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7: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

第一篇: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

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

201103901407方惠青指导老师:马子驎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已经历几个年头,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自主学习虚假,学习方式陷入误区;其二,教材编制轰轰烈烈,但教材质量堪忧;其三,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艺术无处寻;其四,教育科研虚假繁荣,独创成果鲜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对民族、后代及教育的未来负责的精神严肃地正视这些问题,剖析其根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问题;反思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已经历几个年头,回顾这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艰辛历程,有过困惑、出现过问题,但也获得了一些经验,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老师们从当初对新课程的担心忧虑,到能自觉地跟着走,现在是积极地参与了。即经历了不愿课改到接纳课改,最后认可了课改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在学习方式之中,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实际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发现学习适合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具体材料,接受学习适合已定论的、现在的理论材料;从学习效果看,接受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的速度快、系统性强,发现学习速度慢不成系统,但是记得牢,易迁移;从组织形式看,接受学习适合集体教学,发现学习适合小组学习或个别教学。另外,接受学习对学习陈述性知识快速有效。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去自己发现,只有两种学习方式恰当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联系起来,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可能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能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力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深在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些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造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年前就有了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还有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发生变革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表现为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多种形式。”

如果单就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单就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学习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 1

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为什么我国的学生和家长如此重视升学考试呢?如果仅从考试本身找毛病,无论如何改造高考,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与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

真正的自主学习离中国的课堂似乎还很远,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民族特点的因素。其一,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自主最主要的是要强调自己作主。先要有自主意识才能有自主的行为。而在中国传统中,中国人是非自我的。在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思想目的论中,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压抑了“自我”,限制了“独立人格”,这种影响,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其二,在现实中,我们民族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有着不同的自主期望。张文新教授与国外学者合作,通过对中美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西方文化在自主问题上存在着很大不同。我国中学生行为自主期望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的尊严、自主,并把自主能力的获得作为儿童心理成熟的重要指标;而东方文化中贬抑个人的自主。在两种文化中自主的价值不同。中国的儿童行为自主期望较西方低。当然,除此之外,教育现实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真正的自主学习,中国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达到,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就难免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南京师大谭顶良教授在《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一文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转变这一热点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能靠政府的“一声令下”“立竿见影”,也不可能凭着教师个人的“一腔热情”“说转就转”。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教师教育思想及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情境、教育资源条件、教育内容性质、学生年龄特征、学生个别差异等;同时,教育评价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变革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外部保障。就转变来讲也不可能突然从接受学习转到研究型学习,应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谭教授认为,根据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方式转变首先应该增强学生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机械接受学习为意义接受学习,再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发现学习,最终引导学生综合各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我们认为,谭教授这个研究结论是实事求是的,符合我国的国情,值得有关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认真考虑。

二、教材编制轰轰烈烈,教材质量堪忧;教师教育问题迫在眉睫在教材编写方面,不能保证教材编写人员素质、能力、专业水准都适合参与这项工作,尤其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现实的了解程度、对新课标的解读水平、对教材问题本身的理解程度等等都可能是一个问号。往往是后编的“参考”前编的和已获准通过的教材。他们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改头换面,其结果不是教材的多样化,而是教材的“多本”化,重复建设。这样浪费的是国家、人民的大量财力,获利的是少数滥竽充数的编者和出版商。在教材的选用上,虽然按规定教师、家长均应参与,实际上是行政命令多于自由选择,利益的驱动多于对质量的考察。在教材的选用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有的省市,仓促自编的教材,质量明显不如以往的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在行政命令之下,还是不得不选用本地的教材。在教材发行方面,有的地方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形成无序竞争。甚至书商与教育部门勾结,有的出版商以金钱开路争

