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2:1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

第一篇: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S编辑 张珍珍

第二篇:化学课堂导入情境设计

化学课堂导入情境设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很快进入角色并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使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学生的听课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高尔基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 最难的是开始,也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单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找它。”教师同样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导语。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下面就化学课堂导入情境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魔术式导入,具有趣味性

魔术新奇有趣,变化莫测,常常令人着迷。将魔术恰当地运用 于课堂教学中,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知识和科学。如讲解初中化学“绪言”一节时,不急于讲解化学研究的是什么,而是演示一个小魔术: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将四个预先涂有不同无色液体的小烧杯置于讲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这时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烧杯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的颜色。学生既感到惊奇,又不可思议,用一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教师,希望得到答案。但教师却说:“ 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这本书上。”接着扬起了手中的化学课本,开始了化学的第一堂课。在讲解“ 乙醇”一节时,做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魔术,将手帕用乙醇湿透,然后点燃,等火焰熄灭后展开,再让学生看手帕,竟然完好如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适时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魔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探究其中的奥秘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使所学内容长期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二、典故式导入,具有生动性

有些化学知识,学生往往对于干巴巴的概念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主题。如讲解“ 空气”一节时,把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作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

态,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授“ 铁”一章时,用古代“干将莫邪铸剑”的典故作为导语引入,既让学生了解我国钢铁冶炼的历史,又让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三、实验式引入,具有直观性

学生对实验都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做几个小实验,能快速引领学生游入知识的海洋,如讲解“ 氢气的性质”一节时,先用氢气吹肥皂泡,然后再让一名学生来点燃。通过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学生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无意识地掌握了氢气比空气轻和氢气具有可燃性等性质,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谜语式引入,具有启发性

猜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猜谜语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如讲“ 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要求学生打一物质的化学式,学生马上开动脑筋,得出正确答案为“#$,然后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掌握得牢固;在讲一氧化碳时又将谜语改为:“ 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有毒又有味,可燃可还原。”让学生在猜谜活动中掌握了一氧化碳的性质(有毒、有臭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这样轻松的活动比让他们死记硬背”!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B40779 单位:莘松中学

学段与学科: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导入策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与综述阶段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网,检索项“题名”,以“情境”为关键词,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共有6424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817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56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40篇,在此检索结果中笔者再加上“初中数学”关键词,检索结果仅有67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12篇;其中题名中主要关键词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两类,本课题中“情境导入”关键词均没有出现。仔细阅读67篇文献,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而“情境创设”类文章强调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虽然所下载文献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所偏差,本课题所研究的“情境导入”的策略,在时间上具备短期性特征,形式上具有可选性特征,内容上具有启发性特征,重在教学技巧的积累和反思,明显 区别于文献中“情境教学”系统性和全局性。

2、概念界定阶段(1)情境

情境也称情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社会学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在本课题中,情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课堂氛围。

(2)情境导入

本课题中“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真实、生动、具体、适宜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策略。

3、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观察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比较同类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常见看法,试验其方法的优劣性。

4、行动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班进行情境导入策略尝试,对于过时的情境导入策略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导入方式,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

5、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及时评价总结《初中数学课程的情境导入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确定研究方向后,通过检索期刊索引、网络查阅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收集 2 相关方面的论文、文章资料及相关专著,从文献中力求了解前人对这方面问题的观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角度。并认真研读了《标准》、初中数学教科书及教参书,进一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下载了2006年至2012年这五年内关于“情境”和“初中数学”的文章55篇和硕士论文12篇,对其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对教师的问卷,通过施以“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对情境、情境导入的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仅关注新课引入阶段)的基本状况(意识、目的、能力及存在哪些困惑)。

三、研究成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常见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2、最近发展区策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 3 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准备“最近发展区”,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问题驱动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

(a)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b)边长是16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c)边长是2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20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4、动手操作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5、引疑激趣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疑激趣的情境:双休日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欢欢和他的父母正在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划船赏景。忽然间,天色逐渐阴暗下来,仅仅过了3到5分钟,好象变成了黄昏,岸边的街灯、车灯清晰可见,把不明真相的欢欢吓地不知所措,嚷着快回家。大约又过了3到5分钟,天色又逐渐明亮起来了……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等学生们交流回答后,老师予以肯定。这就是天文学上常见的“日食”现象,为了解开“日食”现象之谜,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悬念式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方差这节课的引入,可以创设悬念式的情境。

