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探索适合于高职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字: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 课程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从业能力,同时也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提炼出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任务分析,整合序化原有课程内容,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过程
(一)明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依据《基础会计》在专业中所分担的职业能力与标准,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完成中小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的思路是:分析企业实际岗位―分析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根据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重组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三)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以工作任务为引导,采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以实践操作的方式达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目的。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将原来分割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融为―体,对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以项目“会计职业基础”为例进行说明。(如表二所示)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改变原有单一考核方式,实施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具体分配如下:
过程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100%
过程性考核(50%):学习态度、出勤情况(5%)+课堂发言、讨论情况(5%)+课堂实训(20%)+综合模拟实训(20%)
终结性考核(5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戴士弘,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缪启军.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oo8(6).[4]何成蓉,谢生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4):IO.[5]翟星红.改革“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83.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局限性、时限性和随机性,才能真正做 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年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服务。
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不是简单的“砸烂”,而是“解剖”,是有序的过程,而非无序的混沌。
“解构”首先是对现有课程中“虬枝”的剔除。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在既定工作岗位基础上实施的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向,而职业教育一般只能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其次是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分析不是为了简单的保留和剔出,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形成“强干”再造。
“重构”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共需双方“天人合一”。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于实践的能力,除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能力的传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标准开发参与人员来自企业、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上海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在所有课程中都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
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景,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景(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教学活动的起始,不是以理论或者是实践为前提的,是以实践中包含的技能和理论中富有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为基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这样,学习活动才由低层次的模仿性学习过渡到高层次创新性学习,这个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要十分注意的是:这 种循环只有从学习上升为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真正得以体现。
活动设计采用“选取„„典型产品(案例),采用„„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手段,达成„„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所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存在性状,以及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社会沟通的可能。只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问题。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指的是设计者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设计者应该选择客观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该了解有关本课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的可迁移性 教学的影响程度
课程评价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评价本身。课程理念要能主动地生成于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形成制度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并给原有评价行为以激烈的冲击,才是新评价方式得以在学校实施的有效手段。
课程评价的关键是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课程的价值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组成形式,更为学科教学所提供了科学内涵。
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个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还是学生,两者之间其实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基本特征即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是个体的。
“双元制”课程反映了课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协调。
[功能性评价]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注重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课程是为企业的生存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学校课程制订的依据是企业的需要,课程在功能上要反映这种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必须是可操作的,所以课程在功能上还必须能够切实地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企业发展的主人是现在的学生,所以课程还必须具有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的功能。
[结构性评价] 课程结构是建立在课程功能基础上的,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最简捷的学习途径,掌握最完整的学科框架,获得最需要的实践知识,把握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有效性评价] “双元制”教育关注的是课程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必须以课程的功能、结构的正确、合理作为前提。
“双元制”课程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跳跃性、可持续性;学生心理的协调性、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融合性;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同一性、学生为企业发展的贡献性、创导性等。
[发展性评价] 课程是发展的动态概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在课程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具有与社会、企业、学生同步发展的空间,并为这种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评价应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保证课程定位的正确性,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
企业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导向,学生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教师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保障。
“双元制”在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发展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双元制”教育思想贯彻的途径和效果。
