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9-05-15 02: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 “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关键词: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按照我国当前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高等的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及财务软件公司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人员。要实现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有一种合适的课程体系与之对应,这就给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构建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会计电算化领域用人为原则的新型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

因此,“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要求与原则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如双元制、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BE(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结合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对此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内容。换言之,就是将会计电算化这一职业群或工作领域分成若干任务,再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然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建立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完整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内涵,构建这种职业素质教学模式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培养具有能直接从事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及审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了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身体心理索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编制不同的实施性课程计划。一般有三种课程计划:一是“宽基础,活模块”式,强调学生基础厚实、专业面较宽,既利于继续深造,又能通过“专业模块”及时掌握财会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模块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紧密挂钩,让学生毕业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如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按“项目”(专业方向)组织教学内容,完成“项目”学习后,学生即可从事该“项目”的操作、服务及管理工作。

3.在教学途径上,一是实行产教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二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考试制度;三是实行“双师型”教师授课制度。

4.在教学管理上,要求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分两段培养,前两年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最后一年按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学习一个具体专业方向。

5.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求,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三种课程计划,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对口就业的相关工作。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开发原则。

专业的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适应岗位需要原则

按照CBE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建立由会计电算化行业一线的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教学计划开发;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入手,根据岗位群(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

2.能力本位原则

在制定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时,要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而的 要求,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要在职业岗位群的确定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并分解成学年、学期和阶段目标。在专业整合阶段,通过公共课的教学,来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和训 练;在专业分流阶段,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使能力训练体系 中一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公共 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3.产学结合原则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交融、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有机统一、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兼顾。按产学结合的要求,与企业、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或专业技术等级考核。4.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整体结构的优化,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 力的培养,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的关系,确定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 合理比例,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贺国庆 [2]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2002.25(第23卷,总335期)

李志峰,孟庆廉

[3] “交互—探究”实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2002.1(第23卷,总311期)栗洪敏,赵文霞

[4] 新会计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初探 教育与职业,2002.1 梁瑞智

作者:程亮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67001

第二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2012年6月,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借助示范校建设的发展机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一)开展行业调研,明确人才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教师深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合川分公司、重庆达方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钓鱼城电脑城、重庆市万注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制10家企业开展了行业需求调研,全面掌握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及其对应的要求。同时,对重庆市渝南职业中学、重庆市铜梁职业教育中心进行调研,了解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从而,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典型任务,确定职业能力

邀请了职教专家谭绍华、计算机领域的行业专家、开县职教中心和铜梁职教中心的计算机教师到我校与我们一起参加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

(三)围绕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组织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分析得出应开设的课程名称,并确定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最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确定出各门课程应的时间和课时,从而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四)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核心教材和特色教材

为了使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我们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和《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等5门核心教材和《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等3门特色教材。

(五)校企深度合作,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

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关系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邀请了企业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四个方向的教学方案,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初稿。最后,邀请了课程专家对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评审和定稿。

(六)集中优势力量,开发精品课程

集中企业精英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开发了区级精品课程《图形图像处理》和市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同时配套开发了相应的电子教案、题库等。

(七)凝聚集体智慧,共建数字资源

企业专家、专业教师齐参与,共同发挥智慧和力量,建设了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案例、试题库、课件、电子书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等增大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构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了传统的只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格局,引入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岗位技能,构建了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开发了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网络管理实训》、《office 办公软件实训》、《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5门核心教材,《职业生涯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3门特色教材。把《图形图像处理》建设成了区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与管理实训》建设成了市级精品课程,并完成了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提高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在2012年――2014年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在《科学咨询》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有4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专业带头人,8名教师成长为了区级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7%。

4.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2012年――2014年间,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一、二、三等奖56人/次;参加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获二、三等奖4人/次。

三、体会与思考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构建和推广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一)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的教师习惯了以前的课程体系,对新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的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都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时刻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搭建有效平台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知识、技能、素质等相距太远,学校没有做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教师真正地进入企业锻炼;让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引入企业文化、企业项目或产品;与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校内或校外);企业接受学生教学实践等,使学生在就业前能提前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则,明确工作流程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待真正工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

为了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应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我们的教师需要走出去向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同行精英等汲取更多新的理念、把握更多新的动向、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带回新的方法,注入新的血液。这样会刺激教师正视我们的缺点,努力提升学校的声誉,专业的品质,让教师看到自身价值,找到成就感和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闵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3]丁洪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城轨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第三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科系王清艳 涂国众 钱锦铭涂宜强赵燕)

摘 要: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本着结合岗位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生存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改革线,以“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的转轨线,依靠行业、企业共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路线,以“双证制”为辅助,构建了具有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浙江省畜牧业在“畜禽生产、一体化经营、经营主体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浙江省畜牧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总量水平及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偏小;2.区域发展不平衡;

3.畜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4.环境污染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现。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明确提出浙江今后畜牧业的发展要以“高效、低耗、生态、优质”作为总体目标,按照“构建自然环境和谐、区域布局协调、特色优势明显、产品生态安全、比较效益显著并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为发展浙江省现代畜牧业,需要大批具有技术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孵化器和重要实施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浙江省4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3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且各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因此,为了尽快培养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适合今后浙江省畜牧发展的新要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畜牧兽医专业从2007年第一批学生开始,对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畜牧兽医专业是我院动物科学系的主干专业,我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与行业、企业互为依托,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2+1”

