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不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特分析如下:
1、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只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要体现学生的思维性
实践中我们发现,好的课堂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和“辨”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从而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解决问题。
3、要体现学生的感悟性
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时空,让学生有所感悟,进一步思考,思有所得,从而建立自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环节的简单操作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感受、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真切体验,绝不可为有活动而设计根本无灵魂的活动。
教学本身就是以人综合型的活动,其中,老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老师,课堂就是一盘散沙;老师设计并组织了活动,也未必有效;设计完善的活动,也需要老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加以合理的引导、启发、鼓励性的评价,每一个小环节再作一最适宜的衔接(或习或引或愉),使学生设身处地、有兴趣、有动力、有目的、愉快地学习、思考、交流、协作,达到最快速度学会的最高最好的课堂效果。为此,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每一课,课课都亲自设计,不是走形式,而是积极参与,积极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案例分析报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会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等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所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以合作与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所一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开始是以蝴蝶飞舞,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眼前,(电脑出示半只蝴蝶)。可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么样的吗?【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的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同学们都觉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那我们怎么样来验证呢?(学生说用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
谈话:自己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说。
反馈: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边演示边说。
学生1:这些 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2:他们都是对称的。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重叠在一起,也可说是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那其他两个图形是不是对折后也完全重合呢?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谈话: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起来认识天安门图的对称轴后,请学生指出飞机、奖杯的对称轴。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之间轴对称图形特征及指出轴对称图形。【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使一般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每个图形是不是?
(可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学生动手折。反馈:指正方形,请学生判断并演示不同折法。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能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都能完全重合。不管怎么样对折,只要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指出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及时巩固,深入认识
1、找一找
谈话: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和我一起去展览馆看看吧。看,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形,你能回答展厅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2.做一做 谈话: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将做的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
谈话:这些图上都只画了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指导学生先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4、猜一猜
谈话: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奥运五环旗、中国结、工商银行标志等图案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在联系中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四.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间播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炭化: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讲座材料)
双庙子小学
讲座人:刘志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开设的。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由此可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它势在必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教学这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一片美丽的草塘,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通过理解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对草塘有了初步的映象,这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开计算机(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景色秀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出草塘的迷人风光,充满无限的情趣,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赞美,一种自豪,一种喜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上机操作,选择一种画面自读自悟,充分感受北大荒带给他们的乐趣。计算机就像一位称职的老师,或启发学生感情朗读,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人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象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共同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在网上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供学生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而合作学习则是培养学生个人竞争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人员之间的协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竞争、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他们通过分工合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这时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带有创意的、真实的主体认知活动。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问题调查与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发布等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逐步加深,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师灌输“教”的成分愈来愈小,学生主动“学”的成分愈来愈大。学生开始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方法
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
一、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设计大赛活动:
1.教学设计问题重新被重视
2000年教育部提出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后、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进入到教学过程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教师们对于整合感到困难,实际上是课前对整合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缺乏考虑所致。
其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1998年就提出了:
*要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基础上使用计算机;
*要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这样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就成为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突出问题被提了出来。
2.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要素形成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工具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这种融合不会自动的发生,它需要事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使两者能够协调有序。此处的设计和组织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
3.1996年市馆曾经搞过电教说课评课活动,说课其实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那次活动在各区县馆的参与下,相当于在全市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思想理论的普及,有力地配合了第二年全市的教学基本功大赛,许多参加过说课培训的老师都显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学设计是要在深层次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各个教学要素的协调问题,可以为教师解决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所以市教育技术研究会重新把教学设计的研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论和观念在不断发展中
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也层出不穷,各家争论也比较大。
