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时间:2019-05-14 03: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第一篇: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自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因此,随着改革在全国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面对。

一、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运动技术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希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技术有一个好的掌握,能够会打篮球、会踢足球、会......这种初衷是没有错的。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我们课程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运动技术教学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把过去体育教学的不足都归咎于此。于是,“过于强调运动技术教学”也就成了课程改革首先要革新的对象。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如“这堂课好就好在淡化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等,甚至提出“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淡化运动技术”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重健康轻技术,乃至不教运动技术之风在全国迅速蔓延,很多体育教师都害怕多教运动技术,被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大量选用游戏教材,觉得这样算是与“运动技术”划清了界限。

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见,新课程不但不能“淡化运动技术”,而且还要强调运动技术,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运动技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大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新课程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开始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如有些教师引进了踢踏舞、轮滑、跆拳道、短拍网球、三门球等,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和选择标准,所以在实施层面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这类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偏离了当前新课改提倡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初衷。事实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这种“泛化”现象。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兵操一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之后经过“双轨制体育”的过渡,于1923年被彻底废止。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进和流行,“设计模仿法”也曾盛极一时。所谓“设计模仿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设计好的一些职业动作,如打猎、捕鱼、伐木等,以此代替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先后出现过用劳动代替体育、用军事代替体育的现象,给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学校体育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弯路,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是要吸取的。前人走过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行不通的路,我们后辈人就没有必要再去重蹈覆辙。

3.教学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把“自主”变成“放羊”: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满堂练,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就盲目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种场景在目前一些公开课上可谓司空见惯。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民主、开放理念上的学习方式,旨在加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营造思维开放性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对话,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很多体育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时间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当前,在不少体育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仍处于一种自发阶段,随意性较大,不少教师在应用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探究学习被泛化: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三个目标。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体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4.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我们的确出现了误区:

——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等于让教师丧失其主导性。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此都存在误解,似乎教师和学生就是教学天平的两端,一端地位的升高必将导致另一端地位的下降。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管,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把自身责任的推卸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名。杜威曾经说过“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去。”“教师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较深的知识,较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的话,教师便应逊位而处于无权,那是愚笨的话。”(杜威.《思维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46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我认为先生应该是一幕戏的导演,更应该是演戏中的一个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且跟着他们一起演。”(《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17页)事实上,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并不矛盾,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们要支付时间,善于思考,并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廉价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所能奏效的,赏识也不等同于“廉价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导致学生对夸奖的迷恋;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一味的“喊好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心灵相通,用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真心的话语去激励他们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我们应该让表扬成为学生一心想获得的“神圣”礼物,让表扬真正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5.教育的苍白

突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体育承担德育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怎样做呢?“体操自然是体育了,但是,体操同样要求严肃认真。譬如排队必得排齐,横行直行都得排成一直线。伸手臂必得伸直。弯腰该弯多少度必得弯到多少度。诸如此类,就跟德育有关联了。”(《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由此可见,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教学是德育的载体和平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含有德育的因素,根据道德原则要求学生,学生逐渐做了,成了习惯,德育的目的自然就达成了。然而当前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二、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上面我们提出了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列举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从哲学角度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像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和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学会健身,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确实发生了变化。课堂热闹了,现代化电教手段用上了,教师提问、启发频繁了,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增多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评价形式多样了。然而,教学质量又如何呢?

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在于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奢华,也不在于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和创新,而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追求“课程与教学的最优化”。在这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教学不是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到什么”和“得到什么”,而去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的。应该说,有关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中心进行,任何脱离这一中心,使教学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做法,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绝对化倾向,如提倡表扬,反对批评;强化情感体验,淡化技能教学;强调“启发、提问、讨论”,忽视“讲解、示范、练习”;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作用;颂扬健康,贬低技术,等等。

以学习方式为例,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确存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问题,学生学不懂、学不会、学不乐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体育教学就无以创新、无以发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学生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是过去、现在、将来,都必须坚持的。但是长期地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销蚀。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因而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凸显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凸显合作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凸显探究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但必须指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有些体育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一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也有继承。学习方式转变决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否定)另一种方式(方法),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的学习转向广义的学习。我们谋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和谐状态,以求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次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过去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这些新方法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

三、结语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进行这样一次复杂、深刻的体育课程改革,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困惑,它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正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第二篇: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自2001年9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来, 《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得到了实验区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1]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以《课程标准》实验为标志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课程标准》本身的推行也遇到了一定[2]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目前正值“新课标”实验不断扩大推进之际,反思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存在问题,正视其困难,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本文拟就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新课标的完善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1.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性

