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时间:2019-05-14 16: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篇: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关于课程沿革的反思

(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我国,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无论其具体课程设置及名称怎样变化,我们通常一概称之为“政治课”。学校开设政治课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战争年代的革命根据地,那时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是我们在战争条件下培养干部的政治教育经验直接移植到学校教育中。建国以后,随着学校课程计划多次重大调整而逐步形成政治学科课程。文化大革命之前,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是公认的。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曲折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十多年来,包括高中学段的政治课程改革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开始,教育部组织编写统一教材,初步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7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和北京市、上海市教育局等单位编写新教材。此后,于1982年颁发了《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那时正如邓小平所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捣乱,思想战线上长期充满了胡言乱语,以至人们对于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干部和教师失掉了信任。这不是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过错。现在这些同志很苦恼,许多家长、老工人、老战士也都十分苦恼。这也是极少数敌对分子所以能够兴风作浪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新的课程设置、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与当时思想领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任务相适应,比较注重“完整地、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这无疑是顺乎人心的,迅速得到了广泛认同。

第二阶段: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一专门针对学校“两课”改革而发的中央文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历程中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国家教委于1986年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根据这个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的工作,由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贵州、广东和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等七家编写单位承担。这是教材编写首次实行“一纲多本”。当时最重要的背景情况是: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发展。所以《通知》强调:“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如果说上一阶段课程和教材建设是以拨乱反正为主要任务,这一阶段的改革则是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为主要任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科名称在《通知》中正式使用。

第三阶段:1992年3月,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根据大纲规定,全日制中学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课,以利于通盘规划教学内容。与改革试验大纲相比,试行教学大纲比较强调课程的整体设计,强调教材的可读性和基本事实的引入。毋庸讳言,虽然是“在1986年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大纲的编订和新教材的编写始于1989年政治**之后,时逢邓小平南方讲话之际,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表述,不能不带有这一特殊背景的特定色彩。

第四阶段: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指出:“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 这“五个如何”,归纳了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性要求。1995年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建课程标准编订小组,把制定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中央《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措施。1996年6月和1997年4月,《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发。为了加强教材编写的领导,国家教委又组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并确定领导小组的任务是:依据新编订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整套高质量的“两课”新教材。

这项工程于1999年基本完成。其显著特点是:首次采用课程标准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有效表达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度,突出了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融合和相互支撑;首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阶段规划,并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比较明确地划分了递进层次。其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采取按经济、哲学、政治学科分类的方式设置课程,更强调知识的常识性,把树立观点、形成观念的要求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具体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它比较注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和配合,把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结合起来,也开始考虑到高校专门进行的理论教学的目标设置与实施,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分清两者的层次。这一课程设置及其课程标准沿用至今。这期间,教育部相继印发《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正式规定: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从而对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名称上作出了新的规范。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治课教学

综观思想政治课的形成、发展特别是改革的历程,无论曾经历了多少曲折,无论仍存在着多少问题,无论将面对什么挑战,学校要坚持这一学科课程,是毋庸置疑的。对此,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作过明确的指示。

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时行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时行了。针对这种情况,现在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七省市教育厅局长会议上,专门指示:“初中、高中加政治课,编政治课本。”

1978年,邓小平在新时期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989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1994年,江泽民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教会上,江泽民再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

就学校设置的一门课程而言,我们还注意到,在党中央颁发的文件中作出专门指导,提出具体要求的,只有政治课。其中,除了1985年的《通知》和1994年的《若干意见》,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最具权威的文件形式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任务。《决议》指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决议》还提出:“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如何在扩大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三)课程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课程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我们至少可以明确这样三个基本经验。其一,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学科课程系统中的必修课程,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任何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这一学科课程的形成,不仅是我们党长期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和众多理论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而且有着我国自古以来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教育合一的传统文化渊源,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当然,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也要积极参照、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吸收一切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包括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但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看到中西方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互补性,又要看到基本国情的差异。简单的类比,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盲目的套用,必然会误入歧途。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国情是最根本的、决定的因素。

