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Z3-1-5-1评价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大全]
评价模式改革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立项项目之一,举全专业教师之力,集全员之智,采众人之长,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实力的领先优势正在凸显,按计划完成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现将评价模式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价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我校2012年上学期前主要以考试为主,以考核为辅来评价学生学业,发现很多文化素质基础差,但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的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受不到自己的收获,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成为学生流失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没有压力,没有评价,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经常出现,早晚自习无任务,白天上课打瞌睡,晚睡床上精神好,通宵达旦手机玩。2、2011年下期至2013年上期专业技术课采用项目式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方案。
二、内容与举措
着眼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全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改革,奋力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学校面向市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依据学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学校学生实际和专业建设实际,创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条途径,创建校内外多元主体共育机制,创建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
1、操作技能考核评价具体办法: ①项目课程评价:
A、项目练习:不同的课程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做课题、产品(工件)的质量及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情况,按统一的《实习任务书》评分标准评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与流程学分。
B、阶段测试:实行阶段性项目过关考试评价与期末综合性技能评价相结合,对项目课程技能考核实行岗位分层累进制。项目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兴趣。每个实训项目结束或一个阶段课题练习后,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对没有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补课,最后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进行测试评价。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时,要考虑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
②期末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按实训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训项目后,学校组织技能操作教考分离考试或抽考,由教务处牵头组建教考分离命题组和鉴定组,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技师及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训骨干教师参与命题和鉴定,实训组组长(实训项目负责人)命题三套交专业科审核,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随机抽一套题作为考核测试题(应会),专业科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工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按企业(行业)统一标准评出成绩,作为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在操作技能考核评价时做到有安排,有监考、有阅卷、有鉴定。
③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及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劳动态度和安全文明生产成绩占10%。学生的劳动态度和遵守安全文明规程情况,无论是在项目过关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考核还是在学期末综合技能考核中都应考虑。④学生期末技能素质考核成绩=(项目训练过程考核成绩×40%)+(阶段性项目过关测试成绩×20%)+(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40%)。
专业基础素质课评价成绩、操作技能评价成绩按学分制管理折算学分。
2、生产实习考核评价 ①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
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车间平台,按照国家职业工种标准、行业或企业标准,由学校、企业、行业、职业鉴定机构共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生产性实习车间由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把控生产技术和质量,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利用生产实习课、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在生产车间或模拟车间生产实习累计达300学时(每天停课实习计6学时)以上(满分为20分,考核得分直接计入毕业学分)。
3、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对口升学班级学生另算):
顶岗实习是校内实习的延伸,是学生就业的准备阶段。学生在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要接受企业(行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考核。要严格按企业(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顶岗”实习为1年,总分为46学分)。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考核评价:
根据职业教育2+1学制的特点,结合学校“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及文化素质课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第三学期可以根据学生及家庭实际到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实践,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制。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教师在网上授课,网上考勤,学生在网上学习规定的学业课程,按学校安排在网上考试,教师在网上阅卷,学生在网上查询成绩。同时企业将对“半工半读”学生在企业(行业)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及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后可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并参加学业考试。学生也可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到学校车间进行生产实践,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半工半读”考核成绩按学分制管理要求每期根据工作时间折合学分(每月5学分,每学期23学分)计入毕业学分。
4、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方法:(1)课程设置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文化必修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核心技能课)、专业选修(专业拓展)课模块,生产实习实践模块。主要课程和教学环节均有课时数及学分,并将学分分为必修课学分(包括生产实习实践学分、顶岗实习学分),选修课学分,任选课学分,基本学制3年,每学期教学时间为18~19周,毕业总学分在277分以上,最低学分在225分以上。
①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占总学分的90-95%左右。②任选课由学生根据菜单自由选课,占总学分的5-10%左右。(2)学分的认定 ①必选修学分:
必选修的各类课程及实习均以学时数和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为基本计分依据,计分方式在该门课评价成绩及格的前提下每15学时计1分。
A、文化必修课(含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专业必修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每门课程考试均按100分命题,60分为及格,考试不及格可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者,应扣除该时段相应考试学分。
B、生产实习学分的考核见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校内实习达180学时以上,计20学分)
C、校外顶岗实习学分每期23学分,实习一年46学分(由企业和学校按考核细则共同考核)。
②任选课学分:
A、任选课各科经考试考核均在60分以上或达标,原则上按学时记满分。B、工学结合学生半工半读,边工作边学习,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每期23学分,每月5学分)。
三、成效与贡献
1.形成了主体多元化、载体多样化的教师评价体系(1)完善了主体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模式
我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动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组成,形成了本人、组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育教学过程,是建立科学评价模式的重要内容。
制定了《隆回职业中专教学常规量化细则》,从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实训)、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教学研究以及教学事故认定等方面明确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规范与具体质量要求。
制定相应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备课、作业、过程管理和教学研究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等级评价标准,这种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隆回职业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2014年6月
第二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机械加工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臵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臵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开始于2012年9月份。《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CAD》、《机械制图》六门核心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了下列一体化实训室。
