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2讲座稿_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设计
“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设计”讲座稿
大连第三十中学 薛智雁
一、研训背景
1.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现代诗歌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但是借助于有效的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2.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现状与实践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深入的、细化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活动浮于表面,有效性不强。
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设计有效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效率。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对诗歌教学的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有效活动的设计直接考量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监控能力,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
三、有效活动的概念理解 有效: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不学而知,不虑而果—无效果)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对学生有益处)
四、诗歌教学目标(新上岗教师先自行写写—交流—课件展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
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 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画面,并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
4、能找到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含义和表达的意境、情感。
5、能简单的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
7、能说出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诗歌创作;
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新上岗教师先自行写写—交流)
1、知识与能力目标:(1、8、10)①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诵读诗文。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注:3-4人一组,分成3组,每组将四、五环节的内容汇总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解)
六、课例展示、分析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新上岗教师观看视频、交流)总结:
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二)、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和互动的课堂。课堂中的活动要相互强化和巩固,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不仅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教师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活动设计要有趣味性
(四)、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
要重视活动本身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四个环节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引入性”活动设计,宜“简”不宜“繁”。
教师越来越重视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活动中引入课题,但是目前“引入性的学生活动”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2、“讨论性”活动设计,宜“宽”不宜“窄”。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出”的。
3、“问题性”活动设计,宜“疏”不宜“密”。
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提问的数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些思维含量低、问题设计简单化的提问.4、“探究性”活动设计,宜“放”不宜“收”。
把新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活动是人类特殊存在的一种方式。小学英语课堂上总是少不了活动,而且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形式。那么,小学英语课堂上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呢?我认为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接下来我就从七个方面具体地谈谈如何设计好一堂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我们常说,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重要地是备学生。因为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但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成为学生真正用来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脑袋中的语言知识。
二、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因为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通常第二外语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花费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学得。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活动在对学生语言训练上面是否有递进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或增大语言输出仍旧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如果忽略了这些的话,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或许也很活跃,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
三、活动设计要有趣味性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五年级下册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单元第四课时的时候,我发现直接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同学猜的“Do and guess ”游戏对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该课时我采用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同时也把学生分为A、B两个大组进行比赛。首先每组派两名学生到前面准备做动作,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我喊“Ready, go.”时台上的学生开始表演,喊“Stop!”时停止表演,但要保持当时的姿势不动,其他学生这时候可以睁开眼睛并根据那些“木头人”的姿势猜测What is he/she doing? A组提问B组回答,然后B组提问A组回答。对方回答完毕后提问的这一组可以向本组的表演者提问:“What are you doing?”以求得正确答案,同时判断对方的回答是否正确。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本来就对于闭眼过程中台上学生的表演内容感到好奇,加上睁开眼睛之后看到的“木头人”的动作确实滑稽,连我都忍俊不禁,孩子们的兴致就更别提有多浓厚了,因此,这项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我打算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还有学生央求我让他们再玩一轮。正因为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不知不觉地从活动中学会了也在其中运用了英语知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由此达到了。四、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
活动不仅仅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组织,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活动本身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做事情。小学英语活动课,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活动之前,都要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哪些语言?运用了哪些语言?” 这样才能设计出有目的性的活动,它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活动的关键。对于前面提到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我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比赛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既练习问题What is he/she doing? 又有机会练习回答He/She is„.让提问的这组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台上的表演者回答“I am„.”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理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活动设计要有真实性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讲授 “When is your birthday?”这单元第一课时时,有学生问我的生日是在几月,我卖了个关子,到了第二课时让他们运用新句型Is your birthday in January/February„?来猜测,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提示Please up, up/down, down!(配以手势)学生对老师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很感兴趣,自然就会踊跃地提问了。另外,我们要利用交际中的信息差,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只有创设一个有信息差的语境,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交际的愿望,也才会乐意开口。例如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这一单元时,我们可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看互为补充的两张世界各地天气图,然后相互问答从而完成自己手中的图表。如果在这活动中,一个学生指着图片直接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这个问题是明知故问式的,即问答双方之间没有信息差,是一种假交际,这种活动其实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六、活动形式设计应有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具有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运用多变的活动方式,可以不断的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从而使活动更有效。如在操练单词时,当学生对于“one by one”的活动形式感到有些厌倦时,可以把活动形式稍做改动,变为“two by two”,当学生再次有些厌倦时,我们又可以加上竞赛的形式,谁先正确说出单词,就为本组赢得一分,这样学生的兴趣又会被激发出来。英语课堂活动有很多形式,如游戏、竞赛、歌曲、有节奏地朗读、小组合作表演等等。仅在单词教学中,就有许多种活动形式如:猜单词、听听指指、听音做动作、传悄悄话等等。对于歌曲和有节奏地朗读这类形式,我们还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将歌词进行改编,如When is your birthday? 的歌词“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When is your birthday? ”其中的July就可改为学生自己生日的月份,然后采取接龙的方式演唱。
