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册语文A版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遗憾与期盼
骑马上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4.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建议]
1.教学本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搜集资料、自读勾画、独立品味、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朗读、背诵积累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天山之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2.在初学时可让学生自读感知,自主认记字词,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然后品读勾画,说说作者一路看到了天山哪些景物,充分让学生交流,谈谈理解与收获,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再次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可在自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按三处景点进行汇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如何具体描绘出天山景物特点?教师需要对这一难点进行点拨,可通过朗读、发现、想象、仿写、比较等,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等。
4.课堂上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整理阅读成果,背诵积累。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原文和碧野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拓展。
[参考资料]
碧野,原名黄潮洋,中国现当代作家。广东大埔人。碧野以散文享誉文坛,其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语言颇具音乐美。他的描写新疆边塞风光、民族风情的散文在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中独树一帜。有散文集《天山南北好地方》《情满青山》《月亮湖》《边疆风貌》等12部,另有《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丹凤朝阳》等9部长篇小说和《乌兰不浪夜祭》等5部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碧野散文集》是他几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小结。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由炎夏炽热的戈壁滩直上天山,可经历神奇的四季变幻,山中如秋天般凉爽宜人,再往里则是春暖花开,别有洞天。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其山腰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4.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天山的诗文、图片等相关资料;情景音乐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文段,创境导入 1.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无论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不禁对文中的所描述的地方天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2.今天,天山不再遥远,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碧野一道骑马上天山,去领略天山美丽的风景,去亲近她明媚的面容。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疆、撇、蹄。
4.默读全文,边读边标出文中提示游览路线的句子。
三、自主阅读,理清线索
1.理清路线:碧野先生仿佛是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畅游天山,你能找到提示我们游览路线的句子吗?指名读。
他游览的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品味:顺着这条线路,作者饱赏了天山哪些景物?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美美地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交流,质疑解疑。
四、主题展示,丰富认知
1.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呢?奇、美。
你了解天山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它的资料呢?
2.美丽的天山主题展示学生展示有关天山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出示天山图片,介绍天山。
3.诗人笔下的天山也令人神往。诵读积累有关天山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清洪亮吉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
4.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课后研读,丰富积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之美。
2.练写生字,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及诗词。
第二课时
一、感知美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入题。
二、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你认为形容得贴切吗?
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想象雪水、浪花的景象,说说你还会怎样形容它们? 讨论:写了天山的寂静为何还要写溪流、游鱼的活跃?
请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
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
交流感受。
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延续美
1.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2.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
板书: 骑马上天山
炎暑秋天春天
雪峰高大
雪峰:雪水壮观
奇、美溪流清澈
密林:广大、稠密、幽静
野花:艳、大、多、高
威尼斯之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学生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配读的音乐磁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中国的江南水乡之夜幽静而美丽,今天,我们将随一位外国作家,去领略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
2.入题,读题,设疑问:从题中你有什么感兴趣的或想知道的?
3.梳理学生问题,相机出示作者及威尼斯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4.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思考: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
三、品读感悟
1.听读感受: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
(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
(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
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
四、拓展提升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
板书:
威尼斯之夜
妩媚、可爱
平静、安谧、静止
清新、恬静
埃及金字塔见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教学准备]埃及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入题,读题。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4.轻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了解到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什么知识?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由交流。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2)小辩论:为了给一个帝王建造陵寝,有多少人陪葬在沙漠中啊!你认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1.熟读积累词语,达到识记书写与理解运用的要求。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阅读理解课文。
3.熟读积累歇后语,感受传统语言形式的魅力。
4.理解《天净沙秋》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5.写一处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景物,训练和考察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描写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歇后语,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2.理解《天净沙秋》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前搜集的歇后语,相关阅读资料。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入题
2.出示第一组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同桌互读。
质疑解疑:这些词语你哪些地方不懂或者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识记。
3.出示第二组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同桌互读。质疑解疑。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上台书写演示,共同订正。
书写练习,识记。
4.你还积累到了哪些描写景物的好词语?向大家推荐。
二、金钥匙
1.激趣入题:金钥匙有着神奇的魔力,谁拥有它,谁就掌握了解读课文的密码,找到理解课文的捷径。
2.自读题目,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3.回读第五课,体会题目所说的意思,说说你的看法。
4.交流,第五课《骑马上天山》的解读密码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5.举一反三,试着运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来读读本单元其他的课文,说说你的体会。
6.小结。试试金钥匙的魔力,运用这种方法再读读课外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一、歇后语
1.激趣入题。(师创设情境时用上一两个歇后语。)
2.初读感知:自由读,指名读歇后语。
3.你了解歇后语吗?它有什么样的格式与特点?