⑴普车实训室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盘类工件、成形面工件、螺纹的加工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加工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
设备:普车实训室现有CA6140普通车床28台、摇臂钻床1台、M1412型万能外圆磨床1台、B6085型牛头刨床1台、400型砂轮机4台,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机床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⑵数控实训室功能:数控操作综合实训。可进行数控车、数控铣中(高)级工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编程技术。
设备:数控实训室配备了10台数控车和2台数控铣,还配套配置了1个数控仿真模拟机房。
⑶钳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现有高级钳工桌35台,每台钳工桌安装有台虎钳两台,配备有锯弓、平锉、半圆锉、三角锉、榔头、划针、样冲、圆板牙绞手、90°直角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刷子等量具、工具和清洁用具等;实训室还有台式钻床四台、手电钻60把、二氧化碳保护焊1台、氧气焊两套、切割机1台、落地式砂轮机2台、划线平台等相关钳工实习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机械加工、数控、焊工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获得钳工中级证书进行钳工技能培训的需要;钳工实训室可进行锯削、锉削、钻削、錾削、切削、攻丝套螺纹、钻头刃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钳工技术,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过硬的基础。
⑷焊工实训室:主要功能:本实训室主要承担焊接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可完成教学大纲预订的堆焊、平焊、横焊、立焊等实训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金属构件加工的能力;同时,本实训室还可以开展对外加工服务。设备简介:
焊接实训室现有交流弧焊机10台,直流弧焊机5台,气焊气割设备3套,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2台,可容纳40人同时实训。各种工量具等配套完善,以上焊接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
⑸多媒体教室:各实验车间分别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能同时满足两个班级的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如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课堂周围就是实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能接触实物,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教学也比较容易进行,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机械各部分组成、零部件等的结构及原理图、装配图和零件图。传统的挂图或幻灯片可以增加直观性,但是静态的,只能反映零部件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具有机械加工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资源库:
⑴搜集一些车钳焊相关的视频录像并配有文字和讲解内容,便于课堂教学。⑵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将机械的各部分主要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⑶从网络上获得相应的各种有价值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资料。最后形成辅助机械专业教学的简练的、实效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⑷整理收集各门课程的期中、期末、中级工考试训练试题,形成系统的试题库,以便于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
3、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
过去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又没有现成的可用。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校马少宇老师主编的《钳工实训教材》、赵金波老师主编得《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伍红军老师主编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教材,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4、一体化教学
以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由于班级人数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穿插实施,一般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安排实训,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实物少,直观性差,专业知识不易理解,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教学效果较差。改革后,班级人数也少了,有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室设在实训车间,理论课和实训课融合在一起进行,真正起到了教、学、做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积极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近年来,国家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为职业学校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教师,我校要抓住这一机遇,2007年至2012年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达30多人次。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认定)所需培训和考证费用,在教师取得相应证书后,学校给予报销;若经过培训不能通过考试或拿不到证书的,费用由培训教师自己承担。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学校将严格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一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不按规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将加强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监督、管理、检查、协调等工作,每年评选优秀实践课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通过校本培训,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我校实习实训车间由我校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
4.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严格审查职业资格,更要严格专业技能的考核,切实把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在基本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一堂课前授课教师要安排好理论与实训的合理搭配,先由教师准备好实训器材,授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明确无误,而且对所讲授的部件要多次进行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本身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我忘了;我看,我知道;我做,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各个模块基本上都形成了适宜的“项目任务”,比如说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钳工模块以“榔头制作”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的讲课顺序可以先讲明基本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布置的工作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只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通过实践验证,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四、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和考核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团队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诊断性的提出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在考试环节上,学生该课程的最后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学生本门课程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起到考核检验的作用,还能判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做出一个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占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多,加之我校教师专业方向存在的问题,必然使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样我们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完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2、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
(1)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菏泽市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合一”的课程体系。围绕“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革新课程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典型机型为载体开发“典型机型带动型”课程,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各专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以及多轮“协岗实习”、“顶岗实习”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参加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任务,组织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等2门教材并经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织相关教师完成了《播种施肥机械》、《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农机维修讲义》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拖拉机汽车底盘、发动机、电器的仿真软件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
