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信息化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阐述电机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学校实验实训资源,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世界大学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121-03
前言
电机作为机械装备上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全球降低能耗的背景下,高效节能电机成为全球电机产业发展的共识。电机行业的发展派生出许多职业岗位的需求,一些学校开设了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电机行业培养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1]。模拟电子技术为电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电类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典型电路的分析、制作等,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调速与节能运行、电机自动控制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是知识面广、理论抽象、实践性强,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薄弱,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完全听懂并掌握其理论内容,经常会感觉内容枯燥难懂,易产生畏难心里。因此,在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其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模拟电子技术信息化教学改革,将有利于提高整个课程教学的有效性[2-3]。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当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使得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标准,将模拟电子技术的二极管、三极管、COMS、集成运放、功率放大、电源等知识重组,开发出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一个完整的项目――简易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整个课程的教学围绕这个项目展开,分为三大模块,即基本模块、技能抽考模块和提升模块,共包含七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其中,前四个项目为基本模块,第五、六个项目为技能抽考模块,最后一个项目为提升模块。每个子项目又包含若干项子任务,融合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且从任务一到任务三,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需求。结合课程改革,完善实训条件
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实训条件的支撑,通过近几年专业的建设发展,实验实训条件也在不断完善。模拟电子技术为电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校?L力发电专业群和机电一体化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考虑到各个专业的课程需求以及学生技能抽考的需求,学校和教仪公司联合开发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的实验台和实验电路板。依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技能抽考、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的需要,实验电路板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实验电路板,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电路板,用于课程综合实验的验证;扩展性实验电路板,提供一些常用的元器件以及元器件的引脚插孔,方便毕业设计、技能抽考等实验电路的搭建。实验台和电路板操作方便、设计合理、扩展性强,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课程团队根据实验电路板开发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录制实验视频,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分类如下。
1)基础实验: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并联型稳压电路实验,差动放大电路实验,运算放大器基本运算电路实验,比较器、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实验,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OCL功率放大器实验。
2)设计综合性实验:晶体管小功放电路实验、四级电平指示电路实验、集成功率放大电路实验、函数信号发生器综合实验。
3)二次开发的实验:单结晶体管触发的单相调光电路;声光停电报警器电路;简易广告彩灯电路;开关电源电路,串联型稳压电源;延时电子门铃电路,集成功放的安装与调试;三角波发生器的组装与调试;单结晶体管触发的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世界大学城教学云平台以及微课程的开发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很难将本门课程学好,所以学生需要将课堂上的线下学习和网络上的线上学习相结合。世界大学城教学云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还是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在世界大学城中构建模拟电子技术网络空间课堂模块,将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练习题、教师授课视频、实验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料上传,学生通过访问教师空间查看教学资料,获取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空间动态及时发布最新通知消息;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与学生相互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拉近师生距离;通过创建空间交流群组,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4]。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在教学设计,它来源于传统教学设计,但不完全等同于传统设计,具有鲜明、丰富的“信息化”内涵。为进一步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给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
以模拟电子技术中第一个子项目“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制作”为例,展示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即让学生能正确分析简易并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正确绘制直流稳压电源各个步骤的波形图;能力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示波器、万用表的使用,会搭建简易直流稳压源电路,并用仪器仪表测试各点的波形;素质目标即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本次任务需四个课时,分五个步骤教学,分别是课前准备、情境导入、计划决策、任务实施、评价总结。通过前两个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通过计划决策,让学生做中导行、善于学习;通过任务实施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五个教学步骤,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l挥。
课前准备是课程实施的前奏,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准备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通过大学城空间和微信平台发放课前预习任务书和实验操作视频,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任务书的要求,进入教师的大学城空间,通过教学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论文库等,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书的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是教学实施的第二步。适当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调动积极性。以手机充电器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来创境激趣,对学生启思乐学,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手机充电器都是由一个稳定的电源加上必要的恒流、恒压、限时等控制电路组成,由此引出此次学习任务――并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
计划决策是教学实施的第三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和地位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游离于课程之外,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最后教师教导,通过MATLAB虚拟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直流稳压电源进行仿真,通过示波器来观看整流、滤波、稳压之后的波形,从而让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来完成此次任务。
任务实施是教学实施的第四步。根据团队开发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教师布置任务,发放元器件,学生接受任务、分组、领取元器件、检查元器件好坏、连接电路、测试参数。学生可扫描教师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公众平台,来观看操作指导视频。
评价总结是教学实施的第五步。对学生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果评价又分为学生自评互评、组间组内互评。最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由教师综合评定。结语
信息化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开放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信息化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这对于学习主动性普遍偏低的高职学生来说,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地位,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更加懒散。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石琼,陈文明,等.“产学对接”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31-32.[2]李丽景.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空调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2):122-123.[3]陈振源.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8-10.[4]李琼.MOOC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中的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5(83):10-12.
