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urriculum
邹
霞 四川师范学院 E-mail: zx@163.net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使其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了对课程整体的设计:实例引导、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从教学形式、方法、信息的呈现、程序上给予改革;改革后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了教学体验,对教学设计理论有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每次实践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实践作品,使学习评价更为具体,学生也因此锻炼了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经验
理论
分析
实践
评价 引言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科学,它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教育技术专家有关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等专著。
乌美娜在《教学设计》一书中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何克抗教授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在其著名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教学系统设计(即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则是:“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笔者综合各位专家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考虑到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具有确定的可操作程序,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案、试行并评价方案,对方案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优化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教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学习的结果;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由于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因此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只有对“教学设计”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建立相关教学策略方案,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从而真正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现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
2.1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素质,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就是要弄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先天素质、已习得哪些后天的能力及学习需要是什么,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就包括对其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其已习得的能力的分析和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四个方面。
要使分析结果客观真实,相应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关键,笔者在实践工作中设计并采用了“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学习风格分析调查问卷”、“习得的能力调查问卷”等来进行分析(篇幅限,在此暂不附出);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学生进行分析,为制定教学策略方案寻找相应的依据。
2.2 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学习者本身的学习需要、大纲的要求、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从课程自身的规律来看,其理论基础涉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与学的理论等,笔者在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时,将这些相关理论的要点及现代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又特别将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的学习结果分类作为重点之重点来安排;从大纲的要求来看,需要学习者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具有进行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等部分的内容也作为重点之一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需要,必须先用具体的教学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及原理的需要,因此教学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以此来训练相应的技能,故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内容。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安排突出了基础理论及观点的学习、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基本原理及操作原则的学习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三大部分。
针对这些内容,选择的教学用书是《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教学参考书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主编)和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2.3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力求做到精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笔者在进行相应目标描述时,采用了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的成分进行分析时,都分别从学习者可以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等五个大的方面去进行分析;在具体描述时遵循ABCD模式,即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精确化,为后面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2.4 制定教学策略方案
在进行了上面一系列分析以后,就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工作时,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呈现方式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些个别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设问法等多种方法;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媒体来呈现信息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相关理论——实践——评价。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在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是教师为使学习者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好而需不断进行的工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具体针对“教学设计概述”、“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诊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给予解决。2 3 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3.1 集体教学的实践
每位学生都要求到中小学见习,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一位中学或小学教师结对,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帮助中小学教师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发现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可能的情况下亲自试行方案,然后修改方案,最后写出实践报告对实践活动做出总结。