第三篇:“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2年3月中旬以来,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研组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中等职业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改两年以来,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我组该项工作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机电技术必需的应用机电、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机电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导向。项目教学则可以通过工作任务、项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任务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1.确定教学项目,明确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要根据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的工作岗位,根据教学进度设计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项目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提前交给每一位学生,并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以及本项目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即为学生在本项目的学习成果。
学生在仔细阅读了这些项目和评价的要求后,就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一些基本工具,正确分析教学项目、明确任务,并写出本项目的工作计划。
2.学生实施项目,尝试完成任务,教师辅导
教师在提出某个项目设想前要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过对项目内容的介绍和对工作任务的提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下来,按照学生讨论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实施。一般以2~3人或3~4人为一组,根据设定的项目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角色展开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演示一部分项目内容,然后由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尝试完成本项目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协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提出问题,编写项目报告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即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展示每小组的学习成果来激发学生去发现各组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把所获得的知识与项目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
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
学习结束时,师生应共同对项目工作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取得相应的分数。而项目结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学生原始凭证填制的好与坏来判断,应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成果,并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均纳入评价的体系,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会本专业、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体系 在两年的研究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归纳如下:
(一)、自行编制了适合本专业实际、质量高、学时和内容相当的校本专业教材
我校电工电子专业目前已经组织校内专家历经两年时间精心编制完成了五门特色课程教材①、两门精品课程②、一门实训指导书③,经过反复修订,现都已经经过了校外专家组的评审、学生试用,反映良好,其中两门精品课程教材业已出版发行。这两本校本教材很好地指导了电工电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在我们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校本教材的满意率达9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内容体系改革上有新突破
在选用经典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尽心选用了即适合本校和本专业实际,又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力求满足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多层性、阶段性的要求要求。据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反映,教师对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1%以上。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能够利用理实一体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把该课程的理论部分内容讲授完,并适当增加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介绍,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解决学时不足与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四)、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内容,增设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内容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内容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电工电子所学的内容前后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训内容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这一点在我们组织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我们组织的实训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的满意率达8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①特色课程:《电子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照明系统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电机与变压器》,含实训教材。
②精品课程:《工厂电气控制》、《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含教材、教案、试题、视频、课件。
③实训指导书:《电子整机装配》。
(五)、制作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相关课程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视屏、动漫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已完成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相关课程的相当数量的课程视屏、动漫。这些融入了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文字编写、图形制作、公式演绎,到声音配制到版面效果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电工电子专业有关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动漫的满意率达85%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2%以上
五、加强“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互聘”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注重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和制度化,确保专职教师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任教师比例。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偏向于实践教学能力,情境教学设计或项目(案例)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指导能力与态度、与其他教师共同配合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等。
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个别知识点的难度,脱离学生实际
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有些学生反映,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个别知识点难于理解,脱离了他们的实际。
(二)个别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我们组织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问卷调查中,有些教师反映,电工电子专业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做得特别好,从校本教材开发到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编写都堪称完美,但个别专业课程,比如《电机与变压器》教学资源包中,电子教案、PPT课件需要完善。
(三)资金短缺
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斗和创新、跨越发展,眉县职教中心应经位居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之列,国家对我们学校和电工电子专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但是随着电工电子专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投入资金采购新设备,以不断完善电工电子专业的实训设施。而对先进的新技术和方法,由于资金不足,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单片机等课程缺乏应有的实训设备,很多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很难正常开设,许多元器件不能及时购买到,影响实训的正常开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适当降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个别知识点的难度,使之适应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
