅满足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人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每位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体育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广阔天地。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青少年想象力丰富,思维定势较少,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体育教学可使学生创造潜质得以发挥,获得创造的乐趣。长期来在体育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增强体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体育目标的追求,从而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学体育应该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真在形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努力挖掘一切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因素势在必行。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和体育技能,发掘学生独立的个性和素质,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正确认识创新思维的含义
2.1走出“智力高,创造思维必高”的思想误区,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认为是智力的一部分,智力发展了创新思维会跟着发展。为此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综合方面的心理特征和整体结构,智力偏重于认识,而创新思维偏重于创新。
2.2创新思维和知识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学生取得广?龅闹?识后,才能有创新思维,确实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要有广?龅闹?识,对事物了解越多,则更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能从多方面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但不能形成“只有广?龅闹?识才有创新思维”的概念,否则会受知识的约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3正确理解创新思维,智力与知识的互相关系,在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正确认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创新思维、智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片面的体育教学观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基本相同,这主要原因应视为教育塑造的结果,因为学生习惯了完全依赖于教师获得知识。在一次随意调查中发现,100名学生中乐于课后向教师提问题的占61.5%,乐于课内向教师提问题的占22.5%,敢于反问教师问题的学生仅占2.8%。可见这种常规教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构建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4.1创设体育课堂教学的民生、宽松的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营造安全、和谐、温暖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形成一种自由,平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理自由,能够自由地思考,想象,选择并作出决定。在体育教学中改变阻滞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观念,将讲解教材,发展成创新思维的开放教学,将体育教学中的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课堂气氛改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注重人人参与,对所学的内容适时进行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想象力,鼓励并容纳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延缓评判不急于提供帮助,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之间自由、平等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对所学内容大胆质疑,不断地产生新颖的假设,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广阔天地。
4.2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把一些体育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然后示范和练习。这种学习方法是从“一般―特殊”的教学思路,它培养的是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创新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不拘一格,希望从多方法去解决,从心理学来说即为发散性思维。而“归纳式”教学法从“特殊―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易于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开阔思路,敏捷思维,能随机应变,具有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不局限于传统的结论,对于前人的经验,能独立地思考,提出不同的主张。例如:在篮球攻防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设想出各种各样的战术配合,教师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的篮球技术战术知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形式以“归纳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没讲过而学生不敢想,教师没做过学生不敢做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3采用启发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手段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启发和发现。启发,是为了让学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学生有所发现时,教师要及时去启发,在启发的引导下去发现,如此循环,二者结合,能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例如:在教原地侧向推铅球中,当教师提出铅球推不远的原因是什么时,有几位学生分别用手臂、腿部力量小的原因作回答,而有一位学生就想到用科学教材中钭抛运动中的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来解释这问题,此时教师要启发、讨论推不远的原因是否正确?再找一下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对推铅球远度的影响?这场讨论学生思维也活起来,问题不断发现,各种相似的联想也接踵而来,如空气的阻力,出手点,身体的协调性,心理问题等等。
4.4优化体育课堂内容结构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将所教内容有选择地改为以问题情景来呈现。把教学中学生的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有机结合起来,发掘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素质,以利于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掌握知识技术的策略与思维方法,淡化对技术动作的模式记忆。例如:在双杠支撑摆动前摆挺身下的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的动作不同阶段提出问题,在学生探究要领前提下,教师要予以指导形成概念,再进行练习,这样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化了对动作概念掌握,易于掌握技术动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效果是明显的。随着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科的创新教学也越来越为教育者所关注,每位教育者要“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之未明”,为创新教育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祝蓓里等.“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学出版社.2003.3.