3.2 个别化教学的实践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学生或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触、观察、分析其存在的学习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其进行学习设计并督促其按计划学习,在此过程中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在学期末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施方案的效果,写出实践报告。课程的学习评价
在学完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后,及时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解决。总结性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上课及平时作业的评价20%;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0%;期末考试的评价50%,三个方面成绩的总和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根据对最后的学习成绩的分析,去发现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修正。结论
总之,笔者在教学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运用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大教育观)、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形成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讲授、组织小组讨论、指导见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教学方案、学习方案及课件的设计、指导研究论文的撰写和课件的制作,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和学习的成果。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相关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思考、分析、研究相关教学问题,学会了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设计教学策略方案。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他们的实践作品(设计方案、制作的课件、教学实践过程的录像等)也收集在一起,刻制成了光盘,形成了成果。当然由于是集体教学,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一套方案总是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故还存在个别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这将在今后的教学方案中设法解决。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加涅主编.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乌美娜著.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李克东,谢幼如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4.[4]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1)、(12).[5] 罗伯特·加涅主编.学习的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5).[7] 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1).[8] 罗伯特·加涅主编.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9] 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应关注的几个问题.2001年教育技术论坛论文集.[10] 张文兰,李文光.对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2001年教育技术论坛论文集.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very important specialism required theoretical course in 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is rather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i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ir enthusiasm is not high enough be cause they have little teaching experience.In order to change the condition that students passively require knowledge the author pays good attention to the whole design in this curriculum: first giving examples then theory study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appraisal;the reform several aspects of teaching form ,method , the way of taking information on and program.Afte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 the students hav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teaching design from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convert their experiment activities into production ,which makes study appraisal more concrete , students also train their ability and have fun in their study.Key words : experience theory practice appraised appraisal
第二篇:关于“电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关于“电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机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文章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以及课程系统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从课程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实践、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辐射、科研拉动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上述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学生好评。
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电机学”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变压器,交流电机绕组理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以及直流电机,共五篇。课程的特点是 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电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相关专 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特点
在基于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地方电网,从控制与运行的角度进行讲授。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以及电子与计算机 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偏重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要学习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系统规划、自动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 识。知识结构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工程与科技开发相结合的特点。
“电机学”课程在我校本科专业电气工程的培养计划中,是必修课程,目前按64学时课堂讲授,另有32学时的关联课程“电机学实验”,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属在前期修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的基础上,为后续专业课作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特点
