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时间:2019-05-15 15:0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第一篇: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一轮的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下面我粗浅的谈谈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及思考: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维,执着的去探索。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视频画面。学生们伴随着视频画面里观众们异口同声、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内化了秒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1我能够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做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能够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里面分析单位“1”的数量,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做起应用题来不再望而却步,反之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的牢固,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善于引导,抓住重点,让学生总结出假设全都是鸡,就先得到兔子的只数,最后再得到鸡的只数。让学生在不同的鸡兔同笼问题中了解到鸡、兔脚只数的差数。理解关键问题,学生就会做得明白,想得透彻。

3、学好数学,离不开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想,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理,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记得我在执教十一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没有一味的“填鸭式”的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r。课前我准备了大家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桶,在推导公式时,我用一根绳子绕水桶缠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长度实际是圆的周长,而后又测量出水桶的直径,让学生们通过计算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总是比三倍还多一些的数,适时引导这样的数字用∏表示,它叫做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水桶也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4、增加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等分若干份,通过拼、摆、凑发现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找出图形之间的形变,大小不变。了解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做到了真正理解,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5、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三个比:2:4,4:8,6:1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再次提问:哪个比值大一些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值一样都是½。师:你还能写出一个比值

是½的比吗?学生汇报交流。想想怎样就可以写的又快又多而且又准确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发现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的过程,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中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数学,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资源利用不够合理、科学。

多媒体资源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光彩,同时在课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隐藏了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课件。对课件的使用过分依赖,期望太高、太重。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的追求“花哨”,集声、色于一体,一节课从始至终幻灯片的使用达四十多张,整节课教师待在电脑旁操作电脑,学生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甚至于一节课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板演也由幻灯片取而代之。

多媒体课件的便利与优势再多再好,对于教学而言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课件资源,要使课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过分强调课堂的“花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活”体现于花样“多”,手段“杂”,鼓励性的语言“多”,过分注重了课堂的“热闹化”。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大张旗鼓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你的鼓励,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否会大打折扣?

总之,新课改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潜心研究,埋头实验、真抓实干。此外,还必须以课改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先导,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落实于教学的行为中,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中。

联系电话:***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摘要:本文对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了几点自己的教学感悟,主要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计算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由于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从课标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笔者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谈几点感悟。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低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兴趣,有了浓厚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一是通过关心爱护学生来培养学习兴趣。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说明要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课程,教师就必须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从学习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就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激发兴趣。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来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三是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情境进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把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

二、注重培?B多种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简算能力,以此来奠定数学计算的基础。一是注重口算能力培养。由于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进行计算,它完全靠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进行计算,培养口算能力对笔算有重要提升作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效率,而且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帮助。为此教师可运用比赛方式、游戏方式、抢答方式等多种方式,这样能激发小学生的口算兴趣。口算能力的训练,需要做到坚持经常,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二是注重估算能力培养。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性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估算,就能判断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可用来检查计算的准确性;三是注重简算能力培养。培养简算能力,既能提高计算速度,又能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四是注重算理教学。算理作为计算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多种计算能力,必须加强算理教学。只有让学生了解算理,才能避免机械式的计算,才能做到灵活计算和奠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能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尽快向抽象思维能力过渡。一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有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数学难点更容易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促进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把原来大脑中不存在的知识描绘出来,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在大脑中形象地描绘出来,有利于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二是渗透数学思想来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把抽象的代数知识转化成形象直观的图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注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一是注重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对提高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让他们学会倾听,要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一定要听清老师讲话的内容,不要无故打断老师和同学的讲话等;二是注重培养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能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时要做到:声音响亮、说话简洁明确、语句完整。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的“10的认识”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对10的认识时,有的学生说:我家养了10盆花;有的说:妈妈买了10个苹果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问题,能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注重培养思考与质疑习惯。思考和质疑是学好数学的两个关键能力,也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良好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效率,主动质疑的习惯能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还应重视对良好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动手习惯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就需要教师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献廷.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新课程,2016(4).[2]李碧兰.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5(1).

第三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完成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以上任务呢?这里,结合自己近来年来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就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能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写作,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发情感的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例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长辈、同伴、亲人、朋友,甚至虚拟的人物,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甚至玩具。学生的习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唐僧,我想对你说……》,为孙悟空抱不平,让人觉得可笑又有趣。第二方面,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改革作文评价机制,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文如其人,千人千面,不能主观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一要着力找到学生作文中最富个性的那一点,肯定他,让他尝到甜头,让他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二要改变评价方式,变单纯的教师评为师评、自评及学生互评相结合。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表机会(如向刊物投稿、办班级作文小报、开设学习园地、出学习习作板报等)。这也是一种评价,而且是更具激励作用的评价。另外,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给予好成绩。习作训练后要及时评阅,评阅中要根据孩子习作水平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多激励、多称赞、多建议,多挖掘“闪光点”,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丰收果实”,这样便能持续激励孩子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一天天爱上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五多”,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习作训练,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一是多读书: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也才能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只一味地感叹“好美呵”或“真美呵”,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二是多观察: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有鉴于此,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只有多观察,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并反映在习作中。三是多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四是多练笔: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因而,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哪怕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五是多修改: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改错别字,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既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总之,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生活中学会习作。如: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佳作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表春情,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有话可写,充满生活气息。