其二,思想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所面对的批评,其中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思想政治课自身改革的过程,总体上也是积极的、开放的。要坚持必须改革,不改革就不能坚持,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信念。如同整个国家改革的大局一样,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变革,这应该是我们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大思路。而看待改革的具体进程,则应该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不可以割断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望“毕其功于一役”。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德育问题,既不能采取简单抛弃传统而盲目推崇“新观念”的态度;也不能指望用回归传统的方式,匡正新出现的道德失范。比如当前“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们有关“适应”“协调”“承接”的探讨,就是“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其三,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需要依赖专业化的研究。包括学科特有的知识整合、层次划分、逻辑结构、目标体系,单凭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的精神,单凭中学教师的经验或学科专家的学识,是设计不出来的。既要完成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部门高频率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又要容纳各业务主管部门对教学提出的所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要求,还要包揽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任务,这样的课程模式,是很难操作的。如何使课程建设真正纳入科研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展所有相关参与者的眼界,力求使他们都具有课程意义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要倚重能够统领各方面意见的专业人员,特别是课程专家的调控。这样才能使课程研讨具备应有的专业领域的方法论基础,进而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

正如新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意味着,“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际大背景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某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国内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分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新的困难。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把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理念和方法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无疑是当前课程建设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二)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

从总体上讲,课程仍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仍需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方面下功夫。具体问题表现为:学科化、概念化、成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偏颇依然存在;目标设置与实施依然缺乏递进层次,部分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偏重知识的传授,偏重课堂教学,导致形式主义、急功近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材忽视学生的生活关切,忽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忽视社会实践环节;评价方式单一,功能僵化;等等。虽然所有这些都不是新问题,且正在逐步解决之中,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此,在这次基础教育整体改革中,有关领导也强调:“中小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三)从中央当前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推动来看

2004年2月26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阐明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也是当前指导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专门提出要“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此后,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等等。

如同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五个如何”,归纳了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三个如何”,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课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这“五个如何”,也是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所必须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概而言之,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专门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则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从而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第二篇: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回顾:课程改革的旅程

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常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化(以人为本)

常识化,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按照素质构成的多元性分类实施,高中则淡化学科体系,力求理论常识化。

生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思路 从生活化到素养化。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依照统一规范,依循既定六大部分的顺序,梳理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一脉相承的坚守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德育功能。

课程的综合性特质,有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的基因,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础。

基本理念:与时俱进的追求

包括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主线。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每个素养要素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用核心素养来呈现课程目标,既包含三个维度,又关注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课程结构

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生活 政治生活——政治与法治+社会活动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哲学与文化+社会活动

选修:6个模块——3个模块(经济与生活、法律与生活、国际政治与经济)一是简化(课时);二是重构(社会活动);三是统筹(必修与选修1);四是规定动作(法治教育、社会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课

学科内容-核心素养-课程内容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必修1、2、3,选修1、2

课程形态:以核心素养为轴,统整三组集合 必修一: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人类社会的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政治与法治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框架,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修三:哲学与文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阐释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框架分析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支撑总框架之“四维”:以四个素养要素为一以贯之的红线;红线穿珠,涉及四个全面,五个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等具体内容。

必修一讲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为主题,以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为主线,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主旨。

必修二讲焦点: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主题,以三者统一为框架,以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为主旨。

必修三讲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以四大观点为主导,以确立三观为主旨。

五、学业质量标准

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本学科学业时,应该具备的体现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基于课程实施的测量尺度,应与课程目标直接关联;是学业成就的质量标准,应提供学习课程内容的基准——标准有下限;是能够对接高考测试的评价依据,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教育质量比较的关键指标——标准无上限。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材编写的依据。研制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源

基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把握课程内容;基于课程内容及其学业要求撰写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测试评价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源与水的关系。

操作规范:以核心素养为魂

挑战:有关内容的表达是否够清晰;有关水平差异的特征是否易辨识,有关素养指向是否可操作,取决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方式。

原理:以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支点,以课程目标的阐述为起点,这是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论框架。

操作:紧扣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依循课程目标的表达顺序,参照每个素养要素的水平划分,依次结合相应的课程内容,分四个水平描述,这是建立规范方式的陈述框架。学科核心素养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是魂与体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结构的变化:教学与评价建议合一;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单列。焦点的变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水平及学业质量标准的测试。

重心的变化:简化通识性阐述,直面本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关键问题。

关键抓手: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活动,被称为课程内容活动化,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叫做活动设计内容化。

就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而言,它是实现以发展核心素养来主导课程实施的关键抓手。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变化。操作难度太大。“非驴非马”之辨

