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时间:2019-05-12 18: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而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核心有效的课堂。本人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新的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教学因运而生。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从以前的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同样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 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 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1、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原则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2、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4 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3、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查阅有用的学习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关键在于“任务”的开放设置,只有了解任务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创设真实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设计和编排开放式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 发,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任务体现在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

2、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3、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拘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4、激发学生求和欲的“任务”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生理上处于悱愤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任务后,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任务的乐趣。

5、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表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用PowerPoint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

利用开放性教学这一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命中共同的幸福体验。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参考文献】:

[1]苏秋英.浅谈信息技术科的开放式教学.江城学校风采,2004.3期

[2]李俊卿.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探究.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0期 [3]黄伟祥,或用信息技术教材 营造开放性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河北省三河市赵河沟中学 于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教学方法 评价

中学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游戏、讨论、作品和身边的生活事例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到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时,我选取他们所了解的月考成绩作为例子,让他们知道如此庞大的计算量,如果凭手工计算又费力又费时,而我用Excel软件几分钟就完成所有数据的编辑工作,学生对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只讲理论不上机,学生会觉得枯燥,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一般一节课最多1/4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3/4的时间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教师也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此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首先在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上,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从任务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能“吃的饱”。其次从作业难度上设计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Flash动画中的《补间动画》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做到:能够完成“补间动画”中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动画的设置方法;能够把两种补间动画同时运用到一个动画中去,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主动地引领小组成员进行动画的制作;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共同协作,共同提高。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学生能完成的“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简单设置和制作、能根据需要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在“小老师”帮助下,结合书本,或通过求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所选取的不同素材、对象设置合适的动画效果。通过对任务的分层设置,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相应层次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但使用任务驱动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任务要明确: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可以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用Word软件完成一张板报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太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个左右的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才是合适的任务。还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忙于操作训练,而是要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适当地引导了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做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引导学生实是求事地、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其次进行他评,全体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几个小组进行评价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还要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并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操作和作品的评价,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进行当场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解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作品的,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做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玉顺,课堂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

(2)创设情境

(3)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E-MAIL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作品的展示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成就感。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解读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

1、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

2、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3、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

4、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70%。

[基本框架]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自主动手

分析任务 完成任务 独立思考 发展个性 教师

动态评价 总结经验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设计任务 教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培养其责任感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5、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只要能融合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即可。务必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经过半年的实验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意义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有效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具体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是: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始终是我们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多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落实五个环节

教学是最重要的,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主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时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交流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熟感。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知识和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作品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脑普及教育,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刚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又是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信息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它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很难让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整堂课都静下心来主动去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探究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生欲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小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泼、新奇、新颖的刺激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感觉表象,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我在教学《收发电子邮件》这课时,我先播放《新年快乐》flash动画,引入:“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为我们身在远方的父母、师长、朋友们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你们认为采用什么方法最好?”接着让学生讨论并提供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出他们所提供方法的弊端,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说的各种途径显得耗时费力费钱。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他们那一双双眼眸中流露着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提出任务:通过发电子邮件既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输文件,而且花费低廉,容量不限,又可以延时交互,与书信、电话、传真等相比,具有其无比的优越性。同学们好奇地瞪起了小眼珠,急切地说:“老师,电子邮件怎么发送?快点教给我们吧!”此时,老师趁热打铁可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炽热的求知欲中进入学习过程。这时学生满怀兴趣地、轻松地进入了“角色”,教师的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贯穿,激发兴趣,学生爱学。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变“牢笼”为乐园。

比如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然后让学生玩一些小游戏:玩填色游戏,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鼠标的单击操作;玩拼图游戏,可以掌握鼠标的拖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鼠标的用法,而且体会到了学习计算机所带来的乐趣。

再如,在进行指法练习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意学。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打字速度快的同学很快就能抓到小偷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而对指法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竞赛,体验成功,学生乐学。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学习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字母录入竞赛,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比谁输入的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又如在学习完Word后,我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上课时我要求学生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知识,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收集资料图片,插入自己喜欢的背景,进行文字的编辑,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学生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独立地解决了问题。小组评选时,同学们除了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又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到奖的学生,内心深处也会暗暗使劲,争取下次完成得更好。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充分挖掘他们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这样,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的。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文章作者]朱惠琴[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小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肥西官亭中学孔峰 【摘要】:本文从游戏入门、激发兴趣,分组合作、体验成功,任务驱动、实践创作,学科整合、课堂创新,梳理总结、拓展延伸,五个方面出发,......

    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听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 要]伴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成为各学校势在必行的教学模式。在社会教育领域中聋哑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比与......

    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策略

    三五五”教学策略研读 (2006年11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研讨会) 一、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诞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症状。 第一、这门课程是以微机......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策略(模版)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现行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份数学语言,教材设计也更具形象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

    信息技术实验室开放计划

    信息技术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开放计划 学校科技实验中心为满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含研究性学习等)、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报名、学生电子阅览等需求。计划将信息技术实验室和电......

    教学策略设计(5篇范文)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

    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文言文教学策略设计 一、激活语感 古今贯通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语义和语法系统虽有变化,但古汉语的许多现象多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感,如果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