七、活动评价设计应有必要性
评价是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评价可尽量让学生参与进行,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动力,而且要注意及时、客观、公平、易于记录、直观可见。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累积统计一下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如小贴纸)和加分情况,并评出游戏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以及进步明显的学生。
总之,教师在设计每一个课堂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设计出一个个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当然,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需要注意以上几点,还有更多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去实践。:课堂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篇:如何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发布者:陈荔娟 发布日期:2011-11-13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应从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转变。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学习,教师就得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解决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意义非常重大。
(一)教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教学活动要关注到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能让自己提高的阶梯,找到自信,找到乐观。如在七年级下Uin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听说能力,并进而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让同学们分成了四人一组,编写对话,谈论人们的外貌,由全组同学先进行小组练习,然后把对话再表演给全班同学,让大家继续猜测同学们谈论的是谁,这样,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同学,他们在组长的帮助下也都能完成相应的简单对话,全班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提升。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表演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和当堂教学目标相接近的情景,或者把班级干脆就变成一个与教学相契合的大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我记得曾经在教学七年下Unit 12时,我就让学生就本校的规章制度做一番讨论,然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阐述,因为说得做得都是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所以同学们学习得特别积极踊跃,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利于操作,有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热闹”,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为我们大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我们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利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单词,从而改变单词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张永红文章来源: 5289更新时间:5/28/2007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尝试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一些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在设计英语活动是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活动要以语言交际为目的;以生活实际为支点;以任务为驱动。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就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活动应有利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的技能。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北师大版先锋英语1A课本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设计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的活动,以复习和巩固单词red, yellow, green。全班学生站起来做小司机,根据教师所说的三种颜色,做出停车、开车或等待的动作;做错的学生坐下,经过多个回合后,仍然站着的学生被评为合格“小司机”。然后让这些小司机来喊口令其余的学生继续做动作。此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单词,又能使他们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很是时机的将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活动中。
可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要有语言知识作支撑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具有新奇感,从而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经常组织guessing role play chant play game tell story make survey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力求使活动多而不乱。例如,在先锋英语4A It` too expensive一课时,当时放完国庆节假,很多学生家长给自己孩子买漂亮的衣服,我让学生每人拿来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如:T-shirt dress sweater jean jacket);待呈现新知识之后,组织一个时装模特展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学生设计本组的展示形式和介绍语;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时装表演开始后,学生们踏着模特步登场,伴着音乐,一边摆造型一边用英语介绍:Look at my new dress, it’s 15yuan, it’s too cheap.But it’s nice.I like it very much….师生在台下一起评论:it’s cheap/expensive/nice/smart…此时,各小组展开了有趣的竞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用了英语,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自主、合作和创新的意识。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活动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比如,上述时装模特展示活动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语言知识,发展了语言技能,获得了用英语做事情的成就感,使其对英语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喜爱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和互动的课堂。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要一味追求课堂的安静和学生的服从;要允许课堂稍稍“乱”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迸发出活力。
另外,一堂课并不是活动的无序结合,而应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不仅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
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使活动便于操作,并要制定能客观评价活动效果的标准。
四、活动要尽量真实,要体现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先锋英语5A Unit2 Ann’s dream一课时,在讲完新课时我让学生写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他们念自己的梦或者梦想,有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医生,给病人看病;有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宇航员,就像杨利伟、费骏龙叔叔那样飞上太空,探索太空的奥妙,为人类做出贡献。学生用英语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梦想,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富有挑战性,所以学生的兴趣盎然,写出了十分精彩的文章,为以后的英文写作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学生的不同梦想及精彩的英文解说,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课文的语言点和动词时态的用法,而且在交流中还用到了以前的重要句型。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把课外学到单词和句型也用到了课堂,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种因素。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其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学生活动”是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主要环节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从而建构数学理论,进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或者备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可以优化学生活动、提高活动效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一、“引入性”活动设计,宜“简”不宜“繁”
古人写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开头要简短而美观,直入主题。其实,数学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要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引入性的活动要尽可能简短、直接,直达本意,而不是藏头露尾,费时费力,最终使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案例1】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引入活动设计
情境:(动画)画面情景:擂台、横幅(解题大赛,奖品丰厚)
比赛双方:诸葛亮 VS 臭皮匠团队
比赛规则:各位参赛选手必须独立解题,团队中有一人解出即为团队获胜。
人物:诸葛亮,臭皮匠老大,臭皮匠老二,臭皮匠老三。
诸葛亮(手摇羽扇):依我以往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
臭皮匠老二(垂头丧气):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只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是无缘了。
臭皮匠老大:别急,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臭死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来,我就不信合三人之力,攻不下这个擂台!
