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工作模式材料

时间:2019-05-12 01: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化工作模式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化工作模式材料》。

第一篇:五化工作模式材料

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

中共随州市委

近年来,随州市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为目的,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有力地服务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

一、创新形式,实现组织设置网络化。市委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为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一是完善党组织架构。在街道层面实行“大工委”制,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人选担任兼职委员,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架构。二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居民小区、巷道,按照2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办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新建132个党组织,全市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了100%。同时,建立楼栋党小组9800多个,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的每个角落。三是健全党建协调议事机构。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参会,定期组织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并依托联席会,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二、提高素质,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为核心,重点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拓宽民主选任渠道,通过“两票制”、公开选聘等方式,把熟悉社区建设、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每两年将社区“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轮训,并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二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选任、聘用、管理、培训等予以规范。先后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430人,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4名治安巡逻人员。三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接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四是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每个社区招募志愿者骨干队伍80人以上,组建352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身影无处不在。

三、完善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使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成为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共建立为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78个,专职工作人员410余人,为党员群众办理各类代理服务事项1.2万多件次,办结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物业服务体系。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物业服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成立物业服务协调委员会,全面推行了“自主型、自助型和自管型”的“三自”物业服务模式,实现了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三是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社会互助和落实优惠政策相配套的长效社会救助机制。为3800余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办理了生活救助,为6200名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助残、助困和大重病救助等活动,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六类需要就业再就业援助的8200余户家庭建立台账,开发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安置就业4700多人。

四、健全机制,实现社区管理一体化。不断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四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四位一体” 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区存在的物业管理缺位、业主自治无序、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了社区各方组织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两委会”先拿预案,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再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然后付诸实施,由“两委会”干部按照分工落实,并定期向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报告执行情况,年终进行评议定奖惩。三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坚持群防群治,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栋”活动,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及化解矛盾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做到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及时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整合资源,实现投入保障制度化。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和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加大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坚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近两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使全市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超过了580平方米,并按照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场所、一个“有话就说”接待室、一个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个商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二十二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办公经费和工作报酬。针对城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者待遇不高的实际情况,市、区(市、县)出台意见,对社区工作经费投入、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方面的具体标准、经费来源和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报酬超过了2200元,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杭州阿伯丁三维数字城市开发公司随州编筹处合作开发了集基本情况、党群、综治、计生、兵役、社保、民政等七个方面为一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巩固和发展“五化”工作成果,进一步探索实践新时期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开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一、“五化”工作模式诞生的时代背景

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关于社区党建工作“三有一化”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机遇:中央和省、市、区委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去年下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市委、区委从去年开始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新一届区委提出在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特色),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

挑战之一:重心转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从我区的区情来看,将近一半的人口集聚在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区委以创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为目标,以“三有一化”为重点,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组织设置不科学、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区委、区政府已逐步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转移到了社区管理服务上了。但真正把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中心真正全部转移到社区管理服务上,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挑战之二:理念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中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管理理念。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履行好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责,必须转变党建工作理念,与社会管理理念相契合,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一要强化统筹的理念。社区党建是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是社区各项工作的灵魂。没有社区党建的引领、保障,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党建就会失去活力。二要强化服务的理念。任何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任何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党是服务群众的工具。如果不为群众服务,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把服务的理念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着力建设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使居民群众在接受服务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挑战之三:破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的难题。当前,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张“新考卷”,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还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能力素质不适应。二是工作力量不适应。三是待遇保障不适应。现在社区承担着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城建卫生、劳动保障、文明创建、工会、残联等十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另外还有一些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等任务。社区干部任务重、压力大,而工作报酬又很低,向上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如何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在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五化”工作模式的目标要求

通过1-2年的努力,在所有城市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共驻共建组织,形成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社区组织体系;选优配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城区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公共服务、物业服务、关爱服务相互配套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整合各类资源,理顺各种关系,实现管理一体化;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三、“五化”工作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设置网络化

1、完善党组织体系。建立“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城区办事处大工委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制,即在保持城区办事处党工委现有专职委员不变的基础上,吸纳影响力较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工委兼职委员,共同讨论、决定事关辖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社区大党委,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制,兼职委员由辖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驻社区党员民警担任。其下一级党组织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公共服务站党支部。第二类为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第三类为网格党支部。在社区行政区域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状的管理单元(一般为300-500户、1500人左右),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第四类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辖区内规模较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党支部纳入社区大党委直接管理。

2、完善自治组织体系。按照“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网格)—楼栋长—楼门信息员”四个层级建立居民自治网络。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即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社区居委会委员,网格党支部书记兼任居民小组长,楼栋党小组长兼任楼栋长,楼门党员中心户兼任楼门信息员。

3、完善群团组织体系。辖区内所有的单位和组织全部建立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区域化建设。

4、完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在社区组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网络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型企业及新社会组织。

(二)队伍建设规范化

1、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实行社区“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职使用”,一般配备5至9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社区,配备1名专职党委副书记。对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

2、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办法,不断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确保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站专职工作者不少于5人。在此基础上,社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管理员,主要从事网格内的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工作。所有社区专职工作者(含网络管理员)以区为单位统一组织招聘,实行“一岗多责”,由社区党委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3、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接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在职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广泛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创新社区党员开展社区服务的载体和方式。

4、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注重从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有特长的青年、妇女和有发挥余热愿望的离退休人员中招募社区志愿者,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按照志愿者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居民需求等组建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社区志愿者注册率达到居民人口的10%以上。

(三)社区服务多元化

1、公共服务。在城区办事处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承诺、联系方式,由社区“两委”成员领班,社区专职工作者面对面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社区安全、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等“一站式”服务。

2、物业服务。在城区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引领下,重点依靠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为小区居民提供治安、保洁、绿化、维修等各类物业服务。同时,由社区党委牵头,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步行“一刻钟”的半径辐射,整合辖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统一制定服务章程,规范服务标准,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多样化的服务。

3、关爱服务。以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做好面向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的服务。推行“三必到、五必访”,即居民有突发事件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必访、住院病人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劳教释放人员必访、孤寡老人必访。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四点半”学校等,为“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娱乐、护理等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与贫困户、残疾人结对帮扶,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四)社区管理一体化

1、建立健全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行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社区党委统揽和协调社区管理工作,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能,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主动接受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按照市场准则确立选聘与服务关系。

2、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引导下的民主管理机制。全面实行社区要事“两会制”决策,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对社区内的所有重大事项,均由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建立健全社区党委主导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城区办事处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形成矛盾纠纷调处组织网络。整合信访、综治、民政、司法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建立城区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和社区“两委”成员“四访四包”制度,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调处化解、包息诉息访”,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建立“有话就说”工作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五)投入保障制度化

1、加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按照“15个一”的要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即有一面国旗、一个公示宣传栏(橱窗)、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一个便民服务大厅(室)、一个服务指南、一个公共服务电话、一个居民谈心(说事)室、一个多功能会议室(党员活动室)、一个文化娱乐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市民学校、一个档案室、一个超市(爱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按照强化党务、规范居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五务合一”的要求,拓展和整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使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社区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宣传教育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矛盾调处中心、卫生医务中心。

2、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信息资源,逐步建立集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覆盖所有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信息实时更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信息互联互通。