师生交流歇后语的相关资料。
4.熟读成诵。
5.这些歇后语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不懂的吗? 6.创设情境练习用歇后语说话。
7.拓展:歇后语接力赛。
二、古诗诵读
1.导入。
在语文乐园里,我们去了词语超市,积累了好词语;又拿到了一把金钥匙,收获真不小,现在我们来领略一首元曲的魅力。
2.读题。
指名读题:天净沙秋。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在元代,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等。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小令中的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曲子吟咏的主题。
3.简介作者。
白朴:元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4.指名读这首小令,正音,理解词语。
①残霞:晚霞。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5.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表现了秋天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描写了十二种景物,每一句基本全由名词构成,好像在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的秋景图。)
7.读读想想:这首曲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秋天萧瑟凄冷的情景。而一点飞鸿影下转出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样一幅活泼鲜明的图景。)
8.一边想象曲中描绘的图景,一边读,读出这首曲的韵味。
9.指名读,集体试背。第三、四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天山胜景令人向往,水城威尼斯让人留恋,埃及金字塔神奇而迷人其实,并不是名胜名景才美,美无处不在,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美,描绘生活中的美。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写作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题中向我们提示了什么?并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2.交流:
(1)写你熟悉和喜爱的一处景物。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可以写苍翠的山岭,阴凉的树林,平静的水库,潺潺的溪流,一棵老槐树,一座菜园,一个池塘,一座小桥,一个院子
假如你生活在城市,可以写市政广场,街心花园,小区绿地,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段林荫道,一个大院
除了写景物,还可以写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还可以写四季的变化、晴雨晨昏的不同。
(2)要求:
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选两三个有特点的地方来写。
注意观察,如果方便,习作的时候还可以专门去观察、感受。
也可以在习作前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题目自拟。
三、交流拓展思路
哪个地方的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美在哪儿?有什么样的特点?指名说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学生酝酿写作
1.提示: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打腹稿,也可以列出写作提纲。
2.选取有特色的几点来具体详细地描写,不必面面俱到。
3.从以前读到或者学过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学习把自己的文章结构处理得更好,把事物的特点刻画得更生动,把语言写得更美。
五、学生完成习作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十二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十二册教案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喜欢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而阅读和习作则要稍微逊色一点。进入高段以后,男孩子的思维普遍比女孩子要活跃。但双差生数量两者相差不大。这跟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不良有关。而有几个女孩子思维不够活跃,不够灵活,接受能力差。
1、识字写字。作为高段学生,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好,所欠缺的是不喜欢主动利用字典来帮助识字、阅读(所以上课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利用字典。)、据词定义能力、书写习惯、错别字多。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学生学会了默读、浏览等方法,但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则要加强指导,尤其是中下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文章的一些显著的表达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阅读量大部分能达到,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文学类、漫画类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则涉猎不多;女生对科普类文章不如男生感兴趣;且能主动积累的学生大约只占半数。
3、写作。在写作方面,尤为突出的尖子生寥寥无几,最为欠缺的是写作素材单一,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法单一。
4、口语交际。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不高。倾听和评价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5、综合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较感兴趣,且有几个学生脱颖而出,综合能力强。欠缺的倒是自己对过程的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提供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教材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五次。“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教材后附生字表。还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
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6、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2、难点: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习详写和略写。
五、改进教学的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再次,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将之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
4、引导利用图书柜里的书籍、学生自己的藏书、与同学交换阅读等方法,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5、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要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使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使优秀生能脱颖而出,后进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
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学奕》。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故事内容。难点:背诵《学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
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
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
(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
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初出
日中 远
-----因------大如车盖
如盘盂
近
-------为---沧沧凉凉
如探汤
2、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
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
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附: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2.朱自清简介(略)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板书设计
2、匆匆
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
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
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树苗
人
不确定浇水
不确定环境
不依赖
独立自主
扎根很深
转化能量
汲水生长
努力生长
4* 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
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
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
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38
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第一次
失败
努力 顶碗少年
第二次
失败
努力
拼搏就能成功
第三次
成功
5* 手指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
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各有所长
手指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口语交际
习作一
教学目标 :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
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难点
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
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
拓展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
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点
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
第三篇: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要珍惜时间,读过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文?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你自己对时间有什么体会?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最后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王昌龄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是为什么?可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十二册美术教案
小学十二册美术教案
1、追寻文明的足迹
教学目标
通过书中图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感受另一种凄惨的美,古风古韵的美。
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更加珍惜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历史建筑,并培养学生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世界地图及各种材料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全人类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板书课题:追寻文明的足迹
二、新授
教师播放课件《古代文明异国风光》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刚才电脑播放的哪些图片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收集的资料点击电脑上的图片为同学们做解释。
2、你还收集到了哪些图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3、除了课件中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 有图片吗?展示一下!