本课程基于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电机的“功率”特征十分明显;着重于稳态分析,与先期课程衔接紧密,如普通物理、电路原理 等;因普遍涉及铁磁材料,故非线性(饱和)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一方面,课程在遵循经典电工与电磁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严密,教学严谨,逻辑性强,另一方面,许多结论是在合理的忽略次要因素后得出的,因此工程意义上的允许偏差与数学意义上的精确,在学生课程学习中面临冲突;实验中,学生开始接触更加真实的电机 控制、运行与测量,结合实际紧密,是锻炼综合动手能力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这些在增加了学生课程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帮助学生了解电机、电器以及电力系统知识的窗户。【期刊发表】较好的课程教学成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 论知识的能力、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工程中 的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实践
多年来的本科“电机学”课程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思路与做法,主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1)课程内容讲授中,体现了加强基础,重点突出,注重启发,强调实践,综合评价。加强基础就是力求使学生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发展前 沿、技术焦点等问题;重点突出是指课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与结论,必须讲好、讲透,比如“T”型等效电路、磁势平衡、电枢反应等;注重启发包括课堂讲授 中的启发互动做法,以及实验、讨论中的语言与角色把握;强调实践是指注重实验教学与课程讲授之间互动以及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综合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课程 学习的整体表现,多年来,一直坚持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2)课程内容组织上,注意结合本专业需求,在“基础与精髓不漏”的前提下,对一些涉及设计、制造及在少学时情况下较难理解的内容,如交、直流电机绕 组、时-空向量分析等,进行删减,适当精简或简化电机电磁理论的阐述及推导,注重结论的理解与应用。在每一篇的最后,讲授一些典型应用,比如变压器之后,介绍互感器;异步电机之后,介绍单相异步电动机以及变频驱动;同步电机之后,介绍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直流电机之后,介绍无刷直流电动机等。这样,既巩固 了学生对本篇主要结论的印象,又避免了“通篇学完电机学,只知四种电机”的尴尬局面。
(3)注重语言表达和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课堂上,介 绍概念需要表达准确,推导过程需要严谨,但好的课堂讲授效果,与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这里不仅有语言表达和口齿的问题,更有良好的语言运用、知识积累和直 观形象展示的问题。如,介绍到变压器励磁电流性质时,会涉及到在铁芯磁路饱和时,正弦分布的基波励磁电流,会产生平顶形态的磁通波形,反之,欲获得正弦分 布的磁通波形,则需配合适当非正弦分布的励磁电流供给。【Q1138745058】这样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难理解,不易记忆,用一句成语,“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去概括,收效 很好;在讲授交流电机三相合成旋转磁势时,自制的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演示出了驻波、行波以及合成等曲线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在 用电磁转矩物理公式,解释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大的现象时,需说明主磁通大幅减小,且转子回路功率因数很低,从而造成转子电流幅值很大的局面,用一句成语,“屋漏偏逢连阴雨”去描述,就很形象。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着重两个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维过程的启发式引导,形象直观的物理过程可视化展示。显然 在课件中,大量的文字堆砌,无助于脱稿讲授,大量公式的粘贴,替代不了连贯的现场推导与演绎。多年的教学过程证明,良好的授课表达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4)努力使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主要做法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作为“规定动作”,用以强化对课堂中对应重要结论与概念的印证;以自选性实验,提 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与兴趣,其中的内容,既有教师引导形成的,也有学生自己思考提出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程的单独设课,增加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 性、趣味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设计、接线、调试、排除故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思考、兴趣、想法等会接踵而来,不仅会有效地促 进课程内容学习理解,还会激发出一些学生因动手能力强,而产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就是因此而产生出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与做法,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就有许多这样 的实例。
(5)着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 学作风的培养,是可以也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课堂上,讲课的逻辑性,推导的缜密性,批改作业的严谨性,是一种基本体现,实验中的科学作风更应注重。实际上,一次电机学实验,就是一次微型的、科学的、有工程意义的科学训练。学生们需课前认真设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正常、合理使用仪器设备操作,发现和 解决问题;实验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在这其中,学生得到的训练是较为全面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准确,这样 系统的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中不易找到的。
(6)坚持培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电机学”课程多年的传统。课上,我们坚持要求 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不抄袭作业,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届届相传。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学生的尊重,我们以严 以律己、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对学生严与爱的统一之中,赢得了历年的好评。事实证明,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好学的、理智的、明辨是非的。我们认为,只要教 师的投入放在精通业务、全面了解本学科状况与动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把身段放在去了解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方面,学生心里的那杆称,是公平的。
四、教材建设
多年一线本科教学的实践体会和经验,具体体现到了作为主体编写兼统稿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学》中。该教材的特点,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同行的认同,因此由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第1次印刷的3000册,在发行一年多后,就已售罄,【教育学论文发表】于2010年1月第2次印刷后,再版发行。结合本校课程以及实验设备特点,在本校内印刷发行的《电机实验指导书》,自2000年以来,已修订过3版,共约发行1100册。
教材的系统建设,结合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质量以及规范化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五、教学改革
1999年,学校开展首批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团队参加了学校首批25门重点课程建设之一的“电机和电机与拖动”课程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其中的三项主要内容,课程考核的综合评分公式,试题库的建设,网络版和课堂版教学软件,是较有特色的。多年来,各学期末学生给课程的教学评分,都位列在学院的前列。
电机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多年来,虽然课程总学时一再缩减,但实验课时,一直坚持不减,并且从2010年起,在专业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完善了教学大纲,实现了32学时的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