给出问题: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分歧就大了,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象炸开的锅,热闹非凡,而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7、因势利导策略

数学知识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因此有些知识的导入就可采用先复习旧知识,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一些条件,就可以因势利导,自然地得出新的 5 结论。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8、温故知新策略

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很多的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例如:二次根式其实就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所以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就可以从复习近平方根及算数平方根来引人新课。

9、数学故事导入策略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又特别是出现有关中国的,除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外,还能从中对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10、新旧知识类比策略

引入新课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问题:有人问毕达哥拉斯先生:在您上数学课的时候,听课的学生中有1/2 在学数学,1/4在听音乐,1/7在打瞌睡,此外,还有3人一直在讲话。请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文字出自《希腊文集》),从同学们的解法中看到,解应用题的方法有算术法和列方程法,比较算术法与列 6 方程法,列方程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应用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学生爱思、会思、善思、乐思,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导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3、学生思维多样性得到训练,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景导入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锻炼。我们发现: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几点反思

首先,情境是唤醒学生体验的前提,教师们在这方面也花了许多心思,可总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感觉部分学生难进入情境。是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措施不恰当?还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差距太大?通过课题成员多次观察和实践研究表明,多数教师“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设计”、“重 7 知识点分析,缺学生分析”、“重整体推进,轻分层引导”。

其次,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群体中共享性经验缺乏,同一个地区这类活动集体性经验分享活动明显不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个体“穷思苦想”,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最后,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中温故了部分学习理论,撰写了部分学习笔记,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由于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不够,也会导致情景导入生搬硬套,课堂冷场,效果不佳,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学文化积累?这也是我们课题关注的问题。

小结:本课题周期短,无经费扶持,课题成员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情景导入的新方法,及时更新备课教案;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特性的研究,实施分层因材施教;譬如增设数学史的选读,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琴.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08)

[2] 傅海华.浅谈如何创设情境学习数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3)

[3] 孙爱慧.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9,(12)

[4] 缪瑞芳.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2)

[5] 汪昌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之我见[J].铜陵学院学报 , 2001,(03)

[6] 叶剑.创设情境指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3,(10)

[7] 曹火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1)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有益于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导入,浅谈几点本人的认知如下:

一、课堂导入的功能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教师远景规划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课始的标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4)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二、具体的导入例子

1、生活实际事例导入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

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事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对数概念的导入

铃声刚落,一位教师面带微笑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政府在1980年提出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因此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⒎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增长率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本节课我就来和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实例导入很容易牵动学生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又急于解决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数学史实导入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数学史有关,因此,在讲这些知识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史实,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3、根据“活动的数学观”进行设计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与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都提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教活动的数学,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

性的外显性实验活动来导入, 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形成感知动作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 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种通过演示进行观察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的导入方法,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 = x 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数学内涵丰富。

4、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根据“建构的学习观”进行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如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的知识, 并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6、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问学生:“这个圆环面积多大?”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

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这是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来导入。又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在引进新课时,可先提问:“具有什么特征的方程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在学生的多种回答

中,教师可提炼出正确答案,从而顺利导人新课。再如, 由旁敲侧击地问:“做一锅汤, 要知道汤的味道好不好, 怎么办呢?”来引入用样本估计总体也是很好的设计。

7、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注意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8、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注意事项: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9、类比导入

g·波利亚说:“类比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取之不竭的泉源。”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 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中,它们是最不容忽视的”。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如果在教学分式时, 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导入技能应注意时间合理、目的明确、富有启发性等问题。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设计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另外,预设的导入方案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实际效果。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策略、模式及作用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下载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 刘拴定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该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数学学......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宫小崔永生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各种意境......

    中学音乐课堂情境导入法

    中学音乐课堂情境导入法 王小超 摘要: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好的音乐导入方法是音乐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好的教学导入方法也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重要环节。掌握好音乐课的导入方......

    数学课堂导入的情景模式设计

    数学课堂导入的情景模式设计 1. 引言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是一节课的关键部分,它为整节课的气氛奠定了一种基调,或民主的,或热烈的,或自由的,或......

    高中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设计(大全)

    篇一: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龙源期刊网 .cn 论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作者:陈毅鹏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3期 摘 要: 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的基础课程之......

    《《詹天佑》》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情景境导入设计 王祥尧 [设计特点] 积极营造说话、读文、习作的良好氛围,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说的情境,充......

    《称赞》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称赞》所在的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 话故事:小獾在小刺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无棣 朱希村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行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即指在新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