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

时间:2019-05-12 22:5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

第一篇: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

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

1、每位教师需要写两本笔记,共六方面的内容。

2、每本笔记的封皮上要写上这本笔记中所写的内容名,每本笔记的书写内容、顺序及次数如下: 第一本:教师职业理想(5次)

疑探教学(10次)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推进(5次)第二本: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习(5次)

教学设计(5次)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探索(6次)

3、在写每一方面内容的具体笔记前要按照次数、内容写一个学习计划,只写次数和内容,不写日期。

4、每位教师两本笔记写完后要用红格信纸写一份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5、每人两本笔记和一份学习心得请务必在下周末(9

月18日)前写完,上交到中心校。

备注:每一次的笔记内容应不少于两页,如果正面不够写就往背面写。

时间紧,各位领导、老师辛苦了!!

教师职业理想

一、教师职业理想的含义

定义:所谓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追求,也包括对做一个什么样理想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职业理想的作用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很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就失去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二)教师职业理想也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职业就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创造满足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体验着自身价值。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对社会、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具备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做一个有职业理想的教师

做有理想的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两大人际关系

1、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集合起来 教师在职业实践过程中用诸如“我要教育好我的学生,使他们将来成为科学家”、“我能成为教育家”等此类的职业理想要求自己,有利于内化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在的需要得以满足的价值选择,形成始终如一的职业行为。

2、要正确看待苦与乐

教师职业艰苦且清贫,但教师职业充实又幸福。有人认为,作为教师至少有三重收获: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可见,只要教师把这份平凡的工作看作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耐得住清贫,甘于奉献,就一定能够体会到为师的乐趣。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个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只有树立远大而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教学设计

定义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赖格卢特(Charles M.Reigeluth)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学习教练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特征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教学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

对各学科教案的设计,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

①教案中必须有:

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

②青年教师教案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教案要简洁(简洁不简单),但是不能少于A4纸2页。教案要保留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以备后期利用和检查。杜绝无教案上课,后补教案和不规范教案。

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③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拘于教案。

④设计教案目的是在上课时,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学生或是其他什么人看的。

但是,对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讨论研究的教案;对于教学领导检查教学要看的教案,对于教学设计大赛和评比的教案,对于选入《教学设计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对于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写成多种形式。既不要求个个都做成经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无谓劳动。教案可繁可简、可粗可细,但是都要认真地对待,最起码也要符合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基本原理与推进

素质教育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破解这一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就目前而言,我个人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型的实际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这应引起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

一、为何要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过程

1985年5月,中央就提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1994年8月中央第一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6月,2006年9月,2010年7月分别在不同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进入依法实施阶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可见中央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推进的力度。那么,素质教育主要内涵是什么?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专家、学者的看法,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九个方面的内容。⑴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2)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3)是现代教育,(4)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5)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6)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7)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8)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9)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理由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不花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同时当前教育还存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尤其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源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4、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举例:芬兰教育创造竞争力)。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增加综合国力的关键举措,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素质教育有效实施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进行大胆探索,创造出不少有益经验。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仍未真正破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影响素质教育难落实原因有以下几个:

1、社区竞争压力巨大。当前,我国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同时,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还是学历、成绩、名校,对很多人来讲,只有考个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这种压力必然驱动考试竞争不断升级。

2、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虽然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通过考高分拿到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

3、教育改革滞后掣肘。我们现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固守“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考试招生制度“唯分是举”, 以至于一些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转。另个,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人们普遍把升学作为成功成才、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把命运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寄托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也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个人实际感到的问题有4个。

一是社会和家庭阻力问题。社会、家长虽然认为素质教育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同时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可能影响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人生前途,与家庭现实利益相矛盾。因而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相当多的人持消极态度,对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却抱有很大期望。

二是高考压力问题。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承受的最大压力是高考升学问题,由于社会期望值相当高,多数人以高考升学情况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教育工作效果,使学校校长、教师和教育部门在这一问题都有如履薄冰之感,不敢有丝毫闪失。因此,虽然都认为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在实践工作中仍心存顾虑,不敢全力以赴。

三是条件无力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的,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还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另外,要落实好素质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中小学设备设施,提高装备水平。