六、课程辐射
课程主讲教师曾经的一个电机专业教学“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设想,在一些学生身上实现了。例如,一个电机课代表,对电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学习后 期主动找到主讲教师,要求参加科研项目,【职称论文发表】当时一个与电机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小型离网风力发电,于是,学生从拧螺丝钉固定机组开始,到学习变频电动机控制、异 步发电机的并接电容器自励,到完整的进行科研实验测试、撰写文章,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面进入科研角色;在大四免试推荐研究生阶段,仅在最后一刻,与一所国 内一流大学失之交臂,但随后,被另一所首批国家 “985工程”的大学很快录取了,理由就是科研能力好(当然学习成绩也不差);在之后自然选择主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中,由于题目的前期积累,也获得了学校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奖励。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能够延续到毕业论文阶段,作为课程教师,我们深感欣慰。
近几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还主讲了与电机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电机专题”和“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宽泛,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发展异常迅猛,没有一本十分适用于学校本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如果罗列参考书,将是10本以上的数量。在多年电机学的教学经验以及本科电机学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一本学校研究生教材《电机与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七、科研拉动
对于高校工科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比如,结合与企业合 作设计生产双速自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项目,直接参与了双速绕组、铁芯、磁场与性能校验等电磁设计,以及样机试制、实验,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这些一手电 机设计与生产经验,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很大程度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以及实验教学实践中,自然心中有底,言之有物。又例如,在 我们所承担的有关农村新能源发电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多,但多年来电机学课程教学所积累的较为扎实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知识,使我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起,交出了较为圆满的课题任务答卷,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技术与装备。
八、结束语
“电机学”课程是一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专业的传统课程,在新形势下,需要教师实际投入。从课程教学内涵而言,应该多思考,勤实践,不断 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从课程教学外延来看,应该从专业系统培养,工程应用需求,动手能力培养,后续课程拉动等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课程教学的改革与 内容的更新。
第三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新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设计法教学
作者简介:安小宇(1979-,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子成(1976-,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75-01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本地区输送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课程教学担负着专业技能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了解并快速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要点。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教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机床电器控制”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电类问题,如电力驱动、电子电器、电子通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涵盖的内容广泛。电工电子包含了电工知识(直流电、交流电、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电类仪表的使用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电子技术部分又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实践较多,操作性强。第三,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学时数少,大部分学校学时在90学时左右,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工电子
技术学时仅为48学时,与教学知识点多的矛盾冲突较大。以往学生感觉该课程较难,能学会的东西较少。
三、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善的措施 1.首先要关注的是职教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者是有关生长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职教生就会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丧失进取心。探究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机,才能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段名言所强调的“好学”、“乐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学得好。学生学好某一门课程决定于内在动力,也与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某项调查表明,职教生喜欢学习某门专业技能功课的原因有:觉得这门功课有用;这门功课有趣;学好这门课程会取得好成绩;来自教师的因素(学生觉得这门功课老师教得好,待人亲切,师生关系好;来自其他同学的因素(因为别人喜欢,受之感染所以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
从这些因素分析,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电子这门课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课程时,多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及该门课程所授技能所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工厂中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只有了解这新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气性能,才能正确地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电,大到航天航空科学研究,小到超市收银员,都需要操作和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因此课程引入这些内容时首先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要考虑职教生是通过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依据
电工电子的课程特点,应该整合课程内容,还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这一点放在后文中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讲解要由浅入深,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多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2.关注以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中,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包含了电路及基础理论、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注重理论分析和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立,像三相电规律较复杂,电路模型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会不自觉地放弃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结合实际电路,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脱离了实际生活。