课程的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牵引,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哲学视角,具有一定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引,将其建立在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沉淀的坚实理论基础之上。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有其相应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曾一度中断,而近20年来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依然存在着理论程度不高、指导实践乏力、重引进轻继承吸收、研究主体单

一、视野狭窄以及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3]的需要等问题。

客观地讲,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

[4]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次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淡

[5] [6] [7]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8]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教师和老教师甚至于不知道怎么上体育了,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的印象„„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小学阶段称为体育课程,而在中学阶段又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新体育课程的目的性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进步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9]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10]“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更是明确地罗列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内容标准3.3.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内容标准3.3.5(“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内容标准3.4.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内容标准3.4.4(“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的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能否通过以身体练习来达成?显然,课程标准的具体

[11]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初衷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根据美国联邦健康和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资助的研究表明:通过每周1.8小时的健康教育教学将会使学生在健康知识和态度方面有可测量到的增长和改变,并伴随一些行为的变化。其它研究同样表明,健康知识的增长始于15个小时教学之后,尤其对4至7年级的学生而言,在1学年中,需要45至50小时的健康教育教学才能影响其态度和实践,而要取得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态度及其行为变化的最佳效果则需要大约六十小时的教学时间。因此,美国健康教育者认为,每学年(从学前班至12年级)要达到最低的健康教

[12]育的教学效果,用50小时的课堂教学较为适合。美国几大健康教育协会为此还专门制

[13]定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由此看来,我们的体育课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和“突出健康目标”的初衷是否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确实值得、、需要我们谨慎求证!

课程的功能是确定课程目的的重要依据。虽然课程的功能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性,但在其多种功能中,课程的文化功能最为重要,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14]和选择文化。从这一基点而言,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虽然体育课程在育人这一本体功能方面与学校体育相同,在其增进健康、娱乐等功能方面也有其重叠性,但体育课程毕竟是在继承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和运行的,其健康、娱乐等功能是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功能的结果发生。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但让我们难堪的是,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并未能够有效遏止学生某些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如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也未得到明显的改善,[15]运动技能也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否应归因于我们多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呢?仅靠每周两到三学时的体育课能否解决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社会性问题呢?

其实,增进健康涉及的因素远比增强体质还要多而复杂,其健康目标的实现也较体质增强的实现更为艰巨。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

[9][9]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

[16]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

[17]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

3.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性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的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收效甚微。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教育理念中充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让使用现代汉语思维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国外先进理论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它有特定的适用情境,是否可以直接移植,需要仔细甄别和筛选。西方的课程理念毕竟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有不[18]小的距离。我国和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表明,其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的特点。但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并没有出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同国际接轨”的现象。恰恰相反, 其世界性带来的却是各国体育课程民族性趋势的加强。而这种民族性则是各

[19]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固然要朝向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与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接轨。但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毕竟与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恐难成功。因此,“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比如,此次新课改中,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课教学本应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方向也是对的。但鉴于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较为紧缺的体育硬件和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又有多少学校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项教学?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学体育设施和师资、专业项目的结构,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选择范围[20]和兴趣培养。北京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全国属于较好的。北京市的情况如此,全国其它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如果多数学校目前尚不具备选项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我们的选项课教学应怎样过度变通?众所周知,选修课的发达和滥觞都以美国最为典型,但其选修课的实施也是良莠不齐,并被常常作为选修课建设的反面例证而受到国内

[14]外人士的普遍批评。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借鉴。

再如,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向学校下方,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

[21]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2]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

[23]师感到束手无策。还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较为缺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如何落到实处?如果在国家课程标

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这个“地”之间不及时“建立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24],其具体的课程教学难道完全由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得不到解决,也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25]“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体育课异化现象还会打着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的招牌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体育课中。

4.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连贯性

教育的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无非是要克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

[26]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教育问题有无清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一直处于持续的改革调整之中。那么近20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这些得失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借鉴?哪些需要我们扬弃或继承?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为了宣传新课标的优越,把大纲时代的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批判的靶子,并通过“新课标”与“旧大纲”、“课标课”与“大纲课”、[27]“新教师”与“旧教师”的比较,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只有建立在对以往问题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其改革才会明确而有针对性。否则,改革就会盲目,就会偏离其初衷,甚至错误地改掉本不该改的东西,有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不容否认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28]我们“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误以为知识不重要,导致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新课程标准中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划分中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了5领域之外。体育课程教学难道就不学习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更令人不解的是,课程标准为什么又要在五个领域的具体水平目标中遮遮掩掩地夹杂着诸多认知学习的目标呢?难道过去大纲时代的“三基”学习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重新讨论体育课程教学应不应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类最基本的问题?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及其教学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决对不可轻视知识的传递。

