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两首
夜 书 所 见 叶 绍 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美丽的传说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重阳节习俗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敬老节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晚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作业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2.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
第二篇: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两首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等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叶绍翁、王维的资料。
2课时
(《夜书所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叶绍翁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其中,《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大声地读),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夜书所见》,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2.教师:刚才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同学们有没有读懂呀?
5.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可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写一写。
7.教师:生字能读能写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教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呢。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先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2)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风声。)(3)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4)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落了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起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你会很容易想起什么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5)我们班有别的地方的同学,当你们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7)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教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教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同学们:“知”字是什么意思呢?(生自由回答。)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们在玩些什么呢?
(4)教师:是的,当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时,就越会想到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学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时,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夜深了,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6)指名读诗,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大意已经基本弄懂了,那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和同桌也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教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生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教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请你们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诗人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九、课堂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背诵《夜书所见》。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学生齐读课题两遍。教师范读诗文。(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学生齐读全诗。
二、理解题意,了解全诗。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教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学生:老人节)(2)忆:想念,思念。(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相关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3.自由诵读这首诗,自己初步领悟诗的大意。
三、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1.出示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1)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2)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3)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4)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2.出示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1)每:每当。(2)逢:遇到。
(3)倍:格外;加倍、更加。(4)“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5)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6)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出示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2)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3)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4)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2.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教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教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
2.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3.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或妹妹,想想你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课堂小结。
异乡游子,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思乡的情怀。这首诗就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日里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轻轻吟诵,禁不住让人感慨万千。
本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承接前面的教学导入,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美。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利用搜集来的古诗歌曲和古诗说唱配合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和吟唱中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不断熟练字音。然后,我通过媒体展示资料,使学生了解古诗相关背景。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处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诵读。
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主观的输灌,而是立根诵读,启发交流,注重体验。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一步步地熟练古诗,了解古诗,体味古诗。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朗读在逐步熟练、逐步深入、逐步动情。
第三篇:9古诗两首教案
沈小教师备课录 备课人:周维 课题
9、古诗两首
总课时
2课时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总)
1、认识“促”、“亿”、“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准备几首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夜书所见》,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识记1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2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理解“知”的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诗人叶绍翁的资料;准备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介绍诗人叶绍翁。)
2、教师引述: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书: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诗人是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课件出示古诗。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读,评议,纠正。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片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结合课后注释理解“风声”;
“动客情”理解“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整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挑”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捉”;
“促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蟋蟀(蛐蛐)”; “篱落”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篱笆”; “知”:料想。(诗人结合自己童年的经验猜测)
整句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③出示课件:“挑”是意思,“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是,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④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2)。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离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进、“深”情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①形近字比较:促()捉()
②“深”的右上方不要多一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甚至连一草一木都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设计意图 落实知识点:
掌握“书”在词语中的意思。多通道设计: 导入课文:
1、交流反馈搜集的资料。
2、教师引述,提供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境。多通道设计: 理解古诗意思:
1、想象画面;
2、看图说话;
3、借助课后注释;
4、连字成句;
5、借助工具书;
……
指导课文朗读预设通道: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3、多种赛读的形式;
4、小榜样示范法; „„
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根据诗句内容,说诗句;
2、根据插图内容,说诗句;
3、根据出示的半句诗,说下一句或上一句诗;
4、同伴合作背诵。写字作业辅导:
1、借助词语读准音;
2、形近字比较;
3、重点字教师指导;
4、自我观察、练习。课内外阅读:
拓展活动意在让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做进一步的了解,加深印象,积累相关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识记6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可以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与同伴一起读。
2、学习生字、新词。
①检查生字,同桌合作:我来指,你来认。②区别形近字: 洼()峰()摇()佳()逢()遥()
③指名领读词语(有错纠正):
重阳佳节回忆遥远异乡插曲促进深情 ④写字指导:重点范写“异、遥、插”。
⑤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反馈、订正。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听节奏。
