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设计探析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以课堂为载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既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论文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以课堂为载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既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是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一、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认识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1]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把知识、技能和技巧融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各项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硬件上把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有机整合,在软件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职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2.现实性原则。
(1)提高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建立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2)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课程、教材,把岗位的能力、需求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与企业的“做”融为一体。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1.根据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根据社会和企业用人的要求来调整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现代企业技术、工艺、产品更新步伐加快,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如果学校教学一成不变,学校专业和课程与一线企业的距离就有可能迅速增大,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改革和更新专业和课程。中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要符合企业技术、工艺及生产流程的发展要求。脱离了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学校专业和课程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1)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学校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即: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我校通过引入教育部规划的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奔腾ars汽车维修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并与南宁市多个4s店联办,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冠名班等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开展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学生录用、教师考核、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教学全过程合作。推进订单联合培养、能力递进培养、实际工作过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试点班、试点课程逐渐向专业、课程体系逐渐推进,并在专业全面推广。
(2)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专业模块体系工种和专项技能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一些专业技能课进行整合,使之实用性、操作性更强。利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入课程群的概念,把全部课程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成三个大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是专业基本能力点。采用大班化教学,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将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教学列入课堂,尽量采用案例教学。
二是项目综合能力群。采用工作过程项目化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置了以下8个学习领域课程:①发动机机械维修;②发动机电控维修;③底盘机械维修;④底盘电控系统维修;⑤汽车动力电器维修;⑥汽车车身电气系统维修;⑦汽车维护与保养;⑧汽车认识。
三是岗位能力综合群。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所有课程实现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并且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实施灵活教法,编写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用人要求的专业学习手册。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评价中,都设计了“工作过程工作页”和学生学习练习册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训练使用,并将之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内容。当学习完毕之后,主导教师又分别对学生进行理论测试(纸笔考试)和随机性的实践环节动手能力测试。
(4)定期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现代企业技术更新加快的步伐,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
2.注重对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既具有教师资格及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师资的新要求。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一方面,企业向学校输送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示范讲学,有利于学校教师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和工艺流行趋势和发展方向,充实了课堂信息量,让课堂更贴近企业,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机制,激活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理论教师直接参与实训环节,采取跟班方法解决动手能力问题。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生产状况,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和编写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教学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接触企业,填补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空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式把教学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我校在实施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设计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四方面的措施来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启动“名师培养工程”,有层次、分类型、梯队性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甚至到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参加技能培训。
加强培养计划的管理,根据教师特点和专业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本科学历的教师,要以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并重,同时考虑技能培训。对技能型教师,要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要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境外培训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为主。
为尽快适应中—高职对接对师资的要求,实施“硕士培养”工程,鼓励与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2)实施“项目培训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一是校本课程项目培训。开展每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培训,即每年拿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安排校内专家讲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完善活动的组织,提升活动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二是课题开发项目培训。实施以产品研发带动的项目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研发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首先从实训教学设备的研发着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如成立汽车教育教学研究室,开展校本教材电子化,核心课程建设,争取南宁市、自治区甚至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活动。
(3)开展两个拜师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是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互相拜师活动。按照新老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原则,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理论和技能,并安排他们共同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是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课教师互相拜师活动。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校内教师向校外实践课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实践课教师向校内专任教师传授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技能。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第二篇:“教学做一体”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本站推荐)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