第二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新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设计法教学
作者简介:安小宇(1979-,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子成(1976-,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75-01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本地区输送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课程教学担负着专业技能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了解并快速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要点。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教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机床电器控制”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电类问题,如电力驱动、电子电器、电子通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涵盖的内容广泛。电工电子包含了电工知识(直流电、交流电、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电类仪表的使用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电子技术部分又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实践较多,操作性强。第三,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学时数少,大部分学校学时在90学时左右,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工电子
技术学时仅为48学时,与教学知识点多的矛盾冲突较大。以往学生感觉该课程较难,能学会的东西较少。
三、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善的措施 1.首先要关注的是职教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者是有关生长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职教生就会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丧失进取心。探究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机,才能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段名言所强调的“好学”、“乐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学得好。学生学好某一门课程决定于内在动力,也与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某项调查表明,职教生喜欢学习某门专业技能功课的原因有:觉得这门功课有用;这门功课有趣;学好这门课程会取得好成绩;来自教师的因素(学生觉得这门功课老师教得好,待人亲切,师生关系好;来自其他同学的因素(因为别人喜欢,受之感染所以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
从这些因素分析,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电子这门课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课程时,多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及该门课程所授技能所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工厂中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只有了解这新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气性能,才能正确地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电,大到航天航空科学研究,小到超市收银员,都需要操作和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因此课程引入这些内容时首先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要考虑职教生是通过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依据
电工电子的课程特点,应该整合课程内容,还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这一点放在后文中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讲解要由浅入深,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多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2.关注以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中,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包含了电路及基础理论、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注重理论分析和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立,像三相电规律较复杂,电路模型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会不自觉地放弃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结合实际电路,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脱离了实际生活。
另外由于课时所限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精简教学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略讲或不讲,这样就失去电工电子的系统性,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一致。以往开设的实验也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用性不强。对于职教学生,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精讲,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拆分、简化,突出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引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原理分析。做到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工电子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进行训练:如电工基础部分,照明电路的正确连接,电动机的正反转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实现;电子基础部分,注重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识别与测试,常用放大电路与集成放大器的特性及功能测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与测试等。
根据课时合理地整合教学知识点,电工电子课程应该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将电机及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可控整流电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机床电气控制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以致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如在讲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内阻概念时,把两种电路模型板书在一块黑板上,方便学生对比和识记;还可以灵活设计电源的参数,把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一个做电源作用,一个做负载作用,如手机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学生进一步结合实际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和阻抗匹配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讲解突出其优点。在讲解到元器件时,就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现场识别元器件,演示测试元件的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识别、测
试、竞赛、评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一般来讲,单次课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回顾,新课导入,重点内容展开,重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和小结。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符合认识规律。而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缺失某些教学环节,如课前回顾、新课导入,使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对新知识感觉到突然。对电工电子课程要加强练习和小结,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做中学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切忌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4.依据课程和学生认识规律,做整体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深入也相应地调整教学形式。初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教法上适当采用讲授、讨论、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中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教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操课,引导分析,综合应用。后期则是知识应用阶段,突出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后期实践活动与最终考核挂钩,以刺激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想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分析施
教对象,掌握职教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课程本身,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依据机械类专业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单单翻译课本;另外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合适的教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注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
第三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新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设计法教学
作者简介:安小宇(1979-),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子成(1976-),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75-01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本地区输送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课程教学担负着专业技能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了解并快速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要点。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教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机床电器控制”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电类问题,如电力驱动、电子电器、电子通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涵盖的内容广泛。电工电子包含了电工知识(直流电、交流电、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电类仪表的使用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电子技术部分又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实践较多,操作性强。第三,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学时数少,大部分学校学时在90学时左右,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工电子技术学时仅为48学时,与教学知识点多的矛盾冲突较大。以往学生感觉该课程较难,能学会的东西较少。
三、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善的措施
1.首先要关注的是职教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者是有关生长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职教生就会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丧失进取心。探究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机,才能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段名言所强调的“好学”、“乐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学得好。学生学好某一门课程决定于内在动力,也与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某项调查表明,职教生喜欢学习某门专业技能功课的原因有:觉得这门功课有用;这门功课有趣;学好这门课程会取得好成绩;来自教师的因素(学生觉得这门功课老师教得好,待人亲切,师生关系好);来自其他同学的因素(因为别人喜欢,受之感染所以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