4、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小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碰到。“佳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④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⑤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1):诗中“异客”的名字叫,“佳节”是指每年农历月日的节。整句理解:“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⑥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齐读三、四行)板书:兄弟登高插茱萸 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遥:远。
遍:原是“到处”的意思,这里指“都”。
茱萸:结合课后注释“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看图认识茱萸)整句意思: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②诗人在家时,每逢重阳节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如今一人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四、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拓展:
1、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有亲人不在身边,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2、学生畅所欲言。
六、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1、指名说一说。
2、学生完成作业。
3、同桌合作背一背。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道:
1、巩固旧知;
2、交流传统节日,了解相关习俗;
3、介绍诗人及古诗背景。作业辅导进课堂: 生字、词语:
1、自由读、合作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字音。
2、形近字区别。
3、教师示范。
4、结合作业巩固。
多通道学习古诗的意思:
1、由“亿”字引入,契领全诗。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3、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在古诗中寄予的情感。作业设计进课堂:
完成作业本第4题的(1)。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各种形式的读,多读后熟记;
2、根据教师板书背;
3、根据插图提示背; „„
作业辅导进课堂: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知儿童
篱落灯思念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思念亲人 异乡异客 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 插茱萸少一人
课 后 反 思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形式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
2、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投影,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2、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
第四篇:9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叶绍翁、王维的相关资料。
2.课件 3.抒情配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如《静夜思》等.)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老师补充: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2.课题解读:(1)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这首诗是夜晚写的)
(2)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书就是写的孩子)
(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教师出示课件:秋夜图/播放抒情配乐
3.学生自读古诗: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工具学习不认识的字词。
三、品析古诗前两句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后学生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为什么?(美,不美。)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四、品读古诗后两句
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2.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生: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猜想 注音“挑”读三声)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
(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3.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心,快乐„„)4.师生齐读后两句。
五、诗歌小结,背诵诗歌
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课下我们办一个赛诗会,看看谁能的第一名。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孤单
动客情
快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好课题)
2、解释解题,了解作者
(1)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师生齐读)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理解“山东”“忆”的意思
(2)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看书中注释
(3)从题目我们知道重阳节这天王维没和家人团聚,王维身在何处,为何不能与家人团聚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维。(出示王维资料,学生自由读)
王维,唐朝诗人,他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5岁时王维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这首传颂千古的思乡佳作,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二、读通读顺,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读准生字新词,如果能读出一点儿韵味就更好了。(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读。
3、你觉得有哪些字不好读?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重点强调:逢、插、茱萸(字音、课件了解“茱萸”)
指导写“逢、插。
⑵ 加上节奏,教师配乐范读。(朗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来会更有感情。)
(3)自己练读,指名配乐读。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品读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品读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一年又一年,依然是我一个人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情景,不禁大声地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五、拓展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名句,你们可以找来全诗读读,体会别样的思乡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孤独
忆
思念
第五篇: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学习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促、忆”,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首诗,会背诵第一首诗 3.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 自学阶段
一、确定目标,自主预习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写家乡的古诗。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促、忆”,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首诗,会背诵第一首诗
(3)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
二)自主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借助词语手册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标出不理解之处。3.试着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组内存疑: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第二板块 导学阶段
三、全班交流,导学释疑 1.交流生字新词 2.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导学提升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4.有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 反馈阶段
五、巩固检测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六、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板书设计: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达标检测:
1.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
2.想象写话: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多开心呀,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的情景,想起了 的情景,想起了 „„ 教后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首诗,会背诵第二首诗 3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懂得爱乡思乡之情。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 自学阶段
一、确定目标,自主预习
一)确定目标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2.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3.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首诗,会背诵第二首诗
(3)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懂得爱乡思乡之情。
二)自主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指导: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借助词语手册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标出不理解之处。3.试着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第二板块 导学阶段
三、全班交流,导学释疑
1.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3.交流学习收获。
4.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5.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导学提升
1.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2.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第三板块 反馈阶段
五、反馈检测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六、小结存疑。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古诗两首》达标检测题
一、我会积累。
催促 急促 追忆 异常 重逢 佳作 倍增 插播 深秋 遥远
插翅难飞 记忆犹新 日新月异 千载难逢 逢年过节 遥相呼应
事半功倍 漫山遍野 遍地开花
二、我会区别。
亿()弄()逢()摇()
忆()异()缝()遥()
三、我国节日大家知。
赛龙舟,吃粽子 ——()吃汤圆,闹花灯 ——()
放鞭炮,吃团圆饭 ——()赏月,吃月饼 ——()
登高,饮菊花酒——()
四、我会根据诗句填空。
(1)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季节)的事,表达的都是 之情。
(2)《夜书所见》主要通过描写 和 表达思乡之情,又通过孩子 的情景勾起对 的怀念。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要写的诗人 在 佳节对亲人的。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教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五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其中一首古诗,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学习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因为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所以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是从外地学校转到我校来的,你们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你们想不想远方的小伙伴呢?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我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
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