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二单元第四课书间精灵——藏书票
第四课 书间精灵——藏书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藏书票的内容、藏书票采用版画形式的原因、藏书票的尺寸、藏书票的题材等藏书票的基本知识。
(2)、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感受藏书票的文化内涵。(3)、通过学生自己创作漏板藏书票,培养学生创作藏书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习漏板藏书票的具体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藏书票丰富的题材内容,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趣、思想,发现藏书票“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
(2)体验漏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体会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画面要求等基本知识。
(2)几种基本藏书票的制作设计过程演示:单色木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吹塑纸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漏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3)学生作品的评价和观摩。
2、教学难点:藏书票制作过程中对内容的确定和版面的控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家的一本藏书,在我的这本书的扉页上贴了一张小画,谁知道这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间精灵——藏书票(板书)
(二)新课讲授
1、藏书票的定义
师:藏书票贴在书籍的扉页上 代表什么?
师:藏书票最初是欧洲人作为藏书的标志,而中国人以前大多是用藏书印的方式作为藏书的标志。
导入藏书票定义:读书人在自己所藏书籍的扉页上贴的一幅装饰小画,作为书籍收藏者的印记。
2、藏书票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看我的另外两本书上也都贴着藏书票,请大家来看看这三张藏书票,这些藏书票上除了图还有些什么?
拉丁文的缩写EXLIBRIS(我的藏书的意思)(板书:藏书票画面构成包括图案、票主名、拉丁文)
3、藏书票采用版画的形式
请同学们帮忙出主意,我是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在我家有很多书,这一书架的书都要贴上藏书票,我该选择用哪个画种呢?是中国画、版画?为什么?
版画包括很多的种类,主要有凸版、凹版、平版、漏版等。版画在制版材料上较广泛。不同材料效果不同,变化丰富。难道这么丰富的版画种类都可以用来做藏书票吗?当然!请大家看这几幅藏书票,它们就采用了不同种类的版画制作方法。出示教材图片:现代李桦先生的木版藏书票(凸版)、现代刘硕海先生丝网版藏书票(漏版)、平版、凹版。
4、藏书票的尺寸
藏书票虽然采用版画的方法,但它和普通的版画不完全一样,首先它除了图案必须有规定的文字,另外它的规格尺寸是有要求限制的,国际藏书票大会对藏书票规格要求为边长17cm以下,常用的规格是8-12cm。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由此可见藏书票是一种小而精美的艺术品。藏书票的画面要如何构思才能像“珍珠”“宝石”那样精美、吸引人呢?
5、世界上最早的一枚藏书票。请同学们看看现藏于德国的1450年制作的“刺猬藏书票”。谁来说说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画面上为什么选用刺猬的形象?
6、请同学们看看中国最早使用的一枚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请同学们看看这枚藏书票中画了哪些内容?
