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多媒体环境中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谈多媒体环境中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江西赣州市第三中学 张继昱
摘 要 “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化学概念,是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情境
化学概念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方式
积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有许多优势,诸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精彩等。但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第一、教学主体错位,创设的教学环境游离于化学概念以外;第二、化学概念教学课件缺乏交互性,是另类“灌输式”,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程序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第三、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不过将概念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第四、教师作用被替代,教师成了鼠标点击的操作者;第五、大量使用对化学概念解释的文字PPT代替板书,等等。
二、化学概念学习的特点 1.
化学概念的地位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认知这一感性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能。这种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跨度要求,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和谐统一,但也造成了部分学生认知困难。学好一门科学,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概念。化学为学生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为它们的化学意义跟其在生活意义是不同的。化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形成科学的解释。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概念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的化学概念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容易的实践,学生们常常对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从而使其对化学的深入学习缺乏可依赖的基础。这样,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
2.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有足够的关于化学事物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有辨别主次、区别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知道作为所学概念的定义组成部分的事物概念(如上位概念)和特征、关系概念;对有关化学事物获得概括性认识的兴趣等。化学概念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须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
3.化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或者是另一种模式“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化学概念的模式,第一学习环节“感知”或是“提出问题”,都是强调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二学习环节“理解”或者“提供实验事实”,则更注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景 1.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要素
一般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目的,第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及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需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相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涉及的要素有:
①观察:使用感官获得信息(包括图形、图像、图表,反应及现象,数字等信息)。例如原电池的教学,可以横向进行,即将现有的可以收集到的电池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电池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观看拆卸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录像,通过观察认识电池的基本构成;也可以纵向进行,通过古老的蛙腿试验,沿着伏达电池的发明过程,直到现在的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亲历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曲折的探索过程,认识原电池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其次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相关要素有:
②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处和差异处。
③分类:依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或抓住其某一方面的内部特征分类处理信息。
④测量:使用数量、时间、温度等量化观察。
⑤传达:用图表(片)及延伸正文以口头或书写方式描述或分享一个现象。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将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质量的数据列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气体的体积近似相等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如何解释上述结论?运用设计动画,模拟固体和液体存在形式,是一种较为紧密的堆积,其体积主要取决于构成的粒子大小和粒子的平均间距;模拟气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平均粒子间距较大的状况,且粒子平均间距几乎相等,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第三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要素有:
⑥推论:辨认形态且预期再度发生。
⑦预测:根据观察或资料,做出合理的推论。
⑧假设:使用“如果……就会……”的陈述句型来解释原因的影响。
⑨定义和控制变项:确定在实验中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探讨,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控制。
例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教学。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当气体分子数目相同时,温度一定,随压强增大,气体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对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绘制出“温度~体积”、“压强~体积”的关系图,从而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并进一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描述的是阿伏加德罗定律中的一个特例。
再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研究碳酸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水解状况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用指示剂测定水解程度不能实现,将现代传感技术应用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溶液的温度和浓度可能是影响盐类的水解的外界因素,传感器pH计,清楚地将实验中“溶液温度~pH”、“溶液浓度~pH”的曲线绘制并投影在大屏幕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苍白的讲述,在形成盐类的水解概念的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要素的优化组合,呈现给老师和学生生动、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概念学习就会从背诵大量化学知识信息转向探究化学主题,并用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及探究过程的技巧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学生的化学科学应用能力得到增长。
2.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认识化合价。激活经验,模拟迁移。就可以创设商品交换的情景片段,从商品出发引出其价值的体现形式——货币,并依据公平原则,在有供需要求时发生商品交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认识原子的重新组合就是一种交换。
·关注学生个体习得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差异
例如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做好实验为学习概念提供宏观示例,也可以利用FLASH动画形象地进行描述,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概念的理解之间建立三个水平(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联系。
·注重化学学科极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同样可以利用FLASH动画将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模拟演示,帮助学习建立起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认识。
·注重探索物质变化的因果联系
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分解过程和氢气夺去氧化铜分子中氧原子的过程,建立起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必然联系,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水的分解反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总之,新课程中的化学课堂教学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参考资料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2] 刘知新主编
吴俊明
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3] 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
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莱城区茶业口镇汪洋中学
张玉俭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问题情境