着眼课程实施的方式。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关切、自主选择的权利、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又具有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的特质,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着眼课程类型的划分。它本质上仍然归属学科课程。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是可选择、可调整的。学科内容是确定的,活动安排是不确定的。所谓活动型,是发展素养要依托、依赖课程实施的新类型。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之举 因势而谋,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三组集合)

应势而动,响应创新理论教育的创新课程类型。(变动常态化)

顺势而为,以门票式学习路径主导学习过程的课程新类型。(转型期、信息化)

乘势而上,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塑提供了契机和动力。突破了课程论的常规,体现了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聚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维一体呈现课程目标的改进模式;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划分与描述质量标准的根本;引领课程实施的创新类型。

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见仁见智,如何为素养?素养从何而来?如何见证素养?“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吗?

“素养”之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见于纲要)

学科素养不同于核心素养,在于它有赖于特定学科学习的滋养,是需要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证实的学养。(见于课标)

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学科素养,在于它是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孕育出来的。(见于课程)

课程,是实现学科与核心,即学养与教养的枢纽。

2、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立足于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着眼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即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3、怎样命名学科核心素养要素?

如公共参与,看起来是表达一种状态或行动的用语,实际上它表达的是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态度和能力,无疑是一种素养。

4、如何阐述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内涵——作用——表现

每个要素的定义:一是词义(学理术语);二是内涵(中国观点)。每项要素的作用,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

每个要素的表现,是表达课程目标的方式,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起点。政治认同、词义: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赞同。(是什么)内涵: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

作用:发展政治认同,就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多重要)

表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什么样)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基本格局

阐述这四个素养的内涵及其作用,包括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见于学科核心素养。

阐述每个核心素养的表现,见于课程目标。

阐述每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价值,即总体把握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意义的两个视角,见于教学与评价建议。

这三部分构成了课程标准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基本格局。

5、如何总体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引领课程实施的纲领,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应有全方位、全口径的总体把握,主要有两个视点。

视点1:每个要素的独特价值,着眼公民培养的意义,可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中国公民。

信仰:坚守共同理想的信仰,基于政治认同的理念信念。思想: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理性精神的结晶。尊严: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担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共参与的主动行为和强烈意愿。分为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共同标识。理性精神是思想认识基础。

法治意识是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公共参与是行为表现。

视点2: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回应有关质疑

政治认同的内涵是否要涉及价值观。四个素养能否覆盖全部课程。四个素养要素可否相互替代。四个素养要素的容量是否均衡。

6、如何划分核心素养要素的水平?

需要关注层次之间整体的、变化的、递进的关系。

应该采取一种整体观,每个水平都需要确保该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主要表现上的完整性。

要根据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实质性变化来确定各级水平的具体内容,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及需求。

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

7、如何测试核心素养的水平? 测评框架

情境——任务活动——学科内容 素养表现

要有效设置相关的情境,并针对该情境引申出来有意义的、指向素养的问题,要求被测者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完成某(几)项任务,引发评价者预期的行为表现,由此证实核心素养水平。

差别式评价(标准)

以求异为取向差别式评价。有共同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以确认基本观点为共同标准(如课程目标),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素材,基于不同经验、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透过这种有差异的解题过程与思维过程,缺“大题”有多难?

例如:某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交通、城建、城管„„)某件重大事件的评估(安全事故、重大灾难、奥运、世博)某个热点话题的评议(七个怎么看,辩证看、务实办)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革命、建设、改革)

8、用什么话语体系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既不固守以往僵化的话语体系,也不照搬时下西化的话语体系。采用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保证其学术权威性。“高大上”之辨

怎样把高大上的追求创造性转化为生活化的议题,即遵循什么路径走向高大上的素养。小结

一、我们选择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

二、素养不素养,关键看评价;好用不好用,关键看标准。

必须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反对两个虚无主义、两个教条主义。

第三篇: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认识到职业形象和商务礼仪对企业形象和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却又有很多困惑,不知该如何操作:什么是商务礼仪?商务礼仪的理念、规则、内涵是什么?如何给他人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在重要而隆重的场合应该如何包装自己?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某某领导关系处得好,升迁就是快,但能力不咋的。这话有普遍性,但却忽视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工作能力只占30%,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却占70%。现代社会,对教师来说, 70%的时间都在做沟通协调工作,与领导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学生们的沟通,但却经常出现问题,这都源于沟通不畅!良好的沟通能力带给我们的是:高效的团队、超强的执行力、人脉乃至资源整合。那么,我们怎样修炼自我的沟通能力呢?