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全面,通过这些图片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留给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我们通过它们也能看到过去的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4、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存在于现实的,那么还有很多已经遗失的古迹,它已成为了一个迹,比如巴特农神殿,在公元1687年被威尼斯军队炮轰致毁;还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梦想中的花园,但它是否真正的存在,人们仍无法寻得根源;还有罗德港巨人雕像,摩梭拉斯陵墓,都因为年代的久远无从考证。
5、为了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到此贵地,你会如何做才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
三、课外拓展
其实我们就近来看,在我们中国就有很多的文明古迹,九寨沟,故宫,苏杭二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它们,让他们继续存留下去,把它留给未来。
第二课
一、说出你最感兴趣的文化遗迹:
二、布置作业:
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我国文化遗产
三、学生画一画:
四、教师指导;
五、展评作业。
2、探访自然的奇观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自然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自然遗产。能够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独立搜集有关自然遗产的资料,初步认识、了解感兴趣的自然遗产用自己擅长的美术技法表现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遗产。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搜集、课内外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自然遗产。教学难点
能向别人较详细地介绍2处-3处自然遗产,并发表自己对自然遗产的认识和感受。教学课时:教具准备
幻灯片,图片、教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世界自然遗产的思考。填写学习卡:你心中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观 2 3 4 5 6 7
下面我们要一起领略世界上最为奇特的自然奇观,它们是大自然馈赠我们人类的宝贵遗产。
二、新授:
1、师生一起共同浏览影像资料。
探访世界七大洲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亚洲———珠穆朗玛峰 欧洲———巨人之路 非洲———维多利亚瀑布 北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洋洲———大堡礁
2、学生网上自主游览 A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B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地带。
C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三、交流
学生欣赏,谈体会,交流感想。
四、课后延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自然不过是繁忙生活中的一个冷漠的背景,我们所熟悉的地方到处都是被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打造过的痕迹,大自然只在一些特殊地方保持原始风貌,面对原野人生的灌木、热带丛林中奔腾的河流、孤立的山垣,人们不禁要思考自身的处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画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3、《我的书包》
教学目标
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己的书包,发现自己书包除了背书以外还是否有其它的功能。和自己的旧书包进行对比,设计一款多功能的书包。教学重点
了解书包每个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
自己设计一款多功能书包。教具准备
各种造型不同的书包、彩色纸、采笔、尺子、剪刀等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包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必不要少的工具之一,现在的书包不仅实用,而且非常的美观,学生背着自己的喜欢的书包,就仿佛象平时穿衣穿裤一样必不可少,它可以说是我们的贴身伙伴,那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现在将我们的书包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我们细细的观察一下,书包中每个部分都有什么样的作用。大兜——小兜——侧兜——里面格层 ――背带——提手
2、还是哪些特殊的设计?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的书包为什么这样设计。
4、小组讨论:你觉得书中的哪一个部分设计的不合理,你想怎么样进行改进呢?
5、你还想增加什么功能?
三、思考讨论:
1、小组讨论;
2、学生说一说;
3、教师引导说一说;
4、小结
四、欣赏教科书:
看一看美丽而实用的书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欣赏作品:
1、学生看书上的书包设计;
2、想一想,多了什么功能;
3、你想设计一个多功能书包吗?
三、学生制作
1、展你的丰富的想像力,设计一个即实用,又完美,而且带多高 科技多功能的书包。把它打造一个完全智能化的书包。
2、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做以汇报,说说你的书包先进在哪里,都具备了哪些高科技的功能。选出几位制作出色的同学。
五、教师小结:
看到同学们设计了多种多样奇异的书包,老师有了一种想法,就是希望同学们有一个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上学,天天回到家里打开书包一学就到深夜,老师非常心疼你们,我希望设计一款智能书包,当你把书放进书包的同时,书本上的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贮存在你的脑袋中,而且当你背上书包的时候,感觉不到书的重量,这样能使你们的负担减轻。但希望是希望,我们能不能凭借幻想生活,我们还得为现实的生活打拼着。
4、画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景描绘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能在作品中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要形象的动作与表情。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通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表现、创造和感悟,提高个人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画故事情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构思构图的表现方法 教具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到现在看了、听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故事,现在我请大家来欣赏一段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吗?如果知道请你介绍给大家。
播放影片《闹天宫》
看了这璺影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打开书第8页,欣赏刘继卣的《闹天宫》
(1)(2)这幅连环画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的?
这是刚才动画片中的哪个情节?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今天,我们用水墨技法来画故事。
二、讲授新知介绍画家刘继卣
1.介绍画家刘继卣 代表作《闹天宫》《武松打虎》
三、分组探究用讲故事的方法分析画面
游戏:比比看。分小组欣赏刘继卣先生《武松打虎》作品。
A给画面命题 B画面是如何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的?各有什么特点? C画面是如何巧妙处理构图的?
D如果你画这个情节,你想怎样设计?怎么才能紧扣主题?
四、学生练习复习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尝试用色墨直接点写的方法,或用线条大胆进行勾勒后调色的方法,进行造型与表现。
提问:有没有好的方法用在场景设计上?
五、分析学生作业
A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作者是如何体现主题、突出人物特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B你能用你的语言讲讲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情节? C你能不能自编一个小故事说给大家听? D注意事项
六、小结。小组研究,师生互动
七、学生实践:尝试有中国画的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编一个故事进行创作。
八、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提问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画出你最喜欢的故事。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5、装饰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装饰画的特点,感悟装饰画带给人的美感。通过学习,能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装饰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装饰画的特点及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表现出装饰画的特点。
教具准备
高丽纸、图画纸或刮画纸,水粉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几幅用石膏版制作的线条比较丰富的装饰画作品,提问:你喜欢这些作品吗?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提问:你知道它是在什么上画的吗?
