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中县东滩中学 问题化教学设计方案过程阐述
榆中县东滩中学
问题化教学设计方案过程阐述:结合本次国培学习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认真对前期教学预案再次进行了反思、论证和推敲之后,我对拟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层的想法与认识,同时结合校本研修的集思与践行,对前期作业预案做以具体化改进设计。对于创新成果,在继承和发展之前作业的物理思想之上,在教学策略论述过程中增加了教材内容分析、板块教学建议、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课后反思以及创新成果评析等内容。改进之后使得成果过程更具完整性,提升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教学目标也适当进行了调整,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学习流程中扩充了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等策略,最终生成为创新成果。针对于拟研究的问题,终稿更具完善性,在教学流程中,增加了小组合作有效活动体验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观察、分析、交流、发现、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拟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强化体验过程教学设计创新成果:浮力计算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学习的浮力的应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的内容。
2、课时分配:一课时
3、教学内容特点,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浮力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计算以及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的基础。所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内容至关重要。
4、本版块的教学建议是(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到都是建立在学生实验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是物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计算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计算公式和计算实际应用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
二、班级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施教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经认识了公式推导,并了解了它的特征,以及掌握了用数二力平衡求公式的方法。对于本课,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经实验的操作活动之后形成感知,所以操作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观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能力,并且,本班学生班风正派,学习热情高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非常适合本课的教学特点
三、本课教学策略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学建议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通过强化体验过程感受知识的联系,生成新知。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帮助羊妈妈、牛妈妈、兔妈妈解决问题,继而引发出探究的,然后开展探究过程。其次,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猜、比、数等活动来比较浮力的大小。引出探究的问题:如何去求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小组探究,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启发:根据实验前后的数据推导公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感受观察与实,渗透物理的观察“”和“实验”思想。再次证实,物理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最后,通过观察、归纳、概括等活动找出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确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通观察与实验,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体验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看一看,想一想,初步感知转化的物理思想方法,提高迁移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学物理、用物理、探索物理的精神。
六、确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转化过程并理解推导方法,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浮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在经历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观察和实验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具学具运用水,煤油等,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羊妈妈、牛妈妈、兔妈妈分别在山上开垦了两块地,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他们决定把地分别交给两只兔宝宝、两只羊宝宝、和两只牛宝宝来种。〔课件出示六杯水。〕”,(教师有效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六杯水大小的质疑,引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二)、猜一猜,比一比生: 通过感观进行比猜,学生交流汇报得出不同的猜测 师:对于前两组实验大家很容易判断大小,但是,第三组实验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师:想一想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交流方法,可不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我们来试试吧!(每个格子代表1牛顿,不满一格的都按半牛顿算)师:那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大小各是多少?师巡视点拨。(小组合作)生:通过实践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师:引导提问:浮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引导学习观察法,师:诱发想像,工人师傅在做水桶的时候看浮力有多大?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你的发现。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相互交流,真实体验实验的过程。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前和后的不同变化,进而设疑,观察、交流、归纳,第二次思想的碰撞突破重点的效率。所以,能够充分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还在合作体验的过程中得到“转化”的物理思想方法渗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够注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感知观察过程,在探究、观察、归纳、总结概括中生成物理新知。从中获得物理经验积累,学生的类推、迁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所以,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里,教师应该侧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经历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十、教学设计创新评析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把浮力公式关键的探究活动,有效地淡化了本课的难度。接着及时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继而去验证、探索获得新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学生真正的在发挥主体地位,在整个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在经历探究新知的快乐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问题化教学设计方案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设计
华亭县神峪初中 刘改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设计视频导入、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等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材料、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解法、巧用史料法、创设激情导学法、提问引导法、联想法等。[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荆轲刺秦王》视频),提问:刚才这个短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秦王却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呢?真实的秦王又是怎么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二、、联系旧知,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提问:⑴、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⑵、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诸侯国?),接着提问: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的实力最为雄厚,并说出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出秦国的强大是因为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即商鞅变法,军事上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方六国皆无力抗秦。
2、多媒体出示: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问题:⑴.秦王和诸侯各指什么人?⑵.“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在历史上是指什么重大事件?
