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失败的一些思考
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实验失败的一些思考
引言:道尔顿制作为一种学校教学的组织模式在20世纪的2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传播并得到国人的推崇,一时间被教育界认为是解决当时中国教育弊病的良方,进而积极的推行实验,但没有持续几年道尔顿制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这中间的原因是值得人去思考的。仔细分析之后,发现道尔顿制在某些理念上和今天课程改革的某些理念有相似之处,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依然存在。本文就是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兴衰状况粗略分析之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道尔顿制在当时实验也主要是涉及国文、社会(包含历史科)以及外语等几门课程。
一、道尔顿制的概述
道尔顿制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并于“五四”运动后期继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蒙太梭利教学法以及设计教学法之后传入我国。道尔顿制得名于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立中学的成功试行。道尔顿制的英文全名为the Dalton laboratory plan,从原文字义讲应该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意味着该计划是以实验这一概念为由来的,即将学校作为学生自身——实验者的社会实验室,其目标是在学校这个现实生活的社会条件下,使学生从以往固定的学校组织中释放出来”。1它的实施原则主要有三点:自由、合作和计划(也有的翻译成时间的预算)。具体的含义是:学生享有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计划或支配学习时间的自由,学校从身体和精神方面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各方面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合作是指各级学生在团体生活中成长,学生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享受学校和同学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要具有为这个群体尽义务的意识,他不仅是个自由的人,同时又必须做一个时时自觉的,对群体负责的合作者。计划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拟定学习计划、支配学习时间。诚如柏克赫斯特女士所说“道尔顿制下,我们把工作的问题完全放在学生的面前,只告诉他应该到达的程度,此外我们允许他用自己想出的适当的方法按自己的速度来处理此事”2 我们可以看出道尔顿制主要通过对学校教学生活的改组达到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对学习负责任。当时中国教育界认为“道尔顿制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学校改组法,使学生与教师由此以发展其较利机能。他们两方面时间与精力的浪费都可以减至最少限度。此制并不增加或更改课程,也不依赖于精美的设备与华贵的校址。但它却排弃教授一切学科只有某种方法的概念,而给优良儿童以彻底研究,努力进行的同等机会。”3道尔顿制特别注重个别教学,并通过其个别教学调和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的个性与群性在教与育协调一致的过程中得到有利的生长发展。道尔顿制
与班级教学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没有固定班级,由各科作业室取代,作业室打破年级的体系,按照学科来进行;(2)没有统一、固定的日课表,学习钟点和内容由学生自定;(3)学生根据学习公约的要求自动学习;如舒新城所介绍的“道尔顿制是每生每月每科都给一张工约„„如他把一个月的功课修了,就把第二个月的工约换给他,假如到一个月以后,他的功课尚没有修了,指导员可根据工约去督促他”4(4)突出学生自学;(5)通过成绩记录表观察学生学习的进程;(6)实行弹性升级制度。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尔顿制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的精神,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动求学的习惯,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此外道尔顿制解决了传统班级教学体制下,优等生和差生同步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允许学生加入到自己最适合的团体当中去学习,允许学生的学习进程可以不同,允许学习的课程可以不同,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差异教学。
二、道尔顿制实验在中国
1、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和实验道尔顿制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我国,它的迅速传播和实践与当时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新文化运动作为前导,为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儿童中心主义和教育即生活等理论在“五四”之后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并逐渐被教育界的人士接受。从当时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20世纪20年代,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的弊病成为教育领域里的突出问题。当把私塾逐渐改造成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之后,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的一些弊端逐渐地被当时教育界的人们所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不能适合全班学生的程度,按照大多数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又不能满足优等生和劣等生的需要。在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中,欲将每人的需要都照顾到,无论是怎样好的教师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班级授课制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发现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兴学之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是各地区,甚至各学校因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同,教学水平和进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不仅同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且同一学生的各个学科之间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例如某生英文国文,已达毕业程度,而理科、史地相差一年,数学相差二年(东大附中即常有此事实),此时将如何办理?”5“我们学校中有几种学生因为未入校以前的教育不同,有英文在三年级一学期,数学或其他学科在一年级一学期;我们原想把年限打破,但因学生各科升级降级都以一学期为单位,所以遇着这种学生,便无
办法。”6面对当时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界的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道尔顿制的传入给当时正苦于解决这些问题无方的人们提供了思路和答案,所以当时很快有人进行研究,并敢于大胆地进行试行。
2、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
由于道尔顿制所具有的一些切合当时我国教育实际需要的突出特点,当它传入后,立刻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与此同时,我国主要书局和报刊对道尔顿制的大肆宣传和报道,为其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理解和接受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由于不少中小学积极、主动地开展道尔顿制的实验。使其在我国迅速形成一股试行道尔顿制实验的热潮。
1922年起我国的一些中学开始试行道尔顿制。1922年至1930年,我国实施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大约有100所左右7,其实施学校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地区和沿海的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以上海吴淞中学和东南大学附中的道尔顿制实验尤为引人注目。