欣赏课本上的《乐园之梦》作品。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 课件展示人物形象、鸟、植物,分析线条及形象特点。出示课件,欣赏丁绍光的其他作品,分析哪些地方进行了夸张、变形、色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的什么感情。
欣赏《风》提问: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三、小组探究。
提问: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对比?给你什么感受?分析课本第11页左边的学生作品,提问:调色有什么特点?
老师示范一幅作品。铅笔起稿、水粉着色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风格别致的装饰画。
五、教师辅导: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重点:构图、线条的组织以及颜色的设计
六、展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评价。
课后拓展:出示部分用对比色画的小粉画,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
6、装饰色彩
教学目标
知道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了解色彩的写实性与装饰性的区别,在教学体验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 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教学难点
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业。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装饰画中的牛与自然界中的牛对比有什么不同?
二、讲授新课:
1、讲授装饰色彩。装饰色彩是提取自然形象中的色彩,进行夸张和对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民间的装饰色彩常用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2、组织学生看书回答问题。根据图中所表现的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装饰图案和装饰色彩的?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分析。十二生肖作品:摄影作品、写生作品、装饰画、农民画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题:对比作品,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三、教师演示:
1、展示并分析学生优秀作业。2、运用装饰画色彩表现生肖形象。
3、讲解作业要求。学习民间艺术装饰色彩并运用到绘画中,画一幅色彩鲜艳的生肖形象装饰画。
四、完成作业,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五、评价:展示作吕,组织学生评价。评价内容:造型夸张变形,体现民间装饰色彩特点。
7、彩球的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插接彩球的创作、设计步骤和方法。用多种纸张完成彩球的制作。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作事。教学重点
了解彩球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插接规律。教学难点
做出新颖、美观的彩球作品。教具准备 彩球作品,彩色卡纸、包装盒、贺规、直尺、铅笔、样板插片、剪子、胶水。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欣赏课件 出示课件欣赏彩球
提问:看了这么多漂亮的彩球,你能说一说彩球给你什么感受吗?有 什么特点?适合哪些场合装饰?
游戏:击鼓传球。
提问:这些彩球是由什么基本形组合而成的?
基本形在外形、色彩、装饰上有哪些特点?彩球的什么地方吸引你?它是怎样组合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设计制作一个彩球。分析教材研究设计步骤与方法。
发现困难。彩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你想了解才球哪部分知识?你有哪些困惑?
二、自主探究。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已完成的彩球,请组长带领大家将彩球打开,分析一下再重新组合。
研究讨论正多边形组成球体的规律。一组:正三角形彩球作品。二组:正方形彩球作品。三组:正五边形彩球作品。
四组:正四边形与正六边形组合的彩球作品。
分析什么样的基本形适合制作彩球?开口处开在哪里最为合适?哪个设计得比较新颖、有创意?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三、学生总结制作方法,教师演示部分制作的要点 彩球设计与制作要点:外形、色彩与装饰方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回顾彩球的制作要领;
三、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漂亮的彩球。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五、展示与评价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2、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3、评选出:创新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注:在用圆规和直尺绘制基本形时,正五边形是一个难点,可以用薄纸,按折剪五角星的方法剪出五角星,找出五边形。最好先剪正五边形,然后再量出边长,确定其他的基本形。
8、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教具准备
图画纸、彩笔等。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将书中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在电脑中修改成把巨石和背景分七。
2、课件演示:先出现巨石的画面。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块巨石出现在什么地方?
课件演示:在巨石后方出现天空和大海的背景。3、教师介绍
提问:你们看到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想?能用你的方式讲解这幅作品吗?
二、讲授新课: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厅思妙想(欣赏、分析书中作品《公寓式梅 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
你能总结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吗?教师拿出一些毫无关系的物品,你们看看这些物品之间相互有联系吗?
三、小组讨论:从中选择你喜欢的物品,想一想怎样才能超常规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
分析书中学生作品:你觉得哪些作品想像力丰富,组合得让你觉得巧 妙、有趣?
四、学生创作老师辅导
注;学生在作业中往往把形象画得过于简单,教学中可展示一些以往画过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回忆线描的表现方法,并将其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帮助学生解决想画某一形象而画不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展现你的奇思构想
四、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五、讲评作业;
六、展览作业。
9、添画人像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学习人物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地添画 另一半。教学难点
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欣赏人物头像课件
1、分析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五官有什么特征? 2、播放教学课件。人物头像切割图——展示添加过程。提问:你对片中哪些地方最感兴趣?添加部分运用了哪些方法?添加部分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想像和夸张?
三、、布置作业要求:
利用正面人物头像图片,剪成一半贴在作业纸上,可以采用与图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添画人像的另一半。组织学生交流:你准备利用什么方法?怎样表现?
