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弹性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弹性
当今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因此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学的设计要有弹性,应遵循弹性原则,少干扰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他们更多的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以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的弹性原则即切实认识并重视学生的实际基础存在的个别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使用、学习水平的评价等方面,都给不同的学生留有空间,包括质的空间和量的空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发展。使得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情感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弹性
实施弹性化的教学目标是落实“面向全体”的有效措施。应改变以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为以个体学习成功的教学目标。而且,允许个体成功的内容、程度有所不同。成功的内容包括:学习数学的情感、对数学的体验以及认知方面的成果。如,在计算教学中提出的目标不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达到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过程;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能够用生活语言、描述性的语言简单地叙述计算过程;能够计算但不善表达的学生要模仿着其他学生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弹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材是相对统一的、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而对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体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和他们相适应。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权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的空间。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进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内容的弹性对学生来说,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教材的安排是两个小朋友按不同的方法数糖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新课前已经能够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安排。
师问:谁能用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20?
谁能从1数到100?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数出来吗?
这样的安排考虑了学生的已有水平,适应了学生的表现欲,变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为适应学生发展的主动学,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之产生成功的自豪感。而且通过学生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数以及仍然用这些方法数小棒,让学生充分体验,这样就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同时,教师对用哪种方法更好,不做规定,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弹性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既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只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变为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方法又处在一个变量地位,所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中产生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即“以内容定法,以学生定法,以过程情境定法和变法。”教师应该深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应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和途径。所以,教师应不只是考虑到某些学生,而是要考虑到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喜悦、获得成功。这就取决于教师选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既取决于教师的讲解和组织、更取决于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水平。
如小学一年级教学“量长度”一节时,通过学生充分观察、操作以后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原以为学生会说“1米=100厘米”,而一个学生却说“1米比1厘米多得多”。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他用上我们刚学到的„多得多‟的知识,你们看,多好呀!”。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再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安排了让学生跟着录像到“超市购物”的环节,最后定格:9种货物的图象和单价。这时教师提出:买两样需要的商品,其中有一种商品买两个以上,想一想应该付多少钱?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想好之后,说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语言描述、还要动笔写一写。从讨论中意识到我们都是先计算买几个的同样商品,从而得出有乘有加,先算乘法的道理。紧接着,教师又提出,如果有20元钱,买3罐糖果(每罐6元),钱够吗?学生的想法很多:①6×3=18(元)20-18=2(元)②20-6×3=2(元)③20†6=3……2④ 6×()<20,学生通过不同的路径解决了问题。所以,教师要相信、发现、开发学生的潜能,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弹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往往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运用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探索的空间、创造的余地。
1.教师创设氛围,提供情境,使他们不同程度的对数学产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如在教学第二册“量长度”一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教师给学生量身高、妈妈给孩子量身长、工人叔叔量玻璃等几张照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量长度并迫切地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不同程度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请你们用最少的纸将“舒肤佳”香皂盒包上一层纸,想办法算一算用了多少纸?学生共用了16分钟的时间,相当于一节课的2/5的时间进行剪、折、叠、画、量等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获得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认识了表面积,知道平面展开图的样子、更意识到二维和三维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活动,花费的时间再长,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时间,不但能使学生体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动手和实践获得实际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练习的设计要灵活,做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开启智慧、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风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既要发挥练习的强化、巩固、训练功能,更要发挥练习的探索、创造功能。关注每个人,让他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自由地发展。
例如,在巩固练习时,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对一些星号题可让中、上学生做,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平时练习的设计要灵活,练习量的设计也要灵活。如在写数字时,教师给出最低的要求,鼓励学生写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做可以提高质量,减轻过重负担,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精神。
另外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题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生认识了数字1~5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教师当火车头,后面跟着5名学生当车厢,每节车厢上没有车牌号。教师问大家,车头后面的一节车厢是几号车厢?大多数学生说是1号,个别学生说是5号。教师十分重视这个“与众不同”的意见,请他说明理由。然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拿着一张写着6号车厢的火车票,走下站台的时候,先看见了9号车厢,你能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6号车厢吗?学生借助刚才小游戏的经验展开了讨论。使学生充分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弹性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等。教学的组织应着眼于学生获取学习的多向交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教学结构,切实发挥各种学习方式之所长,使学生学会竞争和合作。但应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下的小组合作,同时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学生知道了不同的方法,使他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另外在合作的形式上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如按同质(水平相当的学生)或异质(水平不同的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难易分成2人、3人或4人组,进行互相探讨、交流,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给予点拨,但是,教师在这里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不是指挥者、裁判员。