四是理念乏力问题。部分基层素质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如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特长教育,甚至于个别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与高考升 学是完全对立的。因此组织基层干部教师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素质教育的理念,领会素质教育、掌握素质教育的内容,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仍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建议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增强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决心,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抓素质教育的顾虑和担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用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2、学校要凸现关键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要稳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考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增加综合素质评价。要加大高考改革力度,拓展高考自主命题,高校要探索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考生,把高考变为评价性考试,把录取权交给学校,学校的录取标准以高考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记录等综合考虑,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要突出调整考试内容,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实际,要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为考试而学”为“为选才而考”。要探索分类考试,“变格式化”为“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选择人才。要推行多元录取,变“独木桥”为“立交桥”。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小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同时积极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学生跻身大学校园提供更多机会。要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创新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3、家庭要起到基础作用。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不少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让我们学奥数,证书,上各种培训班等,成为应试考试教育的推手。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和扭曲,而很多家长或浑然不觉,或无可奈何,或跟风。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4、社会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要起到引领作用。要改进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践”的社会风气,社会需要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人们不再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赢得社会尊重,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归育人的本真。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给每个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亿万家庭一个幸福美好的希望,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自90年代起引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它是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 1.研学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研学案”必须是教师在理解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研学案”必须有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路径。因此,“研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研文本。“研学案”是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开端。

2.构建结构合理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以4人为最佳。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内的研讨学习,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设立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男女搭配,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3.科学设置学科座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课堂教学座位是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表现形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及其效果。可以采用“田字型组合”的座位,每个“田”字代表一个小组,四位小组成员分别坐在“田”字两侧,要求是正副组长对角线就座,学生朝向讲台就座。这种座位有利于学生小组集体意识的形成,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4.建立合作学习公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公约:①服从组长安排;②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③小组讨论时,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④服从组内大数人意见,个人意见保留,但应到课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换不同意见。做到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必须明确合作纪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 为了提高小组与合作的效率,小组正副组长的角色应是动态的。这将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过一段时间,小组内的正副组长的分工要进行交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因为小组内分工长期不变,参加交流合作的学生就会片面地落实到某一部分学生的身上,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差了。

6.掌握合作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小组合作的技能(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应具体地说明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并示范。具体要求①每位组员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小组讨论做贡献;②协助同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需要时能接受帮助;③互相尊重,当有不同的观点时,只发表观点,而不针对个人。从而增强合作意识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才有合作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使学生意识到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主动参与至小组合作活动中。合作技能的获得与掌握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进行,随着学生的熟练,再逐步扩大范围。

7.加强学习心理辅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同时也应该创造一个优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让优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因为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8.健全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反馈;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潜能;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这种评价符合时代的要求,吻合学生健康的、个性的发展需求,也是创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原则。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评价结果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要遵循小组规则,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激励功能。小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四个方面。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学习方式。经过一学期实践总结得到的优势如下:(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在当堂训练中反馈问题,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最终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差生不仅可以从优秀生那里得到帮助,同时也了解到其学习方式,使自己得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策略性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其学业成绩的进步,有力地防止了两极分化的恶化。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提升。学生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后,对学习的态度比以前更为积极主动,能从内心培养其对学习的重视,小组合作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等方面都很有帮助。(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改善。

疑探教学

一、定义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即“先疑后探,编题自练”。

二、教学环节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环节语言要简洁,有针对性,能最大的限度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时要力求简短,避免旁征博引。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看到课题质疑,语文学科可以结合文章主线,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数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解题方法,应用,数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学生初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浅显,很离谱,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但对有价值的问题大力赞扬,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真正的有价值。

(2)教师补充。

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应该先由学生提出,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归纳梳理成“自探提纲”。

(3)形成自探提纲。

自探提纲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过简单或过难都不可以。简单会让学生浪费时间,过难会打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学生“自探”。

“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这时教师要注意不打扰学生自学的思路,同时对没有自学的同学采取一些鼓励的方式。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 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同时要重点巡视中差生,可以拍拍肩、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但一般不宜同其商讨问题,以免影响其充分的自学。小组长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探可以在组内采取两人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如果两个人解决不了,然后再小组内共同解决。小组内如果还不能解决就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解决,如果班级的所有同学都不能解决则由教师来讲解。

一是展示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发言顺序由小组长安排,确定发言顺序。

发言格式:

大家好:我是X组X号,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小组解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完毕,请我们组的其他组员来补充。