1922年10月,道尔顿制理论传入我国不足半年,吴淞中学便在舒新城等教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开始试行道尔顿制,开我国试行道尔顿制之先河。吴淞中学初行道尔顿制实验的范围不大,一开始仅限于国文和社会常识两科。吴淞中学在试行道尔顿制之初所得结论有四:第一,学生作业室内秩序井然,“不是低头看书,就是执笔写字,闲谈的没有,笑语的没有,教室中所有种种不规则现象都没有;总之,是一种极其静肃的景象”8。第二,“学生自动心渐发达。从前学生的上课,好像是为教员,靠教员的,现在却有觉得是为自己,须靠自己了。以前学生遇到放假,觉得很高兴,因为可以不上课了,现在觉得放假管放假,规定的功课依然要做,所以也有到放假日来问我们作业室开不开放,好像他们以为作业室是不放假的。从前只求及格,现在欲有努力学习而想于一段时期内做完一段以上的工作的。从前用功的人,现在更用功了。从前只用耳,现在非用点心思不可了。这种不是全部学生的情形,但虽然是一部分的,究竟是已有一部分了。”9第三,教员工作太忙。首先时间上比原来花费多。从前除上课外,课外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实行道尔顿制,教员须每天守候在工作室连续数小时。其次工作量大,以前的班级教学,虽然教员讲得多,但毕竟只是上课那几十分钟,且教员自主性大,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实行道尔顿制,学生个别自由学习,问题多而广泛,教员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对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第四,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比如学生工作量多少的问题、学生成绩的考核问题等等。
在此之后,东南大学附中在廖世承的领导下进行了道尔顿制对比实验。该实验将智力和学力相等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用道尔顿制,一不用道尔顿制。比较
两组成绩高下”10。实验对象确定在该校初
一、初二年级,各年级选取两个班,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比较班。参加实验的学生通过各种测验获得,其后将各种测验分数均化为T分数,再求出各个人智力T分数与教育T分数的平均T分数,根据平均T分数采用随机抽取法将学生分为同等能力的两个班,即前面提到的实验班和比较班。实验学科有:国文、英文、数学、混合地理、混合理科。其他科如图画、体育、乐歌、手工等仍采用寻常教法。参加实验的教师选取平素喜欢研究新方法者,要求他们同时兼任实验班和比较班相同内容的课程,但需用不同方法施教。实验时间为一学期。东南大学附中实验结果表明,道尔顿制没有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它确实比班级教学长出多少,至多与班级教学打了个平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尔顿制,东南大学附中还另外拟定了三种调查表,调查了解实验班、比较班的学生以及参加实验的教师对道尔顿制的主观意见。每份调查表最多不超过8个问题,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回答。从学生调查表上得出几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首先是对道尔顿制的认识。无论实验班的学生还是比较班的学生都普遍认为道尔顿制有如下优点:(1)问教员的机会多;(2)工作自由;(3)可以时常与同学研究,养成合作习惯;(4)养成自动求学的习惯;(5)能适合不同个性和学力。缺点在于:(1)费时多;(2)管束差,容易使对己要求不严者更加放纵。难点有:(1)时间少,任务重;(2)由于以前养成了听讲的习惯,一切靠自己动脑、动手感到困难。其次,在是否愿意行道尔顿制的态度上,被调查的139名学生中,有94人愿意采用道尔顿制,45人不愿意。不愿意者大多来自比较班。在针对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对道尔顿制的看法是:优点方面,道尔顿制较能适应学生个性;教员可以因此经常与学生接触;劣等学生可多得指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因之而增加自动的能力。缺点是费时;不经济;练习簿先后交免不了抄袭;懒惰者不易督促。困难在于因学生学程前后参差不齐,有时牵动太多,不免增加教师与办事人员的困难;教师特别费力、费时。在对实验班和比较班两组学生成绩的看法上,大多数教师认为差别不大。在回答道尔顿制是否适宜于教师们所任科目的问题上,几乎没有统一的看法。
根据现有资料,上海吴淞中学是最早试行此制的,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廖世承把实验的整个过程和结果编辑成《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八月出版),北平艺文中学是施行时间最长的。由于小学低年级在施行道尔顿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当时施行道尔顿制的小学大多是在中高年级实施。施行道尔顿制影响较大的是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这所学校从1923年开始在四、五、六,三个年级试行道尔顿制,试行的学科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包含公民、地理、历史)4科,其他学科还是班级授课制。在试行了将近一年之后,他们整理编辑出版了《道尔顿制试行的经
过》(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出版部1924年5月出版),介绍了此校试行道尔顿制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和困难。此外有影响的还有:江苏省第四师范附小(见《小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法》,中华书局1926年12月发行)、京师公立第二十九国民学校在当时也较有影响(见舒新城:《一个行道尔顿制的小学校》,载于《中华教育界》第十二卷第十期)。根据现存资料,当时施行道尔顿制的中小学校数量无法精确的统计。后来有人认为“在十二与十四年中间全国中小学行此制者虽无确切统计,其数当在数十校甚或百校以上。”数十校较为可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里。依据柏克赫司特来华所访问的地方来推断,上海、杭州、南京、武昌、北平、太原、天津、济南、曲阜、奉天等城市都可能会有施行道尔顿制的中小学校。
1926年以后,中国的道尔顿制实验热潮急速衰退,实施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少,在曾经实施过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里,原来的班级教学形式大幅度地复辟,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1930年名噪一时的道尔顿制实验从此偃旗息鼓。
3、道尔顿制实施的困境
从上文,上海吴淞中学以及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结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尔顿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自由研究、学生学习自动自发、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效果切实明显等等,但是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教学设备和参考书的缺乏、学生难以避免的出现抄袭偷懒的情况、上课讲解的困难、工作指定的困难等等。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决定了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命运。仔细分析如下:
① 经费上的困难
道尔顿制打破班级教学、取消固定日课表制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改革,这不仅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要有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学行政组织、教师、教室、教材、教具等方面的具体配合,要有必要的物质上的保障。例如,吴淞中学国文与常识两科试行数月就增加了数百元经费11;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也使“教师人数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12;“又如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了14所条件较好的改行道尔顿制的学校,其施道尔顿制的经费比施班级上课经费平均多了15%”。13可见,经济上的保障的确很重要。然而,当时中国的现实却是教育经费普遍短缺,这无疑使道尔顿制实验的大规模开展成为困难,即使勉强实行,必然会影响它的实际效果。因此,道尔顿制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短期实验之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经济上的困难有相当的关系。
② 教师和设备的困难
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困难,实行道尔顿制实验需要一批较高素质的教师。这些
教师除了能够主动深入地钻研教材、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解答各种问题之外,还应该懂得学生的心理,能够有效地识别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与能力水平相当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方向,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然而,“那时的一般状况是:‘常见多数教师,上课至下课,兀立讲台,始终如说书人之宣讲,但知抱书本逐句讲解,或就教授书上之铨释,书于黑板,令学生照抄’。即教师的知识质量的欠缺,已是除了照本宣科也难以胜任”14。与道尔顿制所要求的了解学生,迷人熔教与育为一炉相差甚远,因此,由于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各学校实行道尔顿制实验的情况差异太大,无疑是道尔顿制在我国中小学难以深入开展的又一原因。
其次,教学设备困难的问题也异常突出,除了在教室的改造,教具、教材的制作、编纂等问题之外,道尔顿制实验要求具备的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等一系列资料都很难满足。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太重视青少年教育,那时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使用的书籍实在有限。在实行道尔顿制时,当其供学生自己阅读和使用的书籍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要达到通过道尔顿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我国中小学在实行道尔顿制实验中遭遇到的又一困难。
