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21: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2年3月中旬以来,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研组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中等职业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改两年以来,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我组该项工作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机电技术必需的应用机电、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机电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导向。项目教学则可以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任务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1.确定教学项目,明确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要根据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根据教学进度设计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项目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提前交给每一位学生,并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以及本项目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即为学生在本项目的学习成果。

学生在仔细阅读了这些项目和评价的要求后,就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一些基本工具,正确分析教学项目、明确任务,并写出本项目的工作计划。

2.学生实施项目,尝试完成任务,教师辅导

教师在提出某个项目设想前要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过对项目内容的介绍和对工作任务的提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下来,按照学生讨论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实施。一般以2~3人或3~4人为一组,根据设定的项目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角色展开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演示一部分项目内容,然后由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尝试完成本项目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协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提出问题,编写项目报告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即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展示每小组的学习成果来激发学生去发现各组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把所获得的知识与项目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

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

学习结束时,师生应共同对项目工作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取得相应的分数。而项目结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学生原始凭证填制的好与坏来判断,应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成果,并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均纳入评价的体系,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会本专业、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体系 在两年的研究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归纳如下:

(一)、自行编制了适合本专业实际、质量高、学时和内容相当的校本专业教材

我校电工电子专业目前已经组织校内专家历经两年时间精心编制完成了五门特色课程教材①、两门精品课程②、一门实训指导书③,经过反复修订,现都已经经过了校外专家组的评审、学生试用,反映良好,其中两门精品课程教材业已出版发行。这两本校本教材很好地指导了电工电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在我们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校本教材的满意率达9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内容体系改革上有新突破

在选用经典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尽心选用了即适合本校和本专业实际,又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力求满足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多层性、阶段性的要求要求。据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反映,教师对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1%以上。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能够利用理实一体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把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内容讲授完,并适当增加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介绍,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解决学时不足与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四)、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内容,增设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内容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内容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电工电子所学的内容前后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训内容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这一点在我们组织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我们组织的实训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的满意率达8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①特色课程:《电子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照明系统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电机与变压器》,含实训教材。

②精品课程:《工厂电气控制》、《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含教材、教案、试题、视频、课件。

③实训指导书:《电子整机装配》。

(五)、制作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相关课程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视屏、动漫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已完成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相关课程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视屏、动漫。这些融入了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文字编写、图形制作、公式演绎,到声音配制到版面效果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电工电子专业有关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动漫的满意率达8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2%以上

五、加强“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互聘”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注重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和制度化,确保专职教师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任教师比例。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偏向于实践教学能力,情境教学设计或项目(案例)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指导能力与态度、与其他教师共同配合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等。

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个别知识点的难度,脱离学生实际

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有些学生反映,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个别知识点难于理解,脱离了他们的实际。

(二)个别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有些教师反映,电工电子专业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做得特别好,从校本教材开发到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编写都堪称完美,但个别专业课程,比如《电机与变压器》教学资源包中,电子教案、PPT课件需要完善。

(三)资金短缺

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斗和创新、跨越发展,眉县职教中心应经位居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之列,国家对我们学校和电工电子专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但是随着电工电子专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投入资金采购新设备,以不断完善电工电子专业的实训设施。而对先进的新技术和方法,由于资金不足,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单片机等课程缺乏应有的实训设备,很多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很难正常开设,许多元器件不能及时购买到,影响实训的正常开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适当降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个别知识点的难度,使之适应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

(二)进一步完善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教材外个别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三)进一步努力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第二篇: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 本文对汽修专业实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六点措施,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可行办法。

关键词:汽修;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汽修行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维修;另一类是汽车服务。这两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不少汽修专业教师对教学模式做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整理,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新的职教理论,总结出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

汽修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基于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教学场所也应由传统的课室向具有鲜明工作特色的实训车间或一体化教学场所转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实训场室是以汽车各系统或零部件为实体的学科实训场室,这些设备主要满足了学生对汽车各系统或具体零部件的结构认识、原理理解、拆装检修技能训练,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故障排除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场所,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特色的实训场室,以培养学生的各项动手能力。

二、实施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它要求维修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目前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汽车系统原理理解、汽车部件拆装检修、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汽车故障排除的教学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已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由于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致使在一体化课室里仍出现“先理论传授再进行实践”或者“先实践再开展知识教学”的现象。这样做表面上看