四、、教师演示:
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利用线描方法添画人物头像的一半。展示并分析相同的一幅画,分别利用油画棒、水粉、黑白画等方法进行表现的艺术效果。
五、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书中的学生优秀作品。
问题:人物头像有什么特征?利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添加的?添加部分 有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六、完成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辅导要点:图片切割的方法和粘贴位置、工具的选用、创新的表现、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组织学生评价作品。
记 人像图片的收集方法:报刊杂志中的人像图片、放大自己照片、名人名作图片…
10、用各种材料来制版教
教学目标
了解综合版画的艺术特色。结合多种版画技法,创作一幅有情趣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元素,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综合版画的技能技巧。教学难点
材质与技法的选择与构思。教具准备 各种可以制版的材质、油墨、水粉色或丙烯、调色盘、墨磙、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检查用具准备
一、导入新课:还记得版画吗?你对于版画有哪些了解? 欣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家作品及学生作品。技法研究:综合版画是一种风格多样、技法灵活的版画形式,可以根据画面需要选择多种技法。
艺术实践:提出作业要求:根据本组采集到的制作材料,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综合版画的创作。
二、老师根据学生需求巡视辅导。
三、展示与交流:教师组织展示交流。
1、以组为单位或尝试各组相结合,合作完成作品。2、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对别人提出好的建议。
注:要尽量利用不同版画技法多角度地尝试组织画面,可以通过示范与讲解解决。同时,由于本课大量使用工具,也使得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辅导和关注。
11、装饰柱
教学目标
了解装饰柱的功能与作用,学习装饰柱的设计、制作方法与步骤。合作完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创意和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装饰柱的设计要素,即柱体造型和装饰纹样。教学难点
作品的新颖、美观和实用。教具准备 纸板、双面胶、乳胶、剪子、美工刀、彩色纸、平面及浮雕作业。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具有装饰效果的柱子。
提问:装饰柱由哪几部分组成?装饰柱的功能?装饰柱的材料?
二、研究设计步骤和方法:
三、艺术实践:
根据各组准备的材料进行实践。
考虑作品的色彩和作为柱子的底色应如何设计。
四、评价:
各组代表介绍本组作品的特色。说一说准备将作品展示在何处?
互相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注:平时教学最好能积累一些作品,既小巧又精美,同时可在课前适当作些装饰,如衬一张白纸作底,再与柱
12、动画片的今昔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动画片的发展过程,能说出3部-4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片名称。知道动画片中的形象是怎样动起来的。
能制作一组简单的动画,能运用本课学习的有关动画和审美、技术等知识评价一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动画片的发展过程,能说出3部-4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动画片。教学难点
运用本课学习的相关知识,评述一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教具准备 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像,〈大闹天宫〉片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画片,用艺术的眼光去感受它、了解它。
二、深入认识我国的经典动画片。1、学习卡一:〈小蝌蚪找妈妈〉提问:你知道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吗?
片中的画面是用什么绘画方法表现的?
猜一猜片中的许多形象取自哪位画家的花鸟作品?
2、学习卡二:〈九色鹿〉
提问:在造型、色彩方面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它取材于哪里吗?
你能说出它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吗?
3、学习卡三:〈张飞审瓜〉提问:这部作品是以我国哪种传统艺术形式来制作的? 4、学习卡四:〈人参娃娃〉提问:这部作品是以我国哪种传统艺术形式来制作的?(剪纸)
这些优秀作品陪伴一代人度过了童年。剪纸、水墨、木偶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而且使国产动画片在技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三、学生自己欣赏。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二、新授;
三、介绍动画片的历史:
第一部动画片——有声动画片——彩色动画片——精美、造型夸张的动画片——三维动画片
学习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把角色的每个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逐渐变化的动作,画出一张张不动的但逐渐变化着动作或形态的画面,用逐格摄影机一张张拍下来,然后以每秒24格的速度连续放映,这样画面便动起来了。
四、布置作业:选择喜欢题材,制作一幅简单的六格动画。
五、课后拓展:写一篇小文章,谈谈你对当今动画片的认识。
注:针对怎样让今天的国产动画片既现代又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这一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案,尝试怎样从过去优秀的传统动画片中汲取好的元素,补充到今天的动画片中。
13、拟人化的卡通 教学目标
通过表现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夸张的创作手法增强卡通形象的感染力,增加艺术作品情趣的造型能力。通过欣赏、设计等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夸张、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拟人化的卡通作品 教学难点
卡通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教具准备 关于卡通的图片、创作过程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拟人化卡通的造型:
1、组织学生把搜集下马看花图片及实物在各组交流。2、研究文具或其他用品的形状、功能。3、研究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色彩。4、师生交流资料。
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用品。
小组交流信息情况并观看世界各地的多样文具及其他用品,引导学生产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树立爱护学习及生活用品的好习惯。
二、实践活动:
提示:我们认识的一般学习及生活用品与拟人化的卡通形象有什么不同?设计卡通文具及其他用品时应注意什么?怎样设计才更巧妙? 倡议:个人或小组为自己或他人设计一件新颖有趣的拟人化的卡通文具或其他用品。
三、讲评作业: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评述,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爱护文具、保护环境的教育。
注: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帮助学生掌握创作规律(多向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等)。借助多种媒体展示卡通形象与学生日常用品外形特征的相互关系,开阔学生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设计一幅卡通画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14、发现老房子的美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表现老房子。教学难点
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陶泥、课件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汇总资料,引导学生交流。
二、小组研究:引导学生分析: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三、尝试表现: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技法,教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
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五、欣赏: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教师做示范:做底——文体——细节
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出不同的 肌理效果。
艺术实践: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