“理实一体化”工作总结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水利工程系
“教学做一体”工作工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入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总结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水利系在专业课教学中一直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摸索,我们逐渐的感到中职学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使一体化教学工作更加完善,特将水利系一体化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1、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职业学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机构,办学体制改革对中职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职学校的改革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如何摆脱困扰,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因此,为使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2、明确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型的新型生产一线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一体化教学改革也是发展中职学校的动力。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是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它也为学校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全面推进教学一体化改革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和正确选择。
3、建立适合本系的一体化教学机制
了解本系的实情,制定适合本系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是很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在短时间内难以顺利、彻底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又因一体化教学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因此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在同一时间都进行一体化教学。根据学校现有的实训教学条件,我系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比如《水力分析与计算》《建筑材料》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实训操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4、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之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实施好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绝不是几个人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师方面,系里多次组织教师统一思想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一体化教学座谈会、研讨会。让全系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教学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学生方面,则是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让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关键。我系大力实行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科学的,效果是明显的。
5、寻找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1)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所,如学校目前在修建的新校区就实训场所加大了投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大力推进了我系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目前我系在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基本上均实行了一体化教学,全系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愿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分割的。“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系采取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另外,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
(3)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计划和校本教材
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为了转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计划都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创建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本教材,并不断努力探
“教学做一体”工作工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总结
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如我系部分教师正在编制的《水利工程制图》等校本教材,给系里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支持。但是,还有一些课程仍然缺少教材,需要教师们克服困难自己编写,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取得更好的效果。
(4)提高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质量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职业学校目前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我系非常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事实证明,推进一体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和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中职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是一个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第三篇:工作过程系统化心得体会
“工作过程系统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一系列的文件和精神,我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幸运的是,在这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的就是这一原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总,我会扬长避短,努力找寻不足,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就。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做一体化
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大量的实用教具,依托逼真连贯的会计业务实例,实现师生一体、教学一体、学做一体的教 → 学 → 做一体化教学。
具体每个教学环节,我通过告知学生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重要知识点,然后,由生动的案例或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引入新课,没讲完一个理论,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练,以此深化学生的记忆,最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并从中找到学生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首先讲授应该掌握的内容,然后对于容易出错的或者较难理解的部分,我先设问,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讨论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读医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板书提示、课件演示和实物展示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二、全真模拟实训
对于学生的实训,我这一直坚持全真模拟实训。《基础会计》的主要的实训有两个,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在做这两个实训的时候,我所运用的记账凭证、账页、记账笔、会计科目章全部都是实务中运用的真实的东西。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努力实现现实工作和模拟实训的零对接,让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不用培训便可以直接上岗。
在实训过程中,对于登记账簿的实训,我让学生模拟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人员的不同分工,实行分组练习,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企业的财务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出纳;有一般会计人员,有会计主管等,这样的分组更能体现实训的全真模拟的特点。
三、做好后续课程的衔接
《基础会计》对于我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本门课程,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产品定价策略”等章节中,就用得到《基础会计》中有关“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财务管理》中。就会用到大量的《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概念。比如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会计术语。《经济学》、《零售学》等学科中。也有很多《基础会计》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好后续的课程,我争取把每个概念讲得清楚透彻,通俗易懂。