第三篇:网格化经典模式比较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始于 2004 年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在此基础之上,从 2005 年至 2007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连续确立了三批试点城区。到目前为止,建设部先后遴选了上海长宁区、卢湾区、普陀区、南京鼓楼区、武汉江汉区、重庆高新区、天津河西区、西宁市城西区,以及深圳特区、江苏省杭州市和扬州市、浙江省舟山市、湖北宜昌市、河南郑州市、云南昆明市、贵州省毕节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 51 个城区进行试点,已经有 33 个试点通过验收。试点工作的陆续展开,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有北京东城区模式、上海华阳模式、湖北宜昌模式和浙江舟山四种模式。

一、北京东城模式

(一)基本情况

2004 年,在国家建设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积极引导之下,北京市东城 区以《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为课题成立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课题组,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组织大量专家学者对此反复进行了调研和 探讨。在此基础上,北京东城区依托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并结合东城 区的实际提出了“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理念。按照这 一构想,北京东城区开始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北京东城区是由原东城区和崇文 区合并形成的新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 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6.5 万人,流动人口 26.5 万人,管辖 17 个街道办事处、205 个社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北京东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目前,北京市东城区已成功运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管理水平与效率大幅提高,该模式已在市内其他 7 个城区试运行。

(二)具体做法

第一,科学划分网格。东城区运用“万米单元网格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以每万平方米作为基准设置网格单元,以“责任制”为依托,按照完整、便利、均衡和差异性的原则,并综合考虑“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因素,将全区 17 个街道、205 个社区被划分为 589 个社会管理网格,每一社区划分 2~5个网格。建立了网格化框架体系的“四个层级”,即区级、街道、社区和网格,也可称为网纲、网目、网结和网格。

第二,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网格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将孤立、零散、无序的信息整合为有序、系统、可以共享的信息,从而使得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提供全方位服务成为可能。东城区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推出了我国第一个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信息平台拥有 9 大类、64 小类、170 项信息、2043 项指标,并在 21个行政执法部门,6 个政府职能部门和 10 个街道的保洁队、绿化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双轴化”管理模式。东城区通过整合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在区一级创建了监管分离而又协调一致的“双轴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了职能部门集监管于一体的现状。监督轴即新成立的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下设 3个中队、10 个分队,招聘了 400 多名监督员(平均每个监督员需要巡查 12 个网格单元),主要负责甄别立案、及时报告及评价反馈;指挥轴即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按照部件或事件的责任归属派遣任务、督察及协调指挥,并规定处置时间。两者在空间安排和人员配置上截然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分中心及工作站。

第四,建立闭环式工作流程。东城区配备 350 名网格监督员,通过“城管通”以及相应的无线传输、集成系统,实现对其管辖的网格单元全时段的动态监控。与一般手机不同,“城管通”集手机、无线网络和 GPS 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现场情况及地理位置定位等综合信息以照片或语音的形式发送到监督中心(除此以外,监督中心还可以通过特服电话或者网站来获取信息)。监督中心接收到相关信息后,进行甄别立案,并转批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派遣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指挥中心通过呼叫中心指派监督员现场核查、结案,并将处理结果上报监督中心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

第五,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体系。东城区针对区、街道、社区和网格四级责任主体建立了主客观相结合,以客观为主的监督评价体系,客观评价也可称之为内评价,主要依赖于信息平台针对整个问题处理流程自动生成的记录数据,减少了人为的随意性;主观评价则可称之为外评价,即通过定期征求社区居民及相关主体意见等方式获取的反馈信息,以补充客观指标无法反应的情况和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三)主要特点

第一,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东城区在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中承担着十分重要 的责任。因此,东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发展初期,对于综治维稳的考虑比较多 一些。此外,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是作为“数字化城市”技术平台在制 度上的配套设施,而后才逐渐演变为一种治理方式被纳入到体制改革的轨道上来。由于其在社会控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制度潜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逐渐为政府所推动和完善,最终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展到党建、治安、社保、卫生、工会等所有的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领域。

第二,对于技术以及硬件建设的要求比较高。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京东城区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强大的信息通信技术平台。东城区网格化信息控制平台的搭建依托其完善的、全 方位的管理监管系统,集高速网络、计算机、大型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无线 通信设备于一体,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编码技术和立面视频定位系统。

第三,投入成本比较大。北京东城模式无论是前期建设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 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因此,其某些经验也比较局限于人口集中的省级或 省级以上大城市,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可能难以适用。

第四,比较侧重于静态的“部件”管理。北京东城模式是“部件”管理精细 化的代表,东城区将所有部件分为 6 大类、56 种、168339 个,小到井盖、路灯、邮筒、垃圾箱,大到电话亭、公厕、停车场,全部拥有特定的编码,只要输入编码就可以在信息平台的大屏幕上显示出部件的名称、数量、位置、所属社区及管理部门。一旦发生诸如下水道堵塞、井盖缺失、水管爆裂等突发状况,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精确定位和快速处理。

二、上海长宁模式

(一)基本情况

从 2005 年底开始,上海率先在长宁区的华阳街道(社区)和卢湾区的五里桥街道(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在原有的“二三四级”管理基础之上,将网格单元定位在街道层面上。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总面积37.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余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凝聚力工程”就起源于长宁区的华阳社区。历经近20年的积极探索,“凝聚力工程”取得了丰富经验,并在整个上海市推广,成为长宁区的标志性工程。长期以来,长宁区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凝聚了人心,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为长宁区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宁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靠社区党建来推进社区网格化,其总体思路是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中做到优化第三级和创新做实第四级。具体来说,优化第三级,即加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拓展党参与基层社区的实践空间,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创新做实第四级,即 不断探索完善治理结构,使行政力量、政党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等各种资 源力量在“网格”这个新的载体和平台上形成有效的整合。

(二)具体做法

第一,社区管理网格化。相较而言,长宁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比较强调“布 网”,而非“划格”,相对来说“网格化管理”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

第二,社区建设实体化。完善《街道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治章程》,制定《街道居委会行政性事务剥离项目及分步实施一览表》,明确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建立社工工作站,将居委会承接的行政职能逐步向社工站转移,政府通过向社工站购买服务的方式投入资金、提供支持,推动社区服务市场化;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社区治理委员会,落实重大事项的民主讨论和决策机制,并对其他各类主体实行民主监督;扶持民间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发展,鼓励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社工加义工的形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帮困助贫,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

第三,社区党建社会化。将街道党工委改建为社区党工委,以此作为社区网 格化管理的核心领导力量。社区党建全覆盖包括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和制度覆 盖三个方面,重视党建工作载体的建设,既通过党建载体来提供服务,也通过党 建载体来增强党组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影响;网格化管理加强了社区(街道)党工委与行政组织党委(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党组织和办事处机关事业单 位党组织)、居民区党委(包括居民区党支部、社工站党支部和群众团体党支部)以及社会综合党委(包括“两新”组织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党支 部)的联系;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代表大会,凸显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导性作用; 选举产生社区党建委员会,形成制度化的联系机制,充分整合网格内各类党建资 源,构建区域性社区党建新格局。

(三)主要特点

第一,依靠社区党建来推进网格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是上海华阳网格化 管理模式最大的特色,社区党工委在居委会辖区设置的基层党支部是社区网格化 发展的领导核心和决策机构。华阳社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将各 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社区党组织划分至基本的网格单元,充实网格服务团队的力 量,使网格党小组成为主要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

第二,重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相较北京东城区模式而言,上海华阳模式更 加注重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培育社区自治力量,以及推动社区服务的市场 化。通过社工加义工的方式承接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努力使居委会回归自治 本质,从而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三,将社区部件管理与事件管理有机结合。尽管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 模式在管理精细化和高效率方面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但更多的是侧重于静态的“部件”管理。上海华阳社区在吸取北京东城区部件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城市“部件”管理与“事件”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四,更加注重建章立制。在效仿北京东城区基本做法的情况下,华阳社区 网格化管理更加注重对制度规范和各项措施细则的建立。华阳社区针对网格化管 理专门制定了操作手册、管理标准、岗位职责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实 施细则、处理流程、时间限定,以及工作人员的权限职责等等。