另外由于课时所限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精简教学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略讲或不讲,这样就失去电工电子的系统性,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一致。以往开设的实验也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用性不强。对于职教学生,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精讲,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拆分、简化,突出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引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原理分析。做到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工电子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进行训练:如电工基础部分,照明电路的正确连接,电动机的正反转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实现;电子基础部分,注重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识别与测试,常用放大电路与集成放大器的特性及功能测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与测试等。
根据课时合理地整合教学知识点,电工电子课程应该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将电机及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可控整流电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机床电气控制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以致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如在讲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内阻概念时,把两种电路模型板书在一块黑板上,方便学生对比和识记;还可以灵活设计电源的参数,把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一个做电源作用,一个做负载作用,如手机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学生进一步结合实际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和阻抗匹配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讲解突出其优点。在讲解到元器件时,就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现场识别元器件,演示测试元件的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识别、测
试、竞赛、评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一般来讲,单次课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回顾,新课导入,重点内容展开,重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和小结。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符合认识规律。而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缺失某些教学环节,如课前回顾、新课导入,使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对新知识感觉到突然。对电工电子课程要加强练习和小结,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做中学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切忌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4.依据课程和学生认识规律,做整体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深入也相应地调整教学形式。初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教法上适当采用讲授、讨论、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中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教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操课,引导分析,综合应用。后期则是知识应用阶段,突出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后期实践活动与最终考核挂钩,以刺激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想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分析施
教对象,掌握职教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课程本身,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依据机械类专业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单单翻译课本;另外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合适的教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注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
第四篇: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XXXX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的校园。学校领导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引领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走在课改的路上,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课改方案。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教学方式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交流的地方。
一、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鼓励孩子,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扑灭
孩子微小的希望之光。在教学中,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 让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轻松、和谐地学习,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课堂上时而静如止水,时而波澜起伏,热闹非凡。每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了,我为之欣喜。
二、应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每节课的学案,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预习提示,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改
中,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它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如果能再加上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就更好了。通过一系列尝试,在我心中“我要学,我要改”的课改意识更浓了。
三、应重视小组建设
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如小组应选发言人、板演者(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进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老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同时遇到一些问题,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最适合
我们的教学模式。
第五篇:《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课题阶段总结
徐州幼师附幼 徐剑媚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长度;3岁决定一生”的理念已逐渐成为一种实践活动,不仅社会上开办了各种各样的亲子园,各幼儿园收托儿童的年龄也已经普遍向下延伸一个年龄段,有的还开办了收托0—2岁婴幼儿的亲子班。在这种大趋势下,我们幼师附属幼儿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依托本园优质教育资源(物质资源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专门为全市以及社区内0—3岁婴幼儿和家长创建了徐州幼师“婴乐坊”亲子园,提供亲子活动、科学育儿、专家咨询等多功能教育活动。