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一般都是开设在大一,这时候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甚至对就业没有任何的概念,还沉浸在成为大学生的喜悦中,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考取“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力争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很多同学都有意向考取此项证书,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有很多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向我咨询报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事宜,不少同学在校期间或毕业后成功的考取了此项证书。比如2008级电子商务班的刘莹莹同学于2009年成功考取。有了这个证书,就有资格在任何性质的单位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我有了粗浅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实践这一原则,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读书笔记
《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教学过程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取出内容,灌输到学习者的脑子里,灌输的方式是使学习者为了考试能够从脑袋中检索出这些信息。在这个模型下,改进教学就是改进教师(如要求教师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将知识转换给学习者的方法)。
较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什么是系统
下面我们先考虑什么是系统,然后考虑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方法。系统这个词现在用得越来越多,说的是我们的所作与他人所为是相关的。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最容易理解的系统是人工系统而非自然系统。例如,家里有一个冷暖空调系统,不同的组件一起工作,或制冷或加热,自动调温器就是反馈机制,温度计持续地检查温度,通知系统现在是冷还是热,当达到了既定的温度,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什么是教学系统
这与教学有什么关系?首先,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例如,老师在安静的课堂上讲解课本上的例题,指导学生,为了判断学习是否发生,就要进行考试,考试是教学系统的自动调温器,如果学习者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就必须修改系统使之更加有效,以便产生出期望的教学结果。
什么是教学系统化思想
运用教学系统化思想,就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组成成分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就象空调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样,为了达到期望的输出,必须有效地合作。显然教学系统不仅要有机制评价系统产生学习的有效性,还要有机制在学习失败时进行修改。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讨论还只是局限于这个过程的交互环节,即老师和学习者在一起的时间,希望会产生学习。但是备课过程呢?教员如何决定要做什么,何时做?毫不奇怪,一个具有系统观的人会将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和修改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更广的系统观角度,各种资源是备课的输入,输出是某种产品,或者是产品和实施过程的结合。最后的结果用来判断系统是否需要改变,如果需要,如何改变? 什么是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模型
这本书就是要介绍一种用于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化方法模型。它不象空调,不是物理设备,而是过程系统,我们要描述一系列的步骤,每个步骤都会从前一步骤接受输入,并对下一步骤产生输出,所有组成一起工作,以帮助用户产生有效的教学。这个模型还包括一个评价成分,用以判断什么地方出错了,如何改进。
虽然我们的模型叫做系统化方法模型,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对于教学设计,不存在唯一的系统化方法模型。有许多模型都贴着系统化方法的标签,有着几乎同样的基本组成。本书所介绍的系统化模型不算复杂,但是也囊括了其它模型的主要成分。这些设计模型以及它们描述的过程统称为教学系统开发(IS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典型的ISD主要阶段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我们的模型没有强调第一阶段:分析阶段。在教学创建之前,确实有必要了解对教学的需求,如组织中有什么问题需要通过使用新技能解决,组织通过运用新技能将会抓住哪些机遇等等。这一步对于教学过程的成功十分重要,有一些很好的书(参见Kaufman,1991,Rossett,1999)介绍了绩效分析和需求评估。我们在第二章会对分析过程作一简单介绍,为模型的后续部分做一铺垫。
注意在本书中“教学设计”一词包含了ISD的所有过程,“设计”既是这个过程的统称,也是模型中一个子过程的名字。当我们使用“教学设计”一词时,我们指的是整个ISD过程。以后对此不再赘述。当你开始使用教学设计过程时,这些词的含义会很清楚的自现。
迪克模型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模型基于有关学习过程的多年研究成果,每个模型成分也都有相关研究证明其有效性。这个模型将众多教育环境下的许多概念集成在一个框架之中,譬如,你肯定听说过行为目标,可能自己还写过,对于“标准化考试”和“教学策略”应该也不陌生,这个模型可以说明这些术语以及与这些术语相关的过程是如何彼此关联的,这些过程如何能用以产生有效的教学。
我们模型中的教学策略模块,说明了设计者如何根据分析所得到的要教什么的信息,来形成向学习者教学的计划。这块内容原先深受罗伯特·加涅工作的影响,特别是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一书。加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早期的工作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对学习者在老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如果学习者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给定的环境下就能够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加涅的《学习的条件》第一版还揉进了认知主义的信息处理学习观,这个观点认为大多数行为是很复杂的,主要受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控制,而不是外部的刺激和强化。教学可以被视为是有组织的,所提供的信息和活动能够指导、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在学习者将新的信息融入记忆时发生,这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后续版本(1970,1977,1984)中进一步发展了教与学的认知观点。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分支,对许多教学设计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个性化产物,由每个学习者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而产生。当个体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物理和精神的世界构建了新的解释时,就表明学习发生了。因为建构主义观点的学习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创建适当的学习环境,有时候叫做问题情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实际操作。
读者会发现本书不仅采用了行为主义的一些观点,也采纳了认知和建构主义的思想,只要它们与所讨论的学习者类型、学习输出、学习情景和应用环境合适。迪克&凯里模型采用了折衷方法,综合引用这三个在过去50年里最主流的理论。
关于怎么看待这个教学设计模型究竟基于哪个学习理论,我还想多说两句。当你往下读各章的时候,你会发现“行为”一词在不同的场合频繁出现,因为留心到该词重复率很高,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本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其原因可能是混淆了称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被行为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学习的工具。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某个响应的概率改变,但是只能通过观察行为得出概率的变化(如学习),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工具(如行为观察法)也是所有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都采用的方法,所以本书才会多次出现“行为”一词,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本书是以早期的古典条件行为主义或后来的操作条件模型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理论基础。
教材使用说明
这里所介绍的模型,不仅基于理论和研究,也基于广泛地应用和实践。我们建议刚刚开始教学设计的新手,按照本章所介绍的模型步骤和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样做的学习者都获得了成功。另外,我们也承认,在特定的环境,随着设计经验的增长,可能需要改变模型,或不按顺序执行。我们期待着对模型中各个构成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在下面一节中,我们象提供菜谱一样给出通用系统化方法:你先做这个,再做那个,当你在厨房里使用菜谱做菜时,你会赋予它具体的内容,当你运用这个模型开发你自己的教学时,也是这样:你选择需要教的专题,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选择自己的学习者,等等。你对模型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总之,你用你自己的厨房,你自己的厨具,你自己的个人感觉做了一道独特的菜。
本章开头所示的模型在后续章节中还要详细介绍,这个模型包括十个相连的方框,从倒数第二个方框有带箭头的虚线与前面所有的方框相连,表示反馈信息。这些方框代表着教学设计师所采用的过程和技术,教学设计师就是用这
些过程和技术完成教学的设计、开发、评价和修改。下面先依次简要地介绍各步骤的内容,在后续章节中还会详细展开。
系统化方法模型的构成
系统化方法最适合哪种教学传递系统?
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包括教学的计划、开发、实施和评价。选择教学的传递方式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在有些情况下,教员讲课最合适,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多种媒体方式都可以用。近期产生的教学设计似乎都会包含计算机。在每种情况下,系统化方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帮助确定要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评判教学是否有效。
本书所介绍的开发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通用的过程。它既可以用于印刷材料的开发,也可以用于其它任何媒体材料的开发。印刷材料因为成本低,好携带,至今仍广受青睐。视频或多媒体材料的开发者,也可以根据教学策略陈述来创建故事板、屏幕显示、及超链交互顺序流程图。采用系统化方法可以防止设计师在完成要教什么、如何教的分析之前就开始为媒体而设计教学,众多研究揭示应该是分析过程、教学策略,而不是传递方式,决定教学的成功。系统化方法是一个通用的计划过程,保证了为任何传递系统开发的教学产品都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能够有效地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结果。
运用系统化方法是否意味着所有教学都是个别化教学?
