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懂得确定一种事物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重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视频)
师:看了短片,你想到了什么?(引出物质的两种变化)
二、自主复习,初步归纳知识。
1、师:本单元中出现过很多物质变化,今天我们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条主线展开今天的知识回顾,完成知识卡。
2、小组活动之前,先来看一看活动提示。整理方法:(1)、将本单元中出现的物质变化写在对应的变化类型后面。(2)、写出每种物质变化的特征。(3)、组内交流,完善知识卡。
3、小组汇报,形成知识体系(利用大屏幕再现知识体系及相关探究活动)
易拉罐压扁 形状改变 水结冰 状态改变 弯折铁丝 形状改变 水蒸发 状态改变 折纸 形状改变 玉石加工 形状改变 混合沙和豆子 没有明显变化
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加热白糖 先熔化,然后生成黑色物质 米饭、淀粉和碘酒 产生蓝色新物质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铁生锈 颜色改变、性质改变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铁钉表面附着红色物质铜,硫酸铜溶液
颜色变浅,产生沉淀。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伴随着各种现象,产生新物质。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复习。
2、完成练习。
3、汇报完成情况。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回顾了物质的变化单元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用科学的方法作指导,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第二篇:《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记忆本单元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整理、分类、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并保持较高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整理、分类、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教学准备】
记录纸、答题卡、碘伏、卡纸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孩子们,很开心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早上和你们交流后老师就特想送你们一句话,猜一猜,会是什么呢?把用淀粉写好“我最棒”的白纸贴在黑板左上角(请2名学生进行猜测)。师:他们的猜测对吗?现在老师帮你们揭晓答案,拿着碘伏均匀地喷洒在白纸上,原来老师送你们的这句话就是……学生接着读出来。师:老师就把这三个字送给你们,相信大家在这节课能表现出最棒的自己!(设计目的:用淀粉与碘伏进行反应,有神秘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回忆再现知识,整理、分类
师:原本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后面看见了,请说出其中的奥秘。抽生说,其实这三个字的变化老师运用了我们所学《物质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进行复习。(贴课题)师:物质的变化分为哪两类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贴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师贴上没有产生新物质和产生新物质。师: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物质纷繁、复杂的变化,才有了我们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课件出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现在就以小组的形式先交流、讨论,然后完成记录表。师:交流讨论前认真阅读活动要求。(幻灯片出示)
1.各小组分好工,明确好各自的职责。
2.先认真交流、讨论,再做好记录。
3.小组讨论应轻声,注意纪律,不影响其他小组同学。
4.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开始前完成知识要点记录表。
学生汇报(出示汇报要求)
1.各组推荐一名汇报,其他补充。
2.其他组补充,但不重复内容。
3.记录重要知识点。
三、总结
师:你们的汇报很完整,也很精彩,不愧是最棒的!通过你们的搜集整理,老师也帮大家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知识要点。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5.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6.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7.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学生齐读记忆,再给一分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
四、巩固、检验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检测,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对上面这些题,哪些已经记忆了,哪些难记忆,为什么,为下一节课设疑。)
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一单元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 课 材 料
颍上县八里河镇东十八里铺中学 李成锋
2008年10月
目 录
一、关于教材的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及重难点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设计
1、学情分析
2、教法设计
3、学法设计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3、归纳小结、总体把握
4、设计家庭小实验、拓展延伸《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说的是第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是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
一、关于教材的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安排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和问提出发,培养他们的兴趣,建立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知识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能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本课时侧重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其重点放在对物质变化的探讨上,所以本节课即是本单元的重点部分又是难点部分。本节课既是对过去知识的验证,同时也是为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放在物质变化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的实验借助生活经验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更加有利于本节课探究的顺利进行,因此,我把教与学的内容及方式定格在“实验—探究”上。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及重难点的确立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根据上述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我校理化生组的科研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之所以设计上述内容为重难点,是因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以后还有很多,要想完全探究是不可能的,只能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设计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普通初中,班额大,底子薄,仪器和药品都比较缺乏,面对这种状况,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校正在实施的市级科研课题《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的探究》已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这样的情况不仅没有成为实验教学的障碍,反而成了我们开展实验教学的一大经验积淀。常规的实验探究法,大部分学生已烂熟于心,但由于班额大,也有可能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只满足于一时兴趣,而忽略了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探究。
2、教法设计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是这样组织和引导的,先通过小实验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当学生探讨的兴趣浓时,让学生继续自主探讨 下一个实验,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比归纳小结。这是本节实验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到物质性质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的例子进行教学。并能通过对一些知识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判断上。通过对实验探究的事实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变化的特点,得出结论。
3、学法设计
新课程改革主要依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本节课上课时要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层层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某些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总结规律。
因为本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想将所有物质的性质完整地探究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问题必须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指导才能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新课标提出: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根据上述理念和我校理化生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新课标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方式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及抽象思维能力。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选取小魔术作为切入点,构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其目的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识环境。
我设计的小实验是:演示 “粉笔折断”“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
。这样就达到了上述效果,同时又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在学生纷纷议论、兴趣高昂时,我布置了探究实验一,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为进入第二环节做了自然而然的铺垫。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1)实验探究一:
[演示] 实验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展示土块,块状的土块研碎粉末状的土块。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二
[演示]实验3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4纯碱与醋发生的反应。[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做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金属活动性的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将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继而提出上述反应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别?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归纳小结,总体把握
为了让本节课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回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学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和疑问?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这样的小结即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求新的方法获取新知识,既启迪了心智,又培养了情感,还为端正态度、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基础。
4、设计家庭小实验,拓展延伸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我布置一个任务
1、回家每位同学自制一个酒精灯,下节课带来评比一下,看哪位同学制的好。
2、下节课每位同学准备一支蜡烛,一盒火柴,一个玻璃杯,一把小刀。由于本节课没有让同学们准备,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样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兴趣,把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了初中化学的应用价值。
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和演讲水平有限,在说课和讲课过程中一定有不妥或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在此真诚的感谢你们!