[29]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这种呼吁可谓用心良苦。“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30]自己起点在哪里,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毕竟不是搞运动,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

5.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操作性、反馈性

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其改革实施的具体操作主体——广大一线教师,直接决定其改革实践的发展。因此,要将课程改革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和接受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其课程设计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增进健康,其二是运动技能发展。因此,其课程改革虽不是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合科,但也决不是课程名称字面上的简单变化,其课标中提及的诸多健康目标究竟在实践环节如何达成,对不熟悉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且不论高中1学分的健康教育内容能否落到实处,“新课标”五领域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下的诸多具体水平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达成,对许多教师来说也确实是他们深感困惑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新课标过于复杂、难于操作是课改

[31]后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推行新课标的第二大阻力。

课程改革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出使用课程计划的决定,称为“发起”

[32]或“动员”阶段;第二阶段是实施或最初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显示,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在我国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个重要环节,而对课程方案和改革结果之间的实施

[33]过程的切实考察较少。这是我国课程改革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鉴于此,国内课程研究者指出,“国内的课程改革,目前还主要满足于课程规划阶段的改革,而严重忽视

[34]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观摩课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为什么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体育教师也越来越看不懂这类课?并对‘课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这类问题感到疑惑呢?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体育课程毕竟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不重视和加强其改革实施的操作性,要落实其先进的改革理念说不定真的就会像悬在天上的彩云,令一线教师望而却步,难以企及。

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设计论证、实验验证、调整改进、逐渐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问题甚至挫折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建立有效的课改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设计完成后,对课程标准本身的论证就显得不够充分,缺乏在学术界内进行必要的讨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文部省正式出台新的“体育学习指导纲要”前后,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其指导纲要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以便在正式推广前修订和完善其指导纲要。我国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初期,虽然对实验的部分结果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也得到了部分重要的实验反馈信息。但在目前机制下我们所得到实验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和具有信度?其信息的采集的科学性是否有所保证?其反馈信息对课程改革的完善有无调节价值?这是我们不应回避和反思的问题。当前,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部分省市的逐步实验推行,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具有较深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经验“课标”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课程改革反馈调适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和极为迫切。

6.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性。

体育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同,在学校教育中自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应该清醒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在世界大多数地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教育活动,对取得成功的未来,其重要性要小于其它科学课程,体育在‘课程桶’的桶底,占 [35]很低位置”。可以说,目前,体育作为学科的地位正在下降,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受

[35]到了怀疑,体育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可谓岌岌可危。为什么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会下降并受到世人的怀疑呢?这对我们体育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既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深思而检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对体育教育给予了政策和法规上的保障,从而使得体育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的课程地位一直有所保证。应该说这与许多国家体育学科地位下降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一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体育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依然很不相称,体育课程也被一些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常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挤占„„。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我们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和当前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现实有关,但就体育学科本身而言,是否也存在着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呢?比如,我们通过12年的系统体育课程教育后,到底教给了学生哪些体育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切实教会了哪些有用的运动技能?我们是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了提升?是否使之能够从文化、科学、教育的角度体悟运动学习的真谛?学生们的运动情感是否确实有所升华?其体育运动的能力是否确实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无需讳言,我们的体育课程曾一度停留在运动手段论的樊篱中难以超越,使得有些人将体育课程等同为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程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当前,由于一些人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和新课标本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同样遇到了挑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部分所谓“新体育课”观摩教学课上得像演活报剧一样的现象,使体育课上得越来越不像体育课[25]。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将来是否还能得到保证?对此,我们似乎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要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作为学科的课程本质是什么?”、“其课程内容的构成应该以什么为主体?”、“是否任何身体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这类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36】学科的责任。因此,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界同仁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体育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运动的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同时,我们还应对能够进入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练习”有一个基本的衡量尺度,绝不能将任何不具体育性质或者缺乏文化科学含量的所谓“身体练习”一股脑地装进我们的体育课程。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有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在具体分析,分析是非功过、廓清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及时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保护和进一步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为此,我们需要从政策、理论、实践等多种层面着力解决。而我们在此,主要也只能从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角度做一点努力,以期通过提出一些学理上的问题,并加以讨论和辨析,希望体育学界同仁参考,进而修正当前一些含混模糊的概念(提法、说法、理念),调整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过激做法。