基于前面关于印刷模块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块的讨论,读者可能会认为系统化设计的教学就是个别化教学,可惜这种推论是错误的。为讨论之便,我们假设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步调(这可以算是个别化教学的最低要求)。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印刷模块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块确实可以按这种方式被使用,所以系统化方法可以用来设计个别化教学。但是,它也可以被用来设计小组教学——如果我们将小组教学视为个别化教学相对的教学形式的话。正如前面所说的,系统化方法可以用来开发各种教师引导的以及小组交互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活动正是产生所期望学习结果的条件。
读者必须要仔细区分设计教学的过程与传递教学的过程。系统化方法基本上是一个设计过程,而教员、教学模块、计算机和电视机是传递机制,这些传递机制可以同时被一个或多个学习者使用。设计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确定教学要怎样传递才最有效果。
系统化方法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受益者是每个学习者。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仔细研究学习者要学的是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就是要集中教要学的技能,并在最佳学习条件下呈现,评测学习者也是测定其是否掌握了目标中所要求 的技能和知识,评测结果可用于修改教学,使得教学对后继的学习者更加有效。按照这个过程,设计者必须关心学习者的需求和技能,以及有效教学创建过程中的结果。
为什么要采用系统化方法?
有关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的整体效果研究很少,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模型的不同成分,缺乏对整个模型的严格研究,因为这太难进行了。目前已发表的有限研究结果都很肯定这种方法,这个模型最大的支持者还是使用过这些过程、以学习者的成就为证明的教学设计师。
有几个原因决定了用系统化方法做教学设计非常有效。第一,系统化方法从一开始就很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如果没有这方面精确的陈述,后面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就不清楚,也不会有效了。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正是由于有以上特点,系统化方法对于那些关心如何成功地向学生教授各种初级和高级能力的老师来说颇有价值。虽然,学校中也广泛采用了基于能力(competency-based)的方法,但是系统化方法用的最多的还是企业和部队。因为这些环境更在意教学的效率和学习者的表现,其回报也很明显。
谁会使用系统化方法? 在你学习教学设计模型的同时,我们希望,你能用它设计一个教学,你会发现这会很花时间,也很花精力。你可能会说:“我永远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准备我所有的教学”,你可能是对的,一个每天都要教学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用这个过程只能开发少量的书面教材或多媒体材料。但是这个过程也可以有效地用于从现有教学资源中选取资料,或者设计不用教材的口头教学。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过这个过程的教师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他们会立刻使用模型中的某些成分,虽然可能不是全部;第二种反应是他们的教学将同以往大不相同,因为他们通过运用这个过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有些读者可能对此有所怀疑,记住体会使用过这种方法后你自己的反应。)
ISD方法的第二类用户发展很快,即教学设计师,他们受训为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系统或改进已有系统。他们的全职工作就是为特定的学习者人群开发有效的可复用的教学程序。
与单独工作的教师不同,教学设计师经常要与一组专家一起开发教学。这组人包括内容专家、媒体制作专家、评估专家和管理人员。(当一位教师独自工作的时候,他必须要扮演所有这些角色)。小组的方法是汇集专家的经验产生出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产品。显然,在这种环境下,人际沟通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对要做的事情怎么做最好都有自己的看法。
本书既是为教师所作,他们需要了解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也是为准备成为教学设计师的新入门者所写。无论是中学老师、大学教授、企业培训师还是部队教员,都是本书的写作对象。我们确信这个模型和过程不仅可以运用于学校环境,也可以运用于非学校环境。
例题安排
在介绍系统化设计过程应用的方方面面时我们选用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包含了对各个年龄层的教学,从儿童到成年人都有。在这本书中,“教师”、“教员”和“设计师”这三个词经常混用,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在你读到后续章节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教学设计例子贯穿设计模型的每个步骤,即关于“邻里犯罪监控组织”领导的培训。附录A到K则是一个在学校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例子,也是根据模型的每一步展开的(段落文字的写作风格不同)。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进行教学分析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还要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教学分析过程的最后一步是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我们称之为入门技能。我们会用一张图表示所有已确定技能之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以单元为单位是新课标英语教材的显著特点,我首先把整个单元浏览一遍,对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把知识要点,疑难段落和单句进行分解,从而围绕英语的三围目标制定相应的语言技能,知识要点和情感目标,将学生和教材进行有效连接。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除了分析教学目的之外,还要同时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学习者现有技能、偏好和态度,以及教学环境和应用环境的特点这些重要信息,会影响模型后续步骤,特别是教学策略的确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就是学生,所谓环境,首先指的是课堂教室,其次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这是隐性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环境不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用一个尺度来衡量是不客观的。我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拟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具有可实现性。对于环境的分析包括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教学设备,电脑,录音机,将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英语学习需要设定好的语言环境,用英语交流是英语课堂的一大特征。编写绩效目标
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这些描述根据教学分析确定的技能派生而来,确定了要学的技能、实施技能的条件和成功表现的评判标准。制定大概的学习目标是上好英语课的指导,但具体每一节课的细节需要认真撰写,从内容上应该是由易到难,从知识技能上升到情感态度。备好大致框架需要将细节化的问题加入,要准备好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课后进行小结。开发评测量表