③ 文化差距造成的矛盾冲突虽然道尔顿制有着不少明显的优点,尤其是它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以教师为中心,学服从于教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等。但是由于它来自国外,代表着一种异质文化,并受到其相应的文化支持,所以,当它在我国中小学的实验过程中,在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接触和碰撞之后,双方的差异与矛盾冲突便随即暴露出来,并成为影响和制约它在我国继续深入进行的又一重要因素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1d8f0100dnc4.html
第二篇: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论文
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了对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
何为审计失败,顾名思义,审计失败就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未能在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通过系统、规范审计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经营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 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着重论述了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的一些看法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泛滥有所裨益。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审计失败的本质具体讲涵概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审计失败的结果是错误的审计意见,而这一结果是因为审计人员未能正确遵循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这就与审计风险划清了界限:如果审计人员正确地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然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就属于审计风险的范畴。可见,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在于审计人员是否在审计过程中正确遵守了审计准则。
其次,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企事业管理当局是经营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企事业经营出现失败时,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是判断审计失败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最后,从理论上讲,审计失败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际是合法公允的,但由于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瑕疵导致其发表了否认会计报表公允性的审计意见。当然,在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对于不利事件的敏感性,这种情况较容易被觉察并得以及时纠正。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
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
是否造成审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如何,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没有相应的执业能力、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最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就属于审计失败。但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对审计人员执业判断、方法手段、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正确执行审计准则的难度,从而间接地与审计失败相关联。下面将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财务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无疑是为了掩饰经营活动的虚假性和违法性,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一般讲本身不存在问题,除非技术上的低级错误,但是其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出笼?因此,审计人员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是很难查清问题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下情况时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极大。(1)被审单位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或违法现象(2)被审单位存在决策失误并由此带来一定损失;(3)被审单位业务量大,经济业务复杂;(4)被审单位会计核算程序复杂,有大量关联方易;(5)被审单位存在财务危机等。由此可见,不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程序,就首先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对虚假的财务报告也就无从查起。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过失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或完全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它往往是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未能恰当地运用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未能严格执行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这些应该做而未做的后果是审计报告严重失真。如: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银广夏的应收帐款进行审计时,不仅询证函的寄发与回收让被审单位经手,而且对于取得的回函也未作必要的分析;对
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帐款,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替代程序时,未能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的应收帐款;此外未能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在银广夏2000主营业务收入大副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用电的电费却降低的情况没有发现或报告。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出在疏于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重大过失。
3、审计方法方面的缺陷。从审计方法来看,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内审和内控制度测试固然是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内控制度的运行受到单位管理的局限,特别是当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时,内部审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与失败。另一方面,审计在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方法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风险性,当取证采样存在不同或不均衡,特别是当样本情况复杂或遇到新的问题时,容易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从我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都存在上市公司蓄意财务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大多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如证券市场准入审批制、调动政府资源进行“救市”等,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回答的问卷统计中,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排位是:“政府领导要政绩”为第一因素,占48%;“企业领导要政绩”为第二因素,占36%;“会计人员要饭碗”为第三因素,占9.33%;“注册会计师要钞票”排在第四因素,占6.67%。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方面,而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官员。