(二)进一步完善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教材外个别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三)进一步努力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第四篇: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中职数学教学陷入困境。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中职数学实施过程中的“短板”问题。项目导向教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是以项目导向、实施策略和目标导引作为教学的总流程。项目导向开发要从专业课程的教材中提炼,要从生活媒体信息中提炼。项目导向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数学课堂实施过程;是以评价引领,推进项目导向教学的有效实施。实现了中职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同时教师业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项目导向;课堂教学;实践;职业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日趋深入与完善,中职学校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中职数学陷入困境,中职数学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创造性地解决中职数学实施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数学学习方向的迷失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因而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他们将成为流水线上操作员工、门市部营业员、宾馆服务员等生产生活一线的劳动工作者,与集合的运算、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没有什么联系,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操作或懂一些简单的基本运算就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他们更认为数学不重要了,甚至认为学数学无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许多中职生数学学习的方向性迷失,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性和基本动机严重丧失。正是由于学习数学方向的迷失,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数学没有了自信。大多表现为意志力薄弱,遇挫折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容易被外界刺激所打扰;有些学生争强好胜,但自制力差,没有毅力并且耐心也不够,做每件事情不能够专心钻研,对于稍显繁杂的问题,常常选择“逃避”。
3基础薄弱与能力低的双重瓶颈
根据近四年宿州市中职学生中考数学成绩的统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中考数学成绩在30分以下的占到总体的278%,60分以下占到总体的499%,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的基础知识少,学习能力低。基础薄弱与能力低已成为中职生学习的瓶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虽有不少学生有学好数学的愿望,但由于基础薄弱,根本听不懂数学课。即使在课堂上能听懂,但很多学生课后不做作业,考试总是一塌糊涂。于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怎么努力都是白费的。另外,知识缺漏严重,对知识的认识往往是片面孤立的,他们无法对原有的知识形成稳定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无法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学习方法大多停留在机械学习上。进入中职的学生,在知识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不适应学习内容,也不适应学习方法。
3知识负积累与厌学情绪
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很多未掌握的知识点,未能正确掌握与运用所学的技能与技巧,从而形成了数学知识的负积累。中职学生由于数学知识长期的负积累,造成数学基础知识严重贫乏。同时,中考失利使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阻碍了学生学习,产生了焦虑、畏惧和厌烦的情绪。另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于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就对他们大加指责,甚至打骂,以致家长与子女对立,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再加之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又脱离实际,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他们不可能接受的新知识,造成中职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数学因厌恶而放弃。
4直觉感知与理性思维的失衡
中职学生的认识思维都是正常的,但无论是对当前事物各部分的整体反应,还是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概括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们的直觉感知和理性思维水平较低,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主要表现为:多数中职生思维僵化,缺乏联想,他们更习惯于直观形象思维,而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中职数学教学实施提出严峻的挑战。本人为了解决与改善存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项目导向教学。
二、项目导向教学的内涵与基本流程1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内涵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以“项目导向”为贯穿课堂主线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主要是针对某个数学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并且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现实生活及数学文化紧密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主题。具体地说,项目导向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导向的开发是把专业课程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核心素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活材料。
(2)项目导向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项目导向具有生成性,生成的问题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自然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是自然融合的。
(4)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具有关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兴奋点的作用。
(5)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是在学生实际认识能力范围内,并且能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对于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与人文教育思想为根本,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本质。在教育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始终体现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是发现、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关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挖掘具有内在的人文教育。
数学学习过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要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与之相对应,关于数学教学活动则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以后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以项目导向、实施策略与目标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总流程,在每一个环节设置中,都应贯穿项目导向的思想。要设计具有专业文化底蕴,并顺应学生思维的方式的生成问题;在实施策略的过程,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目标导引的标准中,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形成及能力提高同步进行。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
(一)动态生成,构筑项目导向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首先需要开发贯穿课堂教学的项目导向,开发项目的方法一般是从专业课程、现实生活、媒体信息中寻找核心素材。如在机电专业中,可以把零件加工作为解析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项目导向;在建筑专业中,把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作为简单线性规划的项目导向;在旅游专业中,以解说喷泉作为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项目导向,等等。但是对于项目导向的开发,须具备项目导向的特征,使数学课堂教学顺应着项目导向生成与发展。
表1
专业课程素材解析几何内容机械基础斜垫块的斜度与锥度,形成直线的倾斜程度,引进直角坐标系,生成项目导向直线的斜率利用机械配件吊环的生产图纸,形成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与计算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面上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提出一个半圆键的配合尺寸图,给出半径与半圆键的直线长,要知道圆心到半圆键的直线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机械基础的圆弧线的连结,从这节内容中,提炼一个关键要素,如何找到圆心与作出切线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2
生活媒体信息素材数学内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从地理方位上讲: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但是位移没有变向量的加法车祸的产生与事故的测定二次函数的应用照镜子与翻阅课本的日常生活偶函数中国移动通信的手机卡:神州大众卡、移动29卡、移动69卡的比较不等式(大小比较)函数的应用跳水的翻腾动作:向内翻腾与向外翻腾,左转与右转角的概念景区建设索道项目的公开招标:建设一条从山顶到河边的索道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从专业课程的素材中提炼
在中职课程改革的理念引领下,中职数学教学的两大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数学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素材,提炼项目导向成为了数学教师的努力方向。例如,机械零件的加工问题时工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运用解析法不仅可以使这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有利于数控机床的操作。因而,在解析几何《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选择了机械零件吊环作为切入口,通过零件的图纸展示,给学生真实的背景,让学生看图、读图,然后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解决。这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真实氛围,使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不断激励学生对数学功能的认识。
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素材,从解析几何的内容出发还可构筑如下项目导向(见表1)。
2从生活媒体信息素材中提炼
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是身边刚发生的事件或者经常看到又习以为常的现象。因为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很高,但自我的感悟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通过对事件或现象的剖析,使他们深受触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兴趣顺应着数学教学的方向不断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方向。