基于所写的目标,开发出相关的评测量表,以测定学习者对于目标中所描述行为的完成水平。重点在于将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种类与评测类型对应。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需要老师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例如重难点词汇可用听写单词,辨别发音来检测,跟读和分解的方法检测,如果达不到制定的目标我要考虑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或者降低标准,语法内容的考察通过做单项选择来辨析,是否掌握如何使用本单元例句可以通过写作来考察,写作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以话题为中心让学生展开思维,可以检查基本句型的运用和学生从习作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发教学策略 基于前面五步的结果,确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前的活动、信息呈现、练习和反馈、考试以及延展活动几部分。教学策略要基于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研究的成果,以及传递教学的媒体特点、要教的内容和接受教学的学习者的特点。这些数据既可以用于开发或选择教学材料,也可以用于产生课堂交互式
教学策略。对于英语课堂来讲,教学策略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单词记忆领读跟读是认清单词发音规则的办法,对于热身warming up, 教师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挥来拓宽思路,从而引入到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在知识要点部分老师对男举的分析与讲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的遣词组句可以对要点知识加以巩固。在英语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发问指引学生自己总结要点内容,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老师的讲解为附,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主要内容回顾
(一)关于迪克-凯瑞模型
1.系统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为了输入和输出,系统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整个系统采用反馈机制以确定它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完成目标,系统被调整,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学生完成教学者设计的教学后,希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2)进行教学分析
确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以及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应该怎么样,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
确定学习者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偏好与态度。(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
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描述。(5)开发评估工具
开发评估工具,以便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6)开发教学策略
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用开发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教学初稿完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一般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验评价。(9)修改教学
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然后作出修改。
(二)进行起点-终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学科专家法、内容纲要法、行政命令法和绩效技术法。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绩效分析
分析组织、群体中存在什么影响绩效的问题。(2)需求评估
学习者当前的状态水平与预期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什么差距。(3)工作分析
对工作中所作的事情的进行汇集、分析和综合描述的过程。(4)澄清教学目标
将含糊不清的教学目标清楚的进行表述,即学习者展示出何种行为被认为是达到了教学预定的目标。(5)学习者、情境和工具
目标中应该考虑:是哪些学习者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工具达到目标。3.设置教学目标的标准
(1)教学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引发教学需求的问题;
(2)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所接受;(3)是否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基于该目标的教学开发。
(三)分析教学目标
1.学习领域分类(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目标要求学习者对相对具体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回答。(2)智力技能
三种最常见的智力技能是概念形成、规则运用以及问题解决。(3)心因动作技能
其特征是学习者必须通过肌肉动作(借用工具或不用工具)来达到特定效果。(4)态度
态度通常被描述为是作出特定选择和抉择的倾向。(5)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人们用来调控思维方式、确定自己学习进行的元认知过程。可以归为智力技能。2.目标分析程序
横向的步骤1到步骤2再到步骤3„„
纵向上,每个步骤又可能包括若干子步骤。
(四)识别下位技能和起点行为
1.分析的方法:层级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程序分析。
2.起点行为: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已经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
(五)分析学习者与情境
1.学习者分析(1)起点行为;
(2)主题领域的已有知识;
(3)对教学内容和潜在传输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ARCS);(5)受教育和能力水平;(6)一般性的学习偏好;(7)对培训组织的态度;(8)群体特征; 2.绩效情境分析
(1)管理/监督支持;
(2)工作场所的物理特征;(3)技能与工作场所的关联; 3.学习情境分析
(1)教学场所时候教学要求的程度;(2)教学场所适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程度;(3)传输方式的适合性;
(4)影响教学设计和传输的学习场所的限制条件。
(六)书写行为表现目标
1.宏观教学目标:是关于在应用(绩效)情境中学生能够做什么的陈述。2.终点目标:当教学目标转化成行为表现目标时,它所指的就是终点目标。3.下位目标:指在达成终点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4.具体目标的构成成分(1)行为;(2)条件;(3)标准。5.书写具体目标的步骤
(1)改写宏观教学目标,使之能反映最终的行为表现情境。(2)书写终点目标,以反映学习环境的情境特征。
(3)为那些在目标分析中没有子步骤的大步骤书写具体目标。
(4)为目标分析中主要步骤下的成组子步骤书写具体目标,或为每一个子步骤书写具体目标。(5)为所有下位技能书写具体目标。
(6)如果某些学生没有掌握起点行为,为起点行为书写具体目标。
(七)开发评估工具
1.四类标准参照测验
(1)起点行为测验:在学习者接受教学之前测验,评估学习者对先决技能的掌握水平,或者他们对教学开始前必须掌握的那些技能的掌握水平。
(2)前测:通过与后测比较,显示教学后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分析来描述学习者的概况。(3)练习性测验:目的是在教学中使学习者积极参与活动。(4)后测:教学完成后进行,用于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开发教学策略
开发教学策略大概涵盖的内容有:传输系统的选择、内容的排序和归类、描述教学中的学习成分、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分组。
(九)开发教学材料
1.教学包的组成成分:教学材料、评估、课程管理信息。
2.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现有材料可用性、制作和实施方面的限制、教师的促进作用。3.现有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
(1)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的评价标准(3)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