三、湖北宜昌模式

(一)基本情况

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三峡工程所在地,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 合试点城市,宜昌模式的整体思路是在城市社区先行试点,逐步向县城重点镇拓 展,最终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城乡区域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宜昌网格化管理 体系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本三化”,“一本”即坚持“以人为本”,“三化” 即坚持“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和“全程化服务”。这一模式运行仅仅三年多就在全国形成重大影响,充分证明了社区网格化管理重在民意,而非创意,重在实效,而非形式,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和鲜活经验,对其他试点城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具体做法

第一,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宜昌将城区 121 个社区划分为 1110 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一名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管理员平均负责 250 户左右,大约 300~500 人的服务与管理,需要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七大职责。

第二,通过公开考试选聘社区网格管理员。宜昌按照公开、公平、自愿、择 优的原则,通过社会公开招录网格管理员,组成了一个由 1000 多名网格管理员组成的社区工作队伍。此外,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财政支付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传递。此外,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宜昌市城区社区网格管理员招录培训方案》,从考试录用、人员配置、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工资薪酬、交流培训、考核奖惩、社会保障、解约续约等各方面对社区网格管理员及其工作进行规范。

第三,建立组织系统。通过精简机构、资源整合,在街道层面成立便民服务、综治信访维稳和网格管理“三个中心”,并在社区层面建立相应“三个站”,并同 时拥有社区专职工作者、1110 个网格管理员和 10.8 万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将电子政府专网延伸至基层社区,形成每个社区网格上连职能部门,下接“三支队伍”,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

第四,按照“走进矛盾、扁平操作、联动化解、限时办结、反馈评价、监督考核”的方针,以社会调节为主导创新矛盾联动化解机制。为每个网格配备 1~2名义务调解员,与网格管理员和社区工作者一起构成基层矛盾调处队伍,以非政府身份从源头上及时排查纠纷,能及时化解的矛盾就地解决,网格无法解决的问题依次上报,启动相应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重大社会矛盾集中调处的综合、联动调解机制。此外,建立专业调解人才库,进一步规范聘任条件、报酬计算以及评价标准,为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解提供人才储备和便利条件。

第五,以网格化管理为契机,不断辐射至社区管理服务的其他领域,包括创新法务网格工作机制,开展基层法务工作者进社区活动,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援助性服务;治安防控网格化,组建义务巡逻队,消除社区治安死角。将网格作为一种新的地缘结构,在网格平台内推行邻里守望、门栋关照、楼道互助、单元联防,以及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等等;将特殊人群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点服务对象,既包括流动人口、特困家庭、孤残人群、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重点人群,又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和神 病人在内的特殊人群,以网格为基本单位为其提供物质上的救助、精神上的关爱 以及心理上的疏导。

(三)主要特点

第一,宜昌模式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人性化的服务。宜昌在推行社区网格化管 理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了行政资源向社区下沉,公共服务深入基层群众。宜昌模式 着眼于许多社区管理的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千名网格管理员的零距离服 务来倒逼政府和基层干部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

第二,公开选聘网格管理员。作为一种机制创新,宜昌通过公开招聘、择优 录取的形式确保了网格管理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素质。网格管理员采用政府 雇员制,只需按照合同履行责任和义务即可,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则主要承担培训、监督、考核等责任。由于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或者其他身份,网格管理员可以全心 全意的投入本职工作。目前,这些网格管理员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宜昌格格”,而这一做法也成为全国其他“一格一员”式网格化管理社区仿效的榜样。

第三,辐射性强。宜昌模式以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契机,不断延伸至社区 管理服务的其他方面,诸如将网格化管理运用于公安、人社管理、信访工作、食 品监管、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社会调查等方方面面,注重各职能部门与网格管理员 和社区志愿者的对接,形成管理服务领域全覆盖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格局。

四、浙江舟山模式

(一)基本情况

浙江省舟山市是一个地级市,其实践模式经历了从渔农村社区逐步向城市社 区拓展,从以乡镇街道为主到所有职能局办全面对接的过程。2007 年下半年开始,舟山市普陀区率先在桃花镇、勾山街道等地进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改革试点,并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于 2008 年 8 月在舟山全市进行推广。目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已经成为舟山基层社会管理的新平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新载体以及化解基层矛盾的总抓手,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反响。

(二)具体做法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章制度。作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体制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有效运行离不开领导与组织保障。如果将网格看 作是第一层级,那么舟山在网格之上还建立了4 个层级,依次为社区(居委会或村)级、街镇级、区县级和市级,从而构成了由五个层级构成的管理服务系统。“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最高层级,即市级,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统领五个专项组,分别为综治平安组,由市委政法委负责;团队管理组,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城区工作组,由市民政局负责;渔农村工作组,由市渔农办负责,技术保障组,由市信息中心负责。除此之外,舟山还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包括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及培训制度等等。

第二,合理划分网格,明确管辖范围。网格按照有利于将管理和服务职能覆 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以及有利于组团成员包干负责、上门调查和面对面服务 为原则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舟山市结合各地区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 众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将全市划分成 2428 个网格,网格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 100~150 户组成一个网格,城市社区则适当扩大。与此同时,舟山市还出台了《“两代表一委员”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意见》,要求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网格对接,进一步畅通体制内民意表达 的渠道。舟山号召“两代表一委员”融入网格,倾听民声,并将网格内人民群众 的要求和意愿直接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

第三,打造服务团队,完善联系服务方式。网格仅仅是组织载体,网格服务 团队才是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承担着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化解民忧的责任。舟山市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一支由 6~8 人组成的管理服务团队,原则上由 1~2 名乡镇(街道)机关干部、1~2 名社区干部、1 名医护人员、1 名教师和 1 名民警组成。此外,还注重吸收老党员、老干部及社区骨干力量加入,力求通过团队成员能力素质的复合化来满足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为全面掌握网格内居民的各种信息资料,网格团队与格内所有群众(户)一一联系对应,每年至少要进行 4 次走访,并对入户走访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妥善具体的安排。除此以外,团队成员还通过多种方电话联系、蹲点调查、短信互动等,实现了民意表达经常化、全覆盖。除了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网格服务团队还要根据不同网格内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菜单式、个性化服务,特别是要把那些居民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联系服务的重中之重。式开展经常性的联系服务活动,如发放联系卡、第四,开展信息导录,建立网格库源。舟山市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 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了一个动态化、全覆盖的 信息管理系统,扎实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础。信息服务中心主要 负责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并在已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新的数据 导录内容,建立起集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户籍资料、就业状况、健康档案、优 抚救助、党建群团、计生信息、房产资料等)与思想状况、利益诉求等于一体的 数据库。与此同时,在区、街道(乡镇)建立二级信息中心,社区设立信息站,由专人专职负责管理,实施覆盖区、街道乡镇和社区的三级联网基础工程,相关 各局办及职能部门只需要一个专网账号就可以获取其归口管理的所有信息。

第五,及时分析研判,分级化解矛盾。舟山网格化管理要求对收集到的信息 进行分类汇总,对重大的社情民意及时分析研判,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 各种问题和困难。规定社区每月一次、街道(乡镇)两个月一次、区(县)每季 度一次、市里每半年一次召开网格化管理民情分析会,并由市、区(县)网格办