二是讨论。如果学困生展示正确,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那么一分钟一秒钟也不要耽搁,应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这是什么时候应该怎样讨论的界限。

三是讲解。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3、质疑再探

学生根据本节内容,提出新的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它学生共同解决。教师也可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向学生再次提出深层次的疑难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质疑再探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进行。)

4、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在补充和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一是学生编题。(教师在学生编题的过程中巡视,发现较优秀的可以拿来全班展示。)二是教师补充。三是反思和归纳。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操作中的基本模式和要领,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这个“三”是个变数,可以是二疑二探也是可以是五疑五探,灵活运用。

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一)创新原则

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目的设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通过思索使学生独到的回答(评价)问题;通过类比和假设使学生勇敢地质疑(反驳)问题;通过反思和回顾使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编拟问题(习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最终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处处使学生“生疑”,时时使学生带着“解疑”的欲望而去“探疑”。课堂始终贯穿着一条隐形的探究线索:即设疑(开始)—>探疑—>解疑—>再质疑—>再探疑—>再解疑—>编疑—>答疑。探究的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探、师生共探、生生合探。“疑问”最初由学生提出,最终仍由学生自己解决。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使用这一模式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具体来说,“自学提纲”的设计应由易到难;检查自学情况,要坚持“学困生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生评判”;“合作探究”必须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进行;学生“质疑”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难度大的由学生合作解答,仍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通过讲解解答。“运用拓展”也是先进行巩固运用,然后再变式延伸;在初始阶段先由教师示范编题,再由学生自主编题;当这一模式运用熟练后,学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则先由学生编题,再由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和补充,最后让全体学生“练”题。

(四)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是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编拟自学提纲充分考虑“学困生”,检查自学情况优先提问“学困生”,各种表扬鼓励首先送给“学困生”,同时也给中等生、优等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关心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民主和谐原则(1)师生之间的和谐。(2)学生之间的和谐。(3)教与学的和谐。

(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

教学的进步不能只等着公开课时别人来给你提建议,一个老师一个学期200多节课,可能只有一两节公开课别人能够给你点评。一堂课不一定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排场,但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态度。尽管我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真正了解自我的还是自己。而当你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上的课,就一定会从中发现问题,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和改善,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二篇:备课和备课笔记书写要求

备课和备课笔记书写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备 课不能上课。备好课的基本含义是精心设计好每课堂的教学结构。把教材的 知识结构和掌生的认识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对备课和备课笔记的书 写特作如下要求:

一、关于备课

1、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或实验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以及教材的结构体系。注意年级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每个单元.每一 课的“双基”的具体内容和训练的重点、难点、关键。

2、了格学生“双基”掌握情况及知识缺漏的所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订好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计划。

3、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按照“激发兴趣.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 力.养成习惯”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教法.设计好板书,准备好教具。

4、精心设计和布置作业.作业要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 力.要严格控制作业量。

5、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从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学参考 资料.提倡用不同的教法进行试验,提倡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6、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到统一教学思想.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训练的内 容与要求,统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教学进度。

集体备课可按单元、章节有计划进行.也可以按典型课和不同课型进行。

二、教案书写

总的要求:严肃认真、课时齐全.能反映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体现课堂 结构设计.教法选择、教具运用、实验演示:

具体要求:

1、语文:

(1)教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时数、课前准备、板书设计。

(2)教案要分课时书写.详略因文而异(一类文详细些,二类文稍详细.三类 文简略些):因人而异(从教不满三年的要写详案)。,(3 J基础训练和作文指导及作文讲评的教案统一写在语文备课笔记本上. 作文教案(包括说写话课).要有明确的要求,必要的课前准备·具体的指导过 程以及重点的讲评内容.

