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伙伴》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档 (6)
《校园伙伴》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要:
新课堂不是一门课程的“独木”,而是学科知识之“林”。信息时代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也为美术和其它学科教育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形象、直观是美术课的特点,形象学习,形象记忆给各科的整合带来新气象!在美术教育中,应用“谐音形象记忆法”整合各学科,恰当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各科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用“谐音形象记忆法”整合的教学内容是相互渗透,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也常常是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整合,历史,古诗,谐音形象记忆法,交流。
任务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校园伙伴:——人体的结构与比例》。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能以线条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但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有1/3学生刚从乡下来到我校就读,包括县内的学生,在小学大多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过“三停五眼”。故本课决定分解成四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比例,观察人像头部特征,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老师黑板头部画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第二课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学习“活动二”的内容。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人物头像比例,进行头像绘画练习。
2、学会写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
3、兴趣点:观察表现性格特征各异的同伴。
4、通过人物头像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脸部表情和特征,体验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教具及课前准备
教师:人头比例示意图、艺术大师的速写作品、学生作品、多媒体电脑课件。学生:绘画本、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仔细观察个人的表情特征。教学过程:
一、各科知识整合导入(7分钟)
1、学习古诗知识
美术老师本人画的艾青诗词《我的思念是圆的》
师:看图问:这幅画你看得出是我们刚学过的语文哪首诗词的画吗?
★(全班齐念诗。)
师:看了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诗,老师要求唱 “故乡的明月”歌一段,可以吗?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噢!妈妈,如果……
★这是我们小学三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到我们初二时还需学的。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师:为记忆看图……? 生:王安在石上……!★(全班齐念诗。)
2、学习历史知识 败蚩尤的那次战争叫什么之战吗?
这一幅涿鹿之战老师是用谐音记忆法画成的(放图:捉鹿之战)
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同蚩尤决战,蚩尤战败,被黄帝擒杀。师:“蚩”(音吃)尤,九黎族首领,“九族”老师可画了?(学生答)记“蚩”:山一虫,加一口 顺便记 “嗤之以鼻”成语。3学习地理(略,画有人物)
【设计意图:艾青的诗,老师的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音画把学生带入思乡的浓浓情景之中,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唱而兴奋,教学的效果张力较大。思念是人的思念!在一种整合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帮助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内容是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为下面教学人物和下节人体比例等学习作导入和铺垫。】
二、摄影与绘画(板书课 题)(6分钟)
1、欣赏各种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赏学生和老师的速写人物画、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绘画中,对线的艺术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大小伙伴的相貌,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具有独特的肖像特征,并敢于在观察的前提下学习艺术大师及老师的绘画方法和技巧去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
三、人头比例学习(10分钟)★放人头比例示意图像 ★学生活动:
1、让一个同学上讲台,班长以此同学做模特,带领全班同学做 “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盖于头顶,右手掐指量)
2、让每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头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出“三停”的位置。(让全体学生在下面观察发现,并找对错。)
4、请一个同学上来当模特,让全班同学观察模特和老师的“五眼”是否一样? ★师生活动
1、教师同学共同总结出绘画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型先大后小,线先长后短……)
2老师在黑板画出一正面人物头像(师在黑板上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看着并与师共同说出绘画步骤。)
【设计意图:以游戏操的方式和老师演示,让学生加深对人头比例的理解和绘画步骤的认识,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概括人物头像,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
四、作业练习(18分钟)
1、学生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头部像。
2、照课本人物图片或自己及同学校卡头像绘画。
【设计意图:因学生绘画人物基础差,第一课时以临摹的学习方式完成作业较好,基础好的方画同学的照片。关注伙伴,学会观察方法后为下一节写生作必要的储存形象准备。】
五、作品展示(3分钟)★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今天我们看了也画了我们的许多大伙伴和小伙伴、同龄伙伴,我们从这些伙伴的外表与表情特征中,我们看到了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可爱或“可笑”的一面!让我们今后注意学会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关爱他人,理解差异、尊重他人,使我们的校园生活和我们在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更加多彩!【教学反思】:
开始的整合导入,老师的绘画和歌声带来几个兴奋点,可刺激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了形象和谐音的记忆方法,复习了语文、历史、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观察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它作为画画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初一刚刚入学,第一节上造型和表现课时,我都一定教他们学会绘画的观察方法,(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几何写生”和“人头像画”课是最好教学生学会绘画的观察方法的课,特别是人头像画,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学习了绘画的观察方法,为今后对生活的人、事、物都可作出可能较正确的观察。“不同才是艺术!”是我上课时经常说的话,我们没有必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担忧!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绘画的观察方法,明确的观察任务、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在各学科对比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观察中储存形象,在观察中总结学习经验。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感觉到观察生活、观察伙伴和表现伙伴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我们的校园生活就是那么多彩!