编制每月一期的群众诉求情况分析报告。此外,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和工作碰头 会交流经验以及通报重大事项。舟山市建立了五个层级统一的问题协调和解决机 制,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共性问题或集体协商问题的妥善解决,形成统 一的政策导向。分析和化解矛盾的基本原则是:时效性强且比较紧迫的事项,第 一时间做出处理;网格管理服务团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难以解决的 问题由社区网格处理中心依次逐级上报,并要求上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 内予以解决,超过期限还未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明确的答复和解释。

第六,强化激励机制,实施定期考核。为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落实、有反 馈,舟山市通过意见处理反馈卡的形式对问题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并在区、街、社区三层设立大屏幕,加大公示力度。各街道(乡镇)网格办按照区级考评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以公民满意为导向的考核办法。考核采用百分制,通过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元化考核主体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对社 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分为对责任部门的考核 以及对网格的考核,责任部门的考核主要包括事件处置的数量、时效、质量和群 众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网格考核采用信息平台计分、日常工作监督检查、社区内 部排名以及群众评议等考核方式,对网格服务办事、联系走访、收集民情以及矛 盾排查等网格综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各区网格办分别在每年的年中和年末进行 考核,考评结果由行政主管部门或第三方定期在各类媒体上公布,并作为年终评 选优秀街道(乡镇)、网格团队及个人的依据,以及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

(三)主要特点

第一,浙江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经历了从渔农村社区进而推广至整个城市社区的实践过程,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泛一些。舟山在网格化管理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值得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借鉴的经验,例如,通过使用超图软件(super Map)等软件来代替 GIS平台,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网格化管理的投入成本。当然,通过降低成本来解决现阶段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应用问题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角度来看,必须以实用性和通用性为前提加大对 GIS、GPS、RS的开发,使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真正做到与国际水平接轨。

第二,重视网格服务团队的组建。为了确保服务的高质高效,浙江舟山模式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构建网格服务团队,其网格服务人员的来源十分广泛,并不 仅限于相关职能部门,而是充分整合了街道和社区的党员干部、专业人才、志愿 者、优秀骨干人员等各类人才资源,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为辖区网格内的居民提供 全方位、高标准、专业化且有针对性的服务,第三,管理与服务并重。相较北京东城模式而言,舟山将“网格化管理”与 “组团式服务”相结合,旨在形成一套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体现出一种“寓管理 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的理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服务于民的长 效机制,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第四,重视“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在信 息技术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主要是为了掌握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以便 全面、及时地回应群众要求,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与北京东城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舟山模式更加注重网格化管理的软件建设,并逐渐从“事”的管理上 升为对“人”的管理。

成绩

(一)从管理成本角度分析

首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问题定位的 精确性和及时性,明确了管理责任,使得组织人员的集约化分工配置成为可能,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其次,城市社区网格化模式的另一个功能优势便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方式上。

最后,传统城市社区管理中,由于每个职能部门都需要针对整个区域负责,巡视和处置成本的负担沉重。

(二)从处置效率角度分析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社区格局,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社 区管理中信息滞后和工作被动的弊端,使信息收集、反馈的间隔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问题处置的速度和效率。一方面,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部件管理的精细 化和高效率方面跨出了一大步,部件受损、丢失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能够在 第一时间被锁定和上报。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根据任务性质详细规定了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反馈等环节的处置时限,做到了问题处置的即时化和方案预设的程序化。此外,问题的处置结果必须经过网格监督员现场核实后方可结案,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需要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对处置结果形成直观、透明的反映,既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能够有效督促问题处置效率的提高。

(三)从服务效果角度分析

在各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居民身边的琐事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社区管理的工作重点开始着眼于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社区工作者为居民 服务的内容更宽泛、方式更主动、质量更精细,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各地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成 功的做法,诸如居民议事、居民恳谈会、民情日记、干部联系包干制度、网络巡 查、志愿服务等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对这些服务群众的创新做法、经验和智 慧进行了总结提炼,将这些方式方法制度化、网状化、普遍化,并且利用现代化 信息网络技术加以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

第四篇:五化建设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文件

湘组发〔2018〕6号

————————★————————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印发《关于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的意见》的通

各市州、县市区委组织部,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人事(干部)处,各省属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组织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省离退休干部工委办公室:

现将《关于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2018年4月1日

关于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党支部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现就全省开展以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党支部“五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围绕“政治坚定、组织健全、队伍过硬、机制完善、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突出抓基层、打基础,强功能、补短板,重创新、求实效,深入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推动各领域党支部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完善基本制度、抓好基本活动、强化基本保障,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促进党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要坚持政治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统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实到党支部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党支部和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要把“五化”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通过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组织、每个单位,坚决防止虚化弱化边缘化现象,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不折不扣落实落地。坚持整体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统一,要立足基层党建现状、把握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推进,区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际,分类制定方案,精准施策指导。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围绕基层党建总体目标,厘清工作任务,划出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确保任务落实,又要扭住基层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症结,着力攻坚克难,加强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推进党支部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坚持外力推动与激发内力相统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推动人财物资源向基层倾斜,切实加强支部建设的具体指导和基本保障。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党员主人翁精神、弘扬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二、主要内容

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要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贴基层实际,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党支部可遵照执行、上级党组织可考核监督的标准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支部设置标准化。围绕组织设置合理、职能定位明晰、工作全面覆盖、班子素质优良的目标,突出发挥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优化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扩大组织覆盖,实现应建尽建、全面覆盖;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班子,切实加强培训、管理、考核,按期做好换届工作,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着力解决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的问题。

(二)组织生活正常化。围绕党性主题鲜明、氛围严肃认真、融入日常经常、党员自觉参加的目标,突出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组织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党员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使组织生活成为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着力解决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和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的问题。

(三)管理服务精细化。围绕日常管理有力、教育培训有效、服务群众有为、整体功能提升的目标,突出加强党支部规范管理,建强党员队伍、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实践平台,丰富工作载体,构建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着力解决宗旨意识不牢、工作作风不实、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工作制度体系化。围绕基本制度完备、内容务实管用、执行严格到位、工作规范运行的目标,突出制度建党和制度治党,把制度建设贯穿党支部建设全过程,不断完善党支部自身建设、工作运行、责任落实、服务群众、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严格制度执行,强化刚性约束,着力解决制度缺失、系统性不强、整合不够、落实不力等问题。

(五)阵地建设规范化。围绕场所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配套、管理措施完善、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服务导向、整合资源下沉,完善活动服务场所等相关基本设施,延伸服务项目领域,提升综合服务效能,探索创新“智慧党建”实现路径,推进线上和线下阵地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智能化、可视化、痕迹化管理,建立健全阵地场所日常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管理不善、功能单

一、效能低下等问题,坚决防止贪大求洋、举债建设、讲究排场、超越经济承受能力。

三、推进目标和措施

党支部“五化”建设要按照“夯实基础、巩固提升、全面达标、分步实施”要求,精准发力,有序推进,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省党支部全面达到“五化”标准。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作为夯实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以严实作风和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精心谋划部署,强化督促指导。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所在支部抓起、从软弱涣散党组织抓起、从贫困村党组织抓起,带头办点示范,统筹协调推进。党支部书记要担负起直接责任,对标“五化”细则,列出任务清单,将责任明确到岗、任务落实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争创先进支部。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督查,推动“五化”建设各项部署落实见效。