诱发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
矛盾对立型
出乎意料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而疑惑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事实上,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应用,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的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问题情景”一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针对教学的难点和易混、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一举中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补救知识缺陷。
2、诱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所设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能降低学习的难度,理顺学生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学生解疑积极性。另外在学习解释的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做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适时性原则
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乘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认知高潮。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设疑并作适当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5、熟境性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和熟悉的情境,巧妙地结合化学问题去设置疑难,让学生在解疑求知的和谐学习气氛中“顿悟”出问题的关键,既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巩固,又使他们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6、量力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及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需思考即可回答的简单问题和深奥玄虚即使教师提示也无法说请的复杂问题,均不足取。有价值的设疑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能获得圆满解决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直接内在兴趣,利用“问题情境”本身的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强度,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有关的学习情境,进入思想的兴奋状态,使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跃的思维活动,并在自己发现和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显然,这种策略本身就具有形式与内容、思维与情趣、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优点。
二、在化学思维兴奋教学中,通常可以设计并采用下面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
1、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对结果作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以激起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急切的求证欲望。然后,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已见,甚至展开辩论;最好用实验或事实材料来验证,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如在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相关知识后,可提出:浓盐酸和浓硫酸若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与质量分数将会怎样变化?原因是否相同?学生经过争论、讨论,印象将会非常深刻。
2、出乎意料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普遍作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的回答或预测,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之中,产生一中“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从盐溶液中置换后面的金属”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钾、钠等金属能否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再实际予以演示,结果自然会大大出乎学生意料。
3、选择困惑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有几种比较相似、迷惑性较大的答案选择,学生一时难于作出正确决断,即便做了选择,往往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装置时,就可以创设此种“问题情境。”
4、无所适从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明白却又好象不明白,不知究竟该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非要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的斗志。如学习中和反应知识时提出:酸碱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是否有办法证明两者已确实反应?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对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有好处。
上述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中,其中选择困惑型和无所适从型对学生来说,一般来讲诱惑强难度大,且需要经过比较艰苦的思考过程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过程带给学生的也将是较高层次的成功愉悦和思维锻炼。
以上几种“问题情境”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穿插设计,合理组织。实施“问题情境”策略的具体办法很多,如:实验法、复习对比法、直观形象法、事实材料法等,只要符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创设情境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开启化学之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有趣演示实验,如“加热碳酸氢铵”、“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分别由实验证明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合作实验完成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也领悟到化学变化的实质。这一演示实验也能让学生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一种理想的能源─氢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做了三个分组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这次学生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则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就尤其重要了。这三个分组实验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有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通过设置巧妙化学问题来创设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而“设置巧妙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说学生解决这些化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的过程。对我们化学教师来讲,像这个“巧妙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能做到信手拈来。如在学习一氧化碳和空气污染这一课题时,我就举这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女同志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女同志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个问题提出后,课堂立刻就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很快找到了答案。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而且对改变汽车燃料,改进尾气处理的方法有了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通过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来创设情境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研究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家伟大研究成果,并激发他们想成为画中人的欲望。再展示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再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这些图片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来创设情境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还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没有化学知识可不行,加深了对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固体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研究到这后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用实验进行验证,从而真正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让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巧妙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新闻台当时正在报道“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我就把它搬到课堂上,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燃烧与煤气燃烧后产生的污染进行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的比较。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计算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最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而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通过调查与实践来创设情境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欲望,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使其因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后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总之,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很多,创设得当,一定能对提高课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能让学生慢慢地把化学作为其终身学习的学科。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化学课程应“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化学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生的心灵窗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实验 问题 史实 生活 社会 情境 创设