3、建设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实施了“名师工程”、“双师型”工程。按照选拔条件确定培养对象,列支专项经费,制定奖励办法。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技能大赛、参加学术交流、主持教改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实施培养。在闫照飞为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
修订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4、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办学体制
(1)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的“校企社”合作平台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制定了“校企社”合作章程,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专业共建制度,规范共建内容、共建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校企社”共建的长效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培养农业机械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农机实训中心和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搭建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2)进一步完善了“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学校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合作社或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农机合作社)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双方共同鉴定。二是从实习企业(农机合作社)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农机合作社)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支付兼职指导教师工资。三是依据“校企社”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了《校企(农机合作社)合作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社”合作平台,学校着力营造仿真的职业情境,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近两年,新建了农机模拟仿真实训室和PLM体验中心,改建扩建农机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机械CAD/CAM实验室、农机电器实训室和电工实训室,把农业机械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了融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推行岗位上岗证制度,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深度合作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两轮生产性实训。学生经过两轮训练,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为菏泽市推广先进农机使用技术培养了落地型人才。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教学模式改革成绩显著
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建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统筹安排各专业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时间,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及合作企业资源,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产学结合为手段,以过程考核为抓手,技能鉴定为保障的课改理念,构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分别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
(3)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教材,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建成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3、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1)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和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了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改课程教学观摩等,促进教了师技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职工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收入挂钩,充分发挥了教职工考核工作的作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企的深层合作。
4、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积极拓展合作空间,近两年来,与定陶沃田农机合作社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双向参与机制、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顶岗习与就业需求,并为教师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示范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虽然已探索并实施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经过两年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双师”数量已达到标准要求,但“双师”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还需继续提高。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应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沉下心来,下企业参加实践煅炼。
3、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配置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差距。校内农机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偏少,功能不全,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4、校企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通过调研、专家讲座、企业实践、外出培训等形式,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加大课程的调整与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建设与管理,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进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争取更大成效
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进一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中青年教师能真正沉下心来,在企业实践煅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将基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对外营业,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将消耗型实习(训)转变为生产型实习(训),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开放办学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寻找合作共同点;创新合作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合作渠道与空间,加大在工学结合、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不足。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利用我们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创建成一流的重点专业
第五篇:改革传统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评价模式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摘要: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模式
正文(删去正文俩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新的评价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从而出现语文课堂教学“轻过程,重结果,轻理解运用,重死记硬背”的急功近利的现象。就目前情况看,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八多八少”的弊端,即:教师问的多,学生疑的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个体学习多,合作学习少;整齐划一多,整合模式少;结论灌输少,过程理解少;知识传授多,能力培养少;死记硬 背多,理解运用少;被动学习多,情感交流少。这些弊端的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惟一依据。究其弊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一)传统的教材和课程教学过分关注对结论的分析和理解。(二级标题下的内容有些单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是教学的“唯一”,往往忽略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往往割断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以及接受创新精神熏陶的途径。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达到叶老所指出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和少数优秀学生的出色表现,从而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失真。
多数学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都把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或学习效果,或者考虑不够。对教师的评价中,不可过分强调这些形式因素,否则就会偏离评价的目标,误入评价的误区。
(三)、过分持重某一课堂的评价,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目前,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评得风风火火,其落脚点大都是“一堂课”。课前反复试讲,课堂精彩展示,课后一番夸评。任何一堂 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能有所侧重地展示极小的一部分。所以,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一堂课,很难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即使得出一个结论,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更为严重的是,过分看重一堂课的评价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脱离语文教学系统整体。其具体表现是,评价者为评价而评价,被评价者则为接受评价而专门安排“公开课”。为了求得优良的评价结果,教师一改往日面目,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形象包装。