“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最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亲子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亲子教育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实现活动与指导的融合。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相处,遇到具体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帮助。亲子教育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0~3岁亲子教育的具体、系统的方案。在创办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亲子教育如此重要,而我们徐州市的早期亲子教育质量却是如此的良莠不齐。全市所有的亲子园包括我们本园在内的亲子园课程,均是使用全国各地的亲子课程教材,东选一篇西挑一篇,很不系统,很不规范。所以,我们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尝试根据我市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撰写一套具有我们徐州地区地方特色的、适合徐州小宝宝的课程方案,为徐州的亲子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于是,我园成立了《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组,并在我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下,批准立项为省级青年专项课题。在研究中我们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社区早期教育之路。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园本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亲子园课程。
2、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3、培养一支具有高质量的早教师资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
三、研究策略
(一)研究原则:
婴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而亲子教育却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亲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遵循整体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者、婴幼儿、家长、社区等几者自身内在的潜能,整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契机,使每个婴幼儿及家长得到整体性均衡的发展,将婴幼儿多种能力发展的研究及家长育儿方法的研究和如何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的研究贯穿于每一次活动中。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亲子园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家长对亲子园课程的需求。(2)调查我市其他亲子园的课程设置及有关情况,以便参考借鉴。(3)调查婴幼儿已具有的各种能力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亲子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案例分析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特点,分析个别案例中的教育实践,并进行总结评价。
4、经验总结法。
主要是将音像资料和文字记录资料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形成文本材料。
(三)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 2007.5——2007.7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及分工,收集专题情报并进行分析。
2、全组人员收集理论等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关学习。
3、进行调查研究。
实施阶段 2007.7——2008.3
1、组长对亲子园教师和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指导,定期进行观察、测评。
2、以亲子游戏为载体,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3、为0—3岁婴幼儿家长和亲子教师开设讲座,增强科学育儿常识,建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师行为方式。
4、教师走入社区宣传推广早教,并实施记录。总结阶段 2008.3——2008.8
1、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构建“亲子教育课程案例信息库”。
2、整理材料,撰写论文报告。
3、汇编成果
四、研究内容与保障措施:
(一)研究内容
1、亲子园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亲子中心,也有各种亲子活动课程。我们的亲子教育遵循着这样几个观点:
1、亲子教育应是从人的新生命诞生就开始的。
2、亲子教育是把握孩子成长敏感期的教育。
3、亲子教育是要适宜每个孩子个性化的教育。
4、亲子教育是一个体现爱心、增强自信心的教育。
5、亲子教育还是一个让每个儿童都能拥有完整人生的教育。
基于以上五点,课题组教师开始对周边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到我市的各个亲子园中进行观摩暗访,撰写了调查报告和观摩后感,以便参考借鉴,发现问题与焦点。这些在对婴幼儿实施教育的课程各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我园大多借鉴其他亲子园的教材和教法,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已认识到借鉴的不足,开始进行立足本园的亲子课程改革,在学习了先进的儿童观、发展观的基础上,以新的观点和角度调整自己的工作,来积累一些体现本园亲子教学特色和教师水平的课程体系。
2、亲子园课程对家庭亲子教育实施的辅导。
我们利用亲子园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实践,帮助家长运用适宜的方法促进孩子教养行为的形成。
(1)创设适宜的亲子园环境,指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驿站,孩子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塑造着。家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我园在创设亲子园的物质环境时注意了对家长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我们充分挖掘现有环境资源,利用小小班活动室改建成了亲子活动教室,在采光及色调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低龄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铺设了彩色塑胶软垫,购买了小桌椅,定做了小书架、玩具柜,并为半日班的宝宝准备了适合他们高度的毛巾架、水杯格等生活设施。在区域布置上,我们根据宝宝年龄特点设置了娃娃家、小舞台(木偶、纸偶、表演游戏)、阅读区(婴儿画报、幼儿图书、图片等)、聊天角;运动区、建构游戏区、生活区、操作区、益智区等,利用活动区域中的有利条件,使孩子们在乐意参与活动的同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鼓励宝宝们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帮助家长运用规范化的语言与宝宝们进行交流。同时在亲子园玩具的选择和投放上,我们针对低龄宝宝的特点注意了相同玩具材料的重复性。
我们不断的加强亲子园硬件建设,有计划地更新、添置,并鼓励教师、家长与孩子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和布置环境,同时将这些活动与环境布置延伸到家庭中去,满足了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精心安排设计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亲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感到家长希望了解自己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活动的迫切心情。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以研究了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关键期,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和教研计划,并通过多种活动以促进孩子在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求老师注意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做到有计划的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关注活动的时效性。