取用户。一方面是质量高的教材难以被广大师生选用,导致质量差的教材鱼目?混珠;一方面滋长了腐败。虽然按教育部的规定,对教材进行审查,成立了教材审查委员会,但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教材的质量难以保证,教材质量堪忧。更可怕的是中小学一旦选用了某套教材,明明发现教材有问题,但还是要继续用下去不能中途更换。受害的只能是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选用机制亟待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势在必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对教材的功能过分扩大,看似十分重视教材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去编制教材,改革教材;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教材的严肃性、科学性,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材问题。教材编写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教材可能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而我们却把教材的编写等同于快餐的制作,好像一次性盒饭那样轻松、便捷!教育专家呼吁,教材不是普通书籍,教材的编写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教材出版后,还应该跟踪,继续研究教材改进问题,而不应该由出版社临时召集一批人,用很短时间编写一套教材就大功告成。编写队伍应该研究怎样编写教材,而不是仅仅考虑编什么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规律、教育规律、时代要求明确编写原则。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忽略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忽略教师素质的提高。教材的选择要有包括教师在内的学校主管、家长成立一个委员会选择教材,对教师选择教材、判定教材优劣的能力应有很高的要求。在某些人看来,好像有了好的教材就万事大吉,一切顺理成章。其实,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教师的水平高,就是一本一般的教材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0世纪80年代,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一批特级教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用的是和大家一样的教材却取得了大不一样的效果。关键是教师能否驾驭教材。“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作为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智慧,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和学科素养。无论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美国课程改革的失败,还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特级教师们教学实践的成功,教师的素质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这次课改中因为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多用“帮助”“引导”“组织者”等来描述,教师的提高和教师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再从课改的实践来看,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外人的参观,出现了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例如,很多公开课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讲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还有很多公开课只让部分“好学生”进课堂;有的则让学生对要提问什么问题提前充分准备„„这样做,严重破坏了教学的真实性、教学的自然性,违背了教学规律。这不仅无益于改革,而且污染了“环境”,是对下一代的犯罪——试想当我们的学生眼看着他们的老师作假,而且还要和老师一起配合的时候,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言传身教!当我们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公开课不能让自己参加而伤心的时候,教师却在“前台”大讲特讲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这有多么滑稽,多么令人心痛!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也进行了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但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期望短期的培训解决多少问题。教学问题十分复杂,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们可能经过短期培训掌握某些非常复杂的工作流程或操作技术,但不一定能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我们通过座谈、个别谈话及问卷调查了解到,近几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普遍存在长期以来的习以为常的做法——上边说什么他们做什么,对于新教育观念不假思索地接受或者经验主义地反对。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素养。加之中小学教师工作紧张,业余时间有限,工作期间很少读教参和教材以外的书,也谈不上急需学科知识的更新及教育理论的学习。此外,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很少有教师能够胜任。多数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亦步亦趋,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素质亟待提高。在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始终要注意教师观念的转变,消除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紧迫感。注重教师的培训进修。目前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教材的改革,却忽略了教师的提高。运用教材的人——教师始终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解决教师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三、教学方式技术化,课件使用失当,教学艺术缺失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教学专家。然而目前从教学研究到教学实践,人们对教学艺术好像失去了兴趣,谈及教学现代化似乎就是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无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因为上级评课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就是这堂课是否用了多媒体。所以,教师用了大量时间到处搜集动画资料、编制课件,所用时间和精力大大超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及学习心理的研究及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朦胧,幽香弥漫,荷叶田田,流水脉脉,愁思淡淡,犹如小提琴上的梦幻曲,令人遐思。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朱自清先生笔下流溢出的是情思之美、是意境之美,而不仅仅是真实的画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再者,各科教学中都有板书的必要,学生看不到教师亲笔书写,看不到教师是怎样画坐标或抛物线,难道就不是一种遗憾,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汉字书写、绘图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笔者曾看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录像课,一次是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次是李白的《将进酒》。这两次课他都没用任何多媒体手段,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学习《庖丁解牛》时,他让学生在朗读与表演中,对描写庖丁运刀自如、高超技艺的文字品味再三;学习《将进酒》时,程翔老师用体态语生动地再现了饮酒时豪放、洒脱的李白形象。这两次课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而程老师的极富美感的板书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程老师的语文课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令听课的师生终生难忘。程翔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曾严肃地批评了在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课件,给语文教学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挤占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削弱了阅读本应有的诗意;减少了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基本功的训练;从而削弱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整体效果。

目前,在中小学课堂上多媒体、互联网带来的闪烁画面、缤纷色彩、动漫世

界„„让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高昂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知识理解。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无疑具有诸多积极意义。教学媒体与技术自身的运用并没有过错,问题出在了人的思想上。每个人都清楚,现代教学技术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学活动的优化以及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主要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应用技巧或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既不是教学的主导,也不应该成为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部分。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社会中,基于教学媒体的教学技术运用是自然而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来渲染它的与众不同,给予它一个特别的位置和突出点。据报道,在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的课堂上是很少用课件的。我们并不是排斥教学技术的应用,而是反对过分依赖教学技术,以致形成“技术化”的局面。更想说明的是,在教学“技术化”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匮乏!教学艺术,是教师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因为不同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才展现出教师生命个体的风采。因此,也没有两个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完全相同的教学影响。教学艺术并不依赖于教学技术而存在。在便捷、先进的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不见了,自我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技术性演示,出现了人为机器服务或者人配合机器工作的现象。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技术效率自身只能导向平庸和乏味,技术本身带来的更多的是即时刺激的满足,而不是更深的思考!技术只能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能代替教学艺术。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的是外在物质条件,而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艺术不仅是教师自我的独特个性的展示,更是教师教学价值与认知的深厚积淀的反映。因此,只有教学技术为教学艺术服务,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技术的价值。忽略对教学本身内容的扎实钻研,对教学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而对教学技术过分的依赖,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教学技术化的危险倾向。

四、教学科研“繁荣”,独创成果鲜见

在目前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确有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论文刊发,但不少文章是重复之作、抄袭之作。在这些垃圾论文中,充斥着大量的很正确的“大话”“套话”“废话”而很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文章浪费的不仅仅是宝贵的纸张,还有读者的宝贵时间。还有些论文是付费刊登的,其质量更是难以保证。李定仁教授在《教学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建设》一文中指出了当前我国教学研究中存在的学术剽窃、研究成果重复发表、权钱交易、科研数据虚假等若干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把搞课题变成一种时髦,对教师的科研作不切实际的要求,却未必有真正的科研成果产生。新课程的实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我们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吴文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2010年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08

2.孟庆旭.关于当前基础教育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教育公报》2011.8

3.周德义.关于对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教育纪检监察》2011.6

4.吴明辉。关于当前基础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9.8

5.林清鑫。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广东教育》 2008.7

6.于翠翠;朱成科;;知识观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

01期

7.高延涛;;关于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0期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

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反思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 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反思

【正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

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

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

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

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

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

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

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

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

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

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

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

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

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

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

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

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

加深印象。

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

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

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

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

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

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

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

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

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

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

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

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

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

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

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

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

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

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

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

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

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搞好课程改革

趣味记忆的妙用

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

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要孤立地记忆,要扩大联想。

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

下载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定稿)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

    基础教育问题

    现阶段的上蔡农村小学教师大概可分四层:第一层,是民师转正的。这部分教师中,一部分是通过考试转正的,另一部分是直接转正的。他们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第二层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年......

    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关于课程沿革的反思 (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我国,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无论其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功利化等方面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小学生足球课程改革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小学生足球课程改革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后,教育局特别重视儿童的身体素质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足球课加入小学体育运动项目中,增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