(十)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
1.一对一评价 2.小组评价 3.现场试验评价
(十一)修改教学材料
分析形成性评价收集的数据
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方案实施修改
(十二)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目前使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否采用可能满足组织所确定的教学需求的材料。1.专家评定
一致性分析:组织的需求、资源、内容分析、设计分析、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用户分析
2.现场试验
结果分析、计划、准备、实施教学/收集数据、总结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二、体会与思考
(一)体会
本书所阐述的是基于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各个环节及其要素都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用。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使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实施。
基于系统方法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充分考虑了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与作用。这样设计教学,使得教学结构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反馈和具体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教学方案,使得整个过程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一个一个步骤展开,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开展,并作为下一个步骤的基础。设计者按照这个模型,操作起来标准比较统一,即都按同样的程式操作,设计出来的产品标准也比较统一。也就是说,这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完整性和动态性。但是,在通读本书,并按其模型作了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后,我觉得系统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来说并不一定实用和有效。首先,来说其实用性,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一堂课的过程太过复杂,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第一感觉。中小学老师上45分钟的课,要他去花许多时间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但是按此模型设计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分析、学习者及其情景分析以及到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再修改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众多数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中小学不论从教学时间、教学大纲、内容安排都是按部就班的,具体阶段和时间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不那么灵活。如果按该模型设计教学的话,一位老师可能在作完某节内容的分析而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时,可能按照教学进度,该节课的内容早就应该结束了。而且,当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像在形成性评价阶段,哪有学生有时间来配合你做现场试验啊。还有,在中国,中小学实行的是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课程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只要是上过几年课的老师对这些内容都能烂熟于心,并能逐步掌握学生掌握某一项内容的规律和特点,并相应的摸索出一些策略和方法,在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教学的有效模式。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去辛辛苦苦的在教学前,花费大块时间写一份很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说,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模型直接搬进我们的中小学,绝对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划算的。
其次,来说说基于该型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案作的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就会有好的教学。其实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教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严格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将会使得课堂显得呆板,所以势必是要教师根据具体课堂情景,作出适时调整的。这样的话,把教学方案像该模型要求的那样那样详细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扣,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思考
1、系统化教学设计或许用到企业绩效培训中更有效。
从迪克-凯瑞的模型设计来看,按此模型作方案的流程,很适合于在企业培训中操作,在企业培训中,模型中各个环节都成为培训师设计的重点。而且,在书中是结合实例讲解的,其实列也是基于一个企业培训的方案,甚至于整本书的语言用词也是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出发的。
2、系统观或许是一种普适的方法论
其实,系统观、系统思想从哲学上来说,应该被上升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上位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话,它应该具有普适的实用性,即成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宏观指导思想。那么,这样就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操作我们的具体事情。我的意思是说,系统观、系统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抽象化的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应用方法。所以,生搬硬套的强调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似乎不会有太大的实效。
3、教学的成败或许关键在于教学者
一直有这么一种感觉,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的再好,教学者实施的不好,也是白搭,设计的好、准备的好,不一定就做的好。
4、教学实施的效果跟教学者的内容熟悉程度关系似乎很大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观摩了一些学生实施了自己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给我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教学实施的好坏跟实
施者对教学内容的熟知程度关系似乎很大很大。
5、美国的东西拿到中国会变味,但也要变味
这套理论是依据美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来的,美国的现实跟中国还是有区别的,自然不能直接用来对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作用,所以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深入的在实践中探索那些点可以被我们吸收,即要进行中国化。注意,这里指具体到实践中去进行中国化的工作,而不是坐在实验室里“异想天开”的夸夸其谈,我们都明确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验室得来的终会是垃圾。
6、考虑两个“动机”问题
最近老在思考关于自我激励的问题。因此就想到: 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习者动机方面表现如何?
教师为什么要使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动机从哪里来?
