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8)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游恒山记扩展资料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末江苏江阴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于南直隶江阴城南 两公里横渡河中流的马镇乡南阳歧村,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享年55岁。
徐霞客在幼小的儿童时代,就显示出聪明颖悟的天资,又由于优越的家庭读书环境,所以他很容易从书本上获得大量知识。每遇著名的诗文,他总是强记背诵,速度还很快呢!但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是各种当时视为不正规的闲书、奇书,特别对描写和探讨大自然方面的书最感兴趣。诸如古今史籍、舆国方志,山海国经等都是他的涉猎范围。徐霞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对天下名山大川的地理形势在青少年时就已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在阅读中,发现各类书籍之间有疏漏或错误的地方,于是萌发了游历山水的愿望。决心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天地间的各种奥秘,问奇于名山大川,并把游踪所至,如实纪录,欲开一代游记之先河。
徐霞客22岁那年,就辞别父母踏上远游的征途。
他的游踪相当广阔,北抵晋冀而览恒岳(今五台山);东达浙闽,渡海而登普陀;西南远骞滇西边陲;南及百粤(广东)而游罗浮。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余年。屐痕所至,达16个省区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遍及大半个中国。所游的名山,包括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黄山、武夷、庐山、嵩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恒山、衡山、九嶷等;所游的胜水,包括太湖、长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凡游踪所经的古洞、名刹、温泉、飞瀑、奇峰、深林、幽篁等灵境奇观,无不舍身而趋,饱览而归。他以惊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闻奇必探,见险必截”。
在他的旅途考察期间,不避风霜雨雪,不畏虎狼当道。他在攀登山崖时,不需有现成的途径;过河渡水时,不必找现成的渡口码头;遇到深洞低矮时,就卷曲起身躯模仿蛇身匍匐前进;遇到危峦绝壑时,学着猿猴的样子,以臂代步拉着古藤或绳索攀登。有时候,不巧跌落到山谷流水中,遍体鳞伤也不后悔,仍然勇气十足,奋发蹈厉,爬起来继续旅行。就这样,历时34年,几乎日日如此。在行旅中,还有5次碰到强盗,所带财物与行李被洗劫一空;4次断粮,饿着肚子,也都没有动摇他的考察决心,尽力完成预期的任务。
有一次,他在湖南境内,沿湘江旅行时,遇到一伙强盗,不仅抢走了他的钱物,还被凶狠地揍了一顿。与他同行的一名叫静闻的和尚,由于强盗的凶残,受伤而不幸去世。徐霞客在痛失良伴之际,曾作挽诗说:“西望有山共生死,东瞻无侣去来难。”表达了他仍要继续西行探胜的决心。当时,路上有朋友劝他暂时回家休息一阵子,不必再冒这种无谓的艰险。可是他坚定地回答说:“我不怕,即使不幸在旅途上牺牲了,就拿一把锄头,就地挖个坑,把我埋葬在那里就满足了。”仍然按照既定的方针前进。
当他进入西南山区以后,曾几次遇到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或无食盐的困境。他说:“这一点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个草堆让我躺下来休息,就心满意足了。”有时,行走在无人的山区里迷了路,同行者不知所措,而徐霞客始终乐观地开导他们说:“迷路有什么可怕?也不必懊悔,也许就在迷途上有新的发现。对于探幽凌险、披奇扶奥的旅行者来说,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三误三返也不必灰心丧气。”有时,碰巧真的在迷途中获得新发现或意外的收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甚至大喊起来:“值得!值得!”
虽然徐霞客白天多在山野间长途跋涉,身体已经极度疲劳,但到晚上住宿的时候,总是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如实地写在日记本上。即使有时找不到住处,露宿荒郊、寄身于草莽之间,也要燃起篝火或松明,在风吹摇曳的火光里,蛰伏在包袱上写他的日记。他就是凭着如此坚忍不拔的毅力,写下了独具一格的“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巨著,从他22岁开始,一直写到55岁因病返回家乡,是他历时34年的旅行记录。
这部著作的最初稿本共计240多万字,是徐霞客毕业心血的结晶,是他的意志与才华所融合而凝成的科学与文学的硕果。史夏隆评论说,这是徐霞客“一生心血,走笔成书”的杰作。但因300多年来辗转抄录,散失残缺,迄今仅存20卷,约计60万字,还能见到其宏博的内容。
虽然书名为游记,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家所写的游记,而是集地质、地理、水文、气候、植物以及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的科学内容与风土人情的巨著。其中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尤为珍贵,钱谦益曾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西方的地理学界对这部巨著曾赋予高度的评价,并在19世纪时即翻译过去,作为他们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文献。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第二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9)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精选
助学指要
这篇短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短文记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也隐约地显露了作者豁达的胸襟。文中写景简洁,但比喻贴切、准确,情与景自然融合。
学习本文,要默读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色,注意了解写作背景,从而理解作者的心情。
读读练练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藻荇()()松柏()
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下画线字词的意思。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怀民亦未寝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学常识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_____代文学家,号_________居士。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我们还学过苏轼的诗文:___________等。
二、整体理解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文中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分别是哪些?
三、课内语段阅读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1.在序号④后补出文中描写庭院月景的诗句,并作简要解释。
2.文章第①句点明了夜游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第③句写____________。全文仅80余字,先记游_________,次___________,后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中的景物特点,并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演练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③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④深了人意。余戏⑤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⑥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⑦洗笔泉,水极甘⑧,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⑨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⑩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察看。②[庞安常]人名。③[颖悟]聪颖,有悟性。④[辄]就。⑤[戏]开玩笑。⑥[异人]奇异的人。⑦[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逸少是他的字。⑧[甘]甜。⑨[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⑩[萧萧]风雨声。[子规]杜鹃鸟。[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其实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就像这流水也能向西流一样。
1.第一段交代了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暗示了游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写游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笔墨描写了这里的典型景物。
2.用“全石以为底”中的“以”和“为”的意义或用法推断下列加下画线字的意义或用法。
(1)以纸画字(2)以手为口
3.找出文中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
4.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得疾。
5.“君看流水尚能西”中的“君看”,与后面第30课中的“门前”不同,你知道为什么吗?
五、读后研习
课文的月夜之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以“月亮”为话题,写篇写景的短文。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第三篇:22、记承天寺夜游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给他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
1、学生朗读
2、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3、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4、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三、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2)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4)常人有何杂念?(追名逐利)
五、总结: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6)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景
人
苏轼
张怀民
情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