笔者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根据美国的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参考书,居前三名的分别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于1985年写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这说明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设计工具书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这次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介绍一些目前比较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课程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等,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你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的程序来设计教学,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一个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师,他设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提供问题—建立假说—讨论验证—形成概念,其教学策略是发现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要求,我们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这是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么是教学设计
各家说法大同小异,最简洁的是李克东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①
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首先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优化。
②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学分析,分析之后要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③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达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采用那些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帮助我们接近教学目标,这些方法步骤被称为教学策略。
④
作为完整的设计过程,在实施之后都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修订,使方案趋于完善,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教师的课后小结就是一个自我评价、修订、完善的过程。)
以上四项就是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教学条件,在什么样的教学空间展开教学。我们现在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有三种:
·依托校园网的教室多媒体环境
·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广泛互联网环境
老师们常用的是前两种,我们也主要是介绍前两种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知识点、教学目标的配置
①
教学目标受课程标准的制约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纲,被称之为教育宪法,改称课程标准是考虑到教育固有的规律,有意识地弱化了大纲的指令性质。但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性的终极标准,不能充分体现对每一节课的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一节课的知识,它要求很具体,根据知识点的性质不同,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响的教学目标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加涅的认知目标体系,另一个是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体系,我们国家广泛使用的是布卢姆的体系。但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深受美国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各国在引进时都作了相应的修改,我们国家各省市对教学目标分级处理也不同,比如吴边显在《新教学论》中就将认知水平分成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级,我们在进行知识、目标与教学策略配置时,应当根据北京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教学目标。
各位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行为动词,因为只有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观察,才能随时掌握你的教学是否达标了。
另外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是认知领域的,对于劳技课一类的教育目标还有一个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模仿、操作、精确、联接四级。对于思品一类的课有一个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复合形成个性五级。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②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有三个
·课程标准 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个时期是不变的,是较稳定的常量。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阶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某一学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相对稳定。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所教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就更要摆到突出的地位。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学年段或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的;有的属于听觉型的;有的属于动觉型的。因此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和组织教学资源时要考虑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的知识内容的性质
教材知识内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稳定、最活跃的变量,因此,设定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进行教材分析要有两点必须考虑的
所作课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承接关系。一般单元起始课往往要求学生记住定义、粗知方法,而单元的结尾课往往要求学生会运用定义和方法解决问题。
所作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然后根据知识点的性质配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哪些知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达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还要会应用。
教学目标是一个体系,包括三方面,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凡是整合课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目标融到相关的条目中,比如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浏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超文本的阅读方法等描述语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标中还可以写:能自觉规避网上不良信息等内容。三方面要写全,再强调一遍知识点后面要跟行为动词,技能的升华就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当于思想渗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学目标
A.交待教材、章节、单元、第几课;
B.交待学生已具备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C.交待本课与前后章节各方面知识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D.交待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交待各知识点的性质;
E.根据课程标准,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最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F.交待资源形态的特点,根据特点交待信息素养目标。
(二)如何确定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学习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媒体的组织与呈现的总体考虑。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是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学生的学习风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们国家引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时,专家对有关的教材知识性质作了分类,即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问题性的知识,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设疑思辨。构成一个直角梯形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参考。
评价
设疑思辨
综合分析
应用
理解
知识 呈现过程
提供示范 创设情境
展示事实
事实知识
概念知识
技能知识
原理知识
问题知识
其实这个结构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索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结构图,直接去搜索学习资源,比如事实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赵州桥的样式等;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变过程,像减数分裂等等。设计时这样处理的教学策略,就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策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课堂群体学习活动为主,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是网络机房,组织形式上表面看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分三种:集体学习活动,适合于新知识的学习或群体练习;个别化学习,适合于有针对性的事实查找,简单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学习,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其中个别化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机房学习。当然多媒体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但如果分组时间过长,在知识处理上会遇到困难。
*学习活动程序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在设计活动程序时,要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学习活动的时间分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在知识材料的组织上,由于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资源,教师要将网上的资源与课本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在学生进行“会话”和“协作”时,教师不要忘记自己是“知识意义”的承载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质疑式的,决不能是灌输式的,传授似的。
2、交待教学策略要注意说明选择策略的依据。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学策略时,要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比如你采用设疑法导课,你就要说明“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采用复习方法导入,你就要说明这是为了唤起学生头脑中旧知识的苏醒,以使新知识找到生长点。总之要善于用现代教学理论解释你的教学行为。