3、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开放、最具吸引力的资本市场,美国经济界也一直标榜其严格的证券市场规范和企业审计标准。应当说,美国对于会计师的监管还是相当严格的,除了行业协会外,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都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其中大公司、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是监控的重点。一旦被查出问题,等着他们的则是巨额罚款甚至判刑坐牢,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会被吊销执照、课以重罚。此外,美国的投资者也是最具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一旦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劣迹被揭露,受害者就会运用法律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巨额索赔诉讼。但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由此也可推知,已经暴露的审计黑幕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审计违规事件还没有、并可能永远也不会被揭露,绝大多数投资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是无法讨回公道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挺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四、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
基于对上述审计失败的本质与原因的分析,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应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加强审计主体自身的“抗失败”能力,又必须针对不同审计客体的不恰当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防范和减少审计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离自身紊质。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水平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一)树立风险观念。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但由于会计师事物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三)提高执业水平。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创造良好的审计人员执业环境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审计人员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栋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审计师事物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审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物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就只好降低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审计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审计人员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是要加强行业监督与指导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审计人员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是规避审计失败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也是控制审计失败发生的重要制度措施。必须让审计人员意识到,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直到其倾家荡产,以遏制其造假的动机,增强风险意识。
四、是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一)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二)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以上各项措施是基于审计主客体方面一些基本的规避方法而言,它们并不截然独立,而是密切相关的,必须同时贯彻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关于规避审计失败的措施还有许多,比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会计师事物所聘任制度,健全审计收费制度,建立健全事物所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责任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不再深入阐述。
第三篇:论文:浅谈对社会审计失败的思考
浅谈对社会审计失败的思考
【摘要】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如今,国内外影响巨大的审计失败案件层出不穷,注册会计师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时期。文章从审计失败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等进行论述, 探讨审计人员对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的认识, 加强对审计失败进行控制和规避。
【关键词】审计失败原因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审计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错误或舞弊,或者两者兼有而有之,当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存在错误或舞弊时,如果审计人员严格地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行事,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误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的,但是审计人员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查出这些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审计失败,审计人员通常要对审计失败承担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审计计划,保持高度的专业怀疑。
二、审计失败的后果
审计失败的发生, 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一旦审计失败发生, 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对注册会计师而言, 诚信既是财富, 又是财源, 诚信还是财力。诚信一但缺失, 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3.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 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 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4.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 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导致了美国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 等等。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 不仅会影响社会审计的质量,决定审计地位的高低,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注册会计师的声誉。审计失败一但发生, 首当其冲便是对个人声誉的不利, 相继而来的便是旁人的冷嘲热讽, 更有甚者客户对其的攻击, 个人的声誉受相当大的损害。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情况后或审计师的原因, 造成审计失败, 不论是信息使用者还是法官, 都倾向于从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取得赔偿, 这就是所谓的深口袋理论。实际上, 却总是发生绕过被审计者而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情况。
(三)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 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 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 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 决策失误。