课程从人性的认识与需求出发,通过各种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结合现代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与沟通、社交礼仪的细节及模拟现实环境的操作演练,迅速提升沟通技巧并竖立自我成功修炼之道。

培训收益:

帮助学员加深理解现代礼仪文明,全面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熟悉并掌握运用商务礼仪、沟通礼仪、社交礼仪,通过人性的剖析与工作中重要的场景模拟,掌握沟通的要领,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与成功!

培训方式:

现场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录像、讨论点评、互动游戏

适用对象: 企业或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秘书、行政秘书、办公室主任、公关、教师、销售经理、公司的商务接待以及高级职员;各行政、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负责文化交流与合作洽谈、接待、服务的相关人员。

课程大纲:

【头脑风暴】在职场或商场,你碰到哪些关于商务礼仪与人际沟通的困惑呢? 每个人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难题,老师将这些难题作为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穿插、分析、演练,解决学员实际问题。

前言:为什么要注重商务礼仪与人际沟通?

1.关于职场对于现代金领/白领商务礼仪与人际沟通要求的数据分析

2.自我测试:自己的商务礼仪技巧测试

3.自我测试:自己的职场沟通技巧测试

第一天:现代商务礼仪篇

一、商务礼仪概述

1.礼仪的定义与特征

2.商务礼仪的作用

3.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情景模拟】三问剖析商务礼仪

二、职业形象塑造

【看电影学礼仪】形象到底是什么?

1.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不修边幅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影响力 2.首应效应——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

3.职业着装的基本原则:

适宜原则 / TPO原则 / 和谐原则 / 个性原则

【案例分析】比尔盖茨为什么被拒绝进入高尔夫球场

4.仪容仪表常见误区点评:

◆ 发型标准、面部要求(男士修面与女士化妆)◆ 男士着西装十大硬伤

◆ 女士着正装十项注意

【案例分析】IBM员工着装规范

5.综合形象提升技巧

【图片案例】打造杜拉拉式职场红人装扮

【情景录像】不同场合的不同着装方式与技巧

【现场指导】自我形象检查与重新塑造

三、常用社交礼仪

1.商务会面礼仪:

◆ 迎送、称呼、问候致意、人际距离

◆ 引导——在走廊、在楼梯、在电梯、在会客室门口

◆ 介绍、握手、名片 【互动游戏】快速认识,得体交际

【情景模拟】在商品交易会上

2.接待与拜访礼仪:

◆ 不守时的人不可信——守时就是信誉

◆ 商务接待七步曲

◆ 商务拜访四步曲

【情景模拟】如何同时接待身份地位不同的几位客人?

3.乘坐交通工具的礼仪:乘小轿车、的士、飞机、火车等

4.商务通讯礼仪:

◆ 电话礼仪、短信礼仪、传真礼仪

◆ 网络沟通礼仪(Email,B TO B,B TO C,QQ,BBS)

【案例分析】新闻官点名张怡宁郭跃不懂礼貌

【案例分析】华为韵律原则——打扰是第一时间大盗

5.位次礼仪:

◆ 尊位的概念和特点

◆ 常见场景位次排序——乘车、会客、行进、开会、谈判、签约、宴会、合影等

【案例分析】话说姚明退役合影留恋

6.馈赠礼仪: ◆ 选择、赠送礼品的5W1H规划

◆ 送礼技巧分享

◆ 送礼七大“潜规则”

7.国际商务礼仪

◆ 国际商务礼仪活动中普遍适用的原则

◆ 世界主要宗教、国家简介

◆ 世界部分国家人文特点及礼仪习俗: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四、餐宴礼仪与酒桌文化

1.中餐礼仪

1)中餐礼仪简介——你在品味食物,别人在品味你

2)商务宴请的程序

◆ 确定宴请对象、规格和范围 / 确定宴请时间、地点 / 邀请

◆ 订菜:喜好与禁忌 / 席位安排 / 现场布置 / 餐饮禁忌

3)商务宴请技巧

◆ 致辞:欢迎辞、答谢辞、祝酒辞、欢送辞

◆ 如何敬酒、劝酒、拒酒、挡酒?

