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设计大全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与是浩如烟海,而且很难评判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各种理论和知识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和使用的条件。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希望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汲取不同知识和理论的合理之处或精华。
本书是关于研究“课程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知识的专著,具体包括了:课程与教学概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课程与教学观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
1.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网络课程特征: ①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 网络课程一改单向传递方式, 网络信息载体具备双向传递功能, 这种双向交流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 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 促进教学。②共享性 ③开放性
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网络学习, 学校已经从一个有围墙的实体转变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知识网络。④协作性
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 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⑤自主性 ⑥ 多媒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 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⑦超文本性
网络课程的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教材组织的逻辑性、线性顺序结构,以非线性、非结构、网状结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 这与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一致, 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
(爱课程网站 华东师范大学 庞维国 学习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课程设计
1.后现代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①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教育学的课程特征最大的亮点是兼容并蓄,在课程结构上强调用阐释学与生态学范式给学生提供生成与创造的空间,打破学科中心课程,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其特征可总结为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②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因此,教学在本质上应该取决于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含有某种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理论。对教师而言,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对话与探究而相互影响,打破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观念。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体所表现的价值取向、课程设计对象所涉及的人性观、课程设计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观均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设计实例《新课标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特征
以前的课标侧重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双基的讲解和运用,对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没作太多强调。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目标是建构性和非线性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还没有认识或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事物。而“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
二、设计思路遵循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主张不确定性、灵活性及矛盾性。而《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内容标准蕴含了后现代主义的非主体性和异质性特征
《标准》描述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促使他们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世界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这些要求恰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非主体性与异质性的特征。[教学案例1]
活动目的:学生学完有关如何度过业余时间的文章,运用所学语言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教学过程: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调查人们是如何安排业余时间的。
2.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设计调查表。例如:What is your favourite past time?
3.各小组在组内用英语进行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4.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黑板上汇总统计的结果,设计柱状图、饼圆图、曲线图等。
6.学生两人一组首先就所画柱状图或饼状图进行口头讨论,然后合作写一篇简单的报告。
后现代主义倾向于事物之间的深刻的关联性(relationalism),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知解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东西或别的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这一活动首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了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另外,让学生动手设计会让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这样做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和统计,或者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多向度的思维,培养了协作精神,提高了探索求知的能力。同时,后现代主义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积极互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协作互动创新的过程。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遵循了后现代主义灵活开放的思想。成人培训中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应该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1.成人学习者心理特征
成人学习者在记忆、反应力等方面有所减弱, 但就学习者整体心理状态而言, 成人的学习动机较为明确, 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调整评价能力, 加之成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成人学习能力并没有减弱,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 这种学习其实贯穿了人的一生。2.成人学习特性
①成人学习是功利性的学习
成人学习动机是由七个要素构成并发生相互影响的, 这七要素包括自我评价、个体对教育的态度、学习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待、生活的变化、机会和障碍的影响等等。成人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适应工作需要、取得文凭、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自尊需要等方面。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学科结构, 还必须迎合学习者的这种需求。
②成人学习是自我导向式的学习