2.控制失灵。审计失败, 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 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 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 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 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 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 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骗”委托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由于审计失败, 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 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 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 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 企业内部信息披露越充分, 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 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 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 反之, 则越低。
三、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信息把握不正确、不全面、不充分。
1.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充分了解。会计是活动的综合反映,假如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仅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就有可能发现不了存在的。首先,当被审计单位面临财务困境时,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就大。根据美国对财务报告虚假所作的发现:44%的财务报告虚假发生于面临衰退的企业。我国某上市公司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题目,该公司在企业发生亏损后,专门成立了一个做假帐的班子,粉饰业绩,使投资者蒙受了重大损失。其次,客户的经济业务越复杂,财务报告出现虚假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企业可能利用关联方交易的方式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例如在我国,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它的关联企业里,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编造一些复杂交易,这些交易从会计处理方法上看是完全正当的,但其因此而确认的交易利润却永远不会实现。此外,还有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转让商标、土地、股权等非货币交易业务,在没有现金流进的情况下确认巨
额转让利润,虚饰了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
2.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及内部治理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公司的决策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而且治理阶层对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考虑是实现预期利润时,那么会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可能性献比较大。有的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业绩压力相当大,在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情况下,治理职员可能会虚报业绩,因此,审计职员还应重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疑或特殊之处;对于中发生的非常交易,应对其正当性、有效性、公允性给予适当关注,否则就有可能遗留巨大的隐患。
此外,基于以上所述,审计组织要谨慎对待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业务约定书,以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对于那些经营情况不佳或有迹象表明将出现经营风险的审计业务,应慎重考虑是否接受委托。
(二)审计职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道德欠缺。
1.审计职员承接了不能胜任的业务。比如让一个一贯审计工商企业的审计职员往审计行业的会计报表,就可能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完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当被审计单位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出审计报告,而审计职员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了这样的委托,往往又会由于时间紧迫而过分依靠未经证实的治理当局的陈述或解释,甚至对客户言听计从,从而丧失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就可能出现题目。例如琼民源1996年的审计报告,审计职员从接受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么一个在全国很多地区设有分子公司的企业团体的审计工作,工作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未对审计助理职员给予应有的指导、帮助和监视。我国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业务助理职员和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但应对其工作结果负责”。如一些职级较低或练习不足的从业职员可能由于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碰到特殊题目时,未能保持审计工作的警觉性,轻易接受客户所作的解释,错漏了可能存在的题目。但主办审计职员却掉以轻心,末给予有效的或适时的指导或质量监管。
3.在承接新客户的审计业务时,应与前任审计者取得应有的联系,以了解被审计单位过往是否存在任意选择会计原则的行为。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但并不是说尽对不能变更,假如审计职员对客户为操纵利润而进行的明显不公道的会计变更表示异议时,被审计单位就可能会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达到目的。如琼民源在四年的时间内更换了三个会计师事务所就说明了这一题目。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审计职员,应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应当加强职业后续,不断补充新知识,进步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应充分考虑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及审计职员的执业能力,防止为了自身效益而盲目接受不能胜任的委托。对于接任审计,应与前任审计职员取得联系,了解被审计单位变更委托的原因。
(三)审计程序使用不当。
1.对客户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不公道。通常审计职员对于客户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是通过询问方式或问卷方式向公司有关经办职员取得的,这就涉及到所提的题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在采用面询方式时还必须注重面谈技巧,要善于察颜观色,找出破绽或发现疑点。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但是审计职员由于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看其测试结果支持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或见解,即使出现例外情况,也难以坚持扩大抽样范围,由于这样做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其工作绩效。
2.未能充分把握被审计单位交易的审计轨迹。审计轨迹是指通过编码、交叉索引和连结帐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书面资料所提供的一连串的迹象。审计职员可以使用审计轨迹来核实和追查交易,向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职员获取整个审计轨迹的相关书面资料。这就要求审计职员在审计初期取得被审计单位交易流程的具体资料,否则就无法核实交易的真实性。例如,审计职员在审计应收帐款时,可以从顾客订货单一销售合同一发运凭证一销售发票一收款通知单等资料及相关的凭证、帐簿资料来确定年末余额,并将此余额向被审计单位的客户进行函证,以验证应收帐款年末余额的正确性。为避免审计失败,审计职员应严格遵守一般公认及特定的审计准则,按准则要求接受委托、制定审计计划并实施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保持专业怀疑态度,对发现的题目决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在严格按审计程序并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差异并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应当明确,审计职员的审计工作,并不能保证将财务报表中的错弊事项都能揭示出来。但在拟订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可能的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并于审计过程中对显示可能存在的舞弊情况,从应有的职业谨慎的角度加以充分的关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必要的话,应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四、审计失败的防范