问题:假设臭皮匠老三解出的把握只有40﹪,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有一人解出的把握真能抵得过诸葛亮吗? 无疑,上述案例作为“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引入和主题是非常贴切的,但作为以高二学生为对象的教学,设计过于注重了引入的趣味性,情节曲折,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很有可能,接下来学生的讨论仍会沉浸在有趣的表面现象中,思维不能有效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与讨论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活动中引入课题,但是目前“引入性的学生活动”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案例1,就是“喧宾夺主”的典型。如果对上述的案例稍加改造,削枝强干,就是很好的引入。教师可直接提出“同学们都听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歇后语,现有一个问题,假设诸葛亮能够解出的把握有80﹪,三个皮匠能够解出的把握分别为50%,45%和40%,现在请同学们研究一下,这三个皮匠能够赛过诸葛亮吗?”这样,在不失趣味性的前提下,又容易点明主题,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讨论性”活动设计,宜“宽”不宜“窄”
数学课堂少不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目前,在新课程纵深推进的地区“小组讨论教学”正方兴未艾。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讨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且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插上嘴”,使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就要求课堂气氛宽松,问题入口宽,有坡度、有开放性。
【案例2】 《直线与平面垂直》讨论活动设计
讨论1 在“线面平行”的位置关系中,我们将线面平行关系转化成什么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讨论2 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
讨论3 类比“线面平行”,“线面垂直”关系可转化成什么要素进行研究?
讨论4 例如将一本书竖起来放在桌面上,为了使书脊相对于桌面不“歪斜”,书脊所在的直线与桌面上任一条不过书脊与桌面公共点的直线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讨论5 通过上述的观察分析,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
上述的讨论活动设计起点是复习前一节内容,终点是本节新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并类比已学的思想方法建构新的内容。这是非常成功的学生讨论问题设计,有层次、有价值,不仅便于开展课堂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了类比、化归、降维的思想,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出”的。
三、“问题性”活动设计,宜“疏”不宜“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欲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常常会费心设计大量提问,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大有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之嫌疑。课堂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过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而,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提问的数量。
【案例3】《函数概念》问题设计
问题1 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函数?
学生活动: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者上述的一些具体的函数等。
问题2 初中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忆初中函数的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问题3 y=1(x∈R)是函数吗?
学生活动:对产生的两种意见展开小组交流讨论,不着急给出答案。(教师展示教材中三个具体的例子)
问题4 在上述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
问题5 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阐述上述例子中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用集合语言进行叙述。
问题6 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形成函数概念。
问题7 从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学生活动:(1)定义域;(2)值域;(3)对应法则。
“函数的概念”是一节“核心概念”课,案例中仅通过上述7个问题,就让学生建构了“函数”这一核心概念,除了最后的例题和小结外,平均5分钟一个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便于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些思维含量低、问题设计简单化的提问,而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心理需要直接相关联的“问题”或“疑问”,为学生创设主体性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建构。
四、“探究性”活动设计,宜“放”不宜“收”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探究情境、构建探究平台、提供探究的素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要一手包办,教师要认识到几乎所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有探究的必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案例4】《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探究设计
问题情境:如图1-1所示,直线l:4x-3y-12=0分别交x,y轴于A、B两点,求原点O到直线的距离。请同学们讨论解决的方法。
方法1 如图1-2,过O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H,利用等积法,即OA·OB=AB·OH,求得OH的长度,即点O到直线的距离。
方法2 如图1-3,过O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H,求出直线OH的方程,联立方程组得到H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OH的长度,即得到O点到直线l的距离。
方法3 如图1-4,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H(x,43x-4),利用两点间距离求得OH的长度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即O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一般地,求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探究1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与A,B两点,在RT△ABC中,利用等积法,求得斜边AB上的高PH的长度,即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探究2过点P作PH⊥AB于H,求出直线PH的方程,联立方程组得到点H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PH的长度,即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探究3当B≠0时,在直线上任取一点H(x,-ABx-CB),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PH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即为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老师都采用“提示公式怎么推导,最后公式是什么”的模式,看上去避免了繁琐的运算,省时省力,但是学生却失去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少了探究的乐趣,没有了发挥探究才能的舞台。上述案例借助一个具体的、简单的问题解法,类比推广到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新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活动,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发现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五、“巩固性”活动设计,宜“精”不宜“多” 不可否认,学习数学离不开练习,但是过多过滥的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创造力也起着阻碍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李士锜教授就曾提出过“熟能生巧”的同时,也可能会“熟能生笨”的观点。因此巩固性的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精致,要把握数学的实质,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4】《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课堂练习设计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x-1;(2)y=x-13x+2;(3)y=(x-1)0。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x2+x;(2)y=2xx-1(3)y=2x+1。
3.思考题:求函数y=x-1+x的定义域和值域。
上述的课堂练习基本上覆盖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主要类型,注重了对函数本质的理解,避免了人为编制求定义域和值域的怪题和偏题,少了烦琐的技巧训练。事实上教师也要认识到,数学题目甚至题目的类型都是做不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训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该多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和层次性,起到精讲精练的作用,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视角,应该从教师转向学生,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交流活动紧紧围绕学习主题、探究性活动突出学生思维训练、讨论性活动不偏离既定的方向、巩固性的活动不加重学生负担,真正地做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教益。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做到“问题”有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要具有目标性: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整合教材,将问题设计成基于掌握历史知识的问题、基于理解历史的问题、利于探究的问题、引导体验感悟的问题。
二是问题要具有情景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总结提升。
三是问题要具有思维性:(1)问题要有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读课本。(2)问题要有梯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发展。(3)问题要有密度:一节课问题的多少量要适中,全课无问和满堂皆问都是不科学的。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跨度、深度等。