正文:研究并开发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实验优势,利用实验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讲授“化学能与电能”一节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进入课堂后,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苹果,然后在苹果两端分别插进一根铜芯、铝芯电线,再接通灵敏电流计。学生惊喜地发现一个苹果居然有电流了!学生的兴趣大增,眼和心都被这个苹果牢牢抓住。学生在兴奋之余产生疑惑:为什么在苹果上插上导线会产生电流?除了苹果,还有什么水果能产生电流?不同的水果产生的电流一样吗?只能用铜芯和铝芯导线吗?其他材料可以吗?他们产生的电流有多大?这时我引出原电池的概念,指明只要有适当的电极和水果,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造出足以点亮一只手电筒灯泡的“水果电池”。在极大的兴趣鼓动下,学生自发地阅读教材、翻阅资料,寻找制作水果电池的合适材料。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买水果、做果汁、搜寻电极材料,做实验对比电极的位置、电流的大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各小组认为最好的设计方案。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实验情境要素。实验中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如钠珠戏水、镁带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等,实验现象引人注目。在讲碘水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个“白纸显字”的课外实验。找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白纸,用淀粉溶液或米汤在纸上作画写字。待字迹稍干,字画就看不出来了,再用碘酒涂抹在纸上,纸上原来看不到的图画或文字就会呈现出来。此类的实验操作方便,简单,现象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运用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自己在化学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根据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例如1.92克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消耗生成1.12升气体(标准状态)时,参加反应的硝酸有多少摩尔?解法一:根据铜与浓稀两种硝酸的反应方程式,列方程组进行求解。解法二:根据氮原子守恒。硝酸里氮原子物质的量等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里氮原子的物质的量加上2倍的硝酸铜的物质的量,即1.12升÷22.4升/摩尔+2×(1.92克÷64克/摩尔)=0.11摩尔。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能用做 “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对人体有毒”和“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硫酸钡没有毒”。这样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的信息,应用信息,而且能领略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
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上来。因此,从化学史实入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开展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的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很快找到了“纵火犯”。[问题]谁是纵火犯?[学生交流]可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小组 1认为有人放火;小组 2认为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小组 3认为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失,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小组4认为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可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用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地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在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这些内容可由教师讲,也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后上台讲,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尤其在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些时,更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无形中对化学产生兴趣。
例如在 “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鉴别。在讲到加碘盐时,我利用课外活动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检验加碘盐的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实验,引导他们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观察:(1)食盐的颜色、状态,配成溶液的颜色。(2)在食盐溶液中加淀粉溶液,观察现象。(3)在食盐溶液中加入KI溶液后,再加入了一些硫酸,观察现象。(4)在加入KI后的食盐溶液中加淀粉,观察现象。(5)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实验仪器及装置、实验操作等几方面都能熟练掌握,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学习“化学能源和资源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生活中 “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分析有关成分及含量。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和新药物及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些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发展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例如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向学生介绍毒品的发展史,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在学习有机物烷烃时可介绍五硼烷结构,通过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外形结构图片,找到结构的相似点,设置一些五硼烷问题,在问题解决中运用知识。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可播放一段影视:节日礼花和焰火的燃放、工业废气的排放、酸雨的危害及SO2漂白食品。然后探究 SO2的性质用途,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成分、危害。指导学生在课下用空饮料瓶改制雨水收集器并采集雨水样品,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PH值。要求记录测定的时间、地点、当天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日报,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开展合作学习:鉴别SO2、CO2两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如何除去CO2气体中的SO2?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能得到有效落实。
六、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七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州七号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可通过创设下列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境一:身背氧气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宇航员或登山运动员的照片。情境二: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情境三:鱼塘或鱼缸正在用增氧的图片或录像。在讲二氧化碳、碳酸钙的性质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放映桂林的著名风景:石林,溶洞,石笋、石柱,挺拔耸立,争齐斗艳。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并且在应用中相互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情境问题深度要适度,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情境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职业高中化学教材》
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姓名:李永海
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一中学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通信地址: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一中学
邮政编码:061001
电子邮箱:liyonghai345@163.com
第五篇:概念课中的情境创设
概念课中的情境创设
宁波市江北区修人学校钟君(315036)
中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它在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三个过程,每个过程对学生的概念建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概念的叙述格式,对定义的字词反复推敲,强调注意,继而然后就是列举大量的例子进行辨认,强化训练,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定义,费时费力,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效果也不佳。