(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立足社会的根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定期考核、评估以督促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审计失败问题有一定效力,但这种激励机制的运作还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有监督的兴趣, 并且各个分散的股东能够无成本地联合起来形成股东集团的共同意志。在现实中, 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经济主体一般设定为董事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公司控制权往往是由管理者所操纵, 并形成对董事会控制的局面, 而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过路客 , 进一步使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的管理进行监
督缺乏兴趣。在股权极端分散的情况下, 股东要想通过董事会利用激励机制来直接约束审计师的行为, 就显得十分软弱。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
首先, 要签订审计委托书, 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 对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责任、业务的性质、范围等予以明确。其次, 要正确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 以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 研究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 规划审计工作所需时间、人员, 确定经济业务和各会计科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等;在具体实施阶段, 注册会计师亦需通过实施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 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在审计完成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全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 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 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审计意见的正确性。第三, 要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 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证据, 恰当地评价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确保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和漏报: 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四)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较差和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经常存在的情况下, 继续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对此, 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 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 以保证审计的真实和完整。
(五)选择和保持客户时需慎重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 应采取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等程序, 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其缺乏正直的品格, 应当尽量拒绝接受。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 历史上就曾出现有财务危机的公司比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较容易虚报收入和隐瞒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事实的事例。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 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 则应提高审计费用, 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 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总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社会审计制度,是一项既长远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以加强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家贤.浅议审计失败[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2]韩聪,胡淑娟.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会计之友,2008,(4).[3]张春玲,陈燕.审计失败的原因及规避[J].当代经济,2009,(3).
第四篇:《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邹谠出生于中国广州,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芝加哥大学主攻美国政治学并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于196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本书主要对太平洋战争到朝鲜战争间十余年间的中美关系做出了系统研究,态度较为客观,书中并不避讳美国对华政策的短视和对国民党判断的失败,并承认了共产主义在群众中收到的的积极回应。但是,本书出版于1963年,当时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还相当紧张。作为美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判断上,邹教授选择了与美国政府的声音保持一致,因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新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敌视、共产党对极权主义的追捧,都不符合我们的观点。总体来讲,邹教授还是准确地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美中关系的格局,引导我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并不在于取得权利和领土上的特别待遇,而在于远东局势的普遍稳定。众所周知,最有效地实现这一全面目标的途径就是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P6
“在这种利益的指导下,美国的远东政策是积极的和‘干涉主义的’”
“美国不会为中国而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国、俄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发出照会,提出美国政府关于对华开放门户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
首先,要保障在中国的所有外商贸易机会均等,并且,要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这一政策是整本书的立足点,构成了整本书观点的框架。一些政治家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美国国家精神的开放与道义。但是,正如书中引用李普曼的话,“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生活方式输出的缩写”。
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输出比这更加广泛。美国对中国民间的传教活动始终没有停止,美国也一直努力向中国输出美国式的“平等”、“自由”的概念。美国希望把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基督教的国家”,同时,书中此处还有一个限定语:“并追随美国的领导”。美国的商人和民众被中国四万万人口所形成的潜在的巨大市场而强烈吸引。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施展的政治手段。而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恰好符合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的指引下,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干涉主义的远东政策。