在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宿州市为开发旅游产业,在大桥南岸规划旅游景区,现已进入招标阶段。以这一新闻要素入手,编制了一个现实建筑公司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目前有两个项目,分别是市区内的商业写字楼旅游基地,并出示地形的规划问题。基本类型为: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安排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数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首先根据题意列出线性约束条件,确立目标函数;然后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最后在一组平行直线中,找出在可行域内到原点距离最远的直线,即可得最优解。在建筑专业班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这一新闻切入,运用简单线性规划,对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突出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理念,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要素。
结合生活媒体信息的素材,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发,譬如(见表2)。
构筑项目导向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把握项目导向的动态生成,找准方向,进行开发。譬如企业单位的实际生产中的招工安排、物资调配、产品设计等素材,日常生活中大包装与小包装的定价关系、跨楼梯的角度、生活安排问题等素材,都可以作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项目导向,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件与现象中提炼数学,结合教材的核心概念进行全面的渗透与挖掘。
(二)实施策略与目标导引
1实施策略的过程
实施策略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提供大背景作为起始情境,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课堂。通过项目导向的问题生成,创设数学的活动情境、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参与探究,展开数学思维;理解掌握项目生成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呈现多类型的应用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评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与深化,使学生的参与更有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最后的环节中,归纳与评价成为课堂参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关键因素,因而在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法处理,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成绩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分析,更注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体会与思索。
2目标导引的标准
目标导引的标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设置每一环节时,都在数学教学目标的导引下井然有序地展开。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序列,都紧紧围绕目标导引的标准。观察模型,背景分析是为了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及求实的品质;项目导向,问题生成作为教学转变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问题,探索发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渗透学法指导,发展数学基础能力;提炼结论,发展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使不同学生充分发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项目,形成体系是学用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促进发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特长。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流程,形成了有效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并突出数学教学的功能。
(三)项目带动,构建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由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三位一体构成,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从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中,形成项目导向。项目导向引领着各个环节,构建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导向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
数学教学计划方案的制订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项目导向在设计过程中,贯彻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数学教学要求相一致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在实施方案设计的过程中,紧扣以下八点:
(1)项目导向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导向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否遵循了科学的原则。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又包括了项目导向生产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项目导向设计的教育性:项目导向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同时又包括了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项目导向设计的合理性:项目导向的设计是否遵循项目导向生成过程的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数学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项目导向的选定与教学内容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包括了项目导向的选定与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譬如,在建筑专业以房地产开发为项目导向,进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设计。
(4)项目导向设计的实践性:项目导向的选定是否遵循实践性,是关系到项目导向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的设计与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又包括了教学目标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项目导向设计的趣味性:项目导向结合教学内容选定具有一定趣味性素材。这里的项目导向在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项目导向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导向的选定要考虑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行性。这里根据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同时要求做到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以保证教学设计按计划开展。
(7)项目导向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项目导向的设计应贯彻系统化原则。不管是“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环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
(8)项目导向设计的现实性:项目导向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2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考察项目导向的生成与发展在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的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1)项目导向生成的自主性:项目导向生成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指导是否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项目导向生成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职业能力要求,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项目导向生成的实践性:项目导向生成的实践性,体现了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示范作用而不是代替包办;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求学生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切实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的。
(3)项目导向生成的开放性:项目导向生成的开放性是教学中重要特征,不仅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要广泛、融洽,学生乐于交流;同时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要有弹性,尊重个体差异,并且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职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度。
(4)项目导向生成的整体性:项目导向生成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了项目导向生成与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状况,还要及时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进步。
(5)项目导向生成的创造性:项目导向生成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项目导向内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还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乐于创新,敢于质疑,提出创造性的思维与方法。
(6)项目导向生成的教育性:项目导向生成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活泼、务实、求真;同时整个生成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效果:
(1)集体进步效果: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班集体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达到项目导向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与学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化。外显性效果用于数学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方法与手段,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3)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施,养成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重视项目导向的文化背景内涵,加强项目导向问题生成的探究性,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师德榜样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评价引领,推进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维度出发,遵循教学评价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
1教学目标――可行?可用?可测
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符合数学课程的大纲。制订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兴趣等诸多方面,而非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二,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相适应,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第四,目标达成度。教学目标反映学习的层次性,不同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收获。
2教学方法――适合?适当?实用
教学有定势,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科学否,有无理论,有无事例支撑,贴不贴近学生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能否针对所教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定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评价。第一,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能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第二,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注意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兴趣;第三,融合知识内容。注意程序性知识与逻辑性知识的区别,讲、练、探要有机的结合,充分考虑把知识迁移到应用方面。
3教师的表现――有智?有序?有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路者,在课堂上要把事先想到的和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况巧妙地结合好,以情引思、以智激思、以趣促思。教师能否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培养和探索能力,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构建起整个教学的基底,一般从下面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教师语言。是否有条理,是否简洁规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有启发性。第二,教师指导。是否得当,是否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第三,教师仪表。是否得体,肢体语言是否恰当。第四,教师安排。是否有序,对于细节处理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
(2)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建构能力,是教师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第一,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内容、应用、大纲、考试说明及教学趋势有透彻的认识,切记一些基本的错误。第二,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开展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第四,指导的范围和有效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第五,教学过程调控。能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灵活整合处理临时发现的各种情况。
(3)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核心问题,没有教师正确的认识态度与科学的管理模式,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教师态度。教师教学要投入,要有耐心,有热情,对学生不能冷漠,要关心学生。第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要融洽,教师是指导者,但切忌把自己认为是权威。第三,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只照顾少数同学。
4学生的学习――参与?收获?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才能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若忽视和淡漠了学生,这个课堂注定是失败的。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参与、收获和发展更应受到关注。
(1)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有序、有利、有力实施的主要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度上进行把握:第一,参与活动态度。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关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参与活动深度。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发表个人见解,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实验,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观点,能与其他人合作,分析学习的兴趣。第三,参与活动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人较多,方式多样,时间充足,学生有兴趣。
(2)师生互动程度。课堂深层次的挖掘在于深入学生的思维内核,而中间的纽带就是师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课堂气氛宽松度。学生受到尊重,讨论、质疑和回答受到鼓励,学习过程有张有弛。第二,课堂气氛活跃度。课堂有序,师生、生生交流频繁、融洽,问题讨论有序、开放。第三,师生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进一步学习的期望。
(3)学生发展程度。学生的发展程度是落实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线。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上进行观察:第一,主动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权由学生掌握。第二,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思维价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第三,学习习惯的发展。渗透学习方法,教授学习策略,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第四,学生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感悟,注重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导向教学的成果1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题
通过对实验班的调查,学生对数学教学总体评价较好以上为928%,对学校实施数学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0%。这充分表明了项目导向数学教学解决了中等职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向,弥补了学生基础差与能力低的缺陷,提高了数学知识掌握的有效性,通过不断的强化,使“断点”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及参加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2非智力因素不断强化
随着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验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不断改进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等学习品质比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与座谈交流,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各项指标明显上升,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竞赛中,获得了重大突破;工科类与现代服务业类的应知应会成绩大大提高,竞赛成绩在学校同年段中遥遥领先。
3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从2006年到2013年的8年里高三实验班数学对口高考成绩斐然。在2006年所带的两个专业数学平均分分别居全县同专业之首,并且种植专业数学平均分居全县所有专业平均分第一;在2007年学生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数学仍考出了优异成绩,平均分96分;在2009年对口高考数学成绩十分出色,全班53人,140分以上有24人,其中9人满分(150分),平均分1305;在2010年对口高考中有4人满分;2013年对口高考又有8人满分。
4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实践,带动了数学教师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为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创新,并提出了适合中职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并从不同的侧面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并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充实。充分把握了中职数学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对中职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转变了中职数学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施,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发生、体现与发展的过程,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曾继云主编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吴剑峰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看中职数学教学定位[J]福建中学数学,2008(08).[5]张心瑜项目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刘玉新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第五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趣味教学
