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4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枝头春意闹

一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陈超平

1.课题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的起始课,有趣味的实验将引领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学生将 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 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 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先一个小烧杯中加入酚酞溶液并用水稀释,然后将其分作 两份,一份罩大烧杯下,另一只放在烧杯外面作对比。然后领取一只 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也罩在大烧杯下。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①整个实验过程如果师生如果不静下心来仔仔细细阅读并分析,就不 能理解实验意图,更谈不上自己动手去做了。如果作为分组实验,学 生理解、操作的难度都较大;②烧杯中需要的浓氨水和酚酞溶液量都 比较大,不够节约药品。⑧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红色被水稀 释后颜色变淡,现象不明显,作为演示实验后面的学生恐怕很难观察 到;④烧杯不是密闭容器,学生如果提问“既然分子在不断运动,为 什么外面的溶液却不变红呢?”教师该做何回答?同时还会污染环 境。⑤教师做完该实验后烧杯难洗千;争,在下一个班级再做,稍有不 慎,就会很尴尬。(③利用实验是现有的仪器完成化学实验,让学生总 感觉化学里我们太遥远,不能充分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0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①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在海绵上滴加浓氨水,在瓶子外面的滤纸上滴加酚酞作对比,步骤简单易懂,还节约了药品;②将大烧杯改为 玻璃瓶,密封。解决了污染问题;同时避免浓氨水扩散到空气中,对 瓶外的酚酞溶液产生影响;③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在海绵上滴加浓氨 水,氨气的密度小,从下到上运动快,实验效率高,现象明显。④将 滤纸剪成的梨花瓣儿插在小树枝上,在花瓣上滴上酚酞溶液,用一块 海绵铺底,可以将小树枝插在上面,然后吸取浓氨水滴在海绵上,拧紧瓶盖。瓶子外面将事先准备好的另一支树枝放在大烧杯中作对 比,很快看到“梨花变桃花”,体现化学的生活化和化学美,观赏性 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⑤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 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4、实验器材

大烧杯(500mL)、酚酞溶液、浓氨水、废IR带盖的玻璃瓶、滤纸、滴管、盛清水的烧杯、污物杯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6、实验过程

先在小花上滴上酚酞试液,然后将卜2滴浓氨水滴入瓶中,盖好盖,会发现小花逐渐变红了,很快看到“梨花变桃花”,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7、实验效果

现象清晰,直观,学生热情高,兴趣浓,“分子在不断运动”的 这一性质会深深印入脑海,并产生“我要自制化学实验”的强烈欲望。

8、自我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教师往往要在先掌握有关知识、能力和 社会生活规范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教 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积极学习,最终才能造就具有个性完美、德才 兼备的学生;第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正在迅速成长中 的儿童和青少年。《分子和原子》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起始 课,我主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时刻注意从学生的已有~N-i.,q经验

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拿着问题去探究实验,是 本节课特点所在。但本节课实验探究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探究方向,甚至方法、步骤教师已经铺垫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还没有达到良 好效果。怎样设计情境,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并实施探究是我今后研 究调整的方向。

化学实验创新教案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演示实验的改进

刘爱丽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在《空气》一节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演示实验使学生无法观察到的、难以触摸的空气成分变得感性、直观,为学生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思维过程奠定了基础。演示实验能否成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采用红磷在广口瓶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观察实验上,多数学生不能深入思考产生各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思维在观察与分析间漂移;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突破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等这一思维难点比较困难。教材实验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红磷燃烧熄灭并不是容器里的氧气耗尽,而是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不能再支持红磷燃烧,即其它研究证明红磷燃烧仅消耗70%一80%左右的氧气,所以进入的水不可能达到1/5的理想高度。广口瓶体积较大,红磷燃烧、完全冷却约需8分钟左右,耗时过长。广口瓶没有五等分,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和瓶中空气的体积的比较不够直观和准确。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增加学生捏空矿泉水瓶吸水实验,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知道进入水的体积等于瓶中气体减少的体积。

2、事先将试管五等分,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准确。

3、药品改用白磷,白磷的着火点很低(40~C),即使在燃烧熄灭 后仍在发生氧化反应,几乎把试管内的氧气消耗尽。而且白磷一直在密闭的试管燃烧,绝无热空气外逸;实验更加真实和科学。

4、装置是试管、水槽等,简单、轻巧,操作更加简便。

四、实验仪器、试剂:

空矿泉水瓶、水槽、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白磷、火柴、镊子。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图一中学生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挤压矿泉水瓶,由于压强差,水会进入瓶中。图二中将白磷放入试管,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夹上弹簧夹,在酒精灯上微热,白磷燃烧消耗瓶中氧气,白磷熄灭后试管中压强减少。图三中在水中打开弹簧夹,水会进入试管,当水不再进入试管后,拿出试管,会发现进入试管的水大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四)。

六、实验过程 l、学生将矿泉水瓶口伸入水槽内水面下,挤压矿泉水瓶,观察冒出的气泡和压入的水体积关系。(如图1)

2、取如豌豆粒大小的一小块白磷投入试管内,立即塞紧橡胶塞,密封试管。

3·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烘烤,白磷燃烧后振荡试管(防止燃烧时试管局部过热而破裂),待到试管内再无白烟产生,表明试管内的氧气已耗尽。

4·向试管外淋水3~4次,降低试管内气体的温度到室温。

5·把试管倒插入水中,打开弹簧夹,水立即进入试管(如图3)。

6·捏紧乳胶管取出试管,正立,会发现进入试管的水大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如图4)。

七、实验效果

改进后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等于瓶中气体减少的体积,突破了教学难点。试管五等分后现象更加明显、准确。改用白磷后,缩短了演示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八、自我评价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境是愉悦的、参与是主动的、认知状态水平是较高的i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增加捏空矿泉水瓶吸水实验,使学生能自己探究出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出气体的体积关系,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梯度,从而化解了学生探究实验中的难点。实验中事先将试管五等分,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准确。白磷几乎把试管内的氧气消耗尽,而且白磷在燃烧时一直在密闭的试管内进行,绝无热空气外逸;实验更加真实和科学。装置简单,操作更加简便,实验成功率高,准确性好。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苏珊丹

一、改进实验的名称: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二、改进实验目的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图6—12装置的倾倒二氧化碳,尽管小心翼翼,但有时还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甚至两支蜡烛都同时熄灭的尴尬场面,图6—14装置是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所用容器较多,药品用量较大,步骤较多,实验的效率较低,尤其是教师任几个班的课,需要准各很多瓶二氧化碳,很不方便。因此我对该实验做了改进。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饮料瓶一个、锥形瓶一个、长颈漏斗一个、石蕊纸条三条、高低 不同的蜡烛各一个、玻璃导管、橡皮管、胶带三段、火柴、稀醋酸、稀盐酸、水、大理石、澄清的石灰水。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

(1)在玻璃管的外壁缠绕的三段石蕊试纸最上端喷稀醋酸,最下 端喷水,中间保持干燥,对比现象,然后将其放入饮料瓶内;(2)将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点燃,分别靠近饮料瓶高低不同的两 个小孔处;

(3)向装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倒入稀盐酸中,立即产生气体通入. 到左面的瓶中,待蜡烛熄灭后用胶带粘上小孔,观察石蕊试纸的变化;(4)用弹簧夹夹紧一乳胶管,打开另一乳胶管可以看到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熄灭蜡烛改变为由烧杯里面熄灭为外面熄灭,更能让学生

体会无形的二氧化碳似水一样的流动性。

(2)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有效弥补了容易失败的不足。

(3)二氧化碳的多个性质合为一体,一气呵成,短时间内即可 完成,提高了实验的效率,给老师上课赢得时间。

(4)实验用品易得,轻便、安全,利于上课时携带。充分体现了 实用性,简约性、循环性,对多个平行班的教学尤为有利。

对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

屈江锋

【实验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实验装置中试管口塞棉花团的原因; 2.使学生理解收集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的原因;

3.让学生会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问题。

【实验器材及药品】

铁架台、试管、酒精灯、木块、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Y形管,空洗气瓶、洗气瓶、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弹簧夹、导管、橡胶管、高锰酸钾、水

【实验装置图】

【实验设计思路】

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去设计正确的实验装置和合理的实验顺序。【实验教学过程】 1.我们来看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中,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收集完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看看不这样做果真会出现那么严重的后果吗? 先看这个实验装置图,在加热之前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我们来收集一瓶氧气。注意会出现的现象。(实验演示,洗气瓶中的水变为紫红色)收集完一瓶氧气后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注意会出现的现象。(实验演示,水倒吸入空的洗气瓶中)3.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洗气瓶中的水变色的原因,第二个空瓶中到吸入水的原因。

4.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析:

如果没有洗气瓶中水的作用,将会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的水中,会腐蚀我们的手。如果没有空的洗气瓶,倒吸的水足可以进入热的试管中导致试管炸裂。5.我们得到的启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而溶解到水槽的水中。收集完氧气后一定要防止水的倒吸,从而避免热的试管炸裂。

6.合适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顺序: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而溶解到水槽的水中;收集氧气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小结】

我们要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从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氨分子运动”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李锐琴 l、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此实验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同时又为学习原子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2、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有关“氨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存在一下不足:(1)要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

(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

(4)清洗小烧杯效果如不好,影响下一个班级实验效果。

3、实验改进之处

(1)使用代用品完成实验,材料易得,适合农村学校。(2)制成小花,增加了美观性,便于学生观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3)氨水,小花能循环使用,不用清洗,效果明显。’(4)浓氨水放在青霉素钠针剂瓶中,用时打开,减少了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4、实验器材

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白棉布和细铁 丝做的“小花”,喷水瓶,浓氨水,酚酞试液。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实验原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装置说明:“小花”用于喷上酚酞溶液,使其遇氨水变红,青霉素钠针剂瓶盛放浓氨水,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盖住装置,使实验密闭。

6、实验操作

(1)先在一棵“小花”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此时“d、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然后用喷水瓶对着“小花”喷浓氨水,此时,“白花”变“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体现学习中类此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花:’拿出两棵“小花:’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 下),观察现象。此时,看到罩住的“白花”慢慢变“红花:’(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花”自然干燥,红色消失(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整理仪器。

7、实验改进的意义

(1)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到更低.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 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适于农村学 实际。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 用时短,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用代用品实验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也可用于教师 的演示实验。

8、实验评价

实验的改进,降低了氨气的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同 时用生活中替代品实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有助于培 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改进 许梦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关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有一项是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书中介绍的方法是: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推测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的结论。事实上,当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时,由于烧杯直径较大,与水蒸气接触不够充分,水蒸气不能充分冷却,烧杯壁上只有很不明显的一点水雾出现,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雾转眼又蒸发了,再加上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附在烧杯内壁,所以有时根本看不到水雾。因为有炭黑附着在烧杯内壁,所以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也不易观察清楚,如果烧杯在蜡烛火焰上方停留时间稍长,烧杯内壁上水分蒸发,有白色固体析出,就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这个实验做如下改进:取一个U型管,点燃蜡烛后将u型管一端管口罩在火焰上方(见图1),这时看到u型管内壁出现一层明显的水雾,并且左右管内壁形成鲜明的对比。翻转U型管,将放在火焰上方的一端用胶塞塞住,从另一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见图二)。将烧杯改作U型管,管口稍稍离开蜡烛火焰,蜡烛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 ‘触,产生的黑烟较少,减少了对实验的干扰,u型管直径小,管壁长,使水蒸气与管壁接触时间更长,冷凝效果更好,现象更明显,用u型管,便于收集二氧化碳,在半封闭的容器中,二氧化碳不易逸出,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明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可能存在不少的问题,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商讨改进。

实验设计目的:

通过对教材中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对蜡烛燃烧产物的理解。

实验仪器、试剂:

U型管、澄清石灰水、胶塞、蜡烛、火柴

实验仪器装置图(无论用手或电脑画都必须清晰)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德八l蟹潢茹凝拳

囤一匿==:

实验创新原理与特点: 将烧杯改作U型管,管口稍稍离开蜡烛火焰,蜡烛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触,产生的黑烟较少,减少了对实验的干扰,U型管直径小,管壁长,使水蒸气与管壁接触时间更长,冷凝效果更好,现象更明显,用U型管,便于收集二氧化碳,在半封闭的容器中,二氧化碳不易逸出,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更明显。

对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灵宝市实验中学陈超平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第七单元课题一中的实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关键实验。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教材中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①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事实上很多教师都在教室里做实验,因为一般教室很少安装通风系统,金属片上即使放很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严重污染。

②热水中白磷呈液态,通入氧气时易成碎末,在水里到处“乱跑”,不易控制。

③制取氧气中,受实验硬件条件的影响,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达到人手一套,孩子在课外无法自主完成,三.实验仪器、药品

大烧杯,大试管,气球,漏斗,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镊子,药匙,滤纸,红磷,白磷,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参赛实验名称l 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材版本和年级1 人教版九年级 实验设计目的:

1)改进后的实验更能体现化学中提出的绿色环保理念; 2)使实验操作更简便,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3)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废弃物资源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实验仪器、试剂:

大烧杯,大试管,气球,漏斗,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镊子,药匙,滤纸,红磷,白磷,过氧化氢 溶液,二氧化锰

实验仪器装置图(无论用手或电脑画都必须清晰)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实验创新原理与特点:

1)更环保:把原来在敞口中进行的白磷燃烧,改为在套气球的试管中密闭进行。

2)更便捷:把原来对着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改为通过漏斗通入。3)变废为宝:把实验室制氧的装置,用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代替。具体操作:将漏斗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效果:避免了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流时,在氧气流的冲击下,白磷在烧杯中“乱窜”,氧气流和白磷的接触机率很小,使得实验较难在短时间内成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改进三

具体操作:在玻璃瓶中装入少许二氧化锰,塞上带有输液管的瓶塞,将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插在瓶塞上。实验开始时,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注入瓶内。

效果: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具体操作:将漏斗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效果:避免了向白磷中通入氧气流时,在氧气流的冲击下,白磷在烧杯中“乱窜”,氧气流和白磷的接触机率很小,使得实验较难在短时间内成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改进三

具体操作:在玻璃瓶中装入少许二氧化锰,塞上带有输液管的瓶塞,将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插在瓶塞上。实验开始时,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注入瓶内。

效果: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进行实验,使化学更贴进学生的生活

第二篇: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改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编入课本中的,具有权威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实验,从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创新。下面就本人教学实际情况和几年来参加和观摩化学实验创新比赛以来的经历和见闻进行总结,从化繁为简、多步组合、改进创新、补充强化、增设必需的实验、微型节约、绿色环保等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请大家指正。

一、化繁为简

化学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二、多步组合

根据化学实验应现象明显、易于比较和力求省时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多步实验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多种金属和酸的反应可一次完成,以比较其反应的快慢;如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

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如果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效果更加好。

酸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与碱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同时做,对比实验更易使学生记住这些颜色的变化;NaOH和FeCl3、NaOH和CuSO4的实验同时演示,四种不同的颜色变化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注意;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实验同时进行,更易比较它们的区别;较高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学生看清了的KNO3大量析出而NaCl则几乎没有,理解了结晶的两种不同方法。

三、改进创新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改进装置

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例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二)改进过程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获得了准确的结论。也培养了学生养成怀疑的精神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改进方法

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例如: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

四、补充强化

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例如:在做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书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篇性,增设探究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形成对比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五、增设必需的实验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以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 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一)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二)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如:NaOH和CO2能否反应,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难以使学生信服,因此很有必要增设。我采用的是“喷泉实验”,如右图,操作如下: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约5 gNa2CO3粉末,然后再加入5 ml浓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CO2,然后倒入5-10 ml浓NaOH溶液,迅即塞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晃动烧瓶,使其充分反应,将它倒置在铁圈上,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可观察到水迅速地进入烧瓶且变为红色,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会立即得出这是CO2反应完的缘故。这时再分析CO2和NaOH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便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也更感兴趣了。

(三)在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化学老师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八月桂花香”、“墙内开花墙外香”、湿衣服晾干”等。这样既空洞又抽象。如果用碱的通性之一:碱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这样一条性质上设计一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小魔术。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先在一张滤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画上一只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蝴蝶等),再用细线系在铁架台上,然后在滤纸的正下方放一只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立即会看到滤纸上出现一只清晰的、红色的小动物。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对化学产生的良好感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六、微型节约

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且许多实验还可以采用代用品作实验,在仪器上花费也很少,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例如:用滤纸片作为载体可以完成许多的化学实验,在滤纸片上完成化学实验相对于在试管、烧杯中完成化学实验既节约药品,又方便操作。

(一)、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实验(以碱与指示剂的反应为例)

实验过程:(1)取两块滤纸片,将其分别放置在表面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其中间部位分别滴上一滴氢氧化钠溶液.(2)再在两滤纸片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部位分别滴上一滴石蕊试剂和酚酞试剂,即可观察到滤纸片上的颜色变化。

(二)、例如: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的实验

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七、绿色环保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需要,也是了解现代化学发展和趋势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具体是: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和一片树叶。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明有少量气泡冒出,树叶发黄。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安全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安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认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仪器的使用、固液药品的取用、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教学难点:

了解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准备:试管、烧杯、量筒、集气瓶、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漏斗、试管夹、玻璃棒、蒸发皿、广口瓶、玻璃导管、橡胶导管、橡皮塞、石灰石、碳酸钠粉末、水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课件演示:化学实验室 [提问]:同学们想进化学实验室做实验吗?想做实验,我们要先知道实验安全知识才行。课件演示:实验室安全守则