2、数学

数学备课:不仅要求按时备课.而且要按单元备课·具体要求是:

(1)按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内容;⑦目的要求;③重点与难点;@课时划分。

(2)按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内容;②目的要求;③教具准备;④教学进程。

数学进程:1基本训练;2进行新课;3巩固练习;、4课堂作业:5课堂小 结;6家庭作业。

3、其它科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必要的课前设备,比较具体的教学过程 以及必不可少的板书设计。

4、各科教案必须在上新课的前三天写好。

5、提倡摘录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提倡写“教后记”,记 载教学效果和经验教训.积累点滴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第三篇:教科研学习笔记书写要求

教科研学习笔记书写要求1、2、3、4、封皮:在单位上方书写:教科研学习笔记 单位: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 每次书写请注明学习标题、学习时间每学期学习4次,每次学习后请在下一页书写“学习心得或感悟”字数不小于一页纸。

注:学习笔记上交时间11月5日放晚学前以级部为单位统一上交到左言凤主任处。

第四篇:2016继续教育笔记

笔记(2)

(2)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很多教学表面上面向了全体学生,但并不估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些家长认为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不公平,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孩子的天分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需要分出不同的班进行教学,这样教和学就统一了。现在是,一个班什么样的孩子都有,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中间,其实是耽误了学习能力强的,又舍掉了学习能力弱的。连孔子都说“因材施教”,家长狭隘的认为教育的公平就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根本不知道老师不可能按照每个的特点进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原则:

(1)恰当的学生观(别把学生看扁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我更倾向于一种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提供更合适的教育措施,更客观地评价他们,让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

(2)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差异可以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三种。

第一,教学方法类——在一个教学群体内采用分组的办法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第二,课程选择类——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对学校要求比较高)。

(三)民主课堂实践策略(2)

教学组织类——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功能的变化是同步的。

教师在只能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来和学生相处。学校的未来图景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这些至少基本上都可以由电子的或机械的替代物来提供。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带进教室的对生活、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热情,并且能在学生身上激发出这种热情。教师的作用正在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持者转变。教学正在从“圈养式”走向“游牧式”。

(四)生成课堂基本理论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根据学生反应临场发挥,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针对的是预设性课堂

中国教学论的稳定框架: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出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中心;有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预设课堂的特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该理论承接了赫尔巴特的理论。赫尔巴特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问题: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擅于讲授法和进行间接学习。而在这种方式成长下的学生,其创造意识、批判型思维、探索与发现能力比较弱,同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上海的新课程方案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设置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2.学生为本的体现

学生为本的体现:相信儿童有先天的学习框架。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样理解的。

儿童天生就有创造性。所以教学必须给儿童一个创造的机会。

(五)生成课堂实践策略

(1)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2)通过对话激发学生想象力 3.要鼓励学生创造。

四、从教学原点解读有效教学和教学深化改革

(一)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实然的视角

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是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教学的原点问题具有根基性和方向性。必须从教学原点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何为教学?首先从教学形式(表现)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结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有教之学的重点在教还是在学?第一,从实然的角度讲,教是客观性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首先,人是可教的动物;其次,人的可塑性很大。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被决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相应就学什么,教师教知识,学生就学知识;教师教能力,学生就学能力;教师教思想,学生就学思想。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个性的教就会有个性的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生就主动式的学,教师注入式教学生就被动式的学。

(二)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应然的视角

从应然的角度讲,学是本源性(本体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是从个体成长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学都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

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讲,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和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智力和责任心、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和贡献,教学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和效果。

(三)从教学实质谈教学是什么?

从教学实质(目的)上讲,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究竟是什么关系?对此,我们总的看法是,从客观上讲,知识内涵能力和素养的要素:

首先,知识具有其能力(育智)价值。其次,知识具有其素养(育德)价值。

知识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文化意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它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性质。“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教育价值和意义。” 我们正是在这个角度下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把知识学习过程纳入到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四)从教学外延谈教学包含什么?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教学一般特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根本的区别。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

五、教师如何经营高效课堂(无)

六、为了学生的学——高效课堂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为了学习的评价

1.界定 :“为了学习的评价”要解决学习者和教师为了确定学习者达到了什么位置、期望学生达到什么位置(目标)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到达目标而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

2.目的: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并能主导自己的学习,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动机和潜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关注学习本身,即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估对象,充分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途径。

3.“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内涵

第一,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核心

为了学习的评价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给自己“把脉” ,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学习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以“了解学生的实际”为起点,学生得到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指导

“为了学习的评价”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从教的侧面看,把握教育对象理解到什么程度,学会了哪些,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学的侧面看,要达到学习目标 , 首先要清楚目前的水平, 找出与目标的差距。学习过程中,能否始终意识到自己与目标间的差距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第三,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以“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为前进方向

第四,评价是鼓励性的,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基于反馈可以要求学生: A .重新学习(反复学习)、B .补充学习(补缺学习)、C,调整学习(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向)、D .分层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课题)等等。