六、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具有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信息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一定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恰当的配合,藉此来传递教学信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手段的优化。
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电脑动画:一只小老鼠背着一袋土豆向家奔跑,不慎袋子破了,掉了1个土豆,又掉了1个……教师提问:猜一猜小老鼠到家时,有几个土豆?(画面上写着“我背回7个土豆”)这段动画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家争着说可能剩下6个、5个、4个……还有的说:“一个也没丢,因为小老鼠发现袋子轻了,又捡回来了。”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得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是发散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讲得合理,都可以肯定。如教学6的加减法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到操场上捡6个石子,带进教室,学生感到奇怪,当他们坐到座位上时又发现每张桌子上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更是莫名其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教师提出游戏规则之后,学生开始往圈里掷石子,根据圈里圈外的石子数列出加减法算式。在这个环节采取动手操作要比用电脑演示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要恰当,真正达到教学手段的优化。
七、学习水平的评价具有弹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水平的评价具有弹性,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项、评价的标准多层、评价的方法多样、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过程多次。这样就使得在注重学生横向发展比较的同时,更注重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如每项测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决定所要测试内容的先后,允许测试不理想的学生要求复试,要求,在模糊鼓励的同时,清晰反映学生的特长。
总之,教学中的弹性是建立在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等原则的基础之上,要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小学数学是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大意为,数学更多地用于生活,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学习数学,并能够用数学去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发展态势,对学生影响巨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而学生就好比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这已经成为成功地实现教学目的关健。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通俗明白地讲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的时候。”根据这样的教育原理,新课伊始,必须让学生在认识上、感情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诱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把学生引入愉快、乐学的心理环境中去。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把上一课《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三角形先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课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精神大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只要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立即把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信不信?谁来试一试?”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总想难住老师,可是老师应答如流,学生大为惊讶:怎么回事?老师太神了,这里面肯定有绝招。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笔者马上进行这样的引导:“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神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由于好奇与感兴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迫切渴求知识的情绪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有着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果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他们就敢说愿问,不断增强求知欲望,积极思维,不懈地探索新知识,并能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时,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结果不变”后再向学生质疑:“如果是三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按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四个数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践,几分钟后许多学生回答“能”。这时笔者找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自己的举例:
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20+35)×5=15×5+20×5+35×5
另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5+4+6)×8=15×8+5×8+4×8+6×8
大家一起计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证明了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正当大家为自己的发现兴高采烈时,一个平时就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还发现另一种题的形式也能用这种方法,比如(75-25)×4=75×4-25×4”。笔者表扬了他肯动脑筋后和大家一起计算这道题,结果真的一样。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此时此刻,学生尝到自己创新思维的成果,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展示儿童思维的舞台,为人师者绝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要抓住儿童好奇心、上进心强,喜欢竞争,喜欢别人特别是老师赞扬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不仅要从语言上给予肯定、表扬,也要结合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会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当学生对有些问题有疑惑、有分歧、有争论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所以应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都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儿童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引入新课,之后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在所有教法中,游戏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好方法。游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游戏活动,以游戏为载体,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活动的材料很多,比如玩数学棋(九宫格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数字游戏等。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平均分成四组开展投篮比赛,让学生观察记录投中的个数,并判断哪组获胜并说说你裁决的理由。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食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倾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从而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善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无穷的学习动力,常常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①刘意竹、张卫国主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②肖敏《师心流霞》,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③ 百度百科网《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④张启航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山西教育报刊社,2007年第6期。
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⑥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后进生得到更好的转化,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