7、能不能搞一套中国自己的教学设计模式出来
中国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人也有自己的特性,能不能把中国的教育传统、教育实践和中国人三个角度合起来,搞出一套真正对中国人有效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式来。显然,这样做的工作是十分艰巨和困难的,会有人站出来这么做吗?我想我是不会的,因为我可能没这天份和资质。期待某年某月某一天,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即使他一无所获,我也说他是英雄,总比那些老把人老外的囫囵吞枣地翻过来忽悠自己善良的同胞的那些人好。本来翻过来,引进来咱参考参考也无大碍,但把那玩意当中国的主流推,总让人觉得不舒服,现实是也并没有什么成效。或许,老外压根跟我们中国人不同,实际上就是不同,人家长鼻子、蓝眼睛、黄头发„„那我们能不能推测人家那脑袋结构跟我们或许也不同吧?所以,适合他们的就不定适合我们喽。看来,想直接走个捷径引他国之“石”,攻我国之“玉”,这事太玄。或许还是得脚踏实中国大地做点文章了„„
总之,中国的中小学教学设计的路还很长,或许还是条不归路。
综上所述,看来我是作不了学问了,总是说些毫无根据的、不够科学的、抒情散文式的话,都是没读书惹的祸呀„„
第五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改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改方案------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冷淑君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特征和数据库岗位课程的要求,结合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加强实践技能、教学难度较大等特点,所以我们一直非常注重课前做好教学设计。1.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把课程各教学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课程作为“数据库岗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来考虑,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问题,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应从课程整体与教学要素、教学要素与教学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策划,例如处理好学习需求和学生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教学和教育教学媒体等要素和要素的相关性、制约性,使课程教学系统最优化,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2)动态循环原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系统的有序性、动态性、循环性、过程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循环递增性,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问题,始终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引入过程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3)工学结合原则: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实现多度结合或融合。
课内课外结合---课内高效率完成必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活动,课外以大作业、较大项目等为载体开展自学能力培养活动。
校内校外结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引进企业专家、企业实际项目到学校,在IT特长生工作室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教学、生产实习一体化。
理论实践融合---有效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并知道”的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有机融合必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在一堂课中,既有必要的理论概念讲解,又有必要技能演示指导,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融合---根据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偏弱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岗位内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标、IT类职业相关岗位、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员岗位的综合要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大类专业(专业群)职业平台课,它的后续课程有: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它们又综合形成一个数据库岗位系列课程。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职业平台课,结合Access数据库(易用)知道数据库的基本知识;结合SQL Server 2000/2005 数据库(实用)熟练掌握数据库建立管理、查询应用、简单编程及数据保护等实用技术;结合ASP.NET掌握客户端开发工具与SQL SERVER 2000/2005 数据库配合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具体可体现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及知识教学目标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库设计;能利用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建立、管理及维护工作;培养运用所学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与统计等数据库应用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
(3)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情况;理解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掌握关系的基本运算;掌握SQL数据查询语言的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及数据控制的语句格式及功能;理解关系规范化中的函数依赖及范式;理解数据库设计中的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设计的方法;了解和比较各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特点及应用领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新进展。教学设计
3.“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路线
我们首先对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职业岗位调研,围绕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职业能力表,按照素质、技能、知识等要素,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的任务,按照职业活动工作顺序将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完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线,选择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每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的安排围绕学习性的任务完成而展开,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化。
为了实现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化”,我们经历了“岗位调研→任务分析→能力开发→目标确定→内容开发→教学实施”的设计过程。经过对企业数据库开发应用岗位的调研,综合分析实施项目(任务)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分析得到的项目(任务)用于搭建《SQL Server2005实用教程》课程结构,分析得到的职业行为用于构建《SQL Server2005实用教程》课程内容。我们以企业数据库应用开发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为蓝本,建设仿真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案例库,以及评价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符合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4.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组根据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应用开发方向)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将职业技能与态度、情感进行综合,突出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我们邀请了职业经验丰富、在业内具有相当造诣的数据库技术专家,来校参加专家访谈会。在访谈会上,专业教师同各位数据库技术专家一起面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专家的软件企业工作岗位描述及工作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数据库应用开发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难度等级划分。这些工作成果为数据库学习领域设计和学习情境设计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与商电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中心、商丘农行信息科、商丘自由科技电脑公司等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专职培训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下表是课程开发团队参加教学设计的部分工作清单: 课程名称
参与教学设计的合作企业
参与教学设计的内容
数据库应用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顶岗(项目)实习行为规范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项目教学方案与流程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真实项目的实施计划与安排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数据库应用开发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确定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学生实习管理
江西贝谷科技公司、北京八维集团、广东中大星城公司
企业实习项目