第五,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合作、自评和互评,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思考者

第六,评价应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要求学生完成的是对于他们有意义的任务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差异性评价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在知识结构、学习速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智力水平、思维品质、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客观差异的。第一,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第二,不同学生的学习其基础、态度、速度、方法、动机等存在差异;第三,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学习也是有差异的;第四,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生情境下学习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学习评价要实施差异性评价,它是与划一性学生评价相对而言的,以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程进行有差异地评价。

差异性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因人施评,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适合学生的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其学习都能得到激励和提高。加德纳指出,“评估方案如果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差异性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三)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因为各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习评价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内容。

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该课程所知和能做的信息与证据,得出关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达到目标程度的过程。

学习评价之所以要基于课程标准,主要是因为:

第一,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实现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内容,明确了学生应到哪里,这是学业成就的目标。标准决定评价,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等都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第二,课程标准规范着评价的设计理念。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程标准提供了评价的维度框架。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这为设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维度以及彼此之间关系、权重和工具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第四,课程标准先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下,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一纲就是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全国不同阶段学生要知道什么,做些什么的基线要求。它划定了学习领域和疆界,给出了学到何种程度的描述,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基于标准的评价总体上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它是一个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四)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优化学科测验(上)

主要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都可以应用。

1.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包括:(1)学生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2)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3)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实验技能、写作技能、绘画技能等;(4)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习惯等。因此,评价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作业、测验、问卷、观察、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同学评议等。其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是学科测验,即测量学生经过教育或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目的在于测量学生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程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综合能力一般用成就测验很难实现。2.学科测验的优化,教师首先要会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评价目标等,依据各类试题的出题原则和要求编制试卷。试卷的编制要经历分析测验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收集测验材料、编写测验试题、形成试卷等这样几个环节。

3.对于学生回答的试卷,教师要注重试卷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改进方案;分析试题质量,积累好的试题,形成试题库;让学生认识到测验只是对其知识掌握情况的估计。通过这样的分析,在以后的备课、上课的时候便会有的放矢、便会突出重点、便会科学预设、便会有价值生成。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的布置便会因此而变得切实可行起来。试卷分析要细致,用数字说话。试题的分析注重典型题分析,包括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学生成绩分布的分析主要是学生成绩的一般分布、动态变化和不均衡情况。分析学生各知识部分与能力掌握情况主要依据双向细目表。

(五)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法的实施

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状态进行系统、深入地观察,记录和收集资料,并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被观察者作出综合评价。

观察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直接性、真实性与情境性、简便易行、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等特点。它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通过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

观察法的种类很多,如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叙述观察与评价量表观察等。总体上,运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其实施步骤为:

首先,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观察的目的是为评价记录和收集资料,它必须针对具体的内容和主题。评价者要按照学生评价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学生群体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可行的观察计划,以便于观察的系统实施。

其次,确定观察内容与指标

第三,编制观察工具。不同观察方法的特点和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不管哪一种观察方法,都需要评价者对其看到的学生行为,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如录像机、照相机、观察提纲、记录表格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

第五篇:继续教育笔记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四)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不形容职务:是指那些不能由一人兼任,否则既可弄虚作假,又能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职务由两人以上担任,以利于相互监督。

不相容职务一般有:授权审批职务与申请职务,授权审批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执行与会计记录业务职务,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明细账与总账记录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与财产核查职务等。对于不同的而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1.货币资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1)管钱的不能管账,管账的不能管钱;

(2)负责应收款项账目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目的工作,负责应付款项账目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目的工作;

(3)保管支票簿的人员既不能同时保管印章,已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目和银行存款账目的调节;

(4)负责银行存款账目调节的人员与负责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应收款项账目及应付款项账目登记的人员应当相互分离;

(5)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人员与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和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的记录人员应当相互分离。

另外,对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职务轮换或强制休假。2.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1)请购与相关审批:

(2)市场价格调查与供应商的确定;

(3)订立采购合同与审核不能由同一人执行;(4)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5)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职务; 另外,定期进行职务轮换

3.存货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如下:(1)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2)存货的采购与验收付款职务相分离。(3)存货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4)存货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职务;

(5)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另外,职务轮换。

4.对外投资业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

(1)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职务相分离。(2)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3)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相分离。5.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点如下:

(1)提出项目建议书、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负责项目决策的职务分离;(2)分别设置专门的职务来编制工程项目概预算和对概预算进行审核(3)分别设置专门的职务进行工程项目决算和工程项目实施;(4)负责项目实施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价款的审核与支付;(5)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要由不同的人员来执行;(6)竣工决算与审查

6.固定资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

(1)固定资产投资预案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职务相分离。(3)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职务相分离。

(4)固定资产出自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5)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7.计算机信息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

(1)系统分析: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据此制定设计或修改程序的方案;(2)编程: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执行系统分析员的设计和修改方案:(3)计算机操作:负责欲行并监控应用程序;

(4)数据库管理:综合分析、设计系统中的数据需求,维护组织数据资源;

(5)信息系统库管理:在单独的信息系统库中存储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文件,并保留所有版本的数据和程序;

(6)数据控制:负责维护计算机路径代码的注册,确保原始数据经过正确授权,监控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协调输入和输出,将输入的错误数据反馈到输入部门并跟踪监控其纠正过程,将输出信息分发给经过说全的用户;

(7)终端:终端用户负责记录交易内容,授权处理数据,并利用系统输出结果;(8)系统开发和变更过程中不相容职务(或指责)一般应包括:开发审批、变成、系统上线、监控。系统访问过程中不相容职务。一般应包括:申请、审批、操作、监控。上述职务中的任意两个都必须分开设置。

8、第三章 全面预算控制

(一)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概述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与业务流程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

1.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业务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各项活动做出的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2.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监督、控制、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广义的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狭义的预算控制:是指利用预算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一般包括:

(1)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

(2)支出预算,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支持全面预算的实施

(二)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使得全面预算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1.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3.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第一,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响应的与武安经济指标列支内容。

第三,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过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二)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1.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2.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三)只注重预算的编制,不注重预算的控制、考核与评价

(四)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面临的风险

(一)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体系不健全,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学法约束或盲目进行。

(二)预算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三)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四)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分析不正确、监控和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的目标(应对措施)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对预算编制方法、审批程序、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五、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的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1、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职务相分离。

2、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职务相分离。

3、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职务相分离。

(二)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

1、预算管理组织设置的控制

(1)预算决策机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领导,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空子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预算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方案的制定。单位最高权力机构负责预算方案的审批。

(2)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委员会、预算领导小组等,具体负责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处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及与预算相关的日常

第三章 全面预算控制

(二)第三节 预算执行控制

一、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一)预算指标的分解

第四章 人力资源控制

(一)第一节 行政事业人力资源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2.这一能力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时效性和连续性:开发和利用均受时间限制;使用后还能继续开发。

2.能动性和智力性。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人力资源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能得到积累、延续和增强。

3.再生性和时代性。

4.社会性和两重行。人具有社会性;人力资源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相关概念的辨析:

1.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

首先,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而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它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人力资源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

最后,计量形式不同。资源是存量的概念,而资本则兼有存量和流量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面临的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被泄露。

(三)人力资源推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单位声誉受损。

三、人力资源控制的目标

(一)人力资源要符合单位发展战略的需要。单位在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时,要根据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

(二)要通过严格的程序选拔人才。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

(三)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

(四)要建立健全员工推出(辞职、接触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

四、人力资源控制的关键点

(一)要加强人力资源控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和奖惩。

3.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4.掌握国家秘密和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5.员工岗位职责手册,对于工作职责和期望作了适当的沟通和交流。6.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清晰,并且定期发布和更新。7.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二)要进行人力资源控制,单位还要加强绩效考评控制。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引进

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

(一)单位招聘由用人部门提出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筹制定招聘计划,安排招聘。

组织有外聘专家的总和考评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价,并按管理权限和有关管理规定报批。

(二)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三)要制定完善的员工管理办法。

一方面使新员工和悉其工作职责和管理层对其的期望;另一方面主管人员定期审阅员工的工作履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使员工通过经管层批准的职位说明书、日常工作和与管理层的沟通理解自身职责。

(四)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岗位职责制。

首先,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并定期员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保各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避免因人设岗;

其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并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奖罚的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五)公务员录用的具体控制 1.公务员考试组织和报考资格。2.公务员录用程序。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 1.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2.公务员培训的具体控制。