然而,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并不足以让美国甘愿付出政治代价和军事代价,却也让美国不舍得放弃。因此,在1899年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中国政策:国际形势对美国有利时,美国便鼓吹其门户开放政策,游说列强承认这些原则——但是,所有努力都仅限于外交的、和平的手段,面对俄国对满洲的侵略、日本对胶州湾的占领以及臭名昭著的P6 P8
“二十一条”,和其他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只要中国没有分裂的危险,美国便选择“不承认主义”,而且这“不承认主义”最后也成了和日本谈判的筹码。每当列强对其门户开放政策加以诘难,美国也立即鸣金收兵。
美国的传统远东政策包含两个矛盾的方面:支持门户开放政策;却不愿为中国的利益、以及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而诉诸军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一矛盾始终未被激化,一部分原因是美国为了第二个方面,而在第一个方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部分原因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限制的是在华特权最大的日本,而1931-1941年间面对日本在中国的逐渐扩张甚至向东南亚伸展,美国唯一的措施就是对日本进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美国对支援中国上的犹豫不决,使得它在最终的对日作战中付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二战中的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国家而出现的前景颇为暗淡。这种毫无希望的局势主要是因为日本向中国发动进攻而造成的——而本来仅仅美国一国就能够制止这场进攻” P27
“美国„„的官员和公众忽视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弱点,而在战争的艰苦时期这种弱点尤为明显”P44
“他感到有义务无条件地支持蒋委员长,„„,这种与蒋打交道的方法基本来源于罗斯福使中国继续参战的焦虑心情” P75
“在战争时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比与其他任何盟国的关系都紧张„„甚至当美国处于明显的强有力的讨价还价的地位是,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往往还是会取得胜利”P85
“蒋的明显的成功也必须归功于他使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利变为外交优势的手腕”P98 “美国失去中国的根源可追溯到以召回史迪威为象征的战时的挫折和失败。而蒋在表面上战胜了那位极为失望的美国将军后也播下了他在中国大陆垮台的种子。”P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需要中国将日军牵制在远东区域,否则日军将奔赴西方战场,对同盟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中国继续参战的能力对美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必须支持国民党政府,并努力阻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为了打通运输线,美国计划中英美协同作战收复缅甸。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很可能在1943年之前就解除中国的困境,建立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并驱逐日本侵略者,并使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对话中取得上风。然而,英国更在乎它在印度的利益,而蒋介石不遗余力地保存力量,而英国人的冷淡反应更给了他推脱的理由。最终,收复缅甸的计划一再推迟、削减,美国的军事战略与政治方针的矛盾使美国失去了一个迅速解除远东压力的机会。美国在政治上的灵活性远远不能与其在军事上的灵活性相提并论。
在与国民党的沟通中,美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史迪威将军力主重整国民党军队,而蒋介石认为这一改革计划的政治困难太多。史迪威将军向陆军部建议对蒋介石施加更大的压力,而蒋介石以与日军讲和相要挟。最终,政治上极为老练的蒋介石赢得了意志的较量,罗斯福
终于放弃了史迪威将军的建议并召回了他。二战中美国的政策完全被蒋介石摆布,这让蒋介石肆无忌惮地追求他心目中的政府和党的利益,并坚信美国会始终做出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致命的判断失误。
美国在国共关系中的作用
“必须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投降主义”——毛泽东
“外交官员们对国民政府生命力不强的估计在马歇尔将军对于国民党合作而实现他的目标的失望情绪中,在他撤离中国的最后决定中找到了知音”P134
“国共两党之间的对抗和敌意,以及他们全神贯注地在中国进行权力之争不仅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队,而且妨碍了有效地使用共产党军队反对日本”P139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意图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尽管在政治舞台上,许多人乐于事后发难”P208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为了抵抗日本进攻,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双方正式发表了对等的声明。然而,在正式声明的面具背后,政治现实却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并对可能进行的行动加以分类,国民党可能同意的行动先奏后斩,国民党不会同意的行动先斩后奏,国民党即使面对既成事实也难以接受的行动斩而不奏,可能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动不斩不奏。毛泽东应用的这种策略实际上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了共产党的发展。而国民党面对日益壮大的共产党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愿全面决裂,毛泽东写道:“只要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就)绝不能造成1927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而蒋介石虽然对重创共产党军队非常得意,但明白在对日作战的同时清剿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不可能的。
在对中政策的问题上,美国人有三种考虑:从传统的原则和感情出发,美国希望坚持不干涉的传统、谴责中国内战、拥护中国统一;从军事上考虑,“占有有利战略位置、纪律严明、领导有方的共产党军队”对战况有很大影响,美国希望“武装共产党人”;从战后远东政治关系考虑,美国害怕因为中国而得罪苏联。基于这些考虑,美国想方设法调停国共双方的关系。
1943年之前,美国通过政治顾问、外交使节等多方面敦促蒋介石保证对中国共产党人采取温和政策。这一阶段美国所做出的外交努力从效果上看是成功的。1944年6月,美国派遣华莱士访华敦促国共和解事宜。在会面中,蒋介石极力说服华莱士相信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并建议美国对共产党而非国民党施压来实现联合政府。华莱士建议罗斯福接受蒋介石的提议,并任命私人代表全面协调美中军事行动。然而,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都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被蒋介石玩弄于股掌之间。
美国政界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分为两种。赫尔利将军认为应当坚持支持蒋介石,劝说他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定,但不为实现这一目标给他施加压力,而且“美国向共产党提供的任何
援助必须经过中国国民政府”。外交官员们认为,应当寻求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站到美国一边的途径,或者至少共产党采取独立于苏联的方针。赫尔利得到了罗斯福总统(和后来的杜鲁门总统)的支持,然而他过度低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对国民党政治前途过分乐观,从而彻底排除了美国为在中国形成反共阵线而采取干涉行动的可能性。然而,日本投降以后,中国的事态发展表明,国民党并不能建立一个具备最起码效率和诚实的政府,同时美国联络组的撤退使在美国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需服务站失去必要的协助。他本人也在战后辞职。
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失败
“追溯历史,事情似乎很清楚,雅尔塔协定预兆这在远东权力平衡上即将发生根本的变化”P211
“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美国总有一天会发现不可能再支持蒋介石”P267
“蒋是不能撇开的人”P33
5二战在欧洲战场的结束时的俄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重新登上远东舞台。雅尔塔协定后,苏联与美国的冲突构成了新的两极国际体系,而中国则成为争夺的直接目标。
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后,苏联立刻向日本宣战,迅速向满洲进军,并击垮了已经不堪一击的关东军。而此时美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能力阻止苏联在中国扩大其影响,它不得不完全依赖政治手段取得苏联的合作,维护它在中国的政治地位。美国希望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能够达成和解。但是,此时政治谈判上的优势也完全被苏联占据,苏联以中共进入满洲相要挟,迫使国民政府同意苏联倡导的中苏条约,远东的权力平衡就此被打破,而中苏条约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的削弱,很快就被苏联红军进入满洲所导致的后果所弥补。