参考资料:

[1] 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0(5):76-80 [2] 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7):957 [3]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83 [4] 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8 [5] 毛振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4,6(3):8 [6] 夏峰.要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6,7(7):1-2 [7] 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4,2(2): [8] 耿培新,季浏.体育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3,6(6):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 [10]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56 [11] 梁国立,高嵘.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4,(6):91-95 [12] Alexandria.School Health:Helping Children Learn.National School Board Association,1991 [13] The Joint Committee on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Achieving Health Literacy—An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1995.[14]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1-102,244-245 [15] 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16] 毛振明,赖天德.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育,2004,(4):59-60 [17] 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11):1530-1531 [18] 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6(2):21 [19] 王华卓.论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J].2004,40(5):65-66 [20] 张振明,胡晓琛.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118-121 [21] 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 [22] 王华卓.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41 [23] 李相如,姚蕾.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957 [24] 毛振明.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25] 毛振明,赖天德.体育情境教学的困惑[J].中国学校体育,2006(1):16-17 [26] 吴康宁.论教育存在问题否认结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1):38 [27] 赖天德.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J].体育教学,2006(1):09-11 [28] 王策三,刘硕.留下一点反思的历史纪录[J].教育学报,2005,2(1):6-9 [29] 吕型伟.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课程教材教法,2003,(11):3 [30]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荐[M].北京:三联书店,1987:4 [31] 宋亚炳.湛江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5,7(4)95-97 [32]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5-86 [33]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2006,3 [34]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9-51 [35] Ken Hardman and J.Joe Marshall,世界学校体育状况调查,金季春等译,世界体育教育峰会主报告论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195,41-43 [36] 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当代美国体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4,24(1):50-55

第三篇: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心得

《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的学习心得

——《南阳市初中教师引领性培训大会》(物理学科总第七期)学习有感

新野县实验中学 八年级物理 孙瑞华

2011年11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阳市举办的南阳市初中教师引领性培训大会(物理学科总第七期),主要学习了廖博琴博士的《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的讲话和观摩了一节优秀示范课——《力》,受益良多,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一、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呼唤与时俱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两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每一天参与其中的物理教师切实感受到紧迫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观念更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革命性转变——课程意识明显增强。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教教材,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新一轮课改实验使教师们参与到改革中来,不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根据学生特点,按照课改的新理念,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具有主动性。

其次,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第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一言堂现象明显改观,突出来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第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课堂中,教师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创设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彻底摒弃了“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学生并没有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经常有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消除了他们在课堂上“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了创新的基本素质。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知识、技

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德,同时,可以结合教学,介绍一些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以及坚持真理的事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

(一)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让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现在的我校八年级的四个班,已经3――5人一个小组,开展了小制作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多个作品已经初见雏形,如:指南针、潜望镜,还有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

还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次撰写小论文活动,学生将自已的小发明、小制作及参观、实践活动写成小论文,很多同学写的很有创意。

教师要花大力气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重视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结论,还要注重探究形式的多样化。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提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新课改的坚冰正在敲碎,冰山已经露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有行动,就有希望”,让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坚定信念,注重教师自身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新课改的“艳阳天”一定会到来。

第四篇:《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审计学》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更多偏重于实践,因此将此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导向,探索了课程改革方案,包括审计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审计软件应用、引进审计行业导师、改革考核方式的教学方法,实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关键词】审计学 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11-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全球化,企业的运营模式、经济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为了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环境和审计模式也发生了巨变,因此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人才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作为审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载了审计行业未来的希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学》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相脱节,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以后也很难胜任审计工作,所以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对《审计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这门课程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手段,给学生讲授审计理论知识;上课期间,均以老师为主导,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缺少实务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此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审计学》课程失去兴趣。

《审计学》课程不仅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也较为落后,大多数高校仍然保持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应用能力考核,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师资团队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高校以年轻教师居多,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授课,缺乏??计实务工作经验,然而《审计学》课程的专业术语较为抽象难懂,年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将审计的原理讲解透彻,将课堂教学与审计实务工作相联系,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感觉《审计学》课程枯燥难懂,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3.实训室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多数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的高校,投资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但均偏重于建设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模拟综合实训,很少建设审计模拟实训室,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获得审计实践训练,无法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及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审计学》课程从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目的。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建议