2Q56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除了百分之一二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后进生的产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些学生数学差,较难辅导,从而产生了后进生。数学后进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缺乏学习兴趣,厌恶数学学习;第二,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效率低;第三,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差,解题无从下手;第四,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第五,常常受到教师的冷落和同学的鄙视,自信心不强,自暴自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转化“后进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转化后进生,必须转化后进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几方面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首先是充分关注。在后进生的心目中,老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尽全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关注。后进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班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一味的施加压力,只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背上沉重的负担,与老师心灵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柔弱的幼苗对老师的肯定和鼓舞尤为渴望,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也能使他们感受到“久旱逢甘露”的淋漓畅快。因此,平日里可努力搜寻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2)其次是积极互动。良性的互动是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离不开积极有效的互动。关注后进生的兴趣爱好,后进生中最新流行什么玩具、游戏,他们最近都爱看什么书籍,教师若能做到然于心,与后进生沟通起来就有共同话题。有时间的话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阳关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起跳长绳,与学生一起来一场球赛,给下棋的学生当裁判等等。在频繁的互动交流中,后进生逐渐把老师当成了他们亲切的大朋友,师生感情也日益深厚。
二、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动力。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内驱力,就会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热情去学好一样东西。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师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并非所有的后进生都智力差,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智力并不亚于优等生,只不过他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聪明才智的发挥;恰恰相反有些优等生的智力低于后进生,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浓厚的兴趣,坚强的信念,弥补了自己智力上的不足。而有些后进生的心里素质差,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更没有长远的目标,所以不能形成学习动机,表现为对学习不负责任,对作业马虎了事,虽然有时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怕苦怕累怕麻烦,导致缺乏兴趣、不想学、不愿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对“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例如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讲一个有趣的典故,或采用直观教具及其它教学手段,以便增强直观性、趣味性,降低难度。例如教学“小数点移动规律”时可以用孙悟空打妖怪时金箍棒变化的故事来引入;对于某些难点,可以先浅后深,层层推进;对于某些重点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展示并锻炼后进生思维的灵活与逻辑的严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从它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分析。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后进生在主观上产生学习的愿望,真正实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设计有效的作业任务
新课程改革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后进生之所以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是因为教师平时所布置的作业往往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该群体的学生在经历屡次失败后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还可能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后进生”开始时可选基础题来做,慢慢地,他们有进步了,再适当提高要求,并且不断鼓励他们。后进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将逐渐消除他们心理上对数学的紧张情绪,轻松的参加数学学习。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布置得好、有趣、多样化,后进生做起来热情就高涨。同时在家中练习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为后进生展示自己,家长了解孩子提供舞台。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让后进生与家长互动,孩子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家长根据这个分数说出一个和它大小相等的数,让孩子判断对错,或家长说一个分数,孩子说出一个与之相等的分数。像这些趣味性的家庭作业,提高了后进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共建和谐的家校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如果发现孩子考试分数比较低,便总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长期的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养成了孩子自私、独断专横的性格,一旦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从而导致学习下降。所以说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同时建立家校通信网络(利用校讯 通)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生有进步了及时报给家长,给家长和学生以鼓励。学生出现波动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起想办法。久而久之家长们也能主动打来电话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同心协力,相信后进生的转变会有一定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重要、更光荣、更有价值。”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高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认真细致耐心的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爱心和耐心,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春荔 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曹泽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措施》.小学数学教育,2008:7-8
[4] 李鹏.《数学学习中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工作单位:温岭市大溪镇第二小学
作者:李小慧
联系电话 :***总字数:3326
第五篇:小学弹性离校
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方案
一、工作宗旨
为解决部分学生家长难以按时接孩子的问题,我校决定全面实施“弹性离校”工作,为其提供延时照顾服务,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依据教育局《关于全面实施小学“弹性离校”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永丰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方案。
二、组织机构
成立弹性离校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 成员:全体教师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公益性原则。此项工作为公益性,不以任何形式向家长收取费用。
2、坚持自主性原则。此项工作为一项具有选择性的教育服务,坚持学生自愿、家庭申请为前提,不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强制学生参加。
3、坚持规范性原则。在实施过程根据学生、家长需求和学校实际条件,对活动进行合理设计、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布置,各部门通力配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4、坚持多元性原则。学校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同时,发挥家长、社区志愿者、退协等社会力量参与该项工作,逐步形成学校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建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实施对象。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的小学生,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均可延时离校。学校应优先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以及残障学生、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对于确有困难的中高年级学生,学校提供延时照顾服务。
(二)实施时间。自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冬季上学时间段(每年11月1日至下的3月31日)托管结束时间为17点,非冬季上学时间段为17点半。
(三)组织方式。“弹性离校”期间,学校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合理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复习、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我校情况,学校以自管自办,具体工作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的组织模式。
五、工作安排
2月11日制定《“弹性离校”方案》 2月12日教师宣传 2月14日班主任会具体布置 2月15日宣传发动 2月16日申请表核查
2月17日确定弹性离校学生,安排地点、管理人员 2月20日正式实施
六、保障措施:
1、每天放学除保安以外,增设一名总护导老师协同安保,带班老师存留领导小组人员电话,出现问题及时联系。
2、严格执行“出入校人员登记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把校门关口。外来人员必须登记、并说明原因方能入校,学生提前离校必须家长取得联系后方能出校。
3、在活动过程中,要清点人数,当出现有学生未到场地时应及时通报当日互导领导并查明原因。
4、放学时要及时整队放学,队伍整齐有序,按时回家。家长接时请在校大门外有序等候;家长暂时未到的学生在传达室等候。
5、如遇安全事故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并与工作小组负责人员一同处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