随着个体的成熟和独立, 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能主动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 形成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料, 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由于成人学习面临着社会制度规范约束和个体学习需求的矛盾, 他们必须考虑学习投入与学习产出之间的经济效益问题, 尤其在目前知识社会环境中, 知识的收集、加工、运用是每个社会个体生存的首要问题。在成人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成人学习者, 充分发挥成人自我导向能力较强的特点, 促使学习者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③成人学习是着重个人经验、强调实用性的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理论结合实际, 而是否能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是否改变个人思考和信念, 则是成人确定“我是否学到东西”的主要标准。成人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学习。成人拥有丰富的经验, 因而, 在学习活动中, 首先, 应该强调个体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 而且这种经验还应该可以供其他学习者共享;其次, 成人学习大多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有机结合, 所以教学效果很大层面取决于对成人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唤醒。此外, 我们必须鼓励学习者客观看待个体经验, 学会如何学习, 并能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④成人学习注重不断改进认知策略
在成人学习中, “效率”是衡量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作为学习者, 当然知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但在时间、环境的作用下,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达致目标的捷径。“我是个情绪化的人, 不喜欢要背的东西”。这个判断的潜在意义就是成人学习者非常清楚自己偏爱哪种方式的信息加工和认知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成人学习者感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喜悦, 而这种感受会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其他角落。成人的学习目标会随着学习过程不断变化, 从最初的职业准备向知识运用转变, 即由“课程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 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以帮助成人解决实践问题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但在成人学习过程中, 这些经验和技巧却完全依靠学习者个体的摸索, 显然这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例:苏州第二届教师培训Moodle 课程设计
苏州第二届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参训教师能有效地应用M oodle学习的平台,促进其高质量学习,结合自身学科的“十一五”课题,促进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和个人专业成长。考虑到面授班的学员过多而条件有限,我们开设了一个以M oodle为平台的远程班,在结合面授班的课程基础上,对远程班的M oodle课程进行了设计。设计课程时,可以以任务驱动式、问题化、引领式等教学设计方法为引导,以“资源学习+讨论+测验”等为学习方式,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人性化的设计界面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为辅助设计课程。如何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如何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是我们设计这个课程时考虑的基本问题。,实例中要能够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元素等。③在布置作业和测验的过程中,最好分阶段测试,以引导的方式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在设计评价的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或者测验等,要量小而精辟。④课堂实用主义,要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设计的课程要通俗易懂。即重点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且进行教学分析,凸显出教学效果来。⑤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对每个模块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给出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实施和评价原则等。⑥界面的美化和便利的导航是最基本的一个需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有着与客观主义迥然相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历史上, 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变革必然引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的重构。为了回应知识时代和人才发展的需求,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必将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师生角色与关系、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 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 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1.设计案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重视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突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的条件等因素。比如,学生探究水平比较好,学习内容抽象性、陌生度比较高,学校教学支持条件比较好时,可以多选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课程开发程度比较高、网络支持环境和教学资源比较好,学生学习能力比较高时,可多选用随机进入教学策略;而支架式教学策略则是三种中较为基础的一种。当然,具体应用教学策略时不应将三种截然分开,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结合。
《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原电池 ①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本课题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其学习目标为: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深化关于化学反应作用的认识。
(2)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与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意识和知识的建构能力,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保安全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念。②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比如实验情景、模拟生活实际、学习的实际困境。(1)先行组织:“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断裂、生成之间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进行时常伴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我们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时会发生电子转移,那么,我们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呢?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生活或生产方面的实例?”(唤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2)教师展示干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实物;播放课件《电池之父———伏特》,演示伏特电池实验。提问“化学能是怎样转变为电能的?”(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进化学;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降低了学生后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
(3)教师提供Zn片、Cu片、Fe片、石墨、稀H 2SO
4、CuSO 4溶液、导线、电流计、大塑杯等实验药品和仪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创设学生小组实验,以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说明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③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种类以及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并对从何处获取、如何获取、怎样有效利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本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根据实验和教科书分析等途径收集各种信息,开展合作、研讨(教师同时巡回协作),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学生得出反应式,进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后学生运用教师设计的CA I课件(探究性习题、STS练习题等),自主进行知识整合、熔炼、探究和迁移,主动进行知识创新和意义建构。④自主学习设计
