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22:5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 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米长的学校。10个100米长学校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

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跑完100米我只需要16秒。

生2: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

生3:我走了150多步。

生4:我走了156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

(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

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

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

生2:大约16分钟。

……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

生2:大约需要1580步。

……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到公路上溜溜。从陈第公园到……旧大桥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

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

(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

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

(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

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第二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水东中心小学 宋丽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水东到纳雍的距离是多少?

生:3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水东到纳雍很远的。

生2:水东到纳雍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 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米长的学校。10个100米长学校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

(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

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

(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第三篇:《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二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显示:学校跑道200米)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生2:我走了150多步。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生2:大约16分钟。„„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 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生2:大约需要1680步。„„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支公路上溜溜。从学校到„„浙北大厦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

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三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 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第四篇:千米的认识优秀案例

《千米的认识》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师:安吉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安吉到杭州很远的。

生2:安吉到杭州坐车要1个多小时。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显示:学校跑道200米)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生2:我走了150多步。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生2:大约16分钟。„„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生2:大约需要1680步。„„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支公路上溜溜。从学校到„„浙北大厦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的床,身高130()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外的学校上课。

案例反思: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第五篇:教学案例反思 千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 数学 第五册第三单元 p26例

4、例5 千米的认识

案例描述:

本节课从复习导入,引入课题、探究新知、巩固提升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首先通过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单位,并且对实际情况产生学习新单位的需求,从而引出课题。建立新概念、初步认识1千米、单位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学习。小结:千米也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km表示。联系生活,再次建立“千米”概念

1、利用教室长,体会1千米。

①这是一个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如果用米尺测量教室长,猜猜看这间教室大约是多长?(多媒体教室大约长10米)②100米有多少个教室长?(板书:100米→10个)③多少个教室长是1000米?(板书:1000米→100个)

提问:100个教室长就是1000米,你对1000米有怎样的感受?(非常长)

2、利用操场和生活实际体验1千米长度。

还记得咱们之前在操场体验100米吗?100米你走了多少步?跑完100米后你有什么感受?现在你对1000米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我们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是1千米? 3.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4、介绍公里。

也用公里表示(板书添上“公里”)

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案例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下载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千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镇江市宝塔路小学 石忆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20-21内容。 教材分析 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1 学科:三年级数学 教师:王朝英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定稿]

    《认识千米》 树尔湾小学 祁秀珍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推理活动中建立1千米长度......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 看着眼前的这份教案,很容易发现它与其他教案的不同,因为修改的痕迹特别多,也写得特别详细。的确,当知道有人来听课时,准备得会更充......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六册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次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把一个......

    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分析 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宋埃奇 案例背景: 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实效,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