不足是留给学生绘画的时间少了些,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画对五官位置就行了,但不少学生过去已有习惯从局部去观察的习惯,我几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但对学生不能,不少同学并没有画好,这使后面师生共同点评时间显得仓促!
第二篇:校园伙伴之教学设计
校园伙伴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1日 班级:七(12)班
地点:七(12)班教室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
2、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
教学模式:讨论——赏析——练习——品评 写生与表现:
1、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动态特征?
2、试试画出照片中人物的重心线。
3、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人体比例教学挂图;人物动态录象或多媒体演示设备等。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能看到的小伙伴的各种动作姿态,用语言描述这些动态特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姿态。
②利用挂图指导学生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测量立姿、坐姿和其他各种姿势人体的大致比例。
③用录象或多媒体配合,介绍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体动态的要点,不同姿势下人体比例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动态特征。
(2)发展阶段:
做人物练习。先练习临摹静止画面(照片、图片、录象定格等)中的人物,再由同学当模特儿进行静止动态姿势的写生练习。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测量自己所画人物身体比例是否正确,动态重心是否稳定。还要注意把握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并尽可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展示讲评:交流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
(1)随时做一些校园生活中的人物速写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技能,一方面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积累素材。
(2)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用线条对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人物进行写生练习,除画静态姿势外,还可以初步尝试用速写方式练习画运动状态中的人物。
教学评价:
1、是否基本掌握了人体比例的大体测量方法。并正确运用于对人物的描绘中。
2、课后能否养成随时观察人物动态形象并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描绘。
3、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否愉快地相互合作。相关课题研究:
关于透视教学的课外拓展的研究。教学参考资料:
人物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的一种绘画形式,其任务是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一般是以线造型,强调简练、概括、生动的笔法。是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最为常用的手段。
《人体的比例与结构》 《人体解剖》 《人物速写画法》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转型期(抑制期)少年儿童的人物画教学。
第三篇:《识字6》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识字六
执教者:小学部邹利平(手机号码:***)教学内容:《识字六》,本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
一、教材分析:
《识字六》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里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关爱他人“为专题,这是一组与本组专题非常吻合的对子。强烈的对比,强烈的感情色彩,给人非常鲜明的印象。本课通过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爱憎分明,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一连串的反义词对举,如诗歌一般,读起来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感。学生可以在识字的过程中,知道美和丑、爱和恨、冷漠与热忱、索取与奉献,从而,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学生分析:
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汉字1000个左右,并且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等多种形式,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营造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关词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呀,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对子韵文,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识字3》)今天呀,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对子韵文,看看这篇对子韵文写了什么内容?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首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识字六》。
师:请看大屏幕:自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开始吧。(学生开始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小组读课文。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将刚才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小组内的同学帮忙解决,然后小组内轮流读课文,注意倾听,同伴读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3、师生互动。
师:孩子们,你们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了。
4、检测。①读字。
师:那你们能接受老师对你们的考验吗?首先,让我们踏上“识字快车”去接受生字宝宝的考验吧!(出示课件:恨 漠 炭 贫 富 饥 索 奉 永)师:小小火车开起来。生:开到我们这里来。
开火车读(根据方言特点,扣住关键字,如:“奉”、“贫”、“恨”让学生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②读词。
师:生字这一关通过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词语乐园”去接受词语朋友的考验吧!
