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 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探索圆面积公式时:

1、师:刚才,我们根据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进行了估算。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个圆形纸片可以剪开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可生活中绝大多数圆形物品的表面并没有像这样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如何求一个任意圆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用把圆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来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课题: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其分别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张圆形纸片,老师已经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了16份和32份,请小组同学把它剪开,然后用胶水分别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拼出的近似长方形。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并标出长方形的长(C)和宽(r)。

师:好,哪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拼得的近似长方形? 学生展示拼得的近似长方形,教师将其贴在黑板上。师:现在老师用课件演示一下剪拼的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

4、先让学生观察拼出的两个近似长方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并形成共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观察拼出的这两个近似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把圆平均分成32份后拼成的图形比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圆平均分成更多的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会怎样?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师: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同意。

5.提出:拼出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清楚后,鼓励学生试着总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我也同意,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拼出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生1: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生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生3:拼出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

师:现在,我们用C表示圆的周长,长方形的长就用 表示,长方形的宽用r表示(边说边在圆上标出来),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试一试!(学生自主推导)。

6、交流学生总结的公式,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讲解并推导出S=πr²。

师:谁能完整的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总结出的圆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因为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拼成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 ²

教师随机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一半 ×r 师: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等于2πr,所以,圆的面积公式中的C可以用2πr代替,得出: =πr ²

边说边完成板书:

圆的面积= =πrr=πr ²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通过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总结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生:S=πr ² 师:我们已经总结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那大家说一说知道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呢?

生:只要知道了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了。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而且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苏联心理学家从 20 年代起就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 Α.Н.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 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大致可以分为 : 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②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③从事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需要研究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张奠宙、赵小平)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施

数学活动有在一堂数学课中的数学活动,又有需要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说话。通过让学生说,调动学生的经验。用熟悉的来认识新面孔,让学生产生原来就是“他”之感。

如在《年、月、日》教学中,吴正宪 老师关注将学生的经验对接到数学学习中来,师生对话中学生述说着自己曾经经历过的 1 年、1 月、1 日。

师 :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怎么规定的?(演示三球仪说明)

师: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吗?

生 1 :今年过春节放花炮到明年再过春节放火炮就是一年。

生 2 : 今年 5 月 7 日是我生日再到明年的 5 月 7 日,我长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

生 3 :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

生 4 : 今天早上 8 点钟上数学课到明天早上 8 点钟在上数学课就是一天。

„„

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生活得经历,初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时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自主提取,形成一个个鲜活的一年、一月、一日的经验。

在《认识时和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感受 1 时的长度时,说:时针从 1 走到 2,表示走了多长时间?从 3 走到 4 呢?学生知道是 1 小时。教师接着问:你知道 1 时有多长吗?这样一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经验。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兴致勃勃地叙说: 节课再加两个课间是 1 小时;

春游时开车从学校到长城大约 1 小时;

四集喜洋洋动画片的长度大约是 1 小时;

课后班的游泳时间是 1 小时„„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愈发亲切地认识着 1 时。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 1 万有多大;在《吨的认识》中教师让学生说说 1 吨有多重„„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学生调动着自己的经验,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经验;不仅有事件形象的经验,还有思维经验。在调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进行着整合,将自己的经验与新学习的内容整合起来,更为丰满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对话。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 “ 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正反观点双方通过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得学生给学生搭台阶,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上到高处。而不是老师直接把学生搬到高处,或者把高处的东西直接搬给学生。

在《分数、小数互化》一课(《 将“辩论”引入数学课堂》,李芬)中,学生对于“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 2 和 5 以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中的“最简”两字存有异议。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论”的活动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如果它不是最简分数,那么它的分母中可能会含有其它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正方紧紧抓住“最简分数”这个关键词。

反方立即反驳:“比如 3/6,它的分母中含有其它质因数了,但它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该怎么解释?”反方巧妙地以具体数据为突破口,举了一个反例出来,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