3、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①
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来考虑,比如上例所举导课的例子。
②
从知识点的性质来考虑,比如地理现象具有大尺度、慢变量的特点,要想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讲述清楚有困难,所以采用视频手段来“浓缩”亿万年的变化过程,或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演变过程。
③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考虑,教学中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有距离时,教学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类比事物(举例)使两者发生联系,或者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以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价值最高,因为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出发考虑教学,符合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教**流。
(三)信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及心理条件。课本,教学媒体,网络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属于教学资源。为什么说学生的心理条件也是教学资源呢?现代教学论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学就会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几年推广的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心理条件。另外像上个世纪中期保加利亚洛扎诺夫搞的暗示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超常的记忆力,一节课可以使学生记住上百个单词。这是调动人潜意识资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体到媒体的组合上、信息环境的选择上、信息资源的配置上,也同样有设计组合的问题。因此在配置资源和信息环境时,首先要有对资源和媒体的分析。
1、分析的依据一般有以下三点: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弥补教材的不足,或是改变教材的知识形态,使知识形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知识是分形态的,有文字的形态、声音的形态、图像的形态,不同的人对知识形态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声像形态的知识接受能力越强。
(2)是学生的需要,或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或是创设教学情境;或是简约概括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3)是考虑媒体的功能,比如音乐引导情绪升华感情的功能;音视频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对常规电教媒体研究的是比较透彻的,对幻灯投影、录像机等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都有过分析和测试。信息技术进入教学以来,对一些软件平台媒体,则分析研究得不够,但是只有了解各种形态的资源特点,媒体的功能特性,我们在资源的组织上,软件媒体平台的选择上才会心中有数,运用自如。下面根据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做一个初步的归纳。
·资源库、网络资源及校园专题学习网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强;自主选择性强;知识形态丰富;超文本结构;易读取和下载;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结构不良,须学习者重组。
· PowerPoint的教学功能
(1)能将教师冗长的叙述语言,简约、概括地表达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
(2)能提示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3)能呈现问题,引起思辨。
(4)贴上图片,能展示事实,引起话题。
(5)提供行为暗示,获得期望的行为。
(6)快速提供大量例题,进行学习训练。
(7)设计递进问题,指导思维方法,训练心智技能。
(8)设计反馈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
·课件(包括链接的音频素材、图片、动画等)
(1)模拟、仿真,提供替代经验。
(2)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3)提供示范,养成正确的行为动作。
(4)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现象。
(5)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布朗运动、纵波、横波等。
(6)微化宏观、放大微观,如讲天体、讲电子云等。
(7)辅助教学语言的说明,如讲圆周运动、行程问题、势能转换等。
·下载或扫描的word文档
(1)提供最新的事实、实例,保证教学的鲜活性。如神州5号、禽流感预防„„(2)提供教学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3)对课本作前后延伸,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如预习指导,有关科技的新进展。
(4)提供范文,增加阅读量。
(5)当堂删改、点评,进行作文教学。这是word软件对作文教学的最大贡献,有了word软件可以群批群改,面批面改了。
·FrontPage
综合了PowerPoint和课件的功能,由于它是一种网页型的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素材,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容器,可以提供多种进入途径,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媒体及网络环境的运用策略。
可以配合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选择;
要考虑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点;
要考虑知识点的性质用那种媒体呈现最佳;
什么样的问题把它作为认知工具最为适宜;
那些问题需要用网络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其实语言和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
四、当前常用的学习理论简介
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分析,就可以组织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教案,但我们必须把整个的设计过程,教学策略选取的依据表述出来。这种表述是要说明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以此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应能够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现在大家都在用建构主义解释教学过程,但是教学活动是涉及到许多复杂认知行为,因此教师们应该从多家教学理论中去寻求解释设计和行为的依据。
·行为注意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对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原理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整合时应重视动机原理、迁移原理的运用。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生理与社会交互的产物,而观察学习是获取信息反映形式的重要方法。观察学习也叫建模或模仿,有四个过程:注意、记忆、原动力重演、动机。整合是要提供积极的样板和范例;范例要有社会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要有激励机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的作用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优质潜能得以发挥出来。整合时要真诚对待学生,提供研究条件和认知工具,让学生参与研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整合时最好用发现法,协作学习,联系和思考是建构的关键。
在此很粗疏地蜻蜓点水的介绍,使希望老师们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对教学,对整合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国外这些理论都没过时,我们要积极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才会有丰厚的理论北京作为支撑。
五、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药组成部分,他有一整套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像目标达标度检验,S-P曲线检验,需要做专门的测试,大多数老师还很难掌握,所以在作表述时,这一部分一般是不要求老师做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后的教学笔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评价手段,希望教师们把它充分地用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句上面介绍教学设计的要点,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和梳理,做出了一个评价表,供大家作教学设计的参考。作为一节独立的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说,我们在坚持课程本位的同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有信息素养目标,在组织知识信息时应该有信息资源的内容,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有信息技术技术的参与。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
目标
阐述
理解教材,对教材分析透彻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符合课程标准,且明确、准确、全面(有信息素养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清晰、准确
教学
策略
阐述
教法、环境有利于展开教学 且理论依据充分教学组织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 能体现分层指导平等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联系实际,能吸引学生参与设置的教学问题能引发思考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可控,有反馈评价问题的设置信息资源与教材有机融合 媒体
设计
阐述
信息技术的选择、运用依据充分信息技术使用时机得当,有机融合信息情境有利于展开教学和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信息技术能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七、教学设计的参评模板(参考)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综述:
1)
教学目标阐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程标准
2)
教学策略阐述:设计策略依据的主要理论;教材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指导理论和教材特点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步骤、信息资源与教材知识内容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环境的选择。
3)
信息媒体阐述:采用信息技术媒体的依据;媒体与学生认知的关系;媒体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媒体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教学模式流程图(方框图):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
八、注意事项
1、要注意选题。要找那些确实需要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可供师生信息技术表达的课。
2.教学方法不要单一。单一不利于组织完整的教学策略。
3.网络环境下的课件最好是网页型课件,组织学习活动方便。
4.教学策略,资源与媒体组合,教学问题分析是三大重点。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
(2)创设情境
(3)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作品的展示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