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体系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两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善 “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此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根据畜牧兽医专业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动物科学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包括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饲料和兽药企业等处就业,也可自主创业,基于以上岗位需求,本专业制定了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学生为目标,积极适应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家畜繁育、科学饲养和管理及动物疾病防治能力,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畜牧业基层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得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按照畜牧兽医工作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即前两个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职业素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与职业岗位的基本发展能力;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践,即第一学期定点牧场实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猪场或禽场)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第二学期拟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解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

按照高职教育要理论适度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基本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过程,不断调整和修订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动物饲养与管理能力、动物疾病诊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动物饲养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家畜的营养构成及饲料配制技术;能够科学饲养、合理管理不同畜禽,主要课程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禽类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动物疾病诊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发病动物进行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主要课程包括:预防兽医、临床兽医。

4.根据岗位工作技能需要设置工作任务,突出课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以“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转轨,“2”阶段专业基础课,突出课程实践教学,为“1”阶段的实践检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课程设置包括畜禽三理基础和畜禽临床诊疗技能,其中畜禽三理基础掌握动物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及其发病的机理和用药原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包括:

动物解剖与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畜禽临床诊疗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畜禽常用诊断、治疗的技术和外产科基本技能,主要课程包括: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内科学、动物外产科。

5.以“双证制”作为课程体系的辅助

系部专门对中级兽医师、中级检验检疫员等专业资格证的考取进行培训与鉴定,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

三、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和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除了课程设置要围绕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学生学习可持续性等,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实习(训)基地、“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开发等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1.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习(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把院所下属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动物医院和温州市各大畜牧公司引入教学之中,其业务与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具有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且与养殖场、兽药厂、饲料厂等企业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将动物科学系和动物所所及各大公司在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融为一体,以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为主体,以生产性实习和适宜研究项目导入教学为两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师资队伍建设

“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是教师,在实训中是实训指导老师,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操作演示传授技艺,还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系部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研究建立师资下企业锻炼与进修制度的运行机制及考评体系并聘请知名企业与行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做为有益补充。

3.制定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第三学年学生毕业实践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

(1)建立校企长期合作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定点牧场够用、能用。

(2)制定校内-校外老师联合指导制度:校外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并且针对常见的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集中性、阶段性归纳总结;校内指导

老师主要针对学生阶段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系统性辅导。

(3)建立前期-中期-后期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做到前期有任务,中期有检查,后期有考核,前期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制定实习目标与任务;中期由校内校外老师联合对学生进行突击检查及现场实操考核;后期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目标考核。

四、结语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岗位能力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紧密围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使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柳坤文,石蔚彬,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8(01).[2] 文晓璋,邱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研究,[J].2007(03).[3] 谭玉华,视彬,崔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3).[4]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D].2008.

第四篇:构建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就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得到广泛的认可⋯。我校与本地某品牌连锁药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以求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实现就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达到高职药学专业“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现就我校如何构建高职药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专业调研是规范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J,应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由药学专业建设负责人、药学骨干教师,以及药企领导、人力资源部领导、线专家等成员组成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药建委)。由药建委负责构建课程体系的具体事务,药建委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专家研讨会等手段,明确课程体系遵循“宽一口径、重实践”原则j,目标是培养在社会药房从事药品销售一线工作为主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并把卫生、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设置中,为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给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助力。以此为据,对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析,并转化为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相应课程体系。药建委将研讨确定的课程体系上报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层面上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

2构建培养“职业人’’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起大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群,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_6J,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以药学专业基础课群和药学专业课群构建起大专业平台课程群。大专业平台课程群的设置,兼顾执业药师、药剂员和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卫生职称考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终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工作后职业生涯的提升,为其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药学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药学专业课群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药品购销、管理和合理用药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方剂学、中药学、医学营养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师资格考试培训、药品营销心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店常用诊断学等任选课构建起专门化方向课程群,安排校内教师或聘请行业一线专家来上课,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养成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见习、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中能“用得上,用得好”。课程目标还要求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书和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一级(B)考试合格证书,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构建培养“社会人"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仅要考虑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的合格“社会人”。强调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言传身教,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形式

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懂法守法,并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协调合作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体化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健康体魄,健全心智,强化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4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课程体系

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评价融为一体,整体设计教学方案,立体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通过教与学、学与考、主体

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绩效。

4.1改革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通过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和重组,并以任选课形式适时、灵活增设新课程,满足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由此建立起理论教学体系的动态运行机制。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机衔接,有利于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

4.2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药学是实践性强、个性化强的科学特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起实训、见习、顶岗实习场所,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培养起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缩短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辅以药师资格考试培训、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店常用诊断学等校企联合开发课程,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药学教育需要进行终生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注重持续培养和提升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有良好的基础,可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能力结构,保持竞争实力。因此,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持续发展和素质提高,使学生具有岗位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药学人才。

第五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舒生]

下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