那么秦是怎样灭掉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呢?(边演示多媒体动态地图边讲解)
1、秦统一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陆续灭掉附近的韩国、赵国、魏国,然后灭掉远处的楚国、燕国、齐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讨论: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加以引导。)总结一下: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过程:(1)时间:前230年—前221年;(2)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结果: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原因:(多媒体投影)
3、合作讨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过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如何巩固统一,这是他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4、看视频 找一找: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播放《中华上下五千年动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显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提醒学生:嬴政在称皇帝以前的身份是“秦王”,在统一六国、称皇帝以后应改称“秦始皇”。
过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然而,秦国统一之初,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课件展示战国各国货币)提问:秦未统一前,七国的货币和度量衡,还有文字都不统一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这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令的畅通。面对不同的货币,秦始皇规定,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叫“半两钱”,其重要也正好是半两,秦以前的货币均被废除,这样就统一了货币。我们接着说度量衡,度量衡分别是计算长短、容积和轻重的单位,不统一也造成了很多麻烦。于是秦始皇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了度量衡。当然呢,秦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是不一样的。下面大家来作一个简单的计算:蓝球明星姚明身226CM,体重125公斤。秦朝一位将军身高八尺,体重400斤。请算一算,谁高谁重?(姚明)
过渡:非常好!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也就是实现了经济上的大统一,那么面临语言、文字的不统一,秦始皇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3)文化上: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样也就统一了文字。
过渡:秦始皇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措施之外,还在思想上采取了措施,实施“焚书坑儒”。
(4)思想上:焚书坑儒(教师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什么书?坑杀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焚书坑儒?在学生回答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不敢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抑制了人们的思想,焚烧了古代优秀的书籍,摧毁了文化。使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文化勃兴局面受到压制。对此我们应予以批判。
过渡:秦灭六国之初,国防方面并不稳定,北有游牧民族的威胁,东南也没有统一,那么面临这样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维护统一呢?
(5)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课件显示长城地图)问: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秦长城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修筑长城的目的: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课件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图片,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是秦朝时期修筑的,是明朝时修筑的)。
指出: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课件展示今天的灵渠)
过渡:秦统一六国后,经过秦始皇的不断营造,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我们下面来看一下秦朝的疆域范围。
3、秦的疆域(课件显示)秦的疆域地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界四至呢?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制作解秦朝的疆域四至示意图)
三、课堂结构图示(屏幕显示)
通过图示,让生认识到:秦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呢?小组讨论,综合分析。
四、巩固知识,课后延伸:
1、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和相关材料,正确评价秦始皇
2、预习作业:预习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板书设计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
(1)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2)结果: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原因: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
(2)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加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4)秦始皇本身雄才大略,决策正确。
二、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三、秦朝疆域
第三篇:基于过程化指导的中学作文教学
基于过程化指导的中学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只重视写作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不能够对写作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作文的过程化指导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方法,而且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每次写作都能够有所收获,最终爱上写作。过程化指导,是针对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说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的合作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的统一过程。从宏观看,它包括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从中观看,它包括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从微观看,则指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本文论及的过程化指导,就是指针对一篇作文,从审题、立意、取材、构思、行文、修改赏析等全方位的指导。“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依靠学生长期、大量的阅读文章,从优秀范文中感悟其妙处,慢慢积累起判断分析文章优劣的标准;再通过大量而零碎的作文习作,来积累经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表现出不定性和随意性,让很多学生有怎么看了那么多优秀作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提高的迷失感。传统的写作教学,只重视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认为写作的重点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过程化指导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包括如何去审题、构思,如何去观察,怎么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等。
一、写作前
审题就是对给出的作文题目和作文材料作细致的分析,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方向、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准确的审清题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错误,偏题跑题就随之而来,所以审题是首要的一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立意主要是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立意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如果说审题是检测一个人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那么立意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筛选、排列、对比、推理能力,如果作文能够做到“欲人之欲言,发人之未发”,那必然是新颖而出彩的。审题立意作为写作的核心,通常是被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过程进行训练的。因为作文题目、话题越来越呈现开放性的趋势。那么如何正确的审题呢?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础的审题方法,如:抓重点字词法、多角度分析法、对比法、因果溯源法、逆向分析法等。