(二)分类制定实施意见。各地各行业系统要对标全省党支部“五化”建设意见及细则,结合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党支部实际,进一步细化标准要求,分类制定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力求精准精细,既符合支部实际,又达到基本要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一刀切”“一锅煮”。各市州、省直行业系统党(工)委实施意见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三)注重搞好培训和典型示范。各地各行业系统党(工)委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党务骨干专业化能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培养各领域先进典型,按照“可观摩、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确定样板标杆,通过现场观摩、宣传报道、经验交流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四)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要把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结合起来,既要紧紧抓住村、社区这个重点,又要统筹推进各领域党支部“五化”建设,做到系统推进、全面进步;要把扶强扶优与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结合起来,既要尽快创建一批示范支部,又要认真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切实变“盆景”为“风景”。要把发扬优良传统与加强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发扬党在加强支部建设方面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根据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升建设质量;要把党支部“五化”建设与创新基层治理、促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五化”建设,提升党支部领导基层治理、促进改革发展能力,把党支部工作有效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五)严格督导考核。各地各行业系统党(工)委要把党支部“五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务骨干培训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重要内容,每年对所属党支部“五化”建设情况进行实地督导考核。省委组织部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随机抽查,查改突出问题,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工作责任。

各市州、省直行业系统党(工)委要将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情况及时报省委组织部。

附件:党支部“五化”建设细则(试行)

附件

党支部“五化”建设细则(试 行)

根据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为推动《关于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的意见》落细落小落实,现就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制定如下细则。

一、支部设置标准化

支部设置标准化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要积极适应基层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党支部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班子能力素质与形势任务相匹配。

(一)具体目标

——组织设置合理。全面推进各领域党支部组建工作,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支部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领域基层单位实际,创新设置形式,消除空白点和盲区,做到应建尽建。

——工作有效覆盖。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探索实行党建指导员制度,确保经济社会等各类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组织建设。

——班子坚强有力。创新支部班子成员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日常教育管理,以书记为重点选优训强党支部班子成员,做到用人导向鲜明、班子结构合理、队伍素质优良、成员责任明确。

——功能不断增强。以增强整体功能为着力点,建立党支部分类定级管理体系,推动党支部争先创优、晋位升级;建立党支部换届督促提醒制度,确保按期换届;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确保全面过硬、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遵循党章党规。严格遵循党章和党内法规,优化组织设置,完善组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党支部设置标准化建设,做到依章合规、程序规范。

注重薄弱环节。针对各领域党支部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党支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党支部整体功能提升。

积极稳妥创新。推进党支部设置方式创新,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党支部设置模式和运行机制,理顺组织关系,扩大组织覆盖,使每一名党员都纳入支部有效管理。

(三)主要任务

1.优化支部设置。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组织作用、扩大组织覆盖面的要求,优化组织设置方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1)明确设置标准。正式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当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正式党员3人以上,执行临时任务时间较短或暂时无法成立正式党支部的,应当成立临时党支部。党支部党员人数一般不超过50人。党支部人数较多或者分布比较分散的,可以根据工作实际,设立若干党小组,每个党小组人数原则上不少于3人。(2)规范审批程序。成立党支部一般由基层单位提出建议方案,召开党员大会酝酿后,报所在地或单位基层党委审批,批复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党支部变更、调整或者撤销,由所在地或单位基层党委审批。党支部隶属关系,原则上谁批准谁主管。村(社区)成立基层党委的,由县级地方党委审批,受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3)完善设置方式。凡符合党支部设置条件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均应单独成立党支部;暂时不具备单独设置条件的基层单位,可采取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较多,工作或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应当由流出地党组织商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同时,可按照产业链条、行业系统或党员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等,探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4)抓实薄弱环节。农村重点在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等建立党支部;城市重点在村改社区、新建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社区网格、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建立党支部;国有企业重点在营销网点、项目工地、海外分支机构等建立党支部;学校系统重点在专业学科、教研室、学生实训基地等建立党支部;非公经济领域重点在开发区(园区)、行业协会、综合市场等建立党支部;社会组织领域重点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等建立党支部。

2.配强支部班子。着力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加大培训力度,严格管理监督,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1)严格选拔配备。始终把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群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党员选进支部班子。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质好、联系服务群众意识强、工作能力强、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党支部书记一般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特别是新提名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2)加强教育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组织教育培训,党支部书记每年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以县级党委组织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其他领域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分别由本行业系统党(工)委或本单位组织实施。培训要突出理想信念、党性观念、专业化能力等重点内容,创新方式,增强实效。(3)严格管理考核。健全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双述双评”等制度规定,督促党支部书记及班子成员认真履行职责。要结合各领域基层单位实际,探索完善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评先评优等激励保障的有效办法,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及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推荐优秀党支部书记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对履职履责不到位,不胜任、不称职的党支部书记,及时进行调整。

3.持续巩固提高。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加强党支部日常运行的管理监督,努力提升党支部工作效能。(1)严格按期换届。党的支部委员会应当按期换届,特殊情况需延期或提前换届选举的,须按规定提前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建立和落实党支部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上级党组织对任期将满的党支部,一般应提前3个月书面发函提醒并督促做好换届工作,强化届期观念,确保按期换届。(2)选派第一书记。贫困村、社情复杂村党支部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应派驻第一书记,其他村(社区)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也可派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主要从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单位中选派,坚持因地制宜、人岗相适原则,做到精准选派、应派尽派。(3)抓好整顿提升。实施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全面实行党支部分类定级管理,探索开展党支部星级评定工作。上级党组织每年定期对党支部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层层建立台账。对确定的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对象,要制定整顿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持续开展整顿,促进转化提高。

(四)推进措施

1.全面摸底排查。各级党委(党组)每年要对所属党支部设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摸底排查,排查内容主要包括:党支部设置、按期换届、班子运行、党员人数及分布等。要结合排查情况,建立健全党支部管理台账,做到组织设置清、隶属关系清、党员情况清、班子配备清、运行情况清。

2.开展集中整治。各级党委(党组)指导和督促各党支部每年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建立问题清单,明确目标要求,提出具体措施,开展集中整治。对党支部应建未建或设置不合理的,及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设立或进行调整;对党支部班子不健全的,要抓紧配齐配强;对党支部不按期换届的,要督促提醒、及时整改。

3.实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党支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基层单位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变化等情况,及时设立、调整或撤销党支部。在任期中,支部委员会成员出现空缺的,应当及时补充。对党组织隶属关系不顺的,及时进行调整,明确管理主体,切实解决管理缺位、虚化、脱档等问题。通过常态化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组织生活正常化

组织生活正常化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关键,要以加强政治建设为着力点,突出党性锻炼要求,认真落实基本制度,积极创新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推动组织生活常态、规范、严格、有效开展,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一)具体目标

——活动按时开展。根据制度规定和安排,贴近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合理确定主题,定期开展活动,组织生活“党味”更浓,政治性和庄重感更强,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成为自觉。

——氛围严肃认真。贯彻整风精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查摆问题深入,党性分析认真,坦诚相见、动真碰硬、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支部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方式创新多样。根据不同领域党支部和不同群体党员特点,积极探索采取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活动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生活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效果有效保证。广大党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增强,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有效解决,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党支部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更加坚强有力。

(二)基本原则

突出政治属性。坚持把组织生活作为党支部和党员组织政治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的“大熔炉”,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防范政治风险能力,主动廓清思想迷雾,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把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党员意识,激发奋斗精神,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严要求。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引导党员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浓厚组织生活氛围,让党员、干部在相互提醒、批评和督促中不断增强党性、提升境界。

注重提高质量。坚持紧扣中心、融入大局,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使各种方式的组织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效解决党组织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满足广大党员多样化需求,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主要任务