一个回合下来,未见胜负,于是进入下一轮。这次先有反方发言:“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只要它的分母中除了 2 和 5 以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局势似乎已经明朗,但正方依然提出了问题:“既然加不加最简无所谓,那么为什么还要加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课堂真似波涛起伏!学生才是真正的水手和弄潮儿。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除了 2 和 5 之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中含有 2 和 5 以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化成最简分数之后才能判断。所以“最简”两字不能少。学生不仅理解了“最简”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象 12/32 这样不是最简的分数,不必化简,就可以依据 32 不含有 2 和 5 以外的质因数而判断它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否应该有“最简”这件事,不是教师搬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之间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

(2)比赛。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正宪 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进行拍球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尝试着建立比赛规则,是全上比总数呢,还是上一个人呢?先上一个人,比赛之后,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又决定各派 4 个人比总数!女生组输了以后,吴 老师加入女生队,使得女生队获胜。女生们脸上露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 个人,快乐队是 5 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吴 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学生发现用平均数更公平。

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活动,亲身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表演。通过直观表演,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可使得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

(1)模拟操作。

《相遇问题》一课中,吴正宪 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的形式理解概念。学生不明白路程,但学生能够通过学具的“行驶”看到路程;学生不明白相遇,但学生经历过“相遇”。运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上《行程问题》一课时,吴 老师用课桌当桥,拿铅笔盒当车,现场演示“车”通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行程问题”的经验。

一次上《相遇问题》一课时,吴 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相遇”,两人走着走着走近了,不走了。她一手拉一个让他俩碰了一下,笑着说:“这才是相遇呢,中间还有距离能算相遇吗?”全班同学都笑了。她接着又请同学继续表演“相对”、“同时”、“相向”,同学们都争着表演,争着说。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模拟操作,吴 老师引发学生对其中“路程”、“相遇”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经验,使得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学活动,刘翔跑步成绩要受风速的影响,让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刘翔,一位扮演风。当顺风的时候,“风”推着“刘翔”向前跑;当逆风的时候,“风”阻碍着“刘翔”的前行。

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直观思考问题。如果我是反方向的风,我该怎样做呢?做出来的时候,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更透彻了,对概念更清晰了。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理解得好。

① 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箱》一课中,一家纸箱厂要设计牛奶包装箱,问学生如果你是牛奶厂的经理,你希望怎样设计呢?如果你是纸箱厂的设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该怎样设计呢?让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进入到问题的内部,而非浮于表面。

在《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要帮公路局的张局长统计一个路口各种车辆的车流量情况,怎样统计呢?学生进入角色,要帮助张局长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到受到信任给别人帮忙的角色,有了使命感,更专心地迎接挑战,完成任务。

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老师安排了在商店购物的实践活动。请组长担任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他学生当顾客。一年级的小学生进入角色,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运用着数学知识。

② 虚拟角色扮演。

在一年级的《比较》一课的说课中,赵雪丽 老师设计了拔河比赛的数学活动。

导语:黄蓝两队要进行拔河比赛,现在要从咱们同学们当中选出两队的队长,谁愿意来?

(师提供黄、蓝队员贴纸,黄队 9 人,蓝队 7 人)

设问:假设这些就是可供你们分配的队员,你准备怎么派人?为什么这么派人?

预设: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其中一个队长选派一名选手,另一个队长也会选派一名选手„„体会每次都相等。

结果:黄队 7 人,蓝队 7 人时,黄队还剩 2 人

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不派?为什么?