(出示课件:真诚 虚假 爱心 奉献 冷漠 人间 索取 永远 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
请两个小组轮读词语。
(根据方言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扣住关键词:“真诚”(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虚假(区别虎与虚)、雪中送炭(记住字形:山+灰—炭))
③读文。
师:词语朋友也难不倒大家,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大闯关”。请一个小组轮读课文,读完后学生评议。(这样可以养成孩子为了能正确评议而认真倾听的习惯。)
师:哪一个组能挑战他们这一组?(再请一个组挑战这一组,这样让学生充满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自学—互动—检测”的小三段,通过自学课文,圈出生字,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生字。通过合作读课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纠正字音。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测,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识字,并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小组学习。
要求: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提出来与同伴交流。
3、师生互动
(1)师:孩子们,你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 预设:
真诚:真心诚意。虚假:虚情假意。冷漠:冷淡,不关心。热忱:热情,热心帮助别人。饥寒:饥饿寒冷。温饱:穿得暖吃得饱。索取:要求得到,讨取。奉献:贡献,付出,不求回报。为别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
雪中送炭:下雪的时候,给别人送去木炭取暖。比喻在别人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
助人为乐: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世界就会变得很温暖。师: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相机板书)
(2)师:你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反义词:
美——丑 真诚——虚假 爱——恨 冷漠——热忱 贫——富 饥寒——温饱 冷——暖 索取——奉献近义词:
雪中送炭——助人为乐
对子:字对字、词对词、句子对句子 我还发现这些都是与爱心有关的词语。(3)、轻松一刻:对对子
老师说出一个字或词,学生立即对出它的反义词对子。(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三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理解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师:孩子们,你们的反应真快,那你们能不能快速地把它背诵下来?首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对子呀,要像读诗歌一样,注意语气的停顿,还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请大家自己试试。
① 自由朗读。
学生先自己练习朗读,接着指名读,然后再请几个学生挑战读,看谁读得最好。
② 指导朗读。
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读出对子的节奏和韵律。(老师的手势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哪些字该读得重,哪些字读得轻,哪些地方读得快,哪些地方读得慢……
③ 小组展示读。
2、背诵课文
(1)、填空读。(看句子的前半部分背句子的后半部分。)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那这样你们还能读吗? 美对(),爱对()。真诚对(),冷漠对()。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冷对()。饥寒对(),索取对()。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2)、填空读。(看句子的后半部分背句子的前半部分)师:那这样呢,你们还能读吗?
()对丑,()对恨。()对虚假,()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对富,()对暖。()对温饱,()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
(3)、背诵全文。(看着白色屏幕齐背)
师:如果这样你们还能读,那老师就真的服了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背诵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五、拓展
师:看来,这些对子同学们都记住了,其实呀,我们学过许许多多的反义词,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反义词也写几个对子呢!
1、写一写。
2、说一说。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对子韵文。同学们,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再去搜集一些对子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识字教学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识字量是比较大的,为了取得好的识字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降低识字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就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识字六》是一篇关于爱心的对子韵文,第一课时让孩子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理解字义;读背课文,积累感悟。第二课时继续背诵课文,交流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这样从易到难,注意了字的层次,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字词教学过程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实现了最基本的目标。带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开始了我的第一课时教学,上完课后,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这节课我运用了三个小三段,从字音到字义再到积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首先,我用一个小三段,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再通过小组交流,解决不认识的字,小组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最后师生互动、检测,以达到解决字音的目的;接着又用一个小三段,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解决字义的目的;理解了字义之后我又运用了一个小三段,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再去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通过读读、说说、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最后我通过自由读、比赛读、填空读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的目的。
二、课堂检测,形式多样。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好胜心强,喜欢表现。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检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检测字音时我运用闯关的形式,采用了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指名挑战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闯关、比赛的游戏中接受检测;检测对词义的理解时我采用师生对对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对对子中不由自主的接受了检测。最后检测朗读、背诵课文时我又采用各种形式的填空读。如:看句子前半部分读后半部分,看句子的后半部分读句子的前半部分,看前半句读后半句,看空白屏幕读全文,让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们的兴趣也就上来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有悟。