四、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以往,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结尾。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并非不要形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力求习作构思“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内容,轻形式”理念的生动体现。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张扬独特个性。学 生动笔之前,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成为习作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鼓锋:新课程怎样教[M],辽宁:辽宁大擘出版社,2005

2、倪高武:习作: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J],中华民族教育,2006(2)

3、张鹏举:谈作文个性化教学[J],中国民蘸教育,2006(12)

4、黄惠蓉:小学习作教学点滴谈[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

5、杨史:如何进行想象习作训练[J],语丈研究与教学,2008(6)

6、胡蓉:让“童话”激发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J],语文研究与教举,2008(12)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五篇: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

梅山镇船冲中心小学 赵兴琼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实践操作过程,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能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总结为以下九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情境,激发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探究情境,以知激情。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教师的点、评、导、引),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依据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通过“连接点”和“分化点”的作用进行“同化”建构成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建构就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学生求知欲的满足,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毅力,以达到情感的整体效应。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端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要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又能够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教师便在第一种解法的静态画面上,将表示1、2、3、4分钟甲、乙两人各行走路程的线段游离出来,在画面上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游离线段的联系。“哪些线段之间相互有关系,用鼠标能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动态画面有情有境,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在加上教师情声并茂的设疑,行动语言的暗示、肯定、点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顿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愉快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小学生可塑性大,模拟性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在情境中通过实验主动探索,融入情境中模仿投入,经历学习,另一方面凭借直观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从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内容时,教材出现两个例题来说明加减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教材,用小动物生动活泼的形象,创设它们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模仿与体验,领悟计算的顺序。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海洋动物园参观,海豚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先游来4只站在了起跑线上,后又游来了3只,没等发令枪响就有2只游走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再给一次机会”,有的说“犯规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应该退出比赛”。综合大家的意见“再给一次机会”,教师在主机上操作鼠标,点击画面,没想到这两只又犯规了,一致建议2只海豚退出比赛。两只海豚离开比赛场地,使同学们不仅领悟了计算顺序,而且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在任何时候赢得游戏的最后胜利,违反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参观完海洋动物园,老师和同学们来到花果山,听小猴子搬西瓜的故事“先在瓜地里摘了4个,拿不下摔坏了一个,它又去摘了2个,小猴子弄不清它有几个瓜了?”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急忙到瓜地里为小猴子帮忙,亲自操作演示,利用键盘输入算式,讲明计算顺序。这样通过计算机设置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亲临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感知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可以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提高数学课教学效率”是一个大课题。要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使数学教学具有高质、高速、高量的特点。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很容易实现。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把我们常见的一些人民币做成一段影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可以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至少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就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数字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八、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密度,激发热情。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巩固练习时,要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解,或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一题一题地讲解的话,这样所用的时间就很长,使教学容量大大地降低,而且学生在练习时会觉得很枯燥、无味,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可以把这四题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在开始练习时,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俩是好朋友。有一天,小公鸡要到小鸭子家去做客,在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公鸡解决困难吗?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个个都积极举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四道练习。不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增加教学的容量。

九、运用信息技术,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到课中时感觉较疲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一道“阿凡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围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讨论,思考其他情况。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地解决了该题。

十、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生活,密切联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一课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轻松地完成任务。新知前,以讲故事形式再配上精彩的画面,把学生很快带入学习情境,尔后出现例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同时,教师轻轻点击键盘,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条件、问题的线段图,再配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要求苹果树的棵数,就是用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减去苹果树比总棵数少的棵数。在学生解答完此题后,教师再击键盘,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20棵”,再出示相应的线段图,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作了解答。接着,又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和梨树总数的2倍”,同样出现相应的线段图,让学生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画面上依次出现的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因为每道题后都配有醒目的线段图,学生思路十分清晰,顺利找到了三道题在计算方法的异同,较好地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和作业,使这堂课的新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师生,突出了师生、生生互动,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自由、自主、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载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信息化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阐述电机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在观念、体制、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设置等方面正经历系统的深层次变革。笔者结合多年教育与教学实践,认为小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课堂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

    浅谈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学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曹帮明(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联系电话:***,邮编:404511)[摘要]:课程改革后,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老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数学高考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数学高考 编者按:编者按:自上海、浙江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以来,包括吉林省在内,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按照《吉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