预设生:

情况一:不派,因为再派上去人数就不一样了。而现在两队都是 7 人,一样多,才公平。

情况二:如果说派的话,蓝队就会不服气,说这样比就不公平了,要么蓝队加 2 人,要么黄队少人,变成和蓝队同样多。

让学生在拔河比赛选派人的过程中,对看不清楚的数量进行操作,体会同样多,情境虽然是不相等的数量,但是由于学生关注的是公平,更容易强烈地感受同样多。这个情境“拉长”与“放大”了“一一对应”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是隐性的、有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 老师(《浅谈角色扮演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朱玲)在教学“除法的认识”时,让学生扮演“孙悟空”,来把 8 只桃平均分给小猴,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在教学“时,分,秒”时,让学生扮演小闹钟来介绍自己,强化学生对钟面的认识;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扮演小狗、小猫和小猴来排队,从而形成分类整理的观念。

③ 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进入角色扮演数学对象,可以演数、图形、运算符号等等。比如在刚认识“>”和“<”时,朱玲 老师请学生张开手臂来扮演“>”和“<”,并要求一边表演一边自我介绍:我是“>”,我有张开的嘴巴朝前,尖尖的屁股朝后,排在我前面的数比较大,排在我后面的数比较小。再请两个同学分别两个不同的数,选择正确的位置排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一下子就接纳了“>”这一数学符号,并将它的形象和作用深深烙进了脑海中。.操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思考就有了载体。

(1)摆一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摆学具的过程,也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倍的认识》一课中,很多教师采用让学生摆学具的方式,1 只猴子的 4 个桃子用 4 个圆片来代表,3 只猴子的桃子是多少呢?怎样表示呢?有的学生摆了一排共 12 个;有的学生也是摆了一排,但每 4 个之间有空隙;有的学生干脆摆了 3 排,每排 4 个。在摆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生花,出现各自的摆放方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

曾有日本老师来北京上过《面积》一课,课的内容是面积,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用学具摆图形的方式比较两块“土地”的大小。学具是木块做的不同颜色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看上去好像离面积有点远,但学生乐在其中。密铺之后,当比较两块地的大小时,学生开始用到了等量代换。原来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2 倍,梯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3 倍,六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6 倍„„学生从两块地里各拿走两个平行四边形、左边地里拿走一个梯形右边地里拿走 1 个平行四边形和 1 个三角形„„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案出现。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之中,表面上收获着等量代换、收获着密铺,更重要的是在收获着对面积的认识。

(2)量一量。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刘征 老师关注让学生在度量中学面积。两个不能一眼分出大小的长方形,可以通过手绢来量图形的大小,但要用同样大小的手绢才行,用标准的毯子更好,逐步引向面积单位来量图形的大小。顺着面积单位产生之路,沿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不是直接把面积单位告诉学生,而是后退,在度量方法的选择中建立面积概念。

(3)拼一拼。

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中,孙贵合 老师给学生 16 厘米 长的纸条,让学生将纸条剪成三条边围成或围不成三角形。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行动着,其实也在思考着。活动之 后 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总和都是 16 厘米,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就不行呢?基于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汇报交流中学生逐渐认识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长、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摆长方体。学具是小棒和磁珠,小棒可以用来做棱、磁珠可以用来做顶点。有的小组取小棒时取了 6 根 4 厘米 的,4 根 7 厘米 的,2 根 8 厘米 的,结果怎么拼也拼不成长方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4 根是一组,每组的要一样长,需要 3 组。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正方体的认识益发深入。

(4)画一画。

《 6 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上课之前就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利用点子图来证明几句口诀的正确性。

在《相交与平行》中很多教师设计让学生画平行线的活动。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尝试将轴对称图形补画完整。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让学生画各种数量关系图解决问题。

(5)做一做。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很多学具,点阵图、方格纸、钉子板、橡皮筋、剪刀、不规则的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长、正方形。

在认识《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制作年历卡,在钟表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作表盘,在 24 时计时法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制作表盘,这时有很多同学制作的表盘有里外两圈读数,一一对应写在表盘上。活动完成了,学生好像兴致勃勃地做了个游戏,这时数学内容也掌握了,而且掌握得很好。.活动的整合