第四章 人力资源控制

(二)(一)行政事业单位职位和岗位设置

1、公务员职务与级别

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公务员职务序列: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公务员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2、公务员职位聘任

实施聘任的对象: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但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聘任方式: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

具体要求: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实行协议工资制。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1)岗位类别 三类: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

第五章 资产控制

(二)第三节 往来资金控制

一、往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关注的风险

(一)、往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往来资金核算不规范,往来帐杂乱。

3、利用往来账户,违规调节资金。主要表现在:(1)收入挂往来。

(2)支出挂往来,调节预算结余。一是为平衡预算超支,经费挂往来。二是位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结余虚列支出挂往来。(3)违规套现资金挂往来。

4、借贷、投资形成往来,出现大量坏账。

5、往来资金长期挂账。

第六章 采购控制

第二节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一、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包括纪检监察在内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政府采购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政府采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预算计划与审批;

(二)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

(三)采购、验收及相关记录;

(四)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二、建立授权批准制度

三、建立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

采购审批制度:对于政府采购预算内的采购项目,具有采购权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执行进度办理采购手续。对于追加预算和原有预算调整的采购项目,应当明确审批权限,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批。第三节 预算与计划控制

一、全面增强政府采购预算观念

二、注重采购项目资金预算

三、注重全面预算管理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

四、重视采购预算的审核与监控

实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执行力度的静动态管理,要坚持用科学和法制式预算机制将领导从“一支笔”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的理念,使成本或预算的动因作为确定预算指标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政府采购合同控制

一、采购合同的签订

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采购合同的履行

(一)经采购人同意,中标、成交供应商可以依法采取分包方式履行合同。中标、成交供应商就采购项目和分包项目向采购人负责,分包供应商就分包项目承担责任。

(二)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采购人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可以与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

三、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

双方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变更、终止或者终止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节 验收与付款控制

一、验收控制

(一)验收主体控制

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已归档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大型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1、严格准入制度。

2、集中采购机构经办采购人员及验收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3、加强采购人验收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上岗,定期不定期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赏罚。

4、采购人也赢建立政府采购验收档案,增加验收工作的系统性管理。

(二)建立验收环节的管理制度,对分散采购的管理应有明确规定,以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1、建立健全严格的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供应商考核登记制度。一是建立供应商资格准入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供应商诚信档案。

3、完善未中标供应商监督机制。邀请未中标供应商参与验收,一方面可以验证政府采购的公正严谨;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合同条款违约责任的追究。

一是验收结果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应当通知供应商限期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二是验收结果与采购合同约定不完全符合,但又不影响安全、不降低使用要求和功能,而且要改变确有困难的,景协商一致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席上减价接受;三是验收结束后,每名验收人员都要在最后的验收文件上签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于验收人员的渎职失职行为根据其错误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付款控制

(一)单位应当按照货币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采购付款业务。

(二)单位财会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采购发票、检验报告、验收证明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

(三)单位在完成内部必要的审核和批准程序后,向财政国库申请办理国库同意支付手续。第六节

政府采购案例分析(帐篷政府采购案例分析)

下载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书写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继续教育笔记

    天馆中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培训时间:2012年11月4日 培训教师:郭伟 培训地点:阶梯教室 主题: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一、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

    继续教育笔记(精选合集)

    课程学习指导 【学习内容简介】 我们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我们在热火朝天探讨教学有效、无效、高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追本溯源”,理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

    2016继续教育笔记

    笔记(1) 专题二 “重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从“重教”到“重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再塑 (一)现代教学理论为什么转向了以学生为本 1、现代教学理论的缺陷 范例教学的基本......

    继续教育笔记

    继续教育笔记 依法执教治学规范教学行为  1、夯实依法执教的法律思想基础(法律思维、法律素养、法律知识);  法律法规:  《民法通则》、《教育法》、《教师法》、《侵权责任法》......

    2014.3政治学习笔记书写要求(5篇模版)

    政治学习笔记书写要求 时间:2014年3月5日地 点:五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主讲人:王校长 学习主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

    2018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课程一名称:师德修养 课程框架: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

    教师板书书写要求[推荐阅读]

    教师板书书写的要求 教师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讲课时总是要写板书的。可以说,板书是教师上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板书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它......

    教师备课及教案书写要求

    教师备课及教案书写要求 备好课,设计好教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教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学科改革时代精神,适应新时期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