1.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会议和党小组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讲党课每半年至少1次,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为党员讲1次党课。(1)规范基本内容。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主要是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决议指示,研究落实工作任务,组织党员学习,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还要讨论决定有关工作和事项;党课主要是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员教育。(2)着力提高质量。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紧密结合支部实际,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工作确定主题,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必须单独召开,不能与业务会议合并召开,更不能用其他会议代替。(3)推行纪实管理。党支部年初制定“三会一课”计划,向支部全体党员公布,明确专人如实记录,每半年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1次工作情况,实行全程纪实、痕迹化管理。

2.扎实抓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确定的主题,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遇有重要情况,及时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组织生活会,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1)做好会前准备。组织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有关精神,打牢思想基础。广泛开展谈心谈话,充分征求意见,认真查摆问题,对拟在会上提出的批评意见深入沟通、取得共识。(2)扎实开好会议。坚持党支部书记带头,认真查摆支部班子存在的问题,逐一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要揭短亮丑,相互批评要红脸出汗,帮助党员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要按照党员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讲评、上级点评、民主测评的步骤,结合党员积分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的予以表扬,对不合格的按党内有关规定进行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置。(3)抓好会后整改。党支部根据会上提出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对会上受触动较大的党员,会后要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其放下包袱,正确对待同志批评,自觉改正缺点和错误。

3.常态进行谈心谈话。党支部书记每半年至少与班子成员谈心谈话1次,每年至少与支部党员谈心谈话1次;班子成员之间每年至少谈心谈话1次,每年至少与所联系的党员谈心谈话1次;提倡党员和党员之间进行谈心谈话,确保在工作变动、思想波动、家庭变故等情况时有人访、有人谈、有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受到处分处置、群众有不良反映的党员,党支部书记应当及时谈话。(1)做好谈话准备。谈心谈话前要开展走访调研,多渠道、多角度了解谈话对象情况,明确谈话主题,做到对谈话对象的思想状况清楚、问题根源清楚、社会关系清楚、帮扶办法清楚。(2)明确谈话内容。谈心谈话一般要做到“四谈”,即谈党性原则、谈思想认识、谈工作情况、谈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做到既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又听取意见、指出存在的不足,不谈空话套话。(3)改进谈话方式。谈心谈话一般采用“一对

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注重启发引导,灵活运用“探讨式”“家常式”等谈话方法,帮助党员解决问题、提高觉悟。对存在问题又缺乏认识的党员要重点谈、深入谈,耐心细致,反复教育。

4.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作为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开展活动。(1)明确参与对象。支部主题党日参与对象为本支部全体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可以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群众代表参加。党员人数较多的,可以党小组为单位进行。(2)规范活动内容。主题党日要体现党的生活特点,结合“三会一课”,主要围绕组织学习讨论、开展党性分析、民主议事决策、服务党员群众、集中交纳党费等内容进行。每次主题党日突出一个主题,科学安排、充分准备,切实提高质量。(3)务实灵活开展。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等不便于集中开展主题党日的党支部,可以采取分期分批等方式开展。国有企业在车间班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党支部可以按照小型、分散、灵活原则开展。流动党员可以通过QQ、微信或视频等方式参加。

(四)推进措施

1.搞好统筹安排。党支部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按图施工、精准操作、有序推进。注意对照目标任务、标准要求,对标先进党支部,认真查找支部组织生活是否存在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等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提高。

2.创新活动方式。运用网络、微信群、QQ群、党建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党性教育基地、扶贫联系点等平台阵地,采取诵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参观革命纪念地、接受廉政教育、上“微党课”等形式,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方式,增强组织生活实效。

3.严格督查指导。上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联系指导和督促检查,采取到会指导、定期督导、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党支部工作均衡发展。推行党支部相互观摩组织生活的做法,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三、管理服务精细化

管理服务精细化是增强党支部功能的路径,要注重精准、精细、精致,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实现党支部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明显加强。

(一)具体目标

——政治功能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

——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能力不断提升,向心力影响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管理规范。发展党员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全面加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生机活力不断激发。

——作用发挥明显。党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更加彰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结合推进。坚持把管理党员和服务群众有机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通过加强教育管理督促党员自觉为民服务,通过服务群众的实践锻炼推动党员强化宗旨意识。

坚持服务群众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需要出发搞好服务,开展支部工作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民主评议党员注重群众公认,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约束激励并重。坚持把管理监督和服务激励有机结合,既注重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又注重关爱服务帮扶,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激发为党工作的内生动力。

(三)主要任务

1.强化支部核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加强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和群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高思想理论素质。(2)落实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联系实际,科学制定本单位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3)主动加强领导。教育引导各类行政组织、经济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自觉服从党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4)团结教育群众。切实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

2.严格教育管理。坚持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全过程,着力构建完整明晰的工作链条,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1)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认真落实《入党志愿书》编号管理,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坚决防止违规发展、带病入党。(2)增强党员教育实效。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加强党章党规和党性党风党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形势任务、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党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3)加强组织关系管理。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及违纪违法处置情况进行1次集中排查。规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每年审核1次《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失联党员积极查找、稳妥处置。及时核定党员交纳党费基数,教育引导党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每半年公布1次党费收缴情况。(4)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把党员日常履行岗位职责、参加组织生活、发挥作用等方面情况作为积分考核内容,每月申报登记、每季评定公示、每年汇总排名,作为评先评优、民主评议及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5)强化激励关怀帮扶。结合庆祝“七一”、民主评议党员等开展党内表彰工作,采取适当方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大病大灾救助等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平时有人访、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的常态化帮扶机制。

3.直接服务群众。围绕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健全服务网络,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通过多样化、精细化服务贴近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1)常态开展便民服务。村(社区)党支部依托活动服务场所设立村(居)务、党务、政务、商务、社会服务等服务窗口和岗位,实行全程代办、预约代办和上门办理,开展窗口化和“一站式”为民便民服务。整合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各类民生服务平台资源,把线上和线下、“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2)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每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至少和1个村(社区)、困难企业或“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提倡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党支部与社区、贫困村等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至少结对帮扶1名困难群众,消除他们的思想压力,激发奋斗精神和内生动力,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3)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以党员为骨干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广泛开展承诺服务、菜单服务、预约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养群众志愿者骨干,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广泛开展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有服务能力的党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以上志愿服务。(4)有序开展社会化服务。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运用各类政策和资源,大力发展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矛盾调解、公益慈善、文体娱乐、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促进改革发展。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在精准扶贫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街道社区党员在服务居民群众、构建幸福家园等方面,国有企业党员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改革发展等方面,“两新”组织党员在诚信守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立足岗位作贡献。组织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置等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担起责任,用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推进措施

1.精心谋划实施。基层党委要负起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所属党支部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党支部要对照精细化目标要求,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认真分析党员队伍现状,根据支部党员特点和工作实际,盘点服务资源项目,提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群众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精心安排部署,抓好贯彻落实。

2.创新手段载体。推行“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有效做法,力争每个党支部有1个党员群众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明确1名信息采集员维护应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搭建平台载体,运用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劳动竞赛、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攻关组等有效做法,推动广大党员服务奉献、发挥作用。

3.严格督查考核。上级党组织要全过程进行督促,有组织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年终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形成良好氛围和正确导向。

四、工作制度体系化

工作制度体系化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保证,要通过建立健全党支部各项工作制度,形成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效应,使党支部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一)具体目标