(1)几种方式的数学活动整合起来运用。在一节数学课中,往往是几种数学活动整合起来开展的。在活动设计时既考虑到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又考虑到活动的暗线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质数与合数》一课中,李宁 老师组织两次活动,让学生摆长方形或正方形首先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活动,在摆的过程中还让小组之间竞赛,希望他们设计的方案更多,并在学生活动之后开展二次活动,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小组选一个数来研究,使得学生在数学活动之中对质数与合数的认识越来越指向问题的本质。

课例描述:

老师说他为每组都准备了一些小方块,问学生能用上所有的小方块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并让学生比一比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多,将设计好的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记 录 单

总块数

每行的块数

行数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学生想到方案的多少可能与总块数的大小、是奇数还是偶数或总块数的因数个数有关。老师问:“那么方案的多少到底与谁有关呢?刚才老师提供的学具不公平,如果让同学自己选你们愿意吗? ”又开始第二次活动,老师呈现提供的块数 46、25、59、32、36、51,让学生仔细想一想,也可以和同组的同学商量一下,想好了就快来拿。老师安排学生汇报时尽量从选错或想换的组入手,排除多少和奇、偶的影响。老师问学生,通过刚才的研究对于刚才的三种观点,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因数个数才是影响方案多少的决定性因素。

(2)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整合多种活动。课堂上的 40 分钟可以设计小的数学活动,还可以设计大一些的数学活动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完成。如在教学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李思老师给学生安排数学活动。让学生写一则数学日记:选择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长度单位,写一写。或是写一则观察日记,做黄豆发芽实验,记录每天发芽芽苗生长的情况。学生好像在每天看着黄豆的生长,在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在运用着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史宁中 教授说,中国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

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养;

其二,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

其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以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希望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促进数学教学的前行。http://fu.jieri3.com

第三篇: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育必须朝着适应未来的方向进行深刻的变革。自2001年9月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的课堂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初见端倪。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

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第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长期以来,教师们普遍认为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事实证明,理论必须与实践不断结合才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同样,也只有经常性地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才能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套《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正是积极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课程的推进既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应看到,它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好机遇。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还必须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谙熟他们的需求,掌握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在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老人老得还快的大变革时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不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因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圳市南山区正是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知识的建构过程,如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这套丛书中的教学设计虽然侧重活动性,但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力图向人们反映一种理念:只有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心得体会

三道镇新民学校 刘国伟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鲁迅小学 冯木兰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在今天,数学已经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成为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培养 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它的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教育转到素质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学生只有主动地寻求数学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事实上,对学生来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使所学知识更能一体化。所以,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数学教学的理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讲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周率,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圆:一个一元的硬币、一个自己剪的圆、一个圆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来理解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倍数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圆周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讨、自己参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中要采撷生活实例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涵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许多 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很好的素材。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应用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在应用题教学中,若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到课堂中来,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与其说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再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就是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作用。其实不仅应用题可以创设情境,数的认识、几何知识等也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类似的场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有一定数量的钱去购物,营业员找钱,其他同学生判断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3、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

4、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实习期间我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第九册“实际测理”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他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但那位教师并未满足,他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研修心得

作者:赵晓斌 时间:2012-08-01 16:00:59 通过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主要表现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真正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1.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2.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在解决问题。3.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应是教师直接点拨,应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学习心得

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数学活动、简单地讲,首先是活动,而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实施数学活动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明白了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而且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活动。

2、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施

数学活动在一堂数学课中的数学活动,又有需要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

1、说话。

2、对话。

3、表演。

4、操作。

5、活动的整合。

总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的知识应该是最牢固的,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自己的直接经验,这样使学生今后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才能有所发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数学活动,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我的课堂。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

    小学数学兴趣活动教学设计

    数学兴趣活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奥数“盈亏问题”(二)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盈亏问题”这一类应用题的解法。强化通过列表解题的方法,灵活运用“盈亏总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 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 教学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2、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2、3、5的倍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