如扬州中学某次月考材料作文: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是题目确定了,再次文体是议论文也是确定的,降低了学生的难度,那么就要想想如何分析这则材料了。简单一点可以找关键字词,一是转折连词“然而”,说明后面要讲的吸收是重点,再看标题“和”字说明什么,这是一个论述两者关系的连词,再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是论述要想给予必先吸收,吸收是给予的基础。
再如命题作文《弄斧就要到班门》,我们也可以套用重点字词法,先找重点的字词是“就要”,然后追问为什么就要?不要会有什么后果?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多种审题方法的结合。
在分析了材料内容,明确了中心论点以后,就要注意选材来支持中心论点,这也是议论文的重点。举例论证,并且例子要具有典型性,有的同学习惯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举例子,这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假大空”,例子来来去去就那么三五个,陈芝麻烂谷子,缺乏新意,让人看了昏昏欲睡。香港的《学习重点》中提到的有关写作策略的内容包括“联系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以构思写作内容”、“多读多听、多观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利用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以协助写作”、“透过各种途径(如书籍、报刊、互联网、音像资料)搜集写作材料”等。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阅读获得,二是生活经验。阅读对于写文章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但凡写出优秀文章的人,必定是博览群书,善读、爱读之人。通过阅读吸收了一定的量,自然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从模仿借鉴到自成一体。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教会学生方法,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好书是个什么概念呢?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大家推荐一些书单,也可以学生自推,由教师把关,这样学生既可以看书获取知识,又可以私下交流或者在课堂上交流,这些都是将知识内化吸收的好途径。
二、写作中
如果前期准备做得充分,学生“胸中有丘壑”,自是“下笔如有神”,教师在学生落笔环节,要强调什么,自然是时间问题。考纲中明确规定,高考作文要在一小时内写出七八百字的文章,中考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六百字的文章。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思维的速度,写字的速度,应变的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格外刻意训练学生。文章不仅讲究词章的应用,更讲究一气呵成,文脉贯通,如果学生写写停停,不仅不利于文章的整体感,而且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在应对考场作文的时候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精神紧张等问题。
写作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作一个良好、安静的思考环境,不是说教师在这期间就可以放松自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对于此次材料或者题目有没有思考,有没有想法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写作期间的神情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喜上眉梢,表示他对该话题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坐立不安,表示他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不下去;有的学生边写边停,说明思路不流畅……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在不打扰和影响其思考的前提下,去学生中间了解一下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不明确,还是选材问题抑或是构思不完整。根据这些结果,教师在后期工作中也好有针对性的提出良策,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个环节应该多花时间指导。
三、写作后
传统的作文修改赏析被看成是教师的事情,全班四五十个人一齐上交作文,让教师来点评、修改。首先,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其次,教师也不是“万事通”,有学生提交的作文是自己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漫画、书写的诗歌,思想开明的老师会持鼓励态度,但是有些顽固派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眼光看直接抹杀了这些学生的创作意识。因此,作文质量的高低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别的同学的文章,或取经,或扬长避短。笔者鼓励一篇文章完成以后,学生先检查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典故和成语使用是否正确,这也是完善自己写文章基础能力的一个方式;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共同忽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最好拿出工具书,一一对照,纠正自己日常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修改符号的使用上也要力求正确。写好一篇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立刻上交给教师打分,写文章若无法悦己,怎能悦人。
学生在自己修改了文章之后,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互相修改。一是可以检查自己没有察觉的小错误,二是几个人交流一下,可以看到大家都用的什么例子,跟自己是否雷同,如果雷同说明自己不够新颖,可以再改进,正好也是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能够知道还有哪些自己不知道的案例可以借鉴,日后写文章也好将案例拓宽开去。
作文占据着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因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所以学生对此容易失去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建立起能够写好作文的信心,借助每一次作文训练将指导方法融入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在心理上攻克作文这个难关。
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追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化》(项目编号:x2015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过程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11).[2]刘天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中学语文,2008,(1).[3]李真,刘春梅.高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4]朱纬辉.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袁燕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大学 225200)
第四篇:浅谈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过程
浅谈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过程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及原则缺乏应有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恰当,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策略和要求把握不够准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我们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谈谈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与原则,以期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裨益。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有位老师设计的《松树金龟子》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金龟子的生态习性;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这样的目标定位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
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课程意识,应当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要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不可偏废。学生的实际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感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注重以下五个依据。
1.要依据语文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来制订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高瞻远瞩从整体来看局部,使它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虽然各篇的体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各有所不同,但是文章都以童年时代的回忆为主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从单元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回忆童年,又能从中得到感悟与启迪。