第四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结构体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教材的地位和性质
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明白了化学是学习什么的学科,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式最佳切入点。是很好承上启下课,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着重要作用,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这些知识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根据上述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
2、难点:对实验现象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会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进行探究。如何将生活中这些零散的知识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储备: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对待化学实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选择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九年学生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先通过小魔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当学生探讨的兴趣浓时,让学生继续自主探讨下一个实验,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实验的现象,最后每组学派一名学生交流,说出每组归纳的内容。教师要评出最佳发言人,及时鼓励表扬每一位发言人的优点,这为今后学生的勇于发言作出铺垫,也为构建互动型课堂打下基础。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比归纳小结。这是本节实验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主要依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创造情景导入法,教师的演示实验,启发提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观象的方法,学会描述表达归纳现象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某些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总结规律。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归纳、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小结,最后达到教学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出: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根据上述理念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选取趣味小魔术作为切入点,构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其目的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识环境。让学生有目标的进入教学内容。
我设计的小实验是:演示 “火柴梗的折断”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这样就达到了上述效果,同时又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在学生纷纷议论、兴趣高昂时,我布置了探究实验一,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为进入第二环节做了自然而然的铺垫。
2、下面进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呢,我有一个问题,你们会观察实验吗?我们该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呢?在实验进行中我将引导学生按照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物质,以及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及记录形成表格。(1)实验探究一:
由于学生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部分物理知识,所以我将首先演示有关物理变化的实验 即实验探究一
[实验]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由于实验相对简单,所以由学生单独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同时学会研钵的使用方法。
[提问] 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回忆实验现象,对比分析表格提出问题“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实验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形状发生了改变。进而引出物理变化这一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并将变化归于三类,1形状改变如矿石粉碎2状态改变,如三态变化3能量转变如灯泡发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知识更加简单容易理解。掌握物理变化这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化学变化呢?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二,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对于才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危险性,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因此,我将示范给他们看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探究二
[演示]实验3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
认真仔细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实验的现象,最后每组学派一名学生交流,说出每组归纳的内容。同时评出最佳发言人,及时鼓励表扬每一位发言人的优点,这为今后学生的勇于发言作出铺垫,也为构建互动型课堂打下基础。之后我将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进而引出化学变化这一重要概念,然后请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加深理解。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以上内容之后,两种变化基本掌握了,那么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对于物理变化来说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如冰块融化,矿石粉碎等,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后者,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在实验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实验四中有气体放出,结合之前所提出生活实例,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表现为颜色变化,产生气泡,吸热热放热发光等,那么以上现象足以判断变化类型吗?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这些选项贴近生活,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通过讲解,会发现单晶升华,汽车爆胎,灯泡发光等都发生了物理变化,所以要区别两种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吸热,放热,发光等只能作为参考条件,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会两种变化的区别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变化,那么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可能会有两种答案,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蜡烛受热变成了烛液,状态变化,也有人会说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燃烧发光发热,那么那种说法正确呢,这时我会以讲解法告诉学生,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具体生成什么新的物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了解。通过分析和比较,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通常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则不一定会有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
同学们,我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继续抛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用木柴生火取暖,而不用铁块取暖;铁会生锈,为什么木头不会?利用这种提问方式不断的引导学生推出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从而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刚才的实验3,4.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有气泡生成。这些物质变现出来的都是化学性质。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我会与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分析和比较会发现物理性质常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进而明白物理性质所包含的内容。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感知已经丰富起来了,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我将会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并请学生判断变化类型。4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易疲劳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课堂练习发现不足,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特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作为训练题,并进行小组竞答,看看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5归纳小结,总体把握
在本堂课的末尾让一些同学来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最后我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总结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难点。同时我也会提醒同学们在课下多多关注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洋溢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6划分层次,布置作业
学生经过在课堂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应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为学有佘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充分做到让“好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五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第五篇:《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教案
《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合作交流,从蜡烛加热、燃烧的现象中,归纳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是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记录表达。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过程,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三、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从而学会判断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入
师: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春天小草吐出了嫩芽、秋天树叶变黄了。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的变化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结果,举例说明自己知道的一些变化。(学生交流的大多是动植物的变化)
师引导: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有没有变化呢?它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我们熟悉的蜡烛为例,一起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探究实验:蜡烛的熔化与燃烧
1、了解蜡烛的特点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蜡烛,在小组交流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小组汇报蜡烛的特点。(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
2、设计实验思路:
师:你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使蜡烛发生变化吗? 引导生总结出:加热、点燃等方法
引导生思考:这两种方法产生的变化有什么区别?
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过程,并做好实验分工: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并找出注意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小组展示实验设计。
3、实验:
(1)加热蜡烛:注意: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加热蜡烛。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组内交流,汇报提升:蜡烛加热后:固体—液体,冷却后:液体—固体,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其它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变化称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发现加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变化的事例,加深认识。(2)蜡烛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时的注意点,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用1、2号烧杯、石棉网来收集。注意观察并记录下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推测总结燃烧蜡烛所产生的物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迁移前面的知识解释发现新的物质:水、二氧化碳、碳。
4、分类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蜡烛加热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物质形态的变化和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5、判断两种类型的物质的变化
学生自学书上的关于变化的分类,并注意有什么新的收获。
组内认识:在产生新物质变化时,常伴随颜色的改变、产生深沉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
师总结:我们常常也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辨别生活中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课堂检测:说出下面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A、火柴燃烧 B、巧克力融化 C、水结冰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小结: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组内交流。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蜡烛的融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