概念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形式化的概念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能启迪人的思维,而且能促进学生数学理念的形成。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概念教学,而且还要重视概念教学情境的设计,情境创设的成功是概念教学成功一半。
1.创设直观、生动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时期,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足以说明有关知识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概念的感觉、知觉、表象和观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数学情境一般有以下三条途径:
(1)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原型引入概念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 数轴——温度计;
轴对称——飞机、中国结、天坛、京剧脸谱等;
图形的平移变换——缆车、电梯的移动;
图形的旋转变换——风车的转动、钟摆的摆动;
直角坐标系——电影院的座位编号;
抛物线——投铅球时铅球运动的曲线。
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1 褚玉霞《情境认知环境中的数学概念学习研究》2004,4本质属性与其种非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当然要注意选用的具体事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的。
(2)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概念,也是概念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寻找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实例的分析与概括,得出的新概念易被学生接受。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情境创设教学片断1《5.1不等关系》
a过程:
创设情境:
看看下面这些实例:
(1)图5-1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驶的速度t(km/h)不得超过40km/h.(2)据科学家测定,太阳表面的温度T(℃)不低于6000℃。
(3)在一次体检中测得805班的学生中,刘阳最高,身高为1.78m,朱慧怡最矮,身高为1.53m,其他学生的身高为h(m)
(4)乘公交车时,身高hm不超过1.10 m的儿童免费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还能举出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b效果分析:通过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会用不等式表示各种不同的不等关系。
c反思:在概念的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从而真正体会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鲜活的,是有用的,这比教师反复强调大量训练的作用要大得多。又如在《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教学中,我们可根据生活研究的需要引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一系列的概念,因为从实例中更能体现它们从各个方面描述数据的特征。
(3)运用实物、模型通过操作创设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直观的感知,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鲜明的表征。
情境创设教学片断2《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a过程:
教师操作:将事先准备好的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看,将立方体的某些棱剪开,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图形?
生1:会得到一个平面图形
生2:会得到一个由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这六个小正方形就是立方体的六个表面,我们给这个平面图形取个名字叫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那么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不是只有我手中的这一种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还可以这样剪,得到是那样的。
师:好,到底立方体可以有几种表面展开图,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
小组合作:每一个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六个小正方形来拼成一个正方体盒子。步骤是这样的:(1)先把六个小正方形摆成一个图形,使它折起来能够成为一个立方体。(2)如果摆成的图形能够拼成正方体,把它画下来(为了节约时间,可以不要粘贴起来)
(3)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同你的同伴一起交流。
学生交流后,老师对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对不能得出的情况作演示,并总结出11种情况。
b效果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将平面图形折成相应的立体图形。这个情境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正方体的十一种表面展开图,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供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2.以旧引新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概念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理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即必要的起点能力;二是学习者应有积极的将新知识关联的倾向。事实上,学生感知和理解事物的一般方式是由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来决定的,新的概念不是被同化到现有认知结构中,就是改造这个现有认知结构以接纳这个新概念。教师应该依据学生概念学习的这种机制,利用新概念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来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使
学生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平衡,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利用新旧知识对立或矛盾的因素,创设“愤悱”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新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情境创设教学片断3《平方根》
a过程:
1、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媒体展示)做一做 :同学们,你能将手中两个相同边长为2CM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设计以下练习
(1)一张正方形桌面的边长为2m,面积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为1.44m2,边长是多少m?
(3)那刚才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设疑之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即求平方等于8的数是什么?)
2、引入概念:
∵(±1.2)2=1.4
4∴平方得1.44的数有两个是+1.2,又边长不为负,因此为1.2m
于是说:∵(±1.2)2=1.44 ∴ ±1.2叫做1.44的平方根
∵(±2)2=4∴±2叫做4的平方根
∵x²=a∴ x叫做a的平方根
b说明: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教材是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才引入无理数的,在浙教版新教材中将数的扩展安排在七年级全部完成。因此,笔者设计了已知面积求边长的情境,让学生知道无理数是确实存在的。
c效果分析:求已知面积为8的正方形的边长的情境,使学生发现现有的数不够用了,但这个边长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由此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3.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开展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展现数学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归纳得到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地发现数学,有较大的成功感,而且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
4.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形成概念
利用学生都感兴趣的小游戏或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同时能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用摸球游戏或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还可以用“铁杵磨成针”“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三个成语故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5.模拟生活情境,应用概念
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了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学会了抽样、方差等;比简单地让学生做大量的计算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初中阶段,许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如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是刻画现实的重要模型,如工资、薪金、纳税、商品的打折、有奖销售、各种收费问题、统筹与决策问题、最优化选择问题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寻找素材,也可以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教师应树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基本思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课堂才会真正变得充满创新和智慧的精彩。正如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所说的:“应该是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5]李吉林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吕传汉主编.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