“抛锚式”教学策略可根据学习主题确定相关真实问题,然后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论证,制定方案解决问题,以发展和丰富原有认知结构;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则可根据创设的多样化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主 题学习探究,以便能从不同侧面加深和拓展对学习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在本课题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支架”式问题或实验,沿着“最近发展区”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咨询者、对话者和质问者,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观察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此作为对其评价的依据。⑤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讨论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协作、讨论。本课题教学以每4人为一实验小组,围绕原电池学习的“支架式”问题、实验和相关的习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完善和深化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穿插其中调控、点拨,并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进程组织全班同学广议集思。⑥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中的贡献、是否完成意义建构等三个方面。在本课题教学中,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反思、互评,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播放课件《电池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怎样保护环境,回收废电池?”这样的开放性、渗透STS理念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导向美好的未来。⑦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设计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2、探究学习
3、课堂即时评价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课程与教学设计》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3、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三、简答题
1.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
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4.(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四、论述题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第四篇: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化吉营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河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和《河北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设计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规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与进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求。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有机结合,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开发校本课程并切实抓好实施与管理。
二、课程目标
1.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为指导,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2.依据丰宁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校的传统和特色,确定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校本课程的设置与时代发展同步,促进学校品牌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弘扬丰宁精神,振兴丰宁教育。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三、课程开发
(一)开发范围。
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八个领域:
1.满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民族发展成就,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乡土文化的内容。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进行有选择的探究,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生命教育领域。从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内动力和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的人生观。
5.艺术探究领域。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探究,培养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6.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运动、卫生保健等模块的学习,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7.技术与技能领域。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多媒体,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沂蒙民间工艺制作,挖掘民间艺人的资源,让学生在手工制作和劳动中增强家乡自豪感,传承沂蒙文化。
8.兴趣指向性领域。针对中学生的学科悟性或对某些领域的兴趣,激励学生围绕某些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与探索,不断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增进对兴趣领域的了解和探索,为这方面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形成该专业领域的发展指向性提供良好载体,为学生兴趣激活、志趣聚焦、创新求知提供更多附着点。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二)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可以邀请专家和学生家长参与。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环节:
1.定位分析。学校应以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评估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2.确定方案。在定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学校环境、教师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包括需求评估、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及保障措施等。
3.组织申报。(1)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开发基本程序、课程管理条例等。(2)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一般项目要简要说明开课教师、课程性质或类型、教学材料、学习时限、适合对象等;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3)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4.评估与审议。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相关专业人士等组成的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对教师或课程开发小组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的课程模块编入《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课程目录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课程模块介绍以200字为宜。
(三)开发类型。