随着共产党势力在中国的扩大,国民党在谈判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这时,受到总统支持的赫尔利的纲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他在中国的声望也急剧下降。
1945年11月中国的事态发展完全驳斥了之前赫尔利的三点设想中的亮点:苏联保证支持国民政府使共产党人妥协;苏联不援助共产党。赫尔利因此辞职,而他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职业外交官的破坏,而仍然完全相信苏联领导人信守诺言的诚意。
日本投降后,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斗争开始了。而共产党人占据了中国最关键的区域。打破了平衡并避免了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是美国的紧急援助,它通过海陆和空路把国民党输送到全国各战略要地。而外交上,美国也督促日军不要向未经国民政府授权的中国军队缴械,从而寄希望于通过日军来拖住共产党。这样,国民政府重建了它在华中和华南的政权,并占领了华北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这一时期的事态表明了美国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的可能性。
然而,美国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也在此暴漏出来: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无能、在人民中的反对情绪是美国无法改变的。为此,司徒雷登大使敦促蒋介石放弃他无能的同伙并启用更有才干的人来代替他们。这种做法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合乎逻辑的进程应该是:美
国应该应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其他的领袖替代蒋介石。然而美国却有一种“离不开蒋”的幻觉,直到1948年,美国才下定决心向蒋介石施压。1949年1月,由于满洲和华北的溃败,蒋介石不得不从总统职位上退休,然而他仍然企图在幕后操纵政治局势。其后果就是李宗仁无法有效地调动忠于蒋的军队,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角力中一败涂地,共产主义的旗帜终于飘扬在了中国大地上。这是美国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共产党的成功彻底宣告了美国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干预以失败告终。最终,共产主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击退美军,以强国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第五篇:对现代师徒制在汽修专业推行的几点思考
对现代师徒制在汽修专业推行的几点思考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师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师徒制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一对一的师徒制虽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它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正应合了这一需求,成为现代很多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使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完全对接和融合,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并将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往的课堂满堂灌,学习的地点由教室搬到车间,实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师傅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着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演示和修正的作用。
3、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双重性。教师不仅教师,同时还扮演师傅的角色,是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同时我校还聘用了企业一线的一些优秀师傅在学校兼职。
4、学生人数的变化。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变以往的大班授课习惯,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师傅所带徒弟八到十人。
二、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的情况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院校要转换办学机制,实行“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这就为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束缚,彻底打破了学科型专业办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这一办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并非如人愿,因为企业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则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大都强调有无相关工作经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的员工,企业同时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是订单、利润,职业院校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矛盾的产生使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推行。鉴于此,我校只有立足本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力争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应“零距离”就业的岗位人才。并根据汽修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将每个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8-10人,也就是每节课有四位师傅(老师)同时上,在实训车间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形象的演示,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习得理论知识,使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这一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生的流失。中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行为素养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来讲较差,基于动脑的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置身于同一现实的学习情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在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总结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习得理论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流失。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操作性较强,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很难听懂。现在实行现代师徒制教学,在车间让学生和师傅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知识的获得,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会、一学就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3、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传统文化课的老师,有几个专业课老师也都是半路转行,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较为薄弱。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下,老师不仅要知晓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有力的推动了教师既要钻研理论知识,又要勤练操作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两年来,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喜欢,老师乐教,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但是要想使我校汽修专业持续发展下去,培养与汽车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靠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校汽修专业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