在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关注家长的行为表现,以家长为教育重点,促进家长正确教养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为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亲子教育,正确看待孩子的发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不适宜行为,我园教师在组织实施亲子活动时做到以下几点:
★活动前面向全体的示范讲解 ★活动中对家长的个别化指导 ★指导家长科学观察宝宝活动
★调动家长间的互动,交流有益教养经验
亲子活动中,加强了对家长和幼儿的随机指导,及时将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迁移。使家长感受到亲子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它是随时可见的,不需要家长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一颗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的心。如在教育技能方面:教师在组织用小沙锤给音乐配节奏的活动时,教师在对家长的指导时很自然地告诉家长,回家后,可用小瓶子装上豆子或米,然后在将瓶子封好就可以进行这个游戏了。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缩短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培养孩子情感方面,教师会情绪饱满的面对家长和孩子,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会用语言、表情、拥抱等方式告诉孩子我们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同时对孩子确立自信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时,教师会主动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可能存在的情绪问题或技能问题等。如:月龄宝宝拿什么东西都要咬,我们让家长知道那是因为宝宝处于口腔期,正是通过咬的动作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等。
(3)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
★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家长专题讲座,《父母也需要成长》、《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婴 幼儿营养与保健》、《放心让宝宝上幼儿园》等,家长在接受理论辅导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育儿实际,往往表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 进行“家庭亲子教育论坛”和“家长沙龙”活动,如《开开心心亲子园》、《亲子互 动在身边》,并且在QQ中设群,鼓励家长相互讨论,撰写心得,获得新知,提高素质。
★组织家长进入课堂,亲身感受教师角色,感知亲子园的教育功能
3、亲子教育活动中构建“三方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每一刻最终实现孩子健康和谐发展。它的形式为教师传递给家长,家长传递给孩子,孩子反馈给家长和教师。这种发展是全面的,立体的,丰富的,实现这种发展是我们开展亲子活动的根本目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会主动地针对自己所组织的亲子活动进行反思,深刻研讨如何组织针对不同年龄班、不同孩子的活动方案,如何突出课程的顺序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如何体现和构建“三方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案例集和信息库做准备。
4、面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宣传和亲子教育活动,让早教基地为更多的家庭服务 课题组成立以来,尝试了多种形式的面向社区家长的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早期教育的正确认识,包括:张贴、发放介绍亲子教育意义的宣传文章以及我园亲子乐园的招生简章和活动介绍;在园内举办亲子活动照片展、布置家教宣传栏,邀请社区家长参观、咨询;举办家教讲座和家教咨询,针对家长关心的宝宝教养问题进行咨询和答疑;免费开放示范课、试听课等等,我们还组织本园托班、亲子园的婴幼儿幼儿及家长,开展亲子采摘、亲子户外、亲子植树、亲子游艺、亲子制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亲子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亲子教育体系。
(二)保障措施:
0~3岁的婴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有众多的未知性问题和复杂因素的存在,这就要求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申报的课题《亲子园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有幸被立项为省十一五青年专项重点课题,领导们十分重视,教师们也很认真,我们确定每周三为课题组研讨日,每周五为亲子教师教研日,每月一次活动观摩,积极进行科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同时,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学科研、搞科研,表扬奖励扎实搞科研的教师,给予教师适当的研究自由度,使其能张显个性。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教师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乐意出谋划策,从而建构多元智慧,大大提高了我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水平,增强了课题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进行了大半年的研究,我们通过及时分析,及时总结,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教师的理论水平或是教师的研究能力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取得的成绩有:
1、进行了0—3岁婴幼儿家庭的教养现状的调查,并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
2、观摩暗访了多家亲子园,总结了有关课程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课题组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研究和实践方向。
3、进行了多次教学活动反思,形成了多篇活动反思笔记。
4、教师根据宝宝实际,因地制宜地自创了很多亲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5、多次开放亲子活动观摩课,受到一致好评,提升了课题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6、家长对0—3岁亲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刻,意识越来越浓厚,育儿方式越来越科学。
六、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更具钻研的精神。在检查教师的台帐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有所匮乏,时常是嘴上会说,但手上写不出来。或是写的论文没有份量,不会将经验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下一步研究进程中,我们要重点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教师的文字功底,提升论文的质量。
(二)全面科学地评价家长的指导行为。
家长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在活动中细致观察家长指导幼儿的行为,同时更要鼓励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使他们能区分良好的指导行为和有问题的指导行为,能根据有问题的指导行为来对照自己,从而改善自己的指导行为,获得科学的育儿经验。
(三)亲子教育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基础性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需要从政府到各级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与支持。上海宝山区0—3岁婴幼儿家庭接受早期教育的普及率已达到95%,而且作为进入本市优质幼儿园的首选条件,我想这就是差距。
通过这一阶段的尝试与研究,使我们越发感受到0—3岁亲子教育是场革命,是从教育孩子到父母自身教育的革命,在目前还是起步阶段,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的努力方向有:
(一)和家庭合作评价幼儿的进步,建立0~3岁婴幼儿教育的评价机制。
(二)和家庭及社区合作制订课程计划、课程管理、课程评估及家教指导的实效评估。
(三)设立亲子园网站,创办亲子教育专刊,收集家长“金点子”,实施家园互动。
(四)成立亲子教师志愿者资源库,建立专业的亲子师资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0—3岁亲子教育中来。
(五)发挥骨干示范园的辐射作用,开展城乡早教结对活动,带动徐州早教蓬勃发展。
(六)和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亲子园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
1、总之,在课题的探索过程和积极推动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亲子园的课程做优、做精、做好,以推动我们徐州早教市场科学、良性、有效地发展。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