[提问]:你知道不遵守安全守则会带来什么后果吗? 课件展示:实验安全事故事例。

[讲述]: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安全的完成实验。

二、新知学习

[讲述]要想成功实验,就离不开仪器和药品,我们先开始学习仪器的使用。

(一)常用仪器使用

课件展示:各种实验仪器。1.仪器分类

(1)用于加热的仪器。可分为能被直接加热的仪器,如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能间接加热(垫石棉网)的仪器,如烧杯、烧瓶等。

(2)计量仪器。量筒、天平、温度计等。(3)其它仪器。如漏斗、铁架台等。

[学生活动]跟着课件认识桌上的实验仪器。

安全提示:有一些仪器制作原料为玻璃,所以是易碎品,在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破碎伤人。

2.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讲解]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所以常要使用酒精灯。

[教师演示]酒精灯的点燃、熄灭。[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提问]酒精灯火焰分为几层?你觉得哪层温度最高? [实验]用火柴梗实验,观察现象。

[结论]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度,所以要用外焰加热。(2)量筒使用方法。

[讲解]通常使用的有三种规格的量筒,10mL、50mL和100mL,根据所取液体体积大小选择最合适的,以减小实验误差。不能使用量筒做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于配制溶液。

[提问]如何正确读出体积数。[观察交流]量筒内液面情况。

[小结]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讨论]俯视、仰视对读数有什么影响?(3)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安全提示:胶头滴管用于取用少量液体。一是在使用时要保持“垂直悬空”,防止药液腐蚀胶帽;二是要用后及时清洗(滴瓶上的保持专用,不用清洗),防止药液被沾污或混合发生危险。

[演示实验]胶头滴管使用。3.仪器连接

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安全的保障。

[学生活动]连接玻璃管与带孔橡胶塞、玻璃管与胶皮管、容器口与橡胶塞

[小结]连接仪器不能用蛮力,要转动插入。如果不易连接,可先用水润湿后连接。[提问]如何检查仪器连接后是不漏气的呢? [学生活动]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安全提示:做有关气体实验时一定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会影响实验效果,严重时会发生安全事故,如可燃性气体实验时甚至可能会发生爆炸。

4.仪器洗涤

[讲解]做实验必须使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可能发生危险。玻璃仪器的洗涤可以用清水冲洗,配合用试管刷等刷洗,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打破仪器。

[提问]怎么样判断仪器已经清洗干净了呢?

[小结]玻璃仪器洗净的判断依据: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常用药品的使用规范

[讲解]化学实验室通常保存的药品有固体与液体两类,其中固体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并分类保存。危险药品箱柜上还会贴上标志。

[课件展示]常见危险品标志。

[提问]那如何将药品正确的取出来呢? 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讲解]实验室药品中有一些是有毒、有腐蚀性的,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在药品取用时做到“三不原则”,用剩药品处理要做到“三不一要”。

“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不一要”

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提问]那如何闻药品的气味呢?

[演示实验]用“招气入鼻法”闻药品气味。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实验活动]用镊子取用石灰石到试管中、用药匙(纸槽)取用碳酸钠粉末到试管中 [小结]1.为防止打破试管,取用密度较大固体时要做到“一横二放三慢竖”。

2.为防止沾在管口或管壁,取用粉末状固体时要做到“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方法。

[讲解]液体药品取用分三种。最常用的是“倾倒法”,定量取用要使用量筒、取用少量使用胶头滴管。

[教师演示]用倾倒法取用液体药品。[提问]1.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面上?

2.瓶口为什么要紧挨在试管口,并缓慢地倒? 3.标签为何要朝向手心?

4.为什么取完后要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 安全提示:

1.防止瓶塞被污染后再污染瓶中的液体药品;

2.瓶口紧挨着管口并慢慢倒的目的是避免液体流到试管外或溅到身上;

3.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避免下次取用时辨认有误造成危险;

4.防止药品吸收空气中成份或发生反应或挥发到空气中,同时也避免多个瓶塞容易盖错导致药品变质或反应发生危险。

[学生活动]1.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2.用10mL量筒量取2mL稀盐酸,加入1先前的碳酸钠粉末观察现象。(反应剧烈,注意安全。)

(三)物质的加热实验方法。

[讲解]前面学习了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使用的热源通常是酒精灯。接下来我们要体验下给物质加热的实验。