1.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教材样书、也可以是课程纲要,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选用优秀教材;(2)选编教材;(3)新编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开发模式,编制多样化的校本课程。选用是指从现有课程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应本学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选编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实条件,对现有课程进行内容或结构调整;新编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创造性编制新的课程。提倡和鼓励以新编形式开发;拓宽教材是根据“兴趣指向性领域”中资质优异、天赋良好学生的需要,对现有国家教材的某些模块内容进行拓宽和延伸。
2.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四、课程实施
(一)做好实施培训工作,确保教学顺利实施。学校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做好教师配备,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特别要扎实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切实推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确保课时开足开齐。要坚决杜绝“减课”、“占课”、“应付课”等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的课时。高中阶段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学生“选课走班”制,学校要逐步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普通高中开设校本课程的总学分应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
(三)扎实做好教学实施,确保教学高效开展。(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指南,撰写教案。(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4)教师在每次授课后,作好记录。(5)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整理好有关档案,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四)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确保教学扎实有序。
1.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考查方式。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等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可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学校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工作量考核。学校领导小组可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学生问卷调查、随堂听课、资料检查、有关专家的评价、所教学生是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等形式对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课程实施有突出业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五、课程管理
(一)强化管理意识,构建科学体系。(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3)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组织实施、落实。(4)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5)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的管理。(6)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及时搜集整理。
(二)合理配置设施和资源。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校本课程的开设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奖励机制,确保经费的及时划拨。(1)积极建设校本课程活动基地,如德育室、学生书画、手工制作展室、天文观测室、科学探究室、学生成果展室等。(2)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经费。(3)承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必须在工作量、物质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保证他们舒心开展活动。(4)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认可程度,保护他们的积极性。(5)建议规模小、师资短缺的学校整合力量,共同开发,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各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小组,加强对区域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校本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指导。要定期开展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与展示活动,抓好学校典型、教师典型培养,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良好习惯伴我成长
一、课程简介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从小就做到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讲方法等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组织编写了地方和校本课程《良好习惯伴我成长》。此书是我校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从小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其中包括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书写习惯、读书习惯等内容,目的是教育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其他受益终生。
二、内容分析。
小学生有自制力差、爱动,没有耐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就要逐渐规范他们的不良行为,这就需要从小学生一入学开始,并联系、沟通家长,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书写习惯、读书习惯等。本课就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从而端正学生的书写姿态,养成认真、规范、工整书写的好习惯。
三、学生分析
对于农村孩子,大多数家长都缺乏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加之村民一年四季忙于挣钱、养家糊口,本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低,没有对孩子习惯培养的方法。使得孩子各个方面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张口就是脏话,动手就要打人,不讲究个人与环境卫生,做事应付了事等。在学校,老师就什么,他们就应付着做什么,不要求的他们就不会做任何事,针对这种状况,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写字就是学生天天要做的事,本课教学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握笔的姿式和注意事项,能够端正姿态,按笔顺笔画书写。过程与方法:亲身实践与媒体示范指导,能使学生按照“一尺、一寸、一拳”的方法进行书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书写,培养学生的耐力、审美能力,产生写出一手好字而感到愉悦、自豪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态,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教学难点
能按照笔顺、笔画书写,笔顺书写正确,笔画搭配合理,写出的字清晰、工整、美观,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讲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学生讲一讲课后搜集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让学生知道要想写出一手好字,需要下功夫。要用心去写,要坚持练字。)
(二)、作品展示
1、介绍历史上几位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等,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学生拿出字帖,看一看用的是谁的字帖,交流一下自己喜欢谁的字帖,为什么会喜欢。
2、各种字体认识,并用媒体通过用各种字体展示“我爱书法”——宋体 “我爱书法”——楷体、“我爱书法”——黑体、“我爱书法”——仿宋。
3、出示本班学生钢笔字作品,进行评价,并表扬,以示激励。
(设计意图: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努力练字,向几位书法家学习,争取练就一手好字,或者向班级中写字好的同学学习,靠拢。)
(三)、学生书写,指导学生。
1、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其握笔姿势。