六、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评价展示: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
注: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直观欣赏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老房子的观察、分析环节的训练。要注意学生创作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画出你家的老房子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15、留给母校的纪念
教学目标
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及老师的培养,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维护母校荣誉,为母校争光,对母校抱以感恩之情。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相互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把握集体创作作品的整体美感。木瓢画绘制精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二、帮助学生确定艺术创作的题材
三、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
四、帮助学生确定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五、指导学生绘制木瓢画
1、选择材料
2、先上一层白底色。
3、待干后用铅笔轻轻绘制草图。
4、着色时依据造型设计不同的色彩并进行美化。
5、水粉上色,最后上透明漆,使作品色彩更艳丽、耐久而不褪色。
六、指导学生绘画或纸立体造型
提示:选取小学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画出来留给母校作纪念。画出自己想对母校说的话和自己的愿望。
七、展示评价: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想法。
注:制作木瓢画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可以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给学生提供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了解木瓢画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掌握木瓢画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画一幅反映校园风情的画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16我的成长记录
教学目标
综合已尝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六年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能用美术语言来记录童年成长的足迹。通过 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及爱生活的情感。发挥其想象力及对艺术的感受能力。教学重点
综合已尝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六年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教学难点
集体创作《毕业诗集》《毕业小报》,编排时应把握好作品的整体美感及风格统一。教具准备
现代多媒体设备、课本、优秀学生作品等。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校园
2、欣赏学生生活的图片:展示课件,六年来校园生活照片(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军训、升旗仪式等)
学
二、出示课题
启发思考: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达了什么内容?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三、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鼓励创新,交流构思
四、记忆最深刻的人和事,你得到了哪些发展,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学校的一个角落。
五、布置作业,学生创作。注; 集体创作的毕业诗集或编制成册的毕业小报,学生都难以把握整体和和谐与统一,为此,需要教师合理引导,适当调整并适时给学生以建议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画一幅反映你成长的画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17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教学目标
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教学重点
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剪刀、彩纸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播放陕北民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这是哪里?
二、资料反馈
三、小组研究:
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抓髻娃娃是男孩还是女孩?有哪些变化和寓意? 意什么?
四、艺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尝试
五、课后拓展: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代表自己独特地域风格的古老艺术,也有很多艺术形式与剪纸是姊妹艺术。
在制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需要注 注:学生学习时会出现对一些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不了解的情况,要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民族风俗的了解以及直观图片等,加强学生对剪纸的观察、分析与对比。要注意学生欣赏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布置作业:
剪一幅反映中国民俗的剪纸
三、练习;
1、学生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作业;
五、展览作业。
18、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并能讲解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寓意。
2、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
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感受苗族服饰图案的深刻内涵和美感。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教学难点
图案形象的特点和对比色的运用。教具准备
各种苗族服饰、录像、图片、各种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2、了解有关苗族服饰特点
3、搜集苗族服装、服饰图案的实物或图片。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课:
提问:通过课前学习,谈谈你对苗族的了解。学生边,老师边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进行补充。
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简单概括一下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三、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苗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先民不断被迫迁徙,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四、引导学生欣赏“百鸟衣”
“百鸟衣”的传说、用途、图案特征、色彩、欣赏价值。
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35 了解有关“蝴蝶妈妈”的传说。
五、欣赏“牛首龙纹”的图案,了解有关“龙”的传说。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六、学生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服饰图案进行临摹。能讲其寓意。
七、小结:组织交流。
注: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对作品的欣赏变成浏览,泛泛而论,再给学生布置搜集资料和考察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和学习积极性。
第五篇:十二册作文教案
给校长或教师写一封信
教学目标:
1.用写信的方式向母校的校长或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2.核心内容要具体、清楚、实在。建议书的核心部分是所提建议的内容,因此,写建议书不管是分条开列,还是不列条款,都应当把建议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需改进的工作方法和应当采取的各项措施也都要具体、实在。
3.语言要准确精炼。建议书是人们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一种工具,因此,要做到语言准确精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你们即将小学毕业,离开母校,你想给母校留下点什么呢?是美好的祝愿,还是工作的建议?