2.要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具体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有时可以并列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时则不一定要强加上智能培养或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目标隐含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
3.要依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来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应是教材内容的提炼,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纲要罗列。要具体剖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要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制定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教学之中,做到恰如其分。要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做生硬的说教。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二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新闻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文体知识的掌握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出当时作者写作此两则新闻时的喜悦、自豪之情。
4.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思考教学目标。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和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困难。要抓住一些倾向性、总体性的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制订教学目标。
5.要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来处理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
第五篇: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通用)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通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根据实验中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剪纸、舞蹈、音乐、美术、体育项目训练、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大周5课时,安排在下午3、4节公共自习课上。
六、教学内容及目标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要遵从我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载入学生成长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
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依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结合各地的教研情况,目前师资培训应采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一帮一”结对互助,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要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务实钻研学习,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通过实践,反馈调节,最后形成有特色的褡裢学校校本课程教材。教师开发教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水平,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材料,为课程选材的提供依据。
2、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3、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鉴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5、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在我看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找到最优秀的自己。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2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3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4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xx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丰富课程体系,激发校园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我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创建于19xx年,坐落于郑州市庆丰街12号,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学校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为校训,追求“尚德尚能,惟勤惟绩”的共同价值,形成了“和谐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乐群、诲人不倦”的教风,“志存高远、学而不厌”的学风。学校遵循“特色促发展,师生共成长”的发展思路,彰显“空乘”为主的艺术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整个校园校风正,学风浓,和谐而富有生机,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温文尔雅、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15315平方米;有实验室6个,功能教室约40个,操场正在建设当中;有4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8个教学班,高中24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150余位教职工,均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39人,中级教师4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可见,学校不仅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物质与环境基础,还具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师资力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期待
1、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3、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根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兼顾特色发展和学校实际,构建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勇于担当、自信、阳光,有创新精神与公民意识的现代人,确定现阶段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一)学会交往与合作。
懂得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担当与合作,讲究现代文明礼仪,提升团队素养与领导力,实现合作共赢。(二)学会认同与认可。
认同自我,认可他人,讲究规则意识,提升坚韧、健康的心理品质。(三)学会探究与创新。
学习一门探究性课程,动手操作,由转变、改变到创新,不断培养穷究物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四)学会生存与生活。
有安全意识并掌握安全技能,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技能,发展一项健康休闲兴趣爱好,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自信与个性,实现个人价值。(五)具有国际视野。
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审视传统,主动融入又保持自我尊严,理解国际文化与规则,具有国际视野。三、校本课程结构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三类课程:探究实验课程、学科发展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同时,结合创客教育,将学校校本课程纳入创客课程建设。课程呈现形式可以是校本课程,也可是社团形式。以社团形式呈现的校本课程,必须有完备的社团章程和社团成员招募书,常规性开展社团活动。
(一)探究实验课程:设置“拓展探究课程”与“融合探究课程”。
以理科探究创新、学科融合课程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二)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国际理解课程”。
关注兴趣与爱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开阔视野,突出个性与品质的培养,侧重学科素养、学科拓展、合作交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融合、国际规则理解等素养的培育。(三)特色发展课程:设置“德育特色课程”、“空乘特色课程”和“艺体特色课程”。
充分发挥“弟子规”、礼仪教育等特色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彰显“空乘”、美术、播音主持、“艺体”特色,让整个校园浸润在美育的河流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多彩的人生芳华。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5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
副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方案6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