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两翼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赵将军歌》。
2、阅读自读课本《翠海应归九寨沟》,在批注式阅读中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3、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赵将军歌》
赵将军歌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课中教学设计】:
一、直接揭题,进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课前我们所背诗中讲到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3、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之后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3、明确任务: ①“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②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结合自主学习作业交流。
1、学法指导:读课文要有方法,学习这篇文章跟我们前面学的文章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1)看文章结构
(2)找写作顺序
(3)抓重点景物
(4)想景物特点
(5)思表达方法
2、交流汇报。
(1)相互交流,理清顺序。
课前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游览顺序的词?
板书;进入天山
在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2)小结:
上学期我们学过《颐和园》一课,知道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本文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用简练而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天山景物,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2、3、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段。
四、探究学习。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话中,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雪水、溪流等美景。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马蹄溅起的水声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回归整体,小结学习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方面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六、拓展阅读:语文读本《翠海应归九寨沟》
七、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八、作业:
1、摘录喜欢的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雪水溪流(水)比喻
移步换景 密林(树)
排比
天山深处(花)比喻、排比
教后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天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课堂上激发教学还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锻炼。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第二篇: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上课时间 3.18 备课时间 3.1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读文后提问: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个怎样一种景象?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从那些句子中看出?(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过渡句子)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雪水 溪流„„„水 密林„„„„„„„„树 天山深处„„„„„„花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的陌生,因此,在课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
第三篇: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定稿)
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七月的天山》(板书)。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
白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绵延 离鞍 飞泻 无限 撑开 枝丫 萦绕 矫健 幽静 白皑皑
洄水涡 饮马溪 戈壁滩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重重叠叠
3、整体感知
(1)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随机板书)(2)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水—树—花。(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3)通过刚才的朗读,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美、幽静、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三、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预设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一读,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1)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2)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预设二:“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1)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和他一样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一起来为我们展示这充满生机的画面吧~
(2)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既形象,又美丽;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从”“从”非常的壮观。)(读)
过渡:欣赏完水,我们再跟随者作者去看看树吧!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哪些词给你这种感受呢?(蜿蜒无尽、原始森林、重重叠叠、细碎的日影)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读)
(1)对于这个句子,你还有想说的。是的,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重重叠叠”就是说塔松长得非常茂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读出你的感受。
(2)“蜿蜒无尽”这个词还表明原始森林非常的大,仿佛都没有尽头。
(3)同学们真能体会,从不同的词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吧!
(4)原始森林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吗?(静)
(5)从哪里看出了静?(“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只听见”这三个字。(抓得很准!)读出你的理解。
过渡:天山的水是美丽、壮观的,天山的树是既多又茂盛的,那么天山的花又是怎样的呢?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是的,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色彩缤纷,让人感觉很美。
(2)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生齐读)
(3)“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中“花海”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多。
(4)还体会到了花很高,颜色很多。
(5)同学们真会学习,懂得运用重点字词来理解花的特点。
(6)小组读句,回味美景。
四、语句积累
1、摘录优美的语句。
第四篇:《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那你们有谁去过新疆的天山,或读过关于天山的书籍吗?那我们今天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新疆的天山的文章(板书:4* 七月的天山)。
请大家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二、出示阅读要求(我们先来看看阅读读要求)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划出表示观察点变化的词句;
3、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四课,按阅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
四、新授
(一)出示生字词(你们会读这些词吗?
戈壁滩
白缎
山涧
飞泻
洄水涡
饮马溪
俯视
五彩斑斓
无限
白皑皑
撑开
重重叠叠
枝丫
马蹄
溅起
幽静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离鞍
(二)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
2、找出作者为读者介绍了七月的天山的哪些景物。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天山景色的,划出表示观察点变化的句子。
4、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理清文章的顺序
(1)作者是怎样给我们介绍天山的?
板书:
先走进天山
再往里走
然后走进天山深处
(2)分别用了哪自然段?
先走进天山(2)
再往里走(3)
然后走进天山深处(4)
2、探讨文章的内容
(1)那我们现在就伴随着作者走进天山
①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② 走进天山,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回答)板书:
雪峰
雪水
溪流
凉爽
③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很美)
④ 作者是怎样把它们描绘得具体生动的?(指名回答)
出示: ◆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
色的花。
⑤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这名话是一个比喻句,把雪峰比成白缎,把云影比成银灰色的花。作者把太阳、雪峰、云影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⑥ 还有哪句话写得好吗?
出示: ◆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万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⑦ 好在哪?
答: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万条闪耀的银链”、“像千万朵盛开的鲜花”这两个比喻又是多么确切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色。
⑧ 都是这样认为的一起读一下。
(2)你们真聪明,想不想再往里走看看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 再往里走就是什么样的地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答:再往里走就是一片原始森林。(板书:森林)我觉得这里十分幽静、荫凉。(板书:幽静)
③(请先别坐下)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里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
◆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④
谁也想来读一下?(指名读)
③ 作者为什么写“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而不是写“照下” 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呢?
答:因为“漏下”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更能说明森林茂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确。
(3)走进天山深处,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四自然段。
① 自由默读第四自然段
② 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抓住什么来描写?(指名回答)(板书:野花)
③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出示:
◆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马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④ 这样写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答:三个“像”,让我感觉到这里的野花是那么的绚丽。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让我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4)是呀,我们单凭作者这么描绘,就觉得天山的景色十分优美,令人神往。而作者身临其中,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①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这一个自然段作者以转折疑问句,采用了比较法,加重语气,表达了他对天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所以啊,如果七月你去新疆,那你最想做的是什么?(骑马上天山)
五、总结
天山美如画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最后,我希望大家也要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身边的美丽景物,与大家分享。
六、布置家庭作业 自选作业:
1、请把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
2、请你运用本文所学的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描写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3、请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集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
第五篇: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