【案例分享】张大千幽默劝酒梅兰芳

◆ 如何调节席间气氛? ◆ 酒席不倒翁——让你酒量倍增的技巧

【头脑风暴】酒桌上的潜规则

4)如何达成宴请的主要目的

2.西餐礼仪简介

1)西餐着装要求 / 西餐餐具与用法 / 西餐席位的排列 / 美酒配佳肴

【现场演示】品尝红酒四步曲

【现场演练】拿杯 / 敬酒 / 品酒

2)西餐上菜顺序 / 西餐礼仪细节 / 西餐宴会的禁忌 / 西餐餐巾的用法

【现场演练】优雅吃西餐

3.自助餐礼仪简介

五、提高自身素养,让礼仪发自于内

1.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包括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国人形象)

【案例分析】让我们脸红的图片

【案例分析】中国游客在海外成不文明代名词,震动中央高层

2.让礼仪成为我们源自心灵的呼唤!

第二天:职场沟通技巧篇

一、职场沟通的障碍剖析

二、沟通的基本问题和原理

三、职场沟通的基本技巧

◆ 语气

◆ 语调

◆ 语速

◆ 表情

◆ 肢体语言

◆ 应变

【问题探讨】如何借助肢体语言,确保语气,语调及内容的一致性

四、因人而异的沟通风格

1.人的四种性格类型及其对应的沟通风格:老虎型、孔雀型、猫头鹰型和考拉型

2.自我测试:认识自己的沟通风格

3.分析、判断、了解交往对象的沟通风格

【问题探讨】如何快速判断他人的沟通风格,从而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4.了解并理解四种不同沟通风格的优势和劣势

【案例分析】 “为什么乔林生的热情会遭到冷遇”?

5.如何在沟通方面扬长补短,完善自我?

【问题探讨】如果你有一个老虎型的上司,你该怎样做下属?

【问题探讨】如果你是一个猫头鹰型的营销人员,你该从哪些方面修炼自我? 6.如何与不同沟通风格的人友好相处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

【案例分析】华为公司强调和客户结成“不打领带的关系”

【情景录像】酒桌看人,准确快速,从容应对

五、沟通前的准备工作

1.沟通对象的分析

2.明确沟通的目的

3.达成目的所需采用的方法或者预案

4.相关资料的收集或道具的准备

【案例分析】与市场部王经理的绩效工作谈话

六、有效组织沟通技巧

1.问题是冰,沟通是火

2.尊重领导是天职——如何与上司沟通

◆ 与上司有效沟通的价值

◆ 先理解上司的不理解

◆ 与上司相处的四个原则

◆ 与上司和谐相处的五问

◆ 工作汇报礼仪与技巧:口头汇报 / 书面汇报

【情景演练】如何接受上司指示? 3.尊重下属是美德——如何与下属沟通

【案例分析】爱因斯坦如何回答什么是相对论?

4.尊重同事是本分——如何与平级沟通

【问题探讨】与平级有效沟通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5.尊重客户是常识——如何与客户沟通

全球十大最佳客服公司的共同点——重视与客户的沟通

【案例分析】丰田公司的神谷卓一

【案例分析】希尔顿酒店成功的秘诀

【综合案例】西南航空公司如何通过有效客户沟通挽回客户

6、各类会议的沟通技巧

◆ 晨会与例会

◆ 月报会与季报会

◆ 专项工作会议

◆ 协调会

◆ 视频会议与电话会议

七、有效客户沟通技巧

1.认识你的客户

◆ 谁是你的客户 ◆ 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

2.客户服务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 认识服务沟通

◆ 研讨练习:服务沟通能力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长远意义

【案例分析】丽思.卡尔顿酒店集团的客户服务理念

3.倾听的技巧

◆ 不要让舌头超越思想——先学会听,再学会说

【案例分析】卡耐基的纽约晚宴

◆ 如何提升倾听的能力

【互动游戏】区分不同表现的听的习惯

4.提问的技巧

◆ 如何运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与客户高效沟通

◆ 如何运用征询性与服务性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

【案例分析】麦当劳员工是怎样运用提问技巧的?

【互动游戏】她到底在想什么?