四是问题要具有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3、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1、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③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④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②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②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③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6.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①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②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③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7.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8.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②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③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1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2.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13.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1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①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内容。②借助游戏活动。③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④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⑤开放教学时空,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3.教学评价: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4.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5.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6.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7.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8.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8.从众: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2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4.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5.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3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3.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2 理状态。
48.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57.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朝花夕拾》——(鲁迅)
《岳阳楼记》——(范仲淹)《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5分)
2、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5分)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5分)
4、你平时读过哪些教育教学刊物或专著?它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 说课是将你所要运用的教材,运用的教学手段,你所要培养的目标,方向做个整体的说明,)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说课”的基本内容
要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目标 说重难点 说教学流程 说板书设计 说作业设计
三、走出误区,正确“说课”
误区之一:分清说课与上课。防止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有部分教师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大家“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如此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过程的本身。
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它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
误区之二:说教法学法太过笼统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学生运用自己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下文,或者把“学法指导”理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等,这都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课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做到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学目的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操作性强。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说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听者有所启示和收益。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学的两种特征在教学中的和谐,是整个课程的一个关键。作为语言文学的载体,文字本身是一种工具——语文课程是各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途径,在整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意蕴,通过语法、句法和其它能力的综合传授和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建构来发挥作用。虽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明显,各有分工;但是,综合的语言文学载体本身决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在任何语文教育工作里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的,这既需要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会观、联结观,又需要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及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是说,仅仅理解词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难做到,而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且需要在自我能力的组成之中逐渐地通过扩大积累,增加训练,化整体的底蕴积聚学习于语文课程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中。
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过程,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既是工具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从总体而论,应该始终顾及这两个方面。只着眼于语言的朴素自然,情节的紧凑动人,而不涉及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现出的中心思想,以及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去,是说不过去的。努力使学生在感情投入与设身处地的联想过程中渗入语法应用,能力培养。“课标”所指引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摸索,才可以成长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教育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所告诫教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上还做的远远不够,作位教师一定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布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熟悉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2、简述在学校中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3分)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 5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教学反思:《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 6 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唐宋以后,出现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等流传了 1000 多年的语文启蒙教材。《孩子们,你们好》苏联作家阿莫那什维利《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雷夫 艾斯奎斯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主体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性,不以学习的知识或物质结果为功能评价,而以过程、情感、能力为终极。基于以上理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子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绘春,第三部分是颂春。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句子“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 7 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精彩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3.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可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江苏省赣榆县门河镇中心小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不够,往往表现为:随意提问,率性而为,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问题呈现形式缺乏科学性,干瘪的提问,教师与学生没有目光等肢体语言的交流。一问一答,缺乏思考性,停留在浅层次上,为形式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浪费了课程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悬疑质问、激发思维、积极探究的效果。
纵观当前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
(二)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三)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
(四)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整体性。
小学科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用整体和综合的观念去分析解决问
题。基于小学科学的特点,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十分重视整体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目的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的整体观。若没有整体的观念,所设计的问题往往零碎、杂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节奏也显得不明快,不清晰。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一系列彼此之间有联系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建构起小学科学的“知识树”。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问题教学,不但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探索类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
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问题的设计应融入情境中。
德国学者关于情境与知识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提问应力求通过精心营造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将问题引出。真切实在、新奇有趣的情节、故事、场景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与问题情境融化在一起。问题情境中的矛盾冲突、奇思妙想、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在学生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引起情感共鸣,促使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分析思考、想象联想、推理判断、研讨辩论等,并从中获得体验感悟。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情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内驱力。内驱力真正调动起来了,问题解决也就近在咫尺。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是一中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