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康盛小学
张卫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信息素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说明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关注学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其它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服务其它课程。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性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五)教学实践体会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一个图书馆里曾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据此,为完成《纲要》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必须牢固地立足于平时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并运用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其课堂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六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知识讲解法
知识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网络道德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汉字输入法分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注意“生动”、“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内容必须深加工,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听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广播演示法
广播演示法就是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各种编辑操作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也可放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只要教师组织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防止个别学生在做其它操作,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能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
三、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新知识教学过程,在复习中学生存在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功能,操作步骤和过程比较多,界面变化频繁,教师难于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效果非常显著。另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看着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更为广泛的农村学校,因为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需要网络演示软件和计算机投影仪。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与第一种模式基本一样,只是教师在教学中先指定几名优生配合,教师讲解一步,全班同学在优生的配合下同步操作,在讲解时,除了讲解具体功能及作用外,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参照,每一步操作都要强调鼠标的所指向和点击的具体位置,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师要找好参照物或说清楚具体方位。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操作进度,决不能出现一些同学操作在前,一些同学操作在后,这样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所以要充分搞好组织教学,提倡互助互学,发扬传(一个同学会了立刻传授给旁边的同学)、帮(对于极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旁边的同学要进行帮助)、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优生,让他们带动周围一片)。处理好组织教学其教学效果与第一种教学模式完全一样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若组织不好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有良好效果反而会使课堂很乱教师上课很吃力。
四、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以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七课《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学习为例,在学习“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给表格设置自己喜欢的底色”,这个任务包含“制表格”和“设底色”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喜欢的底色”,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同时也为下面的操作,即对通讯录的边框和底纹设置这节课的重点作铺垫。在每堂课中就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当堂课内给出解决的方法。又如保存网上资料的模块综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在最终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科目的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领域的内容,制作一张电子版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堂内容,也使他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才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要想让学生对信息课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仅靠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展信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类问题等。在这一模式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安排的任务可以是具体信息课的任务,也可以是与其它(例如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问题。任务一旦提出,教师就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动态过程交给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甚至把相关的几个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研究如何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同时完成了几个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而需要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热情。就其整个过程而言,研究性学习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实施,到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而教师仅对学生题目的选择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结束时也使学生扩充了自身在课内外的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六、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学习效率的不同,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合作学习的意思。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此外,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加工与交互作用的过程。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来。作为教师,不妨选择一些较为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中各因素都能以最大可能的良好状态出现在优化联系中。
以上介绍的六种教学法,前三种比较传统性,后三种均依托于先进理论,具有先进性。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教学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教学中是相互包容、融会贯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的课中或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扎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能力真正得到锻炼而提高。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将学生引向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并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迫切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一线上的教师结合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实际情况去探索、实践已有的和未知的教学方法及应用模式,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使我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012年7月17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分析与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全局。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学情分析: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3、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2012-2013)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
信
息
技
术
基
础
教
案
任课教师:娄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
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知识梳理及达标练习
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1.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教材p2)
2.一般我们可以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信息的载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3.信息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作用;可被用于控制的作用;用告知作用。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c)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b.信息无时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一、具体知识内容 1.载体依附性(案例:交通信息、文字信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等。经过处理的信息也可以增值,即有可处理性和可增值性
3.时效性(案例:交通路况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的。4.共享性(案例:“刘翔12’88夺冠,破尘封13年世界纪录”、“一人计短,两人计长”)5.不完全性(案例:盲人摸象)6.真伪性(案例:“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不厌诈”)
7.价值相对性(案例:“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d)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2.下列叙述中,其中(d)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a)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b)。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义乌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ywhs.net/itedu
2.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3.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4.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1)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2)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6)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义乌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ywhs.net/itedu
5.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6.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7.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如有不便,请留言提出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性目标
义乌教育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提供最前沿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及IT技术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义乌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ywhs.net/itedu
例如:坦尼森提出了与认知系统、教学目标类别和教学时间分配相对应的五种教学策略:自我指导性策略;综合能动性策略;问题定向性策略;讲解策略;联系策略。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五)教学实践体会 提供最前沿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及IT技术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班 级:姓 名:李学 号:提交日期:
06级教本二班
燕 060401041215 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选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Flash动画制作”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一些制作Flash的一般方法,如路径动画的制作、遮罩动画的制作等。2.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正逐步走向相对稳定与成熟,从思维品质上看,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已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个人智力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在理科学习上显示一定优势,平时思考问题喜欢感性和形象思维的学生逐渐对理科有畏惧的情绪。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Flash制作动画的一般方法。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上机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教学内容设计
重点:Flash路径动画的制作方法 难点: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实施规划 1.教学模式设计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法:任务驱动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先给学生们创设情境,给他们展示一些可能感兴趣的动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入手,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出制作动画课题。环节一:进入专题
导入。通过一些逐帧动画的案例,引入逐帧动画概念,以利学生理解。同时给同学展示原始动画及动画的结构,指导学生观看小册子动画,提出专题一:逐帧动画。
专题展开。使学生理解Flash逐帧动画的制作思路。主要教学内容是时间轴及其使用以及关键帧及创建方法。同时给出逐帧动画的结构,让学生找出逐帧动画的特点。
通过讲解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制作步骤以及相关设置,使学生对Flash逐帧动画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
环节二:深化专题
通过具体的操作,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加强其动手能力,为过渡动画打下基础。同时,给出任务一:制作一个“移动的球”的位移动画。
环节三:转接主题
通过操作展示,说明逐帧动画耗时费力,制作麻烦,组织学生讨论逐帧动画的缺点,承上启下,为下一专题创设情境,导入下一专题:过渡动画。
专题展开。讲解过渡动画的制作步骤及相关设置,引出过渡动画的专题学习,使学生在刚建立起的兴奋点上,顺其自然的接受新知识,并使之与逐帧动画做一比较,更能加深印象。
Flash动画的制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容易,从而乐学爱好,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讲解完基础知识后,提出任务二:以过渡动画的形式重作任务一。
五、教学效果评价
Flash动画的制作过程是很轻松有趣的,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如果再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学生的兴致会更高。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非常轻松融洽的,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与老师的互动也很好。这样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如何教授的更好,让学习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学习,教学反响不错,但不同的学习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再接再厉,继续探索。
(二)学生的起点不同。有的学生接触这些知识比较早,懂的也比较多,好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会了。因此,应根据他们的不同起点,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使这部分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比如说,他们已经掌握的要讲的基本内容,可以让他们给学生们展示,然后给他们一些比较难的任务,从而让他们也有学习的欲望。
(三)应该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新技巧。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如果感觉有些人听不懂,接受不了,那么停一停,必要的时候再讲一遍,直到大部分人听懂为止。在课堂中还应做到又问必答,对于学生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做出比较满意的答复,因此,这需要课前的充分准备。
(四)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很快,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电,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更是满足教师本身的需要。
(五)好的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时要十分留意,有好的资源就要保存下来,并且与其他教师分享。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教学网站,让他们可以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