“以读为本”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反复读文的过程,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因此,本堂课我以读文贯穿课堂,如:在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时我以三个“读”贯穿整个环节,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小组读文解决生字并正音,检测时采用读字、读词、读文的形式,进一步纠正字音,巩固识字。在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最后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读,填空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语的反义关系,在读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这样让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实,这堂课优点很少,值得去改进,去磨练,去努力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
理解词语的意思时,一个学生问:“索取”是什么意思?而洪宇靖说:“索取”就是拥有的东西。潘胤好说:“索取”就是把东西通通索取起来。刘李力说:“索取”就是不给别人,只留给自己。其实刘李力已经快要说对了,老师如果顺势引导学生说说“取”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说说索取的意思就好了。可老师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总以为学生能回答得更好,于是再请学生回答,结果学生答不好,老师也开始乱了阵脚,以至于教师反复的引,学生也不乐意听,真是费力不讨好。
二、难点没突破。
识字教学中理解字义是难点,本堂课总是让学生在读文理解后说说词语的意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以至于学生课堂上说不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如果设计时,能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选择填空,或创设一个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去理解词语那就容易多了。
三、解读文本不够深入。
这是一篇关于反义词的对子,教师由于解读文本不够深入,所以不会引导学生抓住反义词这个特点去理解词语,譬如当学生不理解索取的意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奉献的意思,然后再恰到好处地引出索取这个反义词,然后把奉献和索取的意思进行对比,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细节的处理,有待于加强。
1、教师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就算再渴也不能在课堂上喝茶。
2、教师的评价语太少,不能激励学生。
3、教师的引导语,出现一些“填空式”的话语,自己说一半,让学生接下一个词,感觉很不舒服。这是一个坏习惯,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不良影响。
4、教师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回答问题,以致经常打断学生的话,而造成过多的牵引。
5、教师总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以致教师的语言显得啰嗦。
6、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没有适时地进行板书。
总而言之,《识字六》这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不易,同时也发现自已许多的不足。哎,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伙伴教学反思
篇一:伙伴教学反思
《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篇二:伙伴教学反思
《伙伴》是人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们在春游中发生的故事:玛莎的背包丢了,当小伙伴们吃午餐时,她独自站在一旁,维加、安娜和安东三位小伙伴前来安慰,维加和安娜只是用语言给予关心,而安东小朋友却用“递面包”的实际行动解决了玛莎眼前的困难,告诉我们真诚关心别人的重要性。高新美老师凭借她高超的教学艺术、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遨游于语文天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启迪,真可谓 “高”、“新”、“美”。现取其反义“低”、“常”、“实”三字为例,将课堂教学观后感总结如下:
一、学习与借鉴
1、“低”字入手,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切入点,搭建学生语文学习的亮丽彩虹。
所谓“低”,一是指所处年级、所读文本、学生年龄和学习层次等方面,都属于“低”的范畴,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定位。
二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和文本内容的特点,巧妙研读教材,分析教学实际,适时把自己位置放低,融入到学生中间,教师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娓娓的谈话,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空间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是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低年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成长规律,把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作为整堂课的基本要求和关注目标,并渗透在每个教学指导细节中。从课前提醒学习用品的准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到识字环节的小游戏和“爱心小天使”奖牌的发放,以及生字书写的指导和课堂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耐心呵护,令每一个孩子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愉悦。
2、“常”字当头,以品读领悟、角色体验为训练点,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树。
教师们平素常认为公开课与日常课的距离感很强,可本节公开课,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常态课的自然、妥帖和可借鉴性,正可谓“常”。这得益于教师朴素的教学风格和有效的教学引领。在本节课中,高老师遵循语文常态课堂的教学规律,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读悟结合的基本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角色体验、揣摩想象中切实体会到小伙伴之间真诚关爱的重要。
本节课的“三读”也值得细细回味。一读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大意,明确事情起因;二读把握事情经过,揣摩人物心理,感受角色差异;三读回顾总结,训练角色体验,升华情感认识。正是一读二研三悟,层次清晰,框架合理,朴素自然,可学可鉴。
3、“实”字贯通,以想象练习、情境创设为突破口,营造学生关爱互助的精神家园。
高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契合了“实”字,这一切都得益于教师合理恰切的教学艺术。
课堂的“真实”体现在生活场景的真实、角色体验的真实和师生交流的真实,课堂无任何表演成分,高老师巧妙引领孩子通过情境创设、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感受到人物彼情彼境下的心理和体验,从而自然生发对不同人物的体察与理解。