7、藏书票的题材内容
除了以上题材,藏书票中还可以表现哪些内容?谁来说说你手中拿的藏书票画面上的内容是什么?(课前发给同学们一些不同题材的藏书票作品)同学们刚才拿的藏书票有人物的、动物的、植物的、风景的、还有和书籍相关的。藏书票表现题材非常广泛,通过一定形象表达思想内涵,给人以“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之感。
(三)布置作业
内容以植物为主;
款式扇面形的小品图案; 进行漏版藏书票的设计
(四)教师示范
漏版藏书票作画步骤:
1、构思画稿;
2、拓稿(按照 色彩不同把稿拓在三张版上);
3、制版(用刻刀在透明卡片纸上将图案刻掉);
4、印版(用海绵均匀施墨,先浅后深);
5、在画面下方依次签字。
(五)学生实践
学生创作完成一枚漏版藏书票作品
(六)评价总结
教师从学生展示的藏书票作品中选取几枚,请学生进行自评,然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并且自己创作了一枚藏书票。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热爱读书、藏书,更喜爱藏书票,希望能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藏书票作品,用知识和艺术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
(七)课后拓展
1、可以尝试用电脑或其他方式设计藏书票;
2、把制作好的藏书票贴在自己喜欢的书籍扉页上,看看效果如何;
3、在班里搞一次藏书票交换会,“以票会友”。换完后装在一个夹子里留作纪念。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一位藏书票艺术家,与他交流藏书票的设计体验。
第二篇:《书间精灵——藏书票》参考教案
《书间精灵——藏书票》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藏书票的内容、藏书票采用版画形式的原因、藏书票的尺寸、藏书票的题材等关于藏书票的基本知识。
(2)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感受藏书票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习藏书票的具体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藏书票丰富的题材内容,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趣、思想,发现藏书票“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
(2)体验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体会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画面要求等基本知识。(2)藏书票的制作设计过程演示:藏书票的制作过程。(3)学生作品的评价和观摩。
三、教学难点
藏书票制作过程中对内容的确定和版面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同学们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都很喜欢读书,老师也爱读书,并且还有收藏书籍的爱好。出示一本书,师打开扉页请同学们看这本书,这是我家的一本藏书,在我这本书的扉页上贴了一张小画,谁知道这是什么?(藏书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间精灵——藏书票(板书)。
(二)新课讲授
1、藏书票的定义 师:什么是藏书票?
/ 3
师:藏书票最初是欧洲人作为藏书的标志,而中国人以前大多是用藏书印的方式作为藏书的标志。
2、欣赏(课件)世界上最早的一枚藏书票:刺猬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一枚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
师:藏书票的画面内容与藏书有何关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及其不同的审美效果。
介绍藏书票的发展、种类(丝网版藏书票、铜版藏书票、木版藏书票、石版藏书票)、用途。
3、藏书票采用版画的形式
老师很爱看书,家里有一书架的书,我想把每本书都贴上藏书票,请同学们帮忙出个主意,我该选用哪个画种来制作藏书票呢?是中国画、油画,还是版画?为什么?(制作快捷方便)。版画包括很多的种类,主要有凸版、凹版、平版、漏版等,并且使用不同材料,效果不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枚藏书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住制作方法。
(三)教师示范 漏版藏书票作画步骤
(四)学生实践
请同学们利用你准备的材料按要求创作完成一枚藏书票作品。多媒体出示藏书票欣赏,并配以背景音乐。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总结
教师从学生展示的藏书票作品中选取几枚,请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并且自己创作了一枚藏书票。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热爱读书、藏书,更喜爱藏书票,希望大家能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藏书票作品,用知识和艺术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
(六)课后拓展
可以尝试用电脑或其他方式设计藏书票;把制作好的藏书票贴在自己喜欢的书籍扉页上,看看效果如何;在班级搞一次藏书票交换会,“以票会友”。换完后装在一个夹子里留作纪念;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一位藏书票艺术家,与他交流藏书票的设计体验。
/ 3
活动:构思一枚以植物、动物或花卉为主,款式为扇面形的小品图案,进行漏版藏书票的设计。
/ 3
第三篇:《书间精灵——藏书票》教案
书间精灵——藏书票
太 和 三 中
黄 俊
014-11-25
/ 4
书间精灵——藏书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藏书票的内容、藏书票采用版画形式的原因、藏书票的尺寸、藏书票的题材等关于藏书票的基本知识。
(2)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感受藏书票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习藏书票的具体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藏书票丰富的题材内容,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趣、思想,发现藏书票“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2)体验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体会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画面要求等基本知识。(2)藏书票的制作设计过程演示。(3)学生作品的评价和观摩。
三、教学难点
藏书票制作过程中对内容的确定和版面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都很喜欢读书,老师也爱读书,并且还有收藏书籍的爱好。出示一本书,老师打开扉页请同学们看这本书,这是我家的一本藏书,在我这本书的扉页上贴了一张小画,谁知道这是什么(藏书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间精灵——藏书票(板书)。
(二)新课讲授
1、藏书票的定义。
/ 4
师:你知道什么是藏书票吗?