课前已经让大家观察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或者走访了同学,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请你给校长或者老师写一封信,提出你的建议。
二、明确要求
1.写一封信,要注意写信的格式。
2.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写出真情实感。
3.信是写给老师或校长的,因此要注意信的语气。
三、指导选材
1.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可以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互相补充。
2.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想一想你的问题是怎样发现的,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一条一条地想清楚,写明白。
四、自己写出草稿
五、出示范文
建议书
学校领导:
每周星期一上午8:00,全校师生都集中到学校大操场举行升旗仪式。随着那雄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每位少先队员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是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点出活动的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少先队大队部选派的升、护旗手在升旗过程中动作不规范,步伐散乱的状况与整个庄严肃穆的氛围很不协调。(提出升旗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向学校领导提如下建议:
一、学校政教处配合少先队大队部对升、护旗手加强纪律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二、学校领导聘请驻汉官兵来校,严格训练升、护旗手,从而规范他们的步伐和动作。
三、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全校少先队员懂得国旗法。(建议内容简洁、明了。)
所有升、护旗手们,为了让我们的升旗活动更加规范,刻苦训练吧!(发出强有力的号召)
六(4)中队全体队员
2002年10月10日
【评析】此建议书针对学校升旗活动不规范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态度诚恳,措施得力,内容详实且有意义,结尾有号召力。
六、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难忘的„„
教学目标:
1.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2.重点突出“难忘”二字。既然“难忘”,那么当初的情形必定记得很深,很清楚,那么也当然要把当初的情形写具体点,使读者有如亲见,有如亲历。
3.为什么“难忘”?有些人、有些事难以忘却,一定是它深深地打动了你,震动了你,你必须写出为什么难以忘记她(他)?为什么难以忘记那件事?
4.一定要有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议论和抒情,也应该穿插其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你们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总有一些难以忘记的事或人。我们这节作文课要求写出其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板书:难忘的„„)
二、启发思考讨论,梳理思路
1.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应该从哪儿入手(即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要求谈具体。
2.学生自由发言。
(1)第一步要先审题。
如何审题,谁能具体谈谈?
(从题目中能看出这次作文重要的是要写出“难忘”)
(2)第二步要选好材料。
应选什么样的材料呢?
(小结)选择让你最难忘的事。比如:从中吸取教训的事,令你高兴的事,令你伤心的事。
(3)第三步要理清文章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写。
教师:此顺序也就是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一段与后一段怎样连接?
三、教师引导,理清思路
1.说说你选择哪件事情来写。
2.这件事的过程是怎样的?(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3.哪些地方最令你难忘,回忆得细致一些。学生自由发言,同学相互评议。
四、自己写出草稿
五、选出学生作品,讨论评议
1.找两名同学的作品(代表好、差两方面)读一读。
2.大家讨论评议,给予评价和修改,教师相机第一次讲评。
六、出示范文
难忘的一件事
记得刚上六年级时,老师就对我们讲,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让它再恢复原状。以前,我并不在意,直到那次,我才明白它的含义。
那天,上课前,语文老师拿着上次的作文本,并点名一一发给我们。那次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秘密”,前排的同学拿到了作文本,只听她惊喜地叫道,“呀,这么多评语!”“哈哈,我的也是!”旁边的同学附和着。我在那儿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当老师念到同桌的名字时,她迅速站起,就像端着一碗圣水似的,小心翼翼地拿着作文本,然后快速打开,看完后又迅速收起,一切动作都是那么快。
“喂,老师写什么了,让我看看。”我像平常一样友好地对她说。谁知她抛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两个字“不行”!然后头也不回的继续做作业。
“哼,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你不让我知道,我偏要知道。”我生气地想。下课铃响了,她出去了。我一看有机可乘,便顺手伸进她的抽屉里,刚打开,她就神秘地出现在我面前,我仍旧笑嘻嘻地说:“到底是什么秘密,让我看看吧!”她没有说一句话,但从她的眼神里,看得出她生气了。当时,我并未在意,但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抬头看地,她哭了,我一时不知所措,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竟会把她伤害得这么深,望着她伤心的样子,我后悔极了,只有一个劲地说对不起。
现在,我们虽和好了,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了,在我们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壁,我不知道这种隔膜何时才会消失,让失去的纯真友谊再属于我们。
这件事已过去快半年了,但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身难忘和悔恨。
【评析】
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事。作者写出了自己对同桌的感情上的伤害。先交待作文内容,“我”的秘密。既是“秘密”当然别人不能看。但由于“我”偏偏想知道同桌的秘密,明地不行,暗地里偷看,这样自然伤害了同桌,伤害得那么深,使“我”失去了珍贵的友谊。所以,我“难忘”这件事。全文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可见小作者在剪裁上下了一番功夫。
七、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习作讲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指导习作,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意思的习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自读“习作要求”,了解这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二、习作指导
1.指导选材
(1)同座交流,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都收集了哪些有关的材料?哪些材料最感人?
(2)全班交流收集来的资料(学生说,师生评议)
(3)你想把哪些资料写成一篇作文?打算用什么形式写?
