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展示教案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崂山区凤凰台小学 李佳霖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2、5、7、8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吧。(出示课件)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预设1:(填加号)可以吗?口算一下。你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预设2:(填加号和乘号)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都可以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感知乘法交换律
谈话:我们学校开展的快乐大课间同学们都在积极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可以
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3×5=15(人)5×3=15(人)
追问:你为什这样列式?
?人
引导:观察一下,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3×5=5×3(板书)
谈话:课间同学们不仅喜欢踢毽子,还非常喜欢 跳大摇绳。(出示图片:跳大摇绳)你能根据要 求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2×8=16(人)8×2=16(人)
?人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根据乘法的意义,我们可以列2个算式,它们的结果相同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8=8×2(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课间活动,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再写2个这样的等式,写完后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3个例子。
追问:谁能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课件展示)同位两人再说说。
谈话:看来像这样的式子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叫做乘法„„(引出乘法交换律)课件
引导:加法交换律有字母表达式,你能用字母表达乘法交换律吗? a×b=b×a(板书)
追问:这里的a、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任何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发现,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教学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引导比较
谈话:我们学校还准备组织跳绳比赛,自己读题,看看你能解决吗?
凤凰台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30人参加。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根据问题回答。预设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30×2)×6=60×6=360(人)口答
预设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30×(2×6)=30×12=360(人)口答 投影展示教师适时贴板贴。
追问: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30×2)×6=30×(2×6)
引导: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1:相同点;它们都是三个数乘相,结果相同。预设2:不同点;前一个式子是先求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后一个式子是先求出全校有几个班。他们先算谁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本质:运算顺序不同)
谈话:刚刚回答问题的同学非常善于思考,大家一定要向他们学习。2.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谈话:现在就请同学们再写2组这样的等式,写完后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3个例子。(验证其中一组练习题)追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发现吗?
学生可能回答: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课件展示)同桌两人再说说。
谈话:这种式子中的规律也可以叫乘法„„(引出乘法结合律)课件 引导:你能用字母表达乘法结合律吗?(a×b)×c=a×(b×c)(板书)追问:这里的a、b、c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任何数)
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运算律。(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三)小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 什么运算律。
(出示图片)
三、尝试运用,理解规律
谈话:现在男女分两组进行比赛。你认为男生会赢还是女生会赢?请你以最快的速度做完后,马上起立。男生做37×2×5和15×13×2。女生做37×(2×5)和13×(15×2)。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及时比较男女做题速度。反馈人数及正确的得数。男女练习题同时展示。
引导:这次比赛我认为女生获胜。(男生可能会不认输)你看男生和女生的题都是乘法,三个乘数都相同,老师怎么不公平了?从而引出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先乘2个相乘能够凑成整百数或者整十数的数,再乘剩下的那个数)
谈话:刚才老师出的题目不公平,现在我们来一场公平的比赛好吗?出示23×15×2和5×37×2
学生独立计算,课件演示。学生回答做题时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使题目做的比较快。【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利用比赛的方法教学简便方法计算,不仅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出示图片)
追问:还有不同做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出示图片)
观察、比较小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3、想想做做第8题第1组。独立完成。(出示图片)
让学生探究应用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先计算再比较,说说两道式子的关系,交流 从中能想到些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五、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P62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 a×b=b×a 结合律(a×b)×c=a×(b×c)
第二篇: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者:汶肖云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通过探索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老师对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数学,对吧?那你认为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想,会想,世界上不少数学家的成功都遵循了这样一条规律:猜想—验证—结论。今天我们这些未来的数学家也来走一走:猜想—验证—结论之路。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加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现在让我们迈出通向成功的第一步:猜一猜乘法可能会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3、乘法是否具有大家所说的这些运算定律呢,老师说了也不算,让我们一起走出迈向第二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验证猜想一:
请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三、验证猜想二: 请大家打开课本45页
1.一共用了多少个个小正方体?
2.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且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将自己及小组成员的计算方法都整理出来,书写在上面。(计算方法不止一种呀)
方法一: 方法一: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正面:(4×5)×3 师:老师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
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
3.比一比
(3×5)×4 3×(5×4)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师: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呢? 4.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叫一位学生任意说出三个数,组长板书,四人小组一起计算,验证。
5.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概括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
相乘,或者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它们的 不变,我们把这种规律叫乘法结合律。(板书)6.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为了方便记忆和书写,在数学上通常用用字母来表示数,你能用字母写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吗?请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第7小题
(1)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任意的两个乘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可以写成:()(2)用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乘数,乘法结合律可以写成()7.看来大家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已经非常了解了,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请同学们试着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运算律完成导学案第8小题 38×25×4
42×125×8
三、现在大家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课内巩固训练,做完以后两人小组交流答案,有困难的可以4人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通过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推导出有关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他们是: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数学规律和奥妙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留心观察,用心发现,努力探索,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a×b)×c=a×(b×c)
a×b=b×a
第三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2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125×8)×5 ○ 125×(8×5)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
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第四篇: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它们来进行简便运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可以来口算,乘法交换律可用来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
3.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知道乘法交换律可用于乘法的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探索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会对一些题进行拆、组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来进行简便算。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28×16×45 23×(52×34)=448×45 =23×168 =20160 =40664(用意:让学生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并复习有小括号的运算,因为这节课主要讲乘法结合律,用到乘法,大多数题带小括号,复习前面的旧知防止在新课中出现错误。)
学生做完,提示在乘法算式中,不带括号的,谁在前面先算谁,而带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讲授新课
1.用实例引出新课
我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想让咱班同学帮忙解决,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出示问题:用了几个小正方块?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问不同做法的同学,共有多少种做法?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做法,并引导学生从上面看;从前面看得出的算式。
(3×5)×4 3×(5×4)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再举出例子,来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再完善学生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取名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本第45页的“试一试”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提问:这里的数字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体会?学生:“25×4=100,125×8=1000”应用乘法结合律会使计算简便。学生板演,下面的,老师巡视,然后学生反馈结果,呈现正确的板演过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3.出示一些例子:4×5=5×4 12×10=10×12,让学生自己举例,发现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照着前面的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学生总结,老师完善。呈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称为: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问:乘法交换律可用在哪?有什么好处?
(可用于简便运算,使运算简便,可用于验证乘法算式。)4.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出一些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混用的习题)
5.拓展题 如25×16 看到25想到和4相乘,而16恰好是4×4再比如125×88看到125想到和8相乘,而88=8×11 提示:一定要记住5×2=10 25×4=100 125×8=1000 如果两个数相乘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那么就先把这两个数相乘,有些题要用乘法拆开。
三.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题
四.小结 回顾这节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在利用新规律时要注意什么?
第五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优质教案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优质教案
涅阳杏小 蒋贤旭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教学思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老师启动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
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庆祝植树节,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完成“做一做”第一题,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课件出示:判断:54×72=72×54()890×120=120×980()160×38=38+160()指名判断,重点指出错误原因,加深印象。
2、教学乘法结合律:(1)发现问题:
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61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5×4)×10 ○ 15×(4×10)(125×8)×5 ○ 125×(8×5)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P37-1题 15×16=16×()
25×7×4=()×()×7(60×25)×()=60×(()×8)125×(8×())=(125×())×14 3×4×8×5=(3×4)×(()×())
2、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3、完成第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5×4=4×25(25×5)×2 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