从这些因素分析,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电子这门课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课程时,多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及该门课程所授技能所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工厂中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只有了解这新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气性能,才能正确地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电,大到航天航空科学研究,小到超市收银员,都需要操作和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因此课程引入这些内容时首先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要考虑职教生是通过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依据电工电子的课程特点,应该整合课程内容,还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这一点放在后文中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讲解要由浅入深,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多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2.关注以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中,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包含了电路及基础理论、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注重理论分析和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立,像三相电规律较复杂,电路模型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会不自觉地放弃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结合实际电路,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脱离了实际生活。
另外由于课时所限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精简教学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略讲或不讲,这样就失去电工电子的系统性,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一致。以往开设的实验也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用性不强。对于职教学生,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精讲,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拆分、简化,突出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引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原理分析。做到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工电子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进行训练:如电工基础部分,照明电路的正确连接,电动机的正反转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实现;电子基础部分,注重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识别与测试,常用放大电路与集成放大器的特性及功能测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与测试等。
根据课时合理地整合教学知识点,电工电子课程应该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将电机及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可控整流电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机床电气控制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以致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如在讲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内阻概念时,把两种电路模型板书在一块黑板上,方便学生对比和识记;还可以灵活设计电源的参数,把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一个做电源作用,一个做负载作用,如手机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学生进一步结合实际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和阻抗匹配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讲解突出其优点。在讲解到元器件时,就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现场识别元器件,演示测试元件的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识别、测试、竞赛、评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一般来讲,单次课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回顾,新课导入,重点内容展开,重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和小结。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符合认识规律。而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缺失某些教学环节,如课前回顾、新课导入,使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对新知识感觉到突然。对电工电子课程要加强练习和小结,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做中学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切忌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4.依据课程和学生认识规律,做整体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深入也相应地调整教学形式。初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教法上适当采用讲授、讨论、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中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教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操课,引导分析,综合应用。后期则是知识应用阶段,突出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后期实践活动与最终考核挂钩,以刺激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想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分析施教对象,掌握职教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课程本身,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依据机械类专业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单单翻译课本;另外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合适的教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注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
第四篇: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一轮的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下面我粗浅的谈谈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及思考: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维,执着的去探索。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视频画面。学生们伴随着视频画面里观众们异口同声、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内化了秒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1我能够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做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能够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里面分析单位“1”的数量,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做起应用题来不再望而却步,反之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的牢固,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善于引导,抓住重点,让学生总结出假设全都是鸡,就先得到兔子的只数,最后再得到鸡的只数。让学生在不同的鸡兔同笼问题中了解到鸡、兔脚只数的差数。理解关键问题,学生就会做得明白,想得透彻。
3、学好数学,离不开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想,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理,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记得我在执教十一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没有一味的“填鸭式”的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r。课前我准备了大家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桶,在推导公式时,我用一根绳子绕水桶缠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长度实际是圆的周长,而后又测量出水桶的直径,让学生们通过计算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总是比三倍还多一些的数,适时引导这样的数字用∏表示,它叫做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水桶也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4、增加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等分若干份,通过拼、摆、凑发现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找出图形之间的形变,大小不变。了解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做到了真正理解,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5、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三个比:2:4,4:8,6:1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再次提问:哪个比值大一些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值一样都是½。师:你还能写出一个比值
是½的比吗?学生汇报交流。想想怎样就可以写的又快又多而且又准确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发现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的过程,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中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数学,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资源利用不够合理、科学。
多媒体资源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光彩,同时在课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隐藏了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课件。对课件的使用过分依赖,期望太高、太重。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的追求“花哨”,集声、色于一体,一节课从始至终幻灯片的使用达四十多张,整节课教师待在电脑旁操作电脑,学生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甚至于一节课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板演也由幻灯片取而代之。
多媒体课件的便利与优势再多再好,对于教学而言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课件资源,要使课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过分强调课堂的“花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活”体现于花样“多”,手段“杂”,鼓励性的语言“多”,过分注重了课堂的“热闹化”。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大张旗鼓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你的鼓励,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否会大打折扣?