课程分为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完善校内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来进行标准建设;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聘请企业软件工程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学生分批次轮换到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
另一方面,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进行教学,通过项目设计与开发,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素质。对于同一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软件公司工作氛围,严格操作规范,提高学生观察力、逻辑判断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等专业工作适应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刻苦耐劳、遵纪守法、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素质。
通过使用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再现项目(真题真做),以及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同堂授课的教学形式,探索“工”与“学”渗透式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以赛促学,提高软件设计水平。5.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我们根据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程序员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把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一一列出,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对工作任务细化,确定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将行动领域的项目(任务)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系列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将“项目需求分析→明确项目任务→技术学习/设计→实践项目工作→项目测试/考核”几个环节贯穿每一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是围绕一系列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来开展,每一项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围绕数据库应用开发岗位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来教学。课程突出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够用、实用”技术知识,以行动化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数据库应用开发程序员的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 6.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本课程教学时数68学时,实训31学时,;另外要求学生课外训练30学时,课程内容选取依据相应岗位要求和专业群平台性要求,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任务领域
技能内容及要求知识
内容及要求参考
课时
SQL Server2005的安装及配置
1.能独立安装SQL Server 2005 2.根据需求分析,实现E-R模型图
1.数据库设计(案例1)
2.SQL Server 2005的安装及其组件工具的使用(案例2)2
Transact-SQL语言
1.掌握Transact-SQL语言基本语法。
2.应用DDL、DML、DCL语言完成数据库的管理。
1.T-SQL语言(案例3)
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创建和管理
1.掌握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2.掌握数据表的创建管理
1.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案例4)2.数据表操作(案例5)
数据管理
1.掌握数据查询及数据更新 2.掌握视图、索引的创建与管理
3.掌握存储过程、触发器、游标的创建和管理 4.掌握数据输出的方法
1.数据查询(案例6)2.创建视图(案例7)3.使用视图(案例8)4.实现存储过程(案例9)5.实现触发器(案例10)6.报表服务(案例11)5
数据库安全
1.掌握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和权限管理
1.系统安全管理(案例12)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1.掌握数据的备份机制。2.掌握数据库的恢复机制。
3.掌握数据库分离和附加的方法。
2.数据库的备份、还原与导入/导出(案例13)
机动(考试等)
合计
7.内容和任务、项目与案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⑴内容和任务一体化
项目学习中,依托“学生管理系统”示范项目所内涵的课程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性项目任务,实施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一体化。这一环节通常在数据库技术实训室完成,包括数据库系统安装及基本操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表的建立,数据表的数据查询,数据表的数据操纵,视图及其应用,索引及其应用,存储过程及其应用,触发器及其应用,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数据库编程接口等。
⑵项目与案例一体化
项目学习中,我们针对10个子项目准备了配套的13个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已有的技术知识寻找解决案例中问题的途径,从而使用类似方法完成子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案例为项目教学提供服务,项目完成后的系统总结形成新的教学案例。
项目实训中,我们采用学生自己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案例,如物业管理系统、档案资料查询系统、交通线路查询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等。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会“品头论足”,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而且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库应用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为后面的项目开发打下基础。
⑶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项目学习是在数据库技术实训室进行,数据库技术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在这里,我们创设了一个完全符合数据库应用开发实际的情境,从应用开发的硬环境到应用开发的软环境全部按照软件(企业)公司的实际情境来构建,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条件边做项目边学习。我们把软件(企业)公司相关设计理念和工作程序引进项目教学,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的实际操作,按软件(企业)公司的要求完成项目,聘请往届毕业生、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亲临实训室进行指点,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完全一致,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
项目实训是在数据库应用实训室进行,完全按照软件公司(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各班成立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一个项目小组确定组员的分工,由项目经理担任负责人,项目经理等职位在学生中选举产生。项目实训具体步骤:项目导入→项目培训,角色定位→项目设计→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项目测试(过程中适当进行诸如项目技术、技巧、规范的引导)→进行项目展示及答辩→提交项目成果(包括程序源码、项目报告文档、可执行软件包)。
项目实训内容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或再现项目,从资料查阅、需求分析、原始数据采集、数据析取、数据库和数据表设计、数据加工处理,到数据的检测和检验,再到数据的输出成表、数据使用和回馈等各个环节,由专职教师会同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对每一种环节进行检验,合格才算完成。每做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测试,发现问题,教师审核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并实施辅导。8.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方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SQL语句的熟练灵活使用以及数据库建立与管理,难点是数据库基本知识的理解和使用T-SQL语句编写带参数的存储过程等,特别是相应知识点在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中的应用问题。采用下列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1)依托易学的Access数据库和学生选课数据库、结合实例讲解数据库必需知识,使学生理解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2)将重点内容SQL语句和数据库建立分成三个阶段循环、递进、深入学习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建立方法和SQL语句应用方法。
(3)以“图书数据库”为应用实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开发“图书管理系统”等实用系统的课程设计,掌握和理解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技术,解决难点问题。
(4)以实验、实训、课外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解决重点内容的熟练掌握问题,培养学生项目合作、团队精神及小组交流的能力。
(5)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学习、互联网资料查找、在线讨论答疑、专题师生论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6)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造性,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