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
(2)创设情境
(3)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作品的展示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成就感。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案例分析报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会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等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所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以合作与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所一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开始是以蝴蝶飞舞,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眼前,(电脑出示半只蝴蝶)。可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么样的吗?【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的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同学们都觉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那我们怎么样来验证呢?(学生说用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
谈话:自己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说。
反馈: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边演示边说。
学生1:这些 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2:他们都是对称的。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重叠在一起,也可说是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那其他两个图形是不是对折后也完全重合呢?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谈话: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起来认识天安门图的对称轴后,请学生指出飞机、奖杯的对称轴。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之间轴对称图形特征及指出轴对称图形。【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使一般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每个图形是不是?
(可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学生动手折。反馈:指正方形,请学生判断并演示不同折法。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能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都能完全重合。不管怎么样对折,只要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指出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及时巩固,深入认识
1、找一找
谈话: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和我一起去展览馆看看吧。看,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形,你能回答展厅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2.做一做 谈话: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将做的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
谈话:这些图上都只画了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指导学生先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4、猜一猜
谈话: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奥运五环旗、中国结、工商银行标志等图案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在联系中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四.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间播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炭化: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国培中学(3)班
梁兴旺
设计思想: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将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就是以美术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美术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因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课堂的压力相对减轻,教学的质量就容易控制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能力
1、把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把读的过程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课文,才能加深理解,教师不能以讲代读,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讲解主要过程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把绘画时间留给学生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为知识目标,课上必须留给学生大量的绘画时间,努力克服烦琐的讲解。
课程脉络
让学生欣赏邮票→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产生设计冲动→利用计算机设计→讲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掌握邮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邮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②培养集邮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一套有创意的邮票。
教学用具: 范画、PPT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你们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请你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应该怎样做?(学生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
生:片中的同学在邮信,他这样做不对,因为他没贴邮票。应该在信封上贴邮票,再投入邮筒,邮票是邮资的凭证。
师:写一封信,或抵万金的家书,或淡如水的闲谈,都会买上一枚邮票,贴于信封,投入信箱,从那一瞬间起,信中的文字便被无限地拉长,真温暖亲人,友人的心扉(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范画)。
师:邮票即能用于邮政,又能留于家中玩味,既具备千里飞鸿,一寄思绪的浪漫,又具有收藏价值。我们有谁轻易地离开过邮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邮票,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更多的事情?自己设计的邮票更有情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邮票。(板书:邮票设计)
二、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
师:现在我们手中有一些邮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邮票,谈谈你想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邮票上都有什么?(有图案,有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等。)
2、邮票上有哪些标记吗?(邮票的外形边缘有整齐的齿孔,票面必须注明邮资的价格,发行的时间和地区。)。
3、邮票有哪些种类?(有普通邮票、纪念 邮票、特种邮票、讲解航空邮票和欠资邮分票。并且每种邮票上都有一些标记。)普通邮票 用“P”表示。
纪念邮票 国际上有“C”表示,我国用“J”表示。特种邮票 国际上用“S”表示,我国用“T” 表示 航空邮票 用“A”表示 欠资邮票 用“D”表示
小型张和小全张用“M”表示
4、邮票上有一些数字,如“8-6”,这是什么意思?(它表示这套邮票共有8枚,这是其中的第6枚,一套邮票多少枚没有统一的规定。多枚可以组成一套,独立的一枚也可以称其为一套。)师:了解邮票和知识,设计邮票就方便了,怎样设计邮票呢?由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三、设计邮票的步骤
1.构思(板书:构思)
一张小小的邮票,要在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事情,应精心构思,票题要好,主题要突出,要别具创意,请看(教师出示投影片)这两枚邮票票题好,一是“虎虎生威”一是“气贯长虹”,颇有虎年气魄,给人以振奋感。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宇宙间的万物都可以记载在小小的邮票上,如人物,动物、景物、事物、重大历史事件、故事传说等,造型方面,邮票多种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变形。生: 1.我要设计一套有关校园生活的邮票。2.我要设计一套有关跨世纪的邮票。师:起稿(板书:起稿)
可以运用美术字写法标明邮票上的各种标记。邮票上都有什么? 生:邮票上有图案、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师:(1)图案,(板书:图案)造型生动形象简练,单纯,富于装饰。(2)邮资的价值。(板书:面值)(3)发行时间。(板书:发行时间)(4)发行地区:中国人民邮政。(板书:发行地区)
同学们请看,这枚邮票构图和谐,画面文字精心设置,面值画显得很活泼,富有生气。3. 着色,(板书:着色)
学生看挂图欣赏色彩处理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既有鲜艳的色调,又有灰色调,色彩强烈,明快,鲜艳。
邮票的表现形式也不受任何限制,以绘画方法表现邮票的内容最为常见。也可用剪纸,拓印等方法来表现。(教师指挂图)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套有意义的邮票,老师这里有一些主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题设计邮票内容,也可以自己设计确定设计的内容。
四、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
学生利用金山画王,设计、绘制邮票,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
师:看,设计师们设计了这么多的邮票,漂亮不漂亮啊?有„„你最喜欢哪张
邮票?为什么?这张邮票是谁设计的?请你说一说你的设计想法。生:(略)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六、教师小结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邮资凭证。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的“小型百科全书”。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小的邮票像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可以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的事情。
集邮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日后我们要多收集邮票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与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全局。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学情分析: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3、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2012-2013)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
信
息
技
术
基
础
教
案
任课教师:娄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
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知识梳理及达标练习
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1.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教材p2)
2.一般我们可以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信息的载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3.信息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作用;可被用于控制的作用;用告知作用。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c)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b.信息无时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一、具体知识内容 1.载体依附性(案例:交通信息、文字信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等。经过处理的信息也可以增值,即有可处理性和可增值性
3.时效性(案例:交通路况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的。4.共享性(案例:“刘翔12’88夺冠,破尘封13年世界纪录”、“一人计短,两人计长”)5.不完全性(案例:盲人摸象)6.真伪性(案例:“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不厌诈”)
7.价值相对性(案例:“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d)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2.下列叙述中,其中(d)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a)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