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建议用 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创新学习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正面评价原则。(二级标题下的内容有些单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客观评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激励和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重视过程原则。
创新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
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开局生评价,提供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等进行评价。我们应该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结合评价原则,进行评价的方法的创新改革。
(一)、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不可以采用整齐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变化多端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如(“指标+权重”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二)、加强随堂课的评价。
针对目前过分看重一堂优质课或公开课的情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必须大力加强随堂课的评价。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1、大力削减各种公开课的评价,将课堂教学评价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进行,使之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各种公开课的评价,虽然过于师资培训、改革导向等有一定价值,但是,过分看重公开课的评价弊大于利。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加强随堂课的评价,可以突出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调节功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稳定提高,并且有利于消除教学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的现象。
2、避免听一节课就下结论的评价方式,而以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系统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对象。例如,评价作文课堂教学,仅仅指导课是不够的,而应该把评讲、修改课听完之后,以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作为评价的单位。这样做,可以改变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3、把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的情况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师在考查学生语文训练和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考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完全依靠自己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主体性的发挥。我们的教学,在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应课堂教学的 趋势,激励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学习中,应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存在着学习的需求,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已有知识、情感体验及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构建教学平台的基础。“一切从零开始”的课堂教学平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现在一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入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不少初步的语言文字知识,再进入幼儿园、学前班,受到了一定的训练之后,他们的语言文字还会得到提高。如果老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什么每一篇课文都逐词逐句的教、学,对学生来讲好比在做重复的事情,他们还有什么情趣呢?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为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种。外在表现即看得见的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这种表现不易觉察,如学习的兴趣、毅力、情绪等,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神情及行为骈解读学生内心蕴藏着的另一本奇妙的书,给不同表现的学生以不同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下随教师一首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得发展。
3、关注(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知已知彼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相信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学习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开放。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
1、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激发其兴趣,调动积极性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2、营造民主、平等、接纳、支持、宽容的学习气氛、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害怕说错做错的顾虑,敢说、敢想、敢问,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平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学习情境。
3、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1)独立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合作的前提——独立,也就是说,合作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但如果臭皮匠不能独立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三个臭皮匠在一块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自学的要求。(2)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养成这种习惯。如,学习拼音、认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轮流认读拼音或生字卡片,写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得好,不够好的怎么给它改得更好;在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轮流认读拼音或卡片;写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得好,不够好的怎么给它改得更好;在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通过互帮互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连贯。(3)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不起来或小组里不能顺利进行学习,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缺乏合作的方法(技能)。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加以指导、帮助,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技能)。
4、探究意识的培养。(1)问题意识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提问题”的环节,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大胆发问,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的教育问题是没有问题的教育的问题。(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是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即引导学生在小组里汇报各自寻找到的答案,问题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要求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平台或在课堂学习的过程 中,要及时捕捉、并恰当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要求重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认定目标,继续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黄沙茫茫,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芸芸,寻不见一对完全相同的叶片。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觉、善思维的人呢?这就是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找不到绝对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3、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即要求老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跟学生一起、活动、聊天,共同分亨成功的快乐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
4、善于为合作学生出谋献策。即要求老师真正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每次深入一至二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相信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更好地合作学习。相信经过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情况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气氛是热烈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此处空一行)参考文献:
[1] 薛炳群.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M].山东:齐鲁书社,2007.[2] 丁绵辉.小学教学评价---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