——制度健全完善。以自身建设、议事决策、联系服务群众、监督管理、经费保障、“双述双评”为重点,构建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制度定位准确、前后衔接、互为支撑,形成有机整体。

——内容务实管用。紧紧围绕本地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突出制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确保每项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执行严格规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党员的制度观念和规矩意识。严格按制度规定推进支部各项工作,更好地用制度约束党员行为、规范权力运行,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努力营造党员带头遵守制度、主动落实制度的良好氛围。

——问责严肃有力。健全完善监督检查和问责追责机制,对党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坚决问责、决不姑息,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门立规。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建章立制全过程,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化建设的过程成为党支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党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过程。

2.坚持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坚持于法周延、于法有据,确保支部运行规则、党员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有效衔接、协调一致、合法有效。

3.坚持务实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注重吸收借鉴支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又注重把新理念新要求融入到制度建设中去,使各项制度符合客观规律、满足工作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

4.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倒逼支部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工作制度零散单一,不成体系的问题;基础主干性制度不够齐全,留有空白的问题;制度配套明显滞后,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制度冲突重叠,存在执行障碍等问题,着力补齐党支部工作制度短板。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自身建设制度。围绕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集体学习、谈心谈话、公开承诺、激励关怀帮扶、党风廉政责任等制度。

2.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等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支部讨论决定的机制。村(社区)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形成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

3.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党支部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征集群众意见等制度和党员结对帮扶、承诺践诺、志愿服务、民事代办、与群众谈心等制度,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建立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围绕集体“三资”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内务管理等方面,健全并落实财务管理、资产登记备案、档案资料保管保密、党务公开、文明创建、综治维稳等制度,确保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监督有力。健全完善请示报告制度,凡属党支部重要工作、重大事件、重要事项、重要活动以及其他应当请示报告的情况,必须事前向上级党组织和有关负责人请示报告。党员、干部应按规定向党支部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着力推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实质运行、规范工作,发挥监督作用。

5.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党支部活动经费应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足额安排,保障工作需要。建立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定期报告、检查和公示制度,确保工作经费管理使用规范。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年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能够保证社区党建工作和开展活动需要。机关党支部的活动经费,列入行政经费预算。高等学校党支部按照教职工党员人均不少于200元、学生党员人均不少于100元的标准核定支部活动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2%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国有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按照不低于上职工工资薪金总额1%的比例安排,纳入企业管理费用,确保每名党员活动经费每年不少于200元。“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所在组织管理费用,其中不超过员工工资总额1%的部分,可在税前列支。

6.建立健全“双述双评”制度。党支部书记每年定期就个人履行职责情况(主要是贯彻执行党组织决策部署情况、加强支部建设情况、完成重点任务情况、联系服务群众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等),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述职,并接受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推进措施

1.全面排查梳理。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对建立、执行上述6个方面制度的情况进行自查自评,研究谋划推进支部工作制度体系化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方法步骤,拿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人,实行定期调度、动态管理。

2.科学分析评估。党支部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对既有制度逐个进行分析评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党员群众认可的制度,要继续抓好落实;对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或不一致的,要及时废止;对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要及时修订;对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制定。

3.推动制度创新。党支部要及时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推动制度建设创新发展。要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掌握制度执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4.强化考核监督。上级党组织要加大对所辖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化建设的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建立日常监督、阶段检查、定期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党支部要把党员落实制度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量化积分管理范围,与党员评先评优、奖励惩处挂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常态长效。

五、阵地建设规范化

阵地建设规范化是党支部服务党员群众的支撑,要通过建好管好用好党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阵地,着力解决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管理不善、功能单

一、效能低下等问题,大力实施“智慧党建”工程,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把阵地建设成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党员活动中心、支部议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台。

(一)具体目标

——满足基本需要。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普遍拥有面积合适、相对固定的线下党员活动场所和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操作简便的线上“智慧党建”平台,较好满足开展党员活动、学习教育、支部议事、服务群众等方面需要。

——功能综合集成。整合党务、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下沉和上网,形成资源集聚、功能优化、齐抓共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基层公共服务新格局。

——使用高效便捷。围绕便民利民惠民,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作风,丰富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实效,保障城乡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生活和社会治理服务。

——管理规范有序。严格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制定并实施务实管用可行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保障阵地规范运转和持续运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为本。把服务党员和群众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阵地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增强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因地制宜、一支一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党支部职能定位、工作需求和基础条件,“一支一策”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靶向施策、务求实效。

坚持多方联动、开放共享。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优化集中服务功能,推进共驻共建共享,提高服务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坚持量力而行、节俭办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防止贪大求洋和大拆大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不得新增基层债务,不得加重基层负担。根据乡镇区划调整和并村改革实际,盘活用好现有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坚决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服务缺位和资源闲置。

(三)主要任务

1.合理规划布局。各地各单位党(工)委要根据所辖党支部设置、党员分布、服务需求等情况,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明确阵地设施标准,不得搞超标准建设。

2.优化功能配置。按照分区合理、综合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规范服务功能,配置基本设施,发挥综合效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城市社区服务场所应整合党务、政务、村(居)务、商务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平台,使之成为城乡基层办理各类事务、提供各项服务的载体和枢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由传统式、分散式、手工式向现代化、集约化、信息化转变。农村、社区和园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应建有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其他单位党组织配备远程教育设施,做到“五有”(有场地、有设施、有操作员、有制度、有学用效果)。

3.统一风格标识。以市州或县市区、园区、工委为单位,分类统一所属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风格和标识标牌,做到建筑设计、外观装饰、阵地标识、机构门牌、服务窗口、宣传栏目“六统一”。活动场所装修应朴素、大方、庄重,党组织标识标牌悬挂在醒目位置;党务公开和政策宣传栏等设置规范,公开内容符合规定,更新及时;功能室门牌设置规范,党员活动室内悬挂党旗、入党誓词;室内上墙制度简明规范,一般为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党内生活等基本制度。

4.拓展网上阵地。推动线下实体阵地和线上虚拟阵地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智慧党建”工程,坚持积极稳步推进,突出党建主题,拓展服务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推进互联互通,防止各自为政、封闭运行、建成“信息孤岛”。结合“智慧党建”建设,加快村(社区)信息化会议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党支部活动和为民服务工作可视化、纪实化管理,打造党员随时随地随身接受教育管理服务的网上支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两新”组织党组织“智慧党建”工作和信息化会议室建设要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5.完善服务机制。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积极推动有关部门简政放权,扩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审批权限和受理权限,大力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以及延伸到村(居)民身边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时值班制度,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服务项目。拓展特色服务,通过结对帮扶、爱心帮困等方式,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6.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活动场所资产监管,明晰产权归属,规范资产管理处置程序,不得擅自转让、抵押、出租和改变用途,严防公共资产流失。健全管理维护制度,设施设备登记清楚,明确专兼职管理人员,场所内外保持整洁卫生。加强网上阵地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保密规定,完善信息审查机制,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舆论导向。

(四)推进措施

1.全面摸底排查。各地各单位党(工)委要组织对所属党支部阵地建设情况进行深入摸底排查,全面摸清阵地分布、场所面积、设施配备、作用发挥、服务保障、管理制度和“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2.分类组织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推动工作落实。对已有相对集中且设施条件符合需求的阵地,一律不再新建和改扩建;对已有面积明显不足、功能设施不健全或分散闲置的,通过整合利用、改扩建、转变用途等方式加以改造利用;对设施匮乏、功能短缺、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可以分批组织必要的新建。全面推进各领域“智慧党建”建设,重点抓好村(社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对已建成的“智慧党建”平台进行提质升级,提高使用实效。