2.“说”作文。
把你想写的材料按你要写的形式说一说,师生评议。
三、范文讲评
金秋十月访滕头
十月小阳春,丰收的季节,我们参观了距奉化城北6公里的“全球500佳生态荣誉村”、全国环保四大教育基地之一的萧王庙镇滕头村。(开篇点题“参观”,表明是一次调查活动;“全球500佳生态荣誉村”,表明与“周围环境”相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丰收的景象:平整的田野翻腾着金色的浪花;田头成行桔树挂满金色的果实。
我们进入葡萄渠。(描写层次非常清楚,毫不紊乱。)在这条6米宽的环村渠道上,滕头人搭建了一条总长830米的葡萄水泥架。据介绍,在这两米多高的水泥支架上,每年可产葡萄l.5万斤。而就在这条三米多深的环村渠道里,渠水利用得相当充分。水面上游着鸭子,水里是三种鱼的活动场所。上层“分配”给鲢鱼,中层“安排”草鱼,“下铺”给青鱼享用。它们“和平共处”、“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既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从特种水产养殖场和盆景园出来,我们来到了村庄中心,看到了32幢整齐划一宽敞的新型农家楼。(从观念、投入和成效三个方面写出了生活环境的保护。)这个只有200余户、800余人的小村对生态环境的投资一直不遗余力。近两年来,崇尚俭朴的滕头人仅花在村庄美化、绿化方面的资金就达100多万元。无论是厂区还是农家的房前屋后都实现了卫生“三包”制度。在道上路边墙角看不到一点家畜粪粒、纸屑、烟蒂或塑料碎片等废弃物。
我们在陈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工业区。(这是全文重点,也是全文难点。小作者紧扣环保,写得全面而详细。)滕头村现在有21家企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参观了制衣化工公司。这里的废水,废气均达标排放,大气环境达到一级环保标准,水质符合一级饮用水指标。陈同志还告诉我们,村里有家生意红火的黄酒厂,由于治污达不到标准,村委就果断地将它关闭。四年来,膝头村谢绝了外商提出的近20个可能产生污染的合作项目。他还说:“前不久,一位日商想来我村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办一家化工厂。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重污染项目,就婉言谢绝了。”
“污染环境就是给座金山也不要”,这就是滕头精神。(总结全文,点出精髓。)愿她在祖国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评析】
这篇访问记形式的调查报告写得很好。紧扣“我们与周围环境”来组织材料。层次安排非常合理。最后点出全文最主要的观念,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四、学生完成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习作——给远方的亲戚或朋友写一封信
教学目标:
1. 给远方的亲戚或朋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一些你的情况和想法。2. 要写得具体、真实,注意信和信封的格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作文要求
自读“习作要求”内容,了解本次作文要求。
写一封信;内容具体真实;把信和信封格式写正确;要寄出去。
二、习作指导
1.回忆书信的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位置。)
2.引导学生“说”作文。
你在毕业前学习,身体情况怎么样?什么时候考试?毕业后想怎样玩?把这些对远方的亲友或小伙伴说。
(1)同座自由练说。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
三、出示范文:
给远方爷爷的一封信
敬爱的爷爷:
您好!好久没给你们写信了,我真想您,时间过得真快,我今年就要小学毕业了。每当夏季到来的时候,我就想起和您在一起的日子。
记得去年暑假,您把我接到乡下去玩,白天,您带着我到田里去摘棉花,中午回家,您在灶时烧玉米棒。那烧的玉米棒又香又甜,比城里蒸的玉米棒好吃多了。吃完后,您看着我脸上黑糊糊的,笑着连声说:“看你贪吃,你简直成了‘小张飞’了。晚上,您带我到瓜地里去乘凉,看瓜。我睡在您身旁,望着深蓝的天空,数着无数眨着眼睛的星星,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朦胧地听见您不知在和谁讲话,说西瓜、棉花丰收后,准备修一幢两层楼的新房,还说要买一部自行车给我呢!我听到这里连忙爬起来说:“爷爷,您真好!”您笑着说:“看把你美的。”接着,您亲自到田里抱了一个大西瓜,只轻轻一捶,西瓜就开了,我吃着这甜滋滋的西瓜,听着田里的蛙鸣声,望着蓝蓝的天,真是美极了„„敬爱的爷爷,我真想您,我恨不得马上飞到您身边!
爷爷,您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和休息,我长大后一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
毕业后,我将要成为一名中学生了,我准备把哥哥初一的课本带着,回到您那儿度暑假。有空先看看初一的书,另外,我还想向您学点儿务农的技术呢!
前天,爸爸和妈妈特地给您买了一件皮大衣,叫我回乡的时候带给您。哦,已经晚上十一点了,明天我还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就此搁笔吧!祝您 身体健康!
您的孙子
杨波 2006年4月5日夜 简评:
作者在信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思念之情之后,回忆了去年暑假在爷爷家生活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爷爷一天的生活情景:上午,“我”跟着爷爷到田里去劳动;中午,爷爷烧玉米棒子给“我”吃;晚上,爷爷又带“我”去瓜地看瓜,这一段具体的描叙,表达了“我”对农村那段生活的向往及对爷爷的无限思念。信的最后,作者谈了今年暑假的打算。
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显得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了“我”与爷爷一起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
四、学生写作文
五、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习作讲评: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