【摘 要】钳工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性、经济性社会的到来,这就使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本文分析了钳工目前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提出改进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探讨了以趣味性的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钳工教学中应用,做到“寓教于做”。
【关键词】 钳工教学;工作过程;趣味性
钳工是技工学校曾经作为一门单独专业进行培养,也是大学工科院系金工实习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和机器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钳工给人们的印象是停滞不前,甚至要被淘汰的地步。实际上钳工不仅仅是作为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础,而且也是生活中一个适应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手工制作的最好学科。我院是培养具有中、高级技能的技工院校,作为专业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一、改革前期情况分析
(一)生源情况
(1)入学前的文化程度和性别结构
从2010年开始,我院招收的学生90%是初中毕业,年龄一般是在15岁基本上是从初中学校一毕业直接到我院就读相关专业。我院机械系近三年招收的生源中95%是男生,电气系机电专业学生80%左右也是男生。85%是本地农村户籍的学生。
(2)学生心理状态
学生他们在家里是独生子占大多数。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多少生活压力,吃苦少、个性强,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替他人考虑的习惯。在学习上绝大多数被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备受歧视,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硬着头皮选择了学技术,对技术的概念是一个笼统认识,真正了解所学的专业范畴几乎是空白的,对企业的要求和管理认识的少之又少,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一种放弃学习的倾向,认为自己初中都学不好,技术更学不好。
(二)钳工教学情况
(1)教材使用。2013年之前钳工实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如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量具的使用等等,以及对部件、机器进行装配、调试、维修及修理等知识。这些基本技能主要是单独地讲解再配一些技能练习,还是侧重于单项技能,如榔头的制作,角度样板的制作。理论知识多,较全面,这本教材是适合钳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课题练习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反复练习,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味。对于电气控制等非机械专业学习就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式。我院的钳工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时间。现在我院没有完全单纯的钳工专业,侧重于钳工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机械类),根据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相对应就要求参加中级和高级技能鉴定考试,他们每学习期安排6-8周,每周4天左右时间,每天6节课系统地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安排5-6周的时间进行技能实习。不管是那种专业学习过程中主要以锯削、锉削技能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比较枯燥,对耐心程度要求较高,对学生意志品质考验是一个考验,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坚持不住,偷懒、逃避,有的甚至直接放弃---不学了。
(三)钳工就业市场情况
通过企业调研和走访,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这种以锯削、锉削技能为主的制造零件方式在企业里并不受到重视,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装配岗位,以及一些维修岗位,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证书,而是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等级证只是说明你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不代表你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钳工课程改革
(一)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
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机械产品手工制作、装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产品制造的氛围与情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以钳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工作过程情景化、情景内容任务化、能力培养本位化、项目考核成果化。使学生掌握手工制作零件的基本专业技能;也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2)以典型机械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3)以“教、学、做”一体化思路设计教学过程(4)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5)以专兼教师密切合作构建教师团队(6)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7)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强化技能训练(8)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但在编排上就需要跳出学科体系的篱笆,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做成典型的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借助自编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变枯燥的知识堆积为生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和运用。让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紧密相连。教材选用的典型项目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练习技能的积极性。
(1)“万能工匠”职业素养养成
这个任务打破了专业课程与素养课程、企业管理课程脱离开来的惯例。任务中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生动地表述了职业素养对企业利益带来直接影响,关系企业的生命。现场的“6s”管理知识学习更是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让课堂变成企业现场。(2)孔明锁的制作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孔明根据我国木制品卯榫结构发明的益智玩具。这个任务即传承了历史文化,感受古代技术,又启迪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孔明锁也被中央台第十套“我爱发明”节目制作成片头画面。孔明锁由一根长四方体和另五根在同样大小的长四方体中间开了不同的槽组成。制作时可以六人一组,这六根长四方体加工时即体现了锯、锉等基本技能,又由于都是可以从易到难的加工制作,可以根据实际加工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工快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大复杂的四方体,加工慢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小简单的四方体。对学生组装时这六根四方体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方向,否则组装不起来,可以让学生养成必须按工艺要求执行的良好习惯。组装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工件加工质量对整个组装质量的影响,甚至出现由于工件尺寸和形位公差不合格而不能正确组装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七巧板拼图的制作
七巧板拼图是很多学生都玩过的玩具,对自己制作出来更有吸引力。这个任务除了锯、锉外,又增加了钻孔、排孔、攻丝、铰孔等操作技能,还有角度测量等知识。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组装后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技能的不足,感受产品质量的优劣,也可以认识到工件细节的处理对整个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工制作过程中排料时卸下的废料可以制作小的工件,培养学生节约成本的意识,这也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4)自卸车模型的制作
自卸车模型是使用薄板制作,主要针对汽车专业和电气控制专业,他们的接触和应用的薄板较多,如汽车外形和控制柜箱体。这一任务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教学。
(5)综合镶配件
这一任务主要针对需要参加技能鉴定的专业适用。目前钳工的技能鉴定还是沿用制作镶配件的考核方式,这一任务主要包含了这些技能要求,满足学生的练习要求。
(三)教学设计思路
每一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以钳工实际加工流程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一个完整的零件制作过程来进行组织;学生领取任务书后,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路线制定、钳工工具的选取,检测方案的设计、量具的选用,到最终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每一过程都涵盖了零件的工艺制定、工量具的选用、工艺实施、质量检测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遵循人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制作的零件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基本操作开始,到制作包含多种操作的较复杂零件、配合件,最后进入简单机构的制作,使学生随着学习情境,技术复杂程度和学习难度逐渐增加,自主完成工作的程度也逐渐增加。
(1)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
本课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先感知后认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任务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训练学生有序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融入知识理论讲解,学生一边学一边做,一边做一边学,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与交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适应教学模式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扎实有效地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课程积极推行“三通三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