【情景演练】如何运用提问的技巧与投诉的客户进行沟通?

5.说话的技巧

◆ 声音是人类交流中最有力的武器——不要忽略语音、语速、语调和音量的训练 ◆ 表情训练:我的笑容价值百万美金 / 眼睛如同我们的舌头一样能表达 / 【互动训练】著名的沃尔玛微笑标准训练课程

【案例分析】空姐的12次微笑换来的谢谢

【情景录像】推销之神原一平/ 深圳航空空乘人员的微笑训练

◆ 交际礼貌用语与禁忌语

◆ 人际表达三准则——别人在乎你说什么,更在乎你怎么说

【案例分析】不同的说法,截然不同的结果

◆ 你喜欢我,我就喜欢你——人际相吸引的原则:喜爱并赞扬别人

【案例分析】卡耐基教你如何赞美他人

◆ 学会寒喧片刻——闲聊而不无聊

◆ 公众讲话——引人注目的最好时刻

【情景演练】如果这一生真要出人投地,一定要学会沟通,特别是面向很多人讲话

6.如何说服客户——FAB法则

◆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案例分析】招商银行马蔚华对员工的要求

◆ FAB法则

【问题探讨】猫和鱼的故事

【情景演练】工作场景模拟演练

第四篇:课程特色与背景

课程特色与背景

为什么选择这个培训

80%来源于供应商。同时供应商的质量也成为企业最具风险的因素之一:2007年广东省佛山利达玩具王国毁于一个玩具门把手上,供应商供货的20公斤色粉质量问题使工厂关闭,老总自杀;而近日以精益生产体系闻名的日本丰田汽车,因为油门踏板与刹车缺陷,面临着700万辆汽车召回、巨额索赔与重大品牌损失!频发的质量问题使我们的采购人员与品管人员四处救火,疲于奔命,并引发质量成本上升、客户投诉与流失一系列问题。本课程是姜宏锋老师世界500强日企与美企实战管理经验与在培训咨询中的企业案例精华总结。中国南车集团.时代新材、外企诺和诺德制药等多家企业引入该专题内训,平均满意度达到93分以上,其实战应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受到企业领导与参训学员高度好评!

课程收益

统计证明,对中国大部分企业而言,劣质质量成本占到企业产品总成本的20-30%,品质管理当中的10倍法则告诉我们,供应商的品质问题对企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随着工序的进展,以10倍递增,到了客户那里损失接近无限。可以这么说,提高供应商产品质量,就是在降低成本,就是在增加企业效益与竞争力!本课程站在企业竞争高度,提供系统方法与实用工具,帮助企业从源头把好质量关,降本增利,破解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十大难题:

(一)如何做到既提升供应商质量,又降低成本

(二)如何组成跨部门团队进行供应商调查、评、选、考、管的科学流程体系

(三)(四)如何使不是专家的你迅速掌握供应商的工艺要点,并建立质量问题控制“地图”

(五)产品检验抽样与试验方法有哪些错误,有哪些新发展趋势,(六)发生问题如何使用“CP+8D工具”防止质量问题再发、频发

(七)作坊式供应商的质量应如何有效管理

(八)强势瓶颈供应商的质量如何管理?

(九)如何推行稳妥推行驻厂检验与免检体系

(十)对供应商赏罚分明、促动改进,跨部门如何联动?

第五篇:课程改革的反思111

课程改革的反思

自从参加了洋思中学的课改学习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把所学的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全我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认真的实验,觉得确实很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也大了,现将我的近期收获及反思梳理如下:

(1)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自由探究、合作交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光是“教”,更多是“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上的“满堂灌”式正在逐步消除。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都比较活跃,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呈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得到提高,能力、素质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教育教学理念是支配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在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显示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对洋思学校的新理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提高认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潜能生。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开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一些形式化的做法,追求切实的课改成绩,达到真实的课改目标。

(4)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提升学生学习水

平。我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可以说课程改革的进程不能是一蹴而就,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上教师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到问题,而且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改中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下载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政治课程沿革的反思与课程改革的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审计学》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更多偏重于实践,因此将此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本......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文档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 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

    课程改革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

    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依据《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课程改革,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的制......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重峪口小学王世同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育要改革,课程改革是先导,也是基础。而当前的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追求个......

    2013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指南

    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案及学习指南 课程简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定稿)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