1.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在课程改革前,我们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从雇主单位的角度,重新拟定授课方案。将课程名称由《审计学》变更为《审计学原理与实务》,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改革后本门课程分为理论、实务、信息化三部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行业共建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平台,重新梳理课堂讲授内容,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将教材理论进行结构与重构,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审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

2.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梳理教学知识点,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基于审计工作流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分为四大模块:审计业务承接、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并按照模块匹配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了解整体审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

《审计学》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基于工作流程

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后,选取典型性的审计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来源可以从教材中筛选,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最新审计舞弊案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针对性的讨论案例素材,激发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审计项目组,指派小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进行案例讨论,老师进行点评,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产学融合下,打造“双师”团队

《审计学》课程授课教师除在校老师以外,还邀请产学合作的会计事务所行业人士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可以以专题讲座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其中课程中心老师主要负责讲授基本原理与技能,行业教师负责拓展实务中必备的审计技能以及丰富的实务案例,从而实现课程校企共建的目标。

同时,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课程中心老师到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并将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使课堂内容与行业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在学生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也为后期为事务所输送优秀毕业生做好准备工作。

4.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建立审计模拟实训室,引进审计软件,使学生熟悉审计工作流程,掌握审计基本方法,消除课堂教学与实务工作之间的缝隙,配备审计软件的同时,提供至少两个以上公司的基础财务数据和资料,如:电子财务数据,报表、会计凭证、内部控制制度等。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按照审计软件操作步骤,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按照分工任务实施审计程序,小组成员合作编制审计报告,老师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另外,可以借助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能力,充分做到将审计模拟实训室、实践实习基地相融合的目的。

在课堂管理及教学方面利用Tronclass平台,课前上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关视频供学生学习,每节课配5-15分钟的微课视频和配套讲义,以及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课期间老师再次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评判学生对原理知识的应用及掌握程度,课后在Tronclass平台设置提问专区,供学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提问,教师上传课后测验及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原理知识,而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课后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上课内容主要为互动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5.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打破原来的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二元化结构,实现平时测验、案例测试、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四维考核模式。其中,平时测验占比20%,由Tronclass系统进行评分,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案例分析占比30%,授课教师提供案例,由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分享,再由教师和学生互评,其中教师评价占70%,学生分组互评占30%;项目考核占比20%,在审计模拟实训室完成,借助审计软件,教师提供审计数据,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考核方式;期末试卷考核方式占30%,综合考评方式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

《审计学》课程改革以后,首先,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有争议的问题转换成实务案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校教学与事务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了人手紧张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其次,建立实训中心,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引进鼎信诺审计软件,模拟整个审计业务流程,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审计软件为学生呈现审计学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结合事务所审计工作流程,讲解审计业务循环过程中的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用学习情境模拟工作过程。

最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让老师和学生不分课上课下随时保持互动,老师设定指定题目,学生参与讨论,不仅提高学生学?效果,而且还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能够让《审计学》这门课程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符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史雅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作,2015(8): P155-157.[2]王玉凤,杨明俊,柳岚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审计学课程改革探究[J].经济管理者,2017(8): P419.[3]张超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教育,2016(5):P125-127.

第五篇:课程改革的反思111

课程改革的反思

自从参加了洋思中学的课改学习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把所学的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全我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认真的实验,觉得确实很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也大了,现将我的近期收获及反思梳理如下:

(1)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自由探究、合作交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光是“教”,更多是“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上的“满堂灌”式正在逐步消除。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都比较活跃,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呈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得到提高,能力、素质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教育教学理念是支配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在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显示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对洋思学校的新理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提高认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潜能生。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开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一些形式化的做法,追求切实的课改成绩,达到真实的课改目标。

(4)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提升学生学习水

平。我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可以说课程改革的进程不能是一蹴而就,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上教师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到问题,而且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改中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下载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开封市火电中学王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开封市10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反思(一)新课程理念的创新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

    反思小学数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在课改中的变化与问题工作单位:巴州区下八庙小学作者姓名:张明知联系电话:***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教师组成的具有较强研究......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定稿)

    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一)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

    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会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一改往日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课堂......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重峪口小学王世同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育要改革,课程改革是先导,也是基础。而当前的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追求个......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谈谈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新......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