教师说明: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笔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两臂放在桌上,眼睛距离桌面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
学生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老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2、教师出示书写内容——古诗《凉州词》。(1)、学生诵读古诗。(2)、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去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课堂小结
学写钢笔字一要肯专心,认真模仿字帖,模写后比一比,像不像;二要有恒心,每天定时坚持写,一定能进步。教师定期做检查,加强督促。
(五)、课后作业:读写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
良好的书写习惯
坐姿端正
认真
一寸
一拳
一尺
第五篇:培训教学设计与课程设置
培训教学设计与课程设置
一、培训教学设计
(一)培训教学设计的涵义与特点
培训教学设计是以传播信息和学习理论技能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培训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确立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步骤,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以使培训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培训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有:
1. 培训教学目的建立在对培训系统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2. 培训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术语来描述。
3. 培训教学的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以系统理论为基础。4. 研究重点放在培训教学计划、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上。5. 教学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
(二)培训教学设计的原则
培训教学设计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方针、培训政策以及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现阶段,培训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综合原则:
培训教学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大系统,因此,在进行培训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要综合培训问题对立统一的各个方面,对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无所侧重。2.针对性原则:
培训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等同于单纯的学历教育。因此,培训教学活动也应针对培训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各种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培训教学设计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培训教学设计活动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世纪60年代,系统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最优化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致力于探讨教学最优的问题,即帮助教师力求完成复杂教学任务的捷径。培训教学最优化,其实质是探索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获取最大的效果。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优化程度=培训效果÷时间
要达到培训教学的最优化,必须考虑在培训过程中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要做到正确分析培训对象特点、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等。
(三)培训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这主要包括:
1. 期望学习什么内容?即教学目标的确定。
2. 为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进行教学和学习?即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3.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即教学进度的安排。4. 在进行培训时,如何及时反馈信息?即教学评价的实施。5.教学设计的以上基本内容,可用下图表示:
(四)培训教学设计的程序
由于培训对象和培训任务的不同,培训教学设计的程序也各不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程序模式。
1、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 肯普(J·E·Kemp)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是早期教学设计模型中步骤最明确的一个,其着重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 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熟练程度?(2). 教学程序、教材和人员如何组合,才能最佳地实现目标。(3). 使用什么手段来评价学习结果。肯普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l 列出课题,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 l 分析学员特点
l 确定可能获得明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 l 列出每一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和大纲 l 设计预测题
l 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资源
l 协调所提供的辅助服务(如技术人员、经费、设备仪器和进度表等)l 实施教学
l 根据学员完成目标的情况,评价教学活动,以便进行反馈和再修正。
肯普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开展教学设计所涉及的辅助服务的作法加以系统考虑。该模型主要运用于课程、单元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2、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步骤,它们分属于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该设计程序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其具体步骤如下:
(1)系统级
l 分析教学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l 分析教学资源和约束条件以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l 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2)课程级
l 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l 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3)课堂级 l 确定行为目标 l 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l 选择教学媒体与手段 l 评价学生行为 (4)系统级 l 教师方面的准备 l 形成性评价 l 现场试验及修改 l 总结性评价
l 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3、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程序
美国迪克(WoDick)和凯里(LoCarey)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所提出的教学设计程序,是一个偏重于行为主义的模型,其强调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鉴别,强调从学生的角度,收集数据以修改教学。该模型深受加涅和布里格斯观点的影响,其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该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教学目标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但在这里,教学设计所关心的仅仅是教学目标明确化。(2).开展教学分析。即在培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剖析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密不可分。(3).分析教学对象。即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测定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以便确定培训教学内容的起点。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分析同步进行。(4).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即根据教学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结果,制定出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而需达到的具体的、精确的目标。