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后进生得到更好的转化,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
2Q56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除了百分之一二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后进生的产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些学生数学差,较难辅导,从而产生了后进生。数学后进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缺乏学习兴趣,厌恶数学学习;第二,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效率低;第三,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差,解题无从下手;第四,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第五,常常受到教师的冷落和同学的鄙视,自信心不强,自暴自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转化“后进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转化后进生,必须转化后进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几方面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首先是充分关注。在后进生的心目中,老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尽全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关注。后进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班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一味的施加压力,只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背上沉重的负担,与老师心灵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柔弱的幼苗对老师的肯定和鼓舞尤为渴望,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也能使他们感受到“久旱逢甘露”的淋漓畅快。因此,平日里可努力搜寻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2)其次是积极互动。良性的互动是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离不开积极有效的互动。关注后进生的兴趣爱好,后进生中最新流行什么玩具、游戏,他们最近都爱看什么书籍,教师若能做到然于心,与后进生沟通起来就有共同话题。有时间的话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阳关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起跳长绳,与学生一起来一场球赛,给下棋的学生当裁判等等。在频繁的互动交流中,后进生逐渐把老师当成了他们亲切的大朋友,师生感情也日益深厚。
二、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动力。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内驱力,就会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热情去学好一样东西。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师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并非所有的后进生都智力差,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智力并不亚于优等生,只不过他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聪明才智的发挥;恰恰相反有些优等生的智力低于后进生,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浓厚的兴趣,坚强的信念,弥补了自己智力上的不足。而有些后进生的心里素质差,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更没有长远的目标,所以不能形成学习动机,表现为对学习不负责任,对作业马虎了事,虽然有时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怕苦怕累怕麻烦,导致缺乏兴趣、不想学、不愿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对“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例如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讲一个有趣的典故,或采用直观教具及其它教学手段,以便增强直观性、趣味性,降低难度。例如教学“小数点移动规律”时可以用孙悟空打妖怪时金箍棒变化的故事来引入;对于某些难点,可以先浅后深,层层推进;对于某些重点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展示并锻炼后进生思维的灵活与逻辑的严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从它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分析。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后进生在主观上产生学习的愿望,真正实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设计有效的作业任务
新课程改革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后进生之所以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是因为教师平时所布置的作业往往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该群体的学生在经历屡次失败后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还可能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后进生”开始时可选基础题来做,慢慢地,他们有进步了,再适当提高要求,并且不断鼓励他们。后进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将逐渐消除他们心理上对数学的紧张情绪,轻松的参加数学学习。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布置得好、有趣、多样化,后进生做起来热情就高涨。同时在家中练习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为后进生展示自己,家长了解孩子提供舞台。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让后进生与家长互动,孩子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家长根据这个分数说出一个和它大小相等的数,让孩子判断对错,或家长说一个分数,孩子说出一个与之相等的分数。像这些趣味性的家庭作业,提高了后进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共建和谐的家校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如果发现孩子考试分数比较低,便总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长期的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养成了孩子自私、独断专横的性格,一旦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从而导致学习下降。所以说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同时建立家校通信网络(利用校讯 通)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生有进步了及时报给家长,给家长和学生以鼓励。学生出现波动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家长们也能主动打来电话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同心协力,相信后进生的转变会有一定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重要、更光荣、更有价值。”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高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认真细致耐心的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爱心和耐心,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春荔 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曹泽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措施》.小学数学教育,2008:7-8
[4] 李鹏.《数学学习中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工作单位:温岭市大溪镇第二小学
作者:李小慧
联系电话 :***总字数:3326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小学数学是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大意为,数学更多地用于生活,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学习数学,并能够用数学去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发展态势,对学生影响巨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而学生就好比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这已经成为成功地实现教学目的关健。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通俗明白地讲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的时候。”根据这样的教育原理,新课伊始,必须让学生在认识上、感情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诱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把学生引入愉快、乐学的心理环境中去。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把上一课《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三角形先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课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精神大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只要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立即把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信不信?谁来试一试?”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总想难住老师,可是老师应答如流,学生大为惊讶:怎么回事?老师太神了,这里面肯定有绝招。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笔者马上进行这样的引导:“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神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由于好奇与感兴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迫切渴求知识的情绪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有着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果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他们就敢说愿问,不断增强求知欲望,积极思维,不懈地探索新知识,并能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时,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结果不变”后再向学生质疑:“如果是三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按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四个数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践,几分钟后许多学生回答“能”。这时笔者找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自己的举例:
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20+35)×5=15×5+20×5+35×5
另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5+4+6)×8=15×8+5×8+4×8+6×8
大家一起计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证明了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正当大家为自己的发现兴高采烈时,一个平时就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还发现另一种题的形式也能用这种方法,比如(75-25)×4=75×4-25×4”。笔者表扬了他肯动脑筋后和大家一起计算这道题,结果真的一样。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此时此刻,学生尝到自己创新思维的成果,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展示儿童思维的舞台,为人师者绝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要抓住儿童好奇心、上进心强,喜欢竞争,喜欢别人特别是老师赞扬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不仅要从语言上给予肯定、表扬,也要结合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会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当学生对有些问题有疑惑、有分歧、有争论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所以应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都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儿童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引入新课,之后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在所有教法中,游戏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好方法。游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游戏活动,以游戏为载体,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活动的材料很多,比如玩数学棋(九宫格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数字游戏等。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平均分成四组开展投篮比赛,让学生观察记录投中的个数,并判断哪组获胜并说说你裁决的理由。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食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倾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从而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善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无穷的学习动力,常常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①刘意竹、张卫国主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②肖敏《师心流霞》,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③ 百度百科网《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④张启航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山西教育报刊社,2007年第6期。
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⑥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①利用好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②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迎接新知识。③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④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⑤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等等。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集信息,启动问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中,对数学信息只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特别让学生注意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直观操作,梳理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内容。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
安徽省蒙城县城关七小 李彪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开展数学活动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功能 德育素材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应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1.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可以合理利用。其中的有些知识,既可以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一次,我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教室门口到处都是纸屑。我什么都没说,弯下腰开始捡起来。慢慢,孩子们聚拢来,一起拾。我接着上课,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2.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上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三、以教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设身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过于抽象,起不到多大作用。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又便于德育渗透。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既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一举两得。
四、以践为途,开展数学活动的德育教育
任何学科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数学也是。可以说,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互惠双赢。
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让同学设想全国、全球每年所有垃圾袋的数量,那可是个天文数字。这时,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潜移默化进行了德育教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通联:(233500)安徽省蒙城县城关七小李彪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