3.充分整合资源。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对各部门延伸到基层的服务事项进行有效整合。对投入基层的已有设施设备,在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集中配置,实现各类资源效用最大化。注重加强与工会、共青团等活动阵地的整合,鼓励企事业单位、机关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向“两新”组织开放,实现阵地资源共享。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对基层各类信息化服务系统的统筹整合,实现信息服务资源共享。

4.加强基础保障。建立健全阵地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党支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根据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工作需要,配齐配强专兼职服务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

2018年4月3日印发

第五篇:五化扶贫

创新工作机制 实施“五化”扶贫

近年来,武强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县农村工作全局,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五化”扶贫道路,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抓住三个关键,推进扶贫工作社会化

一是整合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方案,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各乡镇、各贫困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项目实施小组等专门组织。同时,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部门考核重点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扶贫部门协调抓、业务部门协助抓、乡村项目实施小组具体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市帮扶部门,制定了相关帮扶制度和措施,对42个贫困村全部落实了对口帮扶部门,全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协调、相互配合的扶贫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整合扶贫资金。把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电力整改等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和覆盖贫困农户最大

化,有力地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成效。200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6034多万元。其中,职能部门投入各种资金近2000万元,为42个贫困村改水4.8万米,修路43公里,硬化街道6.2万平米,新打机井23眼,配套66眼,新建校舍75间,建沼气池630个,植树3万余株,使扶贫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整体改善。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县开展了“企联村、商联户”活动,筛选了20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和30个商业门店,与重点扶贫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把企业所长和农村所需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重点村服务。2005年以来,全县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达到2480万元。

二、创新三种模式,推进社会服务市场化

一是创办示范基地,探索实施“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就是以少量扶贫资金投入,吸引广大贫困户积极参与,共同创办扶贫项目示范基地,破解农民不敢种、不敢养的难题,带动农民增收。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600万元,先后创办了3个扶贫奶牛养殖基地、14个养鸭示范基地、8个养鸡示范基地、6个蔬菜种植基地和14个斯格猪养殖示范基地,直接带动辐射农户1.2万户。

二是嫁接龙头企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建设

原材料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由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既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又降低了农民入市风险,拉动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县先后扶持了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河北绿洁食品有限公司、荣达食品厂等16家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生产基地42个,带动辐射农户达到1.2万户。

三是组建合作组织,探索实施“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全县先后组建了产业扶贫协会、扶贫养鸭协会、扶贫蔬菜协会、扶贫奶牛协会和畜禽服务合作社等8个扶贫合作经济组织,全县有4800多户贫困户成为各个协会的会员。

三、着力打造“五链”,推进项目实施规模化

一是菜链。以县内扶贫蔬菜服务中心、荣达食品厂、河北绿洁公司等“农”字型企业为龙头,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药物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和分户种植“四统一分”模式,集中在扶贫村大力发展棚菜、裸地菜、芦笋种植项目。县扶贫办免费为每户蔬菜种植户提供2000元种苗资金,一年后由公司回收支持下一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目前,全县共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农户2000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二是牛链。以三个扶贫奶牛基地、奶牛胚胎移植中心为龙头,为贫困农户养殖奶牛搭建平台,实施分户入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产品

销售“一分四统”模式,在扶贫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仅第一、第二两个扶贫奶牛基地就已组织20多个扶贫村的1500多头奶牛入驻,并先后与山东伊利集团建立了长期供奶合同,第二扶贫奶牛基地还被该集团确定为标准化奶站,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家标准化奶站之一,为贫困村奶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鸭链。以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公司为龙头,相继创办了公司种鸭基地、孵化基地、饲料加工基地、农户养殖基地、加工销售基地,实行送鸭苗、送饲料、送技术、送药品和回收成鸭“四送一回收”模式,在贫困村大力发展周转鸭养殖。目前,全县共有2000多户与该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每户年收入可达7000多元。四是猪链。围绕斯格猪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大场带小场、小场带农户”和“母猪直接到户”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广泛采取到户、合作、代养三种养殖模式,共吸引社会资金1500万元,共同参与到周转斯格猪产业发展中来。其中,投资600万元创办了扶贫斯格祖代种猪场,投资500万元建成10个父母代斯格种猪场,14个贫困村投资400万元建起高标准圈舍。目前,共辐射带动了全县38个村、2460户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五是鸡链。以武强信誉饲料公司、扶贫养鸡合作社等企业和协会为龙头,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销售等系列服务。到目前,已经建成了种鸡场、种鸡孵化场、鸡蛋销售服务公司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共涉及贫困村8个,建鸡舍166栋,放鸡雏160万只。

四、把好四个环节,推进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把好思想关,加强警示教育。对扶贫村的干部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由纪检、检察部门上法制课,提高村级班子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思想认识。二是把好报帐关,严格资金报帐制度。对扶贫资金的来源、使用、节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登记及具体报告,确保每一分钱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把好审计关,严格资金审计制度。项目报帐后,由县扶贫办向审计部门提交请求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审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情况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把好公示关,严格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完成并报帐后,相关部门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安排计划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在村务公开栏和武强扶贫信息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扶贫资金透明度,确保了扶贫资金正常运转和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了各项扶贫项目的稳步健康实施。

五、实施三大工程,实现增收脱贫稳定化

解放思想,实施“换脑”工程。近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力破除贫困文化心态束缚,树立事在人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激情,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加强培训,实施“提素”工程。2005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实施了“新农民”工程,开展了千人扶贫培训、小本创业计划等活动,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00多期,组织科技人员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余万份,培训人员

达8.2万人次。同时,通过创办、整合农民培训中心和小本创业培训基地等劳动力转移培训载体,全县共组织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9050人,就地转移1900人,外出务工7150人。

干群互动,实施“造血”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就是由贫困村自主选择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计划,并具体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管理,通过“参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最终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目标。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形成了干群互动、共谋脱贫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下载五化工作模式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化工作模式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五化”工作约谈会讲话稿

    “五化”工作是一项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抓的“一把手”工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每周的市长办公会上,魏市长都要亲自听取“五化”工作进展汇报,多......

    全市“五化”工作约谈会讲话稿

    全市“五化”工作约谈会讲话稿 全市“五化”工作约谈会讲话稿 刚才,市“五化”办代表市“五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五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市五大园区、市财政局、市......

    创新工作模式 推行“痕迹化管理”

    创新工作模式 推行“痕迹化管理” 为更好的完成中心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中心经过充分的总结、讨论,规范巡查记录的填写,保证巡查记录内容更加详实、准确、全面,做到巡......

    泗阳: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五化”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干部人事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资源,保持国家一级档案室标牌,泗阳县按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本县实际,建立健全了干部人事档案......

    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构建‚五化‛服务网络,是仙城社区独具特色的总结和实践。仙城社区党工委书记张国立说,社区是百姓的家,要让百姓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要让百姓享受到家的安全和幸福,这是仙城社区......

    “五型”和”五化“意见

    高关初级中学【2015】07号 高关初级中学开展“五型”和“五化”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处室、教研组: 现将《高关初级中学开展“五型”和“五化”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实施......

    班级管理五化

    班级管理五化 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10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其间的艰辛、繁琐历历在目,我曾经牢骚满怀、抱怨过、迷惑过,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我很庆幸我现在仍然是一个班主任,......

    五化一出汇报材料

    福清项目部“五化一出”活动汇报材料 一、“五化一出”活动开展情况。 为全面提高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福清项目部高度重视“五化一出”活动。在文件下达初期,项目部即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