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都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和构建理论与技能的方法。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较好选择,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编写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是教授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以学生储备知识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否按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编排教学材料,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征,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

五、帮助学生适应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教学,课堂的中心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景也是模糊地存在。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基础薄弱的职校生,势必行不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但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直接受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在初期接受时会产生不适应,甚至不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不会对学习过程作出积极主动地响应,这将导致学生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的获取量还不如传统教学的多”的看法。基于此类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六、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考试大多采用的是结果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地激励学生,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有以下的突破: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职校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简而言之,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势教学模式,它打破了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储备向提升工作技能的大转变。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赖俊辰 见习编辑邱丽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2、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

(1)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菏泽市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合一”的课程体系。围绕“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革新课程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典型机型为载体开发“典型机型带动型”课程,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各专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以及多轮“协岗实习”、“顶岗实习”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参加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任务,组织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等2门教材并经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织相关教师完成了《播种施肥机械》、《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农机维修讲义》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拖拉机汽车底盘、发动机、电器的仿真软件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

3、建设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实施了“名师工程”、“双师型”工程。按照选拔条件确定培养对象,列支专项经费,制定奖励办法。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技能大赛、参加学术交流、主持教改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实施培养。在闫照飞为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

修订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4、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办学体制

(1)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的“校企社”合作平台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制定了“校企社”合作章程,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专业共建制度,规范共建内容、共建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校企社”共建的长效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培养农业机械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农机实训中心和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搭建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2)进一步完善了“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学校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合作社或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农机合作社)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双方共同鉴定。二是从实习企业(农机合作社)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农机合作社)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支付兼职指导教师工资。三是依据“校企社”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了《校企(农机合作社)合作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社”合作平台,学校着力营造仿真的职业情境,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近两年,新建了农机模拟仿真实训室和PLM体验中心,改建扩建农机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机械CAD/CAM实验室、农机电器实训室和电工实训室,把农业机械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了融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推行岗位上岗证制度,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深度合作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两轮生产性实训。学生经过两轮训练,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为菏泽市推广先进农机使用技术培养了落地型人才。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教学模式改革成绩显著

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建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统筹安排各专业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时间,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及合作企业资源,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产学结合为手段,以过程考核为抓手,技能鉴定为保障的课改理念,构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分别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

(3)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教材,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建成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3、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1)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和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了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改课程教学观摩等,促进教了师技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职工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收入挂钩,充分发挥了教职工考核工作的作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企的深层合作。

4、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积极拓展合作空间,近两年来,与定陶沃田农机合作社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双向参与机制、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顶岗习与就业需求,并为教师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示范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虽然已探索并实施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经过两年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双师”数量已达到标准要求,但“双师”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还需继续提高。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应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沉下心来,下企业参加实践煅炼。

3、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配置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差距。校内农机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偏少,功能不全,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4、校企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通过调研、专家讲座、企业实践、外出培训等形式,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加大课程的调整与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建设与管理,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进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争取更大成效

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进一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中青年教师能真正沉下心来,在企业实践煅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将基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对外营业,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将消耗型实习(训)转变为生产型实习(训),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开放办学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寻找合作共同点;创新合作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合作渠道与空间,加大在工学结合、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不足。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利用我们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创建成一流的重点专业

第四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机械加工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臵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臵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置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置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载“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Z3-1-5-1评价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大全]

    评价模式改革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立项项目之一,举全专业教师之力,集全员之智,采众人之长,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实力的领先优势......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初探 电气技术学院 张红梅 2015年12月13日,我们参加了学院举办的“胡格”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授课的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高吕和教授及其团队......

    浅析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

    浅析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 1.教学设计课程体系上,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

    《过程痕迹化管理》管理创新项目

    管理创新成果主报告 成果名称:《过程痕迹化管理》 单位名称:国网荆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工区 时间:2013年9月7日 过程痕迹化管理平台助推配网常态化管理 (国网荆州供电公司配电运......

    五化工作模式材料

    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 中共随州市委近年来,随州市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为目的,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设计探析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以课堂为载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既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特点......

    “教学做一体”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本站推荐)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 “理实一体化”工作总结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水利工程系 “教学做一体”工作工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合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