师: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是为藏书而设计,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供藏书者使用的一种小型版画作品,是一种既有实用性又可供欣赏的袖珍艺术品。
2、欣赏(课件)世界上最早的一枚藏书票:刺猬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一枚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
3、师:藏书票上都有什么内容,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图文并茂
师:分析藏书票的构成要素 票主名
拉丁文(EX.LIBRIS)意思为我的藏书
图形
作者签名
4、藏书票票面元素——图示纹样(图示纹样选材很广,大多根据作者本人兴趣爱好来选择。可以是风景、人物、动物或其他的植物等等。)
5、比较与发现(根据藏书票特点的要求(装饰性)图纹大多需要作者加工处理——根据自然形状进行创造。
这个过程是具象到意像甚至是抽象的过程。比如上面的两只小猪颜色、造型都不同,这是由作者个人情趣与审美决定的。
6、藏书票票面版式 图文居中式样
图文环绕式样
图文合一式样
7、藏书票的规格
国际上规定小于17CM,通常情况小为8—12CM
8、藏书票的欣赏
9、介绍三种藏书票的制作方法 1)单色木版藏书票 2)吹塑纸版藏书票 3)纸版藏书票
10、创作:
/ 4
请为自己喜欢的书制作一枚藏书票。
12、作业展示
五、评价总结
教师从学生展示的藏书票作品中选取几枚,请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并且自己创作了一枚藏书票。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热爱读书、藏书,更喜爱藏书票,希望大家能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藏书票作品,用知识和艺术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
六、课后拓展
可以尝试用电脑或其他方式设计藏书票,把制作好的藏书票贴在自己喜欢的书籍扉页上,看看效果如何。
/ 4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小组讨论探究:
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你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由讨厌到产生新的敬意(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请你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两件事,看看谁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1、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生活中的规矩。(长妈妈:心地善良但又迷信)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1、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有什么反应?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3、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阿长”,搜集生活素材。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教学后记: 背 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琐屑”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父子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法、启发式、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三、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课文四次写背影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课文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第二次――刻画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台 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导引法。
四、教具准备: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思考下面问题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三、品味语言,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讨论探究
1、简述一下了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教学后记: 老 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中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二)、走近老王:
1、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 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学(一)、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二)、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4、分角色朗读。
四、情感体验,关注“老王”:
师: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生:爱心、人道主义、平等
师: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五、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仿句练习)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谈谈你了学了本文的体会。
板书设计:
老 王
光棍 孤苦伶仃 小屋 破破烂烂
心好 老实厚道 有良心 关心人
教学后记: 信 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走进文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品味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写下理由。
板书设计: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美术学案第四课
《生肖的联想》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突出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设计案例入手,了解生活中的生肖联想,理解生肖联想的概念和方法,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识,利用生活用品进行联想和创作。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有共鸣,有需求,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参与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掌握联想的技巧和方法。
2、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识和特点,并进行联想和创作。
3、增强学生对创作的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生肖联想的创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难点: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灵活创作生肖造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多幅“云”的造型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2)让同学们试试把一些东西、物体联想成十二生肖,引出课题《生肖的联想》。
2、引导回忆。
(1)引导学回忆十二生肖的造型特点,并对十二生肖进行排序。
(2)利用“长方形”进行简单的联想训练,试着用这个长方形联想出生肖的形象。
3、观察思考。
(1)展示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片,试着用这些水果联想十二生肖,看谁联想的最多最好。(2)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介绍自己联想到的生肖。
4、展示作品。
(1)展示一些日常用品,让学生进行联系,如:放在桌子上的眼镜能让我们联想到哪一个生肖?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5、学生练习。
(1)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己或者一组动手做一些生肖的图案。(2)教师进行巡视,并提供知道和帮助。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对较差的作品进行鼓励。
6、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或物品能够让我们产生生肖的联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