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时间:2019-05-12 22: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第一篇: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

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感情朗读这首词。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苏幕遮》

2、阅读赏析“宋代咏荷词两首”(课本51页)

第二篇:苏幕遮 教案 (周邦彦)

苏幕遮 教案(周邦彦)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问题三 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补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的《月夜》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五、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明确: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七、赏析总结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八、课堂拓展

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九、课后任务:

因声求气,置身诗景,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遮》。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活泼清远)下片抒情: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第三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学习目标】

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导入

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二. 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三.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liáo

溽rù

楫jí

浦pǔ

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

燎沉香

消溽暑

侵晓窥檐语

梦入芙蓉浦 四.朗读感知

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五.美读赏画

那么词人是如何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上片,找两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及时点评。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燎沉香,消溽暑。(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听觉)。•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品读上片,一定有令你怦然心动之处,试举一例进行赏析。(可从炼字、动静等方面赏析)1.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A.拟人:“呼”字,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3.总结上片:

词人调动多感官来摹写雨后初晴荷花的清新如洗,静中有噪,鸟鸣叶翠的清新脱俗,恬淡自然景象。运用“举”字将雨后荷叶的舒展写的惟妙惟肖,极具神韵。六.品读揆情

身为钱塘人的周邦彦,眼前看到繁盛的荷花,不免想到家乡的那片令人心驰神往的荷塘,那个魂牵梦萦的家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品读下片,体会作者情感。

1、“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面写来,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补充: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了解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3、深化主题: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除思乡外,更有厌倦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

七、艺术手法

1、善用动词,动静结合。

2、调动感官,虚实结合。

3、对写法,衬托。

八、诵读回味

第四篇: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说教法和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效果

一、说教材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并受到感染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通过鉴赏感受诗词的画面美,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技能:

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

2、缘景入境,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3、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感悟诗词的思乡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教学重点。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在学生回答不到位的地方加以点拨总结。帮助学生攻破教学难点。

4、多媒体辅助,展示画面(视觉享受)和问题(强调)

(二)说学法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了下列学法:

1、诵读法:初读,品味音乐美,再读,赏析画面美,三读,体会情感美。

2、自主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仿写法:学以致用,让学生仿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目的:奠定词的感情基调,营造伤感氛围)

2、作者简介(目的:“知人论世”,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

3、目标展示:让学习明白需要达到的目标,齐读,引起大家的关注。

4、(检查预习,提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读正音,体会音乐美。再读解意,为下文赏析打基础。

想让学生读得更美、更有情感,必须详细的赏析诗词的画面和情感。所以下面分两大内容讲解诗词。

5、体会画面美

小组讨论交流—— 品味语言、赏析画面

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心情的变化,再来齐读上片,读出情感。(意图: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6、体会情感美(设计意图:从细微处揣摩作者情感,更能有感情朗读)

补充王维《九》,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写法”的写作手法。规范答题不是本课主要内容,所以选择一个特殊的进行了规范。

7、总结全词,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词的结构和主旨: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8、再次有感情朗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情感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9、评价学生读,并总结过渡,唤起学生的思乡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10、课堂小结,并齐读全词,重温文本。

11、作业:背诵并默写

12、带着歌声离场,回味无穷,乡情导入,乡情结尾。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八、说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自己的乡情,强化表达情感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受到挫折时,希望学生因乡情的存在而倍感慰藉。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以后我会有意识的注意这一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引出故乡,体会乡愁,导入诗词

第五篇:苏幕遮 周邦彦 赏析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呼”“窥”字的作用。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 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8、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 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9、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家乡——“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的家在南方,可是我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周邦彦

写景————荷花————抒情

五月清晨 思归 荷花风韵 思乡

下载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幕遮/周邦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全文,把握节奏,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苏幕遮/周邦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

    《苏幕遮·周邦彦》说课稿(经典实用版)

    《苏幕遮》说课稿 定远中学 张道权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幕遮》。 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理念,目标:改理解诗歌为感受诗歌。方法:改讲解诗歌为吟咏诗歌。 我......

    周邦彦苏幕遮 Microsoft Word 文档(5篇范文)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5页第1页 苏幕遮 周邦彦 知人论世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苏幕遮》周邦彦 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十单元第六课 《苏幕遮》(燎沉香) 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20 日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

    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

    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知 识 :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

    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确定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