第二篇: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小学体育
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小学体育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全面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只是表面形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学校教师目前还没有完全理解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尤其是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学校认为体育课程是“豆芽课,副科”,教学质量并不做要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单向直线型的知识传导,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自然下降。
2、教师模式单一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都由体育教育专业出身,这些教师一直都接受高单一的体育竞技训练,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效仿自己体育训练以及学习时候的竞技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过于强调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体育动作的示范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小学生乐于思考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正处于智力、身体发育成长的大好时机,科学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品质。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逐渐局限化,仅仅限制在教师所教的体育内容中,学习能力无法提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与手段
1、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要有不断发展、进步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做到知识不断更新,打开教学视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平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与其他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多进行横向交流、沟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取之所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每一堂体育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体会情境是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渗入自己的情感,真切的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情境常用的载体可以是故事、寓言或通话,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比较强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故事形式,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刺激,产生较大的角色效应。比如在练习立定跳远过程中,教师采用“青蛙跳”的形式,教学中需要突出双脚起跳、落地以及肢体协调用力的特点,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又比如在传授快速跑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仅仅是跑动练习,不仅教学难度较大,且训练过程非常枯燥,教师可以以“鸡毛信”为主题设计情境,充分激发小学生想要当小英雄的想法,使学生内心有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坚持走下来。
3、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兴趣分组以及性格分组两种,主要目的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兴趣分组主要是将学生兴趣类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各教学小组,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教材感兴趣的地方也有所差异,为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可以自行制作一个学生兴趣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对哪些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某种运动项目相同或者运动项目类同的学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建立学中玩,玩中学的欢乐课堂氛围。性格分组是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进行分组,一般而言,外向型学生活泼开朗,身体素质较好,反应能力较快,运动水平以及能力相对较高;为内向型学生恰好相反,性格内敛、孤僻,体育素质较差,反应能力较慢,运动能力低下。因此性格不同学生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需求有很大区别。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性格分组,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4、变换教学法
变换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在训练速度时,教师可以进行追逐跑、高抬腿跑、一级一级跑台阶、变速跑、下坡跳以及计时跑等多种训练方式;又比如训练走步练习的内容较枯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前脚掌着地走、两臂加动作走以及拍手走或者在听音乐的氛围下行走等各种形式,每一次都变换不同的训练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机械重复式训练,且每一次训练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5、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组合形式给学生展示各型各色的形象、生动的材料,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带来最大的感观刺激,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易于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体育运动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前滚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分解示范动作,包括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背臀、肩和后脑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等一系列动作,同时应在每一个分解动作下配上相应的讲解文字。重复的演示给学生观看,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副完整的技术动作图,有利于学生的练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新课程改革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
第三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
1.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2.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
4.创新发展期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
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
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学生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并可以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回放研讨,这是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及汇报,通过自己探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角度与距离两个条件,结论得出之后,接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训练:一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老师利用网络查看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分层的任务,自由设计题目进行分层次训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师生活动、互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课堂结构、互动质量,实时反思、调整,通过评价我们得出:这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再例如语文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我们首先将语文按照字、词、句、段、篇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按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程序化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了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成果编辑自如、成绩反馈自动的个性化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出“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二、教育信息化探索心得
1.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们之所以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源于我校“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做到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2.务实的合作引领
2003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从思路方法到软件与资源,从应用指导到队伍培训,东北师大给予了全面的引领和扶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实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语文、英语学科的多维、智能电子教材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以及各学科的主题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条件。
4.鼎力的行政支持
近些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给予我们高度关注和设备支持,市教育局领导经常亲临学校关怀指导,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的士气。
5.多元的校本培训
培养现代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这种挑战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不断创新的热情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
6.有力的保障制度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课题,用课题来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通过课题来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完善
(1)硬件环境建设
我们本着边应用边建设的原则,我们构建了多种教学环境,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环境、有固定学习终端的网络教室环境、有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和pad环境,满足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满足了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软件资源建设
近几年学校已建成了校本库、项目库、广域库,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可以说,老师们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支撑下得以实现,反过来,很多优质的资源让老师们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催生出他们创新的教学思路。
2.教学方法创新成效显著
以前老师在常规环境下备一节课很容易,把握好知识传授、应对好考试测验就可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学中后,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限制的探究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我们提出了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五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构建出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
3.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优质的硬件、软件搭配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一课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利用测试工具互评、自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团队合作、应用与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实现了由教材变学材、教室变学场、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4.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