行为目标是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分解,其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是具体规定受训者,通过培训以后应能够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能这样做及其可接受的标准是什么。(5).设计标准参照测试。即以具体行为目标为依据,设计测试工具,被测试行为,必须与行为目标所描述的行为相一致。(6).开发教学策略。即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行为目标的要求等,设计相应的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7).开发和选择教学。即在确定教学策略以后,设计与制作教学组件(Module),其主要由学生用书、测试题,教师用书等几部分组成。教学设计者要根据已有教学资源情况,或选择教材,或开发新教材。(8).设计和开展形成性评价。当教学组件原型制用完毕后,需要一个试用与修改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可分为个别性评价,小组评价和实地评价(field evaluation)。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多角度评价学习及教学系统的效果,以达到进一步修正教学组件目的。(9).修改教学。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对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媒体等作相应的修改,以逐渐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4、现代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
在中国培训教育中,流行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程序。该程序既适用于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又适用于一节课堂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步骤是:(1). 确定教学目的(2). 阐明教学目标(3). 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4). 选择教学策略(5). 选择教学媒体(6).实施教学计划
(7)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修正。
二、培训课程设置
(一)一般课程原型
课程是动态的教育现象,课程设置随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和教育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美国教育行政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将课程原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中国教育理论界也大多沿用这种分类。
1.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它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确定一定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期限。此类课程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根据各门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侧重于各学科领域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按学习心理和教学要求进行。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储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规定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由于学科课程历史悠久,系统科学,加之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因此,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教育中被广泛采用。2.合科课程(Broad-field curriculum)合科课程亦称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课程的改进类型。其特点是将几门相邻学科合并,既保留学科课程分科教学的长处,又克服了学科课程学科过细的缺点,减少了教学科目。3.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其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自己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科目。它不预先规定应该学习什么,教科书失去了神圣的地位,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参谋和顾问,基本上取消了班级教学制,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主要围绕各种活动进行,提倡从"做"中学。4.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亦称轮形课程,是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核心而组织的课程。它以一个学术领域或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有关学科,从而形成学科之间的新联系,是一种介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反对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设置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但主张学生的活动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反对由学生自己决定活动内容,主张由教育者按照社会生活需要来决定;强调预先规定课程并将预先组织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但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由师生共同规划学生活动。核心课程从总体上倾向于打破学科界线,以人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围绕核心由近及远、由简及繁、逐步深入、联系实际。
(二)培训课程设置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
1、集群式模块课程是在借鉴MES、CBS、"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成人教育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培训课程模式。它以提高受训者素质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既强调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强调特定职业、职位的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MES,即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可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法,是国际劳工组织于本世纪70年代在收集和研究发达国家各种先进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培训方式。其课程是以对具体种的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为前提,严格按照工种规范,以模块形式开发出来的,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所谓CBE,是指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CBE为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它是60年代末由加拿大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2、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特点
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单纯的学历教育课程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课程结构分为两个部分 "宽基础、活模块"是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两大结构。"宽基础"部分的课程集合了相关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活模块"部分的课程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或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宽基础"与"活模块"是共性与个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例如,各类干部培训所开设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科学知识、法律等课程,就
属于"宽基础";而针对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所开设的各种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则属于"活模块"。