[课件展示]液体正确的加热方式与错误方法。

安全提示:为避免加热中发生试管炸裂或液体溅出伤人,特别提醒。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学生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完成实验后,清洗仪器。

(四)意外事故紧急处理。

[讲解]化学实验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如果出现意外事故,也不能慌张,要冷静处理。现在介绍几种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大家要记住。

[课件展示] 1.火灾处理。如果是酒精洒出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或用沙土盖灭;如果是用电起火应立即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2.浓硫酸等酸液溅到皮肤上,先立即用清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3.氢氧化钠等强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清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4.如果酸、碱溅到眼睛里,用大量清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严重时立即就医。5.玻璃仪器打破后划伤,去除玻璃后,用双氧水清洗消毒或涂碘酒后包扎。提示:常用处理的药品和用具实验室都有,出现事故记得马上报告老师哦!

三、课程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完成科学探究实验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安全常识,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才存在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做到科学探究、安全实验!

设计思路:此教案设计依据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12年审定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内容和《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学生达到的7项化学实验技能要求标准及初中学生至少完成的8项化学实验活动中所涉及部分实验设计。既要完成教材内容,同时完成安全知识渗透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采用教师讲授、演示、课件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安全意识的建立。预计要3课时完成。

第四篇: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湖南临澧县丁玲学校 黄华彬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化学》上册演示实验2-2,2-3,2-4,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点燃的木炭、铁丝、硫粉等物质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原型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四瓶氧气,分别进行检验、木炭、硫粉及铁丝燃烧。我认为其做法有如下不足:

1、原料消耗及浪费严重,比如制氧气的原料,取用的硫粉等需要量太多。

2、污染较重,燃烧匙装的硫粉量越多,污染越大。

3、可靠性不好,装氧气的集气瓶由于气体的逸散,导致做燃烧实验时效果不理想。

4、操作繁琐,教师需要借助四瓶氧气分别进行实验。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将传统实验改为微型趣味实验,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组成装臵,运用某些仪器的特殊用途,采取可靠有效的操作,用较少的药品完成实验,做到快速便捷,现象明显。

四、实验器材:墨水瓶、小药瓶、注射器、输液管、塞子、酒精灯、玻璃棒、蜡烛、镊子、火柴。

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石灰水、木炭、细铁丝、硫粉。

五、实验原理及装臵说明

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器材组成简易制气装臵,在小药品中收集氧气,瓶中事先装适量石灰水。然后进行制取、检验和燃烧试验。硫粉是用高温的玻璃棒蘸取,由于玻璃棒透明无遮挡,所以现象非常直观。用螺旋状铁丝粘上石蜡,再用石蜡引燃铁丝,现象明显。石灰水的用途有检验二氧化碳、冷却铁丝燃烧物和吸收二氧化硫。

实验装臵图如下:

六、实验过程:

1、按图示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2、氧气检验以及验满。

3、细铁丝沾上石蜡,引燃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5、加热玻璃棒,引燃硫粉,试验在氧气中的燃烧。

6、盖好瓶塞,防止二氧化硫污染,处理废液,实验完毕。

七、实验创新的优点:

(1)节约药品,不需要在上课前制备大量氧气(至少4瓶),同时也节省了硫粉。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成功率很高。利用注射双氧水的方法可以随便控制氧气的生成,可反复试验供学生观察。

(3)省时便捷,采用这样的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节省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4)实验更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硫粉的使用量少,燃烧的产物得到较好的收集和处理,减少了污染。

(5)实验器材源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八、自我评价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次自我尝试,实验中将制取和性质实验同时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性质的同时为氧气制法打下基础。另外,利用这套微型化实验装臵实验时,借助电教手段放大(比如在实物展台上)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

实验改进是我在教学改革中尝试迈出的一小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教育的创新发展迈出一大步。我的实验改进介绍完毕,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物理20个学生必做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下载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_4(5篇)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 李健勤 贵溪市实验中学 江西鹰潭 335423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由已有知识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性质、电解水的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2,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3,......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

    孙赟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成果论文

    一、实验名称:实验探究NaOH与CO2反应 二、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由于NaOH溶液与CO2反应无现象,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理化知识引导学生设计该实验装置从以下两个角度......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精选5篇)

    初中骨干实验教师培训总结 辉渠中学 王增义 2013.8 受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中学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相信必将对我以后的工......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体(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庙沟门中学 越慧 受学校安排,我与2016年8月16日至8月19日参加了府谷县教育局组织的理化生实验技能培训。培训中邀请了西工大附中的刘根稳老......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合集)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本届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