我们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目前,教师们的教研、交流,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考评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例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比较担心数字化的学习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加大科学应用的管理力度,事实证明科学的应用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革命性变化,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3)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带动农村教学点校同步发展。
以上就是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中的一些浅显做法,有品质的学校一定是内涵丰富、赋有生命力和不断创新的学校,香滨人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路上继续跨步前行,追逐教育梦想,谱写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四篇: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任何富有成效的教学,取决于新的创新思维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在教学领域,积极有效的创新思维方式是推动体育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不断趋向于健康教学、快乐体育,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选择新的创新方法应用与教学,以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最佳的教
学效果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几种创新方法。
1、自由结合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民主、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心理能够自觉的,经常进行自我锻炼。真正做到自觉积极主动、活泼、快乐、愉快,这样的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比强硬的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活动要强的多。例如,我在进行健美操教学中发现女生在比较复杂的健身操组合中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起来比较吃力,但喜欢跳各种舞步,教师可以安排她们在课下自由结合编排小组合,采用音乐轻松、节奏欢快、健康向上的舞给学生们表演,促使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功感,也可以达到发挥她们长处的目的,学生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
2、群策设计
发动学生来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例如教师在准备部分做操时,一般采用徒手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出编操的原则及要求。发动学生群策力一起创编。学生自己参加创编。学生自己才能于创遍,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又感受到了被教师的重视,心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要指出的是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和想象力,对于她们付出的努力要给予肯定,为了有直观的演示效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可以做出很多有创新性的动作。比如,有氧健身操某动作组合。找出3为体育骨干站在队前。每人相距两臂间隔站成一队,然后侧向学生从第1个人到第3个人分别做该动作的分解动作造型,这3个同把一组动作技术分解图的造型展现在其他学生的眼前,这样比起教师的示范动作可以说更生动形象,可以使瞬间遍为分家,连续和持久的形象,战时出直观的人体动作模型,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接下来教师可再加深一步,教师完整的示范动作民权体学生按教师的节拍做联系,这种方法记忆深,反复性高,刺激性强,兴奋周期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牢固给学生建立了正确、优秀的动作表象,使同一技术内容从不同角度上呈现出来。
3、发现利用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可把他们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创新动作。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正确对待,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入女学生喜欢跳恰恰舞,这个动作对发展宽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很有利,于是把它引进课后,结束部分,即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素质,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4、信息反馈
在教学中信息反馈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可以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有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去追求、去完成,这个目标可以是建设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例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把教学中的准备部分让学生领做,写出准备部分的教案。通过学生领操返回信息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很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生活积累、爱好程度、想象空间等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全面的战线出来,通过回收信息可以发现许多新奇、有趣、可行的方案和想法,这样教师就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合理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5、因材施教
教师要想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性,就不能不考虑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宽容其育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允许不成熟和失误,允许不同思路的做法,允许自由竞争,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质和技能进行分组教学。例如,在女生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安排见习生,即让她们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6、理论补充
体育实践课是贯穿体育教学的主体。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传授技术技能,达到熟练掌握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理论的补充是对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雨、雪天在室内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规则、裁判法及体育保健。通过理论的补充,使学生平时能自己承担小型比赛裁判,促使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和保健锻炼的重视程度,扩大学生但是业和信息储备量,从而使学生关心体育教学、关心健康。
7、自我实现
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发现,快乐教学可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把教材联系游戏化、情景化、直观化只是浅层次的,而只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锻炼本身真正的感兴趣,有所创新,既有纵的深入了解,又有横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高层次的学习乐趣当中,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有所创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建设型快乐,会使一切享受型的快乐默然失色。
8、参与学习
体育教学中教和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教法,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研究掌
握学法,可以明确规定哪些是可以又学生自己作主的,教师不干涉,比如,健身操组合教完,学生必须达到熟练掌握,要将学法落实到实处,教师要采取措施,提出要求。如,将整体分若干小组,反复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课前检查,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检查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将课时教案简要的讲给学生,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及组织形式,参与备课。这样
就可以使课的开始部分的宣读本课内容的五一节,变为新颖的师生讨论本课的学习方法,并且使课处处体现学生自主作用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推动和发展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探索
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探索
魏
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确实如此,我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 要领,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案例3: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以下简称投实心球)时,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
V02 Sin 2α
S= ───────────
g 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距离,这就告诉我们,在身体充分做好持球预备姿势(超越器械)后,一定要加快挥臂的速度,只有充分运用自下而上的发力,缩短用力时间,才能提高投实心球的初速度。其次我给学生简要讲述投实心球的出手角度问题。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看,出手角度α为45º时,投掷远度S最大,但出手点和落点必须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实心球投掷中,实心球的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与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个夹角β,通常叫地斜角,它与投掷的远度成反比。因此,实际上实心球投掷的出手角度不是45º,而是45º-1/2β。当学生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在实践课时我就要求他们动脑筋做练习,譬如投掷前身体要形成反弓、手臂尽量伸直、蹬地收腹挥臂要快、目视前上方、向前上方投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学生练习时加强个别辅导,提醒他们投掷前颈部要放松等。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根据他们的身高,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案例4:
跑的基本练习是从小就开始进行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跑的速度。教学实践中如果是为练习而练习,不明确该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练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好。我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100米跑时,如果学生甲、乙的步频一样,学生甲步长2米,乙步长1.5米,哪么谁先到终点?答案是甲先到终点。如果学生甲、乙两人的步长一样,学生甲的步频比乙的步频高,请问谁先到终点?答案也是甲先到终点。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步长与步频是决定跑的速度的关键。然后在进行跑的基本练习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后蹬跑、高抬腿跑等练习是发展步长或步频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在跑的基本练习时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中请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或学生的示范,想一想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比较自觉、认真,效果也有提高。同样,我也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常常点一下,为什么要跑直线;手臂为什么要前后摆动,而不要左右摆动;比较脚掌向前蹬地与外八字蹬地的效果好坏等等,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以上是自己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的一些探索。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领域中,运用思维训练还是大有作为的。我认为,要做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师要进一步钻研业务,运用正确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强身的“三基”知识,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打下认知基础。第三,教师可以运用体育心理学的技巧和水平,善于捕捉时机,运用简练的语言,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努力促进知识和动作技能的积极迁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