2.课程设计强调两个侧重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从职业岗们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集群式模块课程在决定内容取舍时,有两个侧重,即既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又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发展;既重视职业资格的导向,又重视基本素质的培训。集群式的模块课程的"宽基础"重在体现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而"活模块"则完全围绕某一职业的岗位职责来确定,即重在体现该职位的专项能力的条件。当然,每一专项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离不开基本素质的培养,因此,"宽基础"与"活模块"的不同侧重应有机统一起来。
3.课程实施倡导两个结合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施倡导两个结合,即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与能力本位教学的组织形式相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和职业能力训练结合。能力本位教学在职业培训教育中具有独到优势,但完全套用MES、CBS等模式的组织形式,难以在中国推广。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宽基础"主要沿用传统的班级教学,但要求引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活模块"则倡导使用能力本位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突出技能训练。
集群式模块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和职业能力训练的结合,应贯穿于"宽基础"主要沿用传统的班级教学,但要求引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活模块"则倡导使用能力本位教学的组织形式,以突出技能训练。
集群式模块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和职业能力训练的结合,应贯穿于"宽基础"、"活模块"的全过程。既不能把"宽基础"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基础知识教学,仍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把"活模块"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技能训练,而忽视知识的传授。例如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宽基础"中的公共关系课程,虽然要求学员掌握一些公共方面的知识,但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而言,并不是要求学员从学科体系出发来学习这门课程,更不是为了研究这门科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员进行业务活动所需要的公关能力。可以说,必要的公关知识是公关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优良的公关技巧则只有在模拟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才能训练出来。因此,公共关系课程,不应象一般的学历教育那样按照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而应针对培训特点,以一系列的模拟活动(如模拟谈判等)把相关知识组织起来,并通过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集群式模块课程与一般课程原型的产系 如前所述,集群式模块课程是对四种课程原型的综合,是四种课程原型设计思路的辩证统一。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宽基础"部分,有不少内容继承学科课程的优点,如对涉外经济人员所设会计基础培训课,就要求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集群式模块课程亦借鉴了合科思想,如在对公关人员培训时就倡导将职业道德、礼貌礼仪、公共关系乃至心理学等合并进行。另外,集群式模块课程也有核心课程的明显印痕。例如,"宽基础""活模块"两大阶段的课程设计均以工作分析为主要依据,强调职业资格导向,要求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出发,明确提出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组织课程。另外,集群式模课程作为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设置模式,也借鉴了活动课程的思想,充分考虑了学员的动机、需求与兴趣、爱好。
4.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程序
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整个过程。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程序呈封闭环形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三大步骤。(1)课程分析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课程分析包括工作分析和培训对象分析两个方面,而以工作分析为主线。
所谓工作分析,由通性分析、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分析组成,是课程设计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重要保证,是冲破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的传统思路的重要手段。
通性分析是指对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的知识、技能的归纳。通性分析既可以在具体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也可以通过对比几个职业的职业资格或现行的行业技术等级标准进行归纳。通性分析有两个作用,一是界定职业群;二是职业群有哪些"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共有的,该职业群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有哪些共同要求,共有的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是什么。通性分析是集合一群相关专业即集群的必要前提,是制定"宽基础"、"模块"两大部分目标的依据。
职业分析是针对一个特定职业进行的系统分析,以掌握任职者应尽职责,必须具备哪些综合能力。职责分析是针对一项职责进行的系统分析,以掌握任职者在完成该职责时应完成哪些具体工作任务,即必须具备哪些专项能力。任务分析是针对一项工作任务进行的系统分析,以掌握任职者在实施这项任务时应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任务分析是对专项能力的具体分解,它可以在专项能力分析表上进行。专项能力分析表分为两部分,一是专项能目标;二是它应有的步骤、工具、知识、态度、安生和标准等。对集群式模块课程而言,任务分析的完成,就为"活模块"各层次目标的制定、教材编选和教学活动和组织等环节奠定了基础。
在此,以电气技术员"检查落实安全措施"的专项能力为例,来看一下专项能力分析表。电气技术员"检查落实安全措施"专项能力分析表: 专项能力目标:受训者通过实地测量活动,能使用欧姆表和其它有关测试仪器在车间现场等设备上,用规定时间检查保护拉地电阻值。
专项能力应用的步骤、工具、知识、态度、安全和标准,如图7-6所示。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培训对象分析主要包括对培训对象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和培训对象练习特点的分析两个方面。(2)课程设计
从"拟定课程目标"到"编选教材和教学手段",均为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具体设计部分。课程设计是集群式模式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也是课程开发中最富创造性的环节,它包括"宽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活模块"课程的设置两部分。课程分析、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均须围绕课程设计进行。
在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常常遇到"宽基础"的"宽"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宽基础"的宽窄、学深浅程度,除了职业本身特点有关外,还有培训的时间长短有关。中国目前的各种培训。因类型、要求不同,时间也不同,既有几天、十几天的短期培训,又有长达
一、两年的短期培训,又有长达
一、两年的短期脱产培训进修。一般而言,培训时间较长的"基础"课程可以"宽"一些、"深"一点,培训时间较短的,则可以"窄"一些、"浅"一点。
(3)课程实施和评价
课程实施是对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过程,它通过教师和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方式的互动作用共同完成。课程评价,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的最后一环,是对课程设计和实施和检验。通过课程评价,可以将课程实施结果予以反馈,以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设置的目的。总之,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环形结构体现并强化了课程开
发全过程与培训教育外部系统的关系。对于培训教育而言,任何具体的课程方案都不应静止不变,其稳定只是相对稳定。即使在相对稳定阶段,培训课程也应经常有一些局部调整。这种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不稳定恰恰是培训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附:图表7-6 步骤 工具 知识 态度/安全 标准
1. 准备工作
2.检查工具
3.实地测量 接地电阻 兆欧表 万用表 电桥 螺丝刀 防护工具
电路基本定律 测量原理 安全技术 接线工艺 认真 细致
严守操作规程 优化工作环境 整洁卫生 有序
受训者能在十分钟内,根据要求选定工具,并做好仪器较正,达到精度标准。受训者能在十分钟内,正确使用仪器测量绝缘电阻,并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