总之,新课改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潜心研究,埋头实验、真抓实干。此外,还必须以课改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先导,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落实于教学的行为中,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中。
联系电话:***
第五篇: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①
作者:陈元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要:在教育部质量工程背景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各院校近年来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都进行了改革的特点,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遇到了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如何教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结合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改革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建议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材课程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37-01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及电气信息类共同开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实际中,电类专业中又有强电和弱电之分;而在弱电中,有自动化和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但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对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既要比较熟练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方法和应用,又不要求作深入的研究。非电类专业对于分析与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便掌握计算机相关硬件知识和从事计算机接口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而对于电机及其控制则一般不做要求。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对电子技术要求是介于电子与电气类和非电类专业之间。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教学与实践
在肇庆学院计算机学院,几年来,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逻辑”均采用三门课教学,先“电路”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在两个学期教学完成。采用电类和自动化类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路教材,共162学时(其中理论138课时、实验24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按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要求增减,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针对目前的现状,首先解决教材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选用国内的优秀教材,但这个教材不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是所有电子与电气类专业的,我们依据弱电专业所需知识为的教学内容为体系结构,向同学们讲授。实践中,《电路原理》这门课,我们选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邱关源主编的《电路》、康华光主编的《电子技术—模拟部分/数字部分》为学生的教材,而依
据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沈复兴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为知识体统结构,来向学生讲授。这样无论从知识面和知识深度,都满足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要求。在知识面上,让学生应该看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了解哪些,在知识层次上,让学生知道,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教材建设
2006年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我校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重新制订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由原来的3100多学时缩短为2800学时、174学分缩短为165学分,调整情况见表1。从2008~2009学年第三学期起,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08级,率先将“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合并成一门“电子技术”课程。使原来第二、第三学期完成的课程,在第三学期一门“电子技术”课完成,这样使后续课程提前一个学期,能使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学习。目前在国内的教材中还没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这一类教材。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及新的学生培养方案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做好“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十分必要。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电子技术”课程既不同于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等电类专业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课程,不能是这三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也不同于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或“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强调基础、弱化难度;强调基本概念、弱化解题技巧;强化基本概念、弱化公式记忆上。遵循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的原则,更新内容、优化结构、压缩课时、精讲多练、培养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2]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应从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进行组织和建设。教材要力求反映电工电子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要关注授课对象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引入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学科领域中发展和探索性的内容,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引入教材,努力使教材反映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体现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变化和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开放性特点。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要突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在内容上力求丰富,在结构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增加EDA演示,使学生既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又得到了实践的锻炼。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电工电子基础理论的学习以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目的,作为掌握变化的、动态的新知识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应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采用富弹性的模块式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地综合、融合和整合。从课程所含各个学科领域系统的观点出发,重视整体概念和系统特性,重视应用技术,多做定性分析,力求理论形象直观,强调理论教学和实验教材的衔接,使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
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基础知识(经典内容)→先进技术(提高内容)→应用能力(实用内容)”的体系组织教材。[2,3]结语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逻辑三部分。电路部分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定理,电路的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主要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数字逻辑部分主要学习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2010~2011第三学期,我们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洁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一书,作为教学教材参考,在实际教学中略有增删,第一章增加电阻△-Y型转换一节,第二章增加网孔(回路)分析法一节,第五章增加互感变压器一节,在第六章增加卡诺图画简一节等,在每章后附重点内容的EDA演示。
参考文献
[1] 陈元滨.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6).[2] 李洁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