教学的“朴实”在于摒弃了各种嘈杂的音乐、花哨的课件和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读悟说演相结合,水到渠成,自然引出孩子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环节的“扎实”在读的充分、学的充分、悟的充分,从识字到阅读,各环节步步为营,清晰连贯,使关爱互助的主题在扎实的教学铺垫中自然提炼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思考与建议
1、我的思考
从高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梳理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必须把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作为低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贯穿始终的目标和追求。
2、我的建议
一是识字教学环节技巧性强,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环节的扎实有效。
本节课的识字环节,老师设计了非常巧妙的生字游戏,要求学生用规范句式如“午,我是午,我的朋友在哪里?”“餐,我是餐,你的朋友在这里!”来完成生字找朋友练习,但是基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游戏的复杂性,所以游戏效果不够理想。建议教师在识字教学设计时,兼顾趣味性和扎实性,以保证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品读领悟环节密度过大,忽视了品读分析的层次性和关键语句的凸显。
本节课的品读领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玛莎、维加、安娜、安东每个小朋友的言行举动进行了逐一揣摩读悟,但由于学生的注意力的差异性,感觉内容满、问题多,未能把关键人物凸显出来。建议老师整合问题,简化过程,加强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张弛有度,疏密相间。
以上仅为个人粗陋之见,不当之处,敬请高老师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三: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第五篇:伙伴教学反思
伙伴教学反思
伙伴教学反思1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我将课文内容融入多媒体的几幅插图上请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小动物们工具都没有带,这样怎么能种树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带着好奇心,我再请学生去研读课文,思考:小动物栽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用什么办法解决困难的?学生就能很快地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新课改指出:朗读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之中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受到启迪。可在教学中,一念之差,把他们自己喜欢的环节跳过去了,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整堂课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而且有的孩子在朗读练习中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另外,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然后看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加上动作感知“拱”“运”“跑”“吸”这几个动词,来体会小动物的不怕辛苦、甘愿为集体奉献自己的高尚情操,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他们学知识、养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在第一课时我就利用谜语把让学生感知三个小动物的特征,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放松,另外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因该课文是本册教材中较长的一篇,有轻声、变调、感叹句、疑问句,学生朗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指导学生把感叹句、疑问句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表演的`时候孩子们能很到位的表现动物们的特征,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没有在教室放得开,所以表现的课本剧不够精彩,稍显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给孩子们留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课文结尾,我借助几句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来提升孩子们对“团结协作”的理解感悟。这一点孩子们读得自在、学得开心。
伙伴教学反思2
本课是“造型和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初看新教材,似乎比旧教材容易学了。但细细分析,却发觉对学生的知识性要求低了,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却更高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我在本课中借助情景的创设,以学生感兴趣的照片和绘画作品为切入点,以轻松、欢快的合作为手段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体验造型表现和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本节课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美的概念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点局限,只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没有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怎样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欣赏、赏析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高层次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实例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的事例,符合学生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用词的严谨。
伙伴教学反思3
三原色通常是指颜料或染料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颜色。三个好伙伴这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调不出来的,而用它们却能互相调配出许多颜色。
本课三个好伙伴教学内容包含对三原色的认识,对三原色作用的了解以及三原色的运用,三个好伙伴学科性较强。为了避免在色彩知识概念上纠缠,教材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增强情意性的处理,即将三原色处理成“红红”、“黄黄”、“蓝蓝”三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并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将本课学习的内容编入其中。通过学习儿歌、认识卡通形象、吹画等一系列直观、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感知、去总结规律,形成认识,也使他们更进一步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本课由“红红”、“黄黄”、“蓝蓝”三个小伙伴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三原色,并互相交流自己对三原色的色彩感受,再通过有趣的吹画活动去观察三原色互相融合后的色彩变化,直观地了解到三原色能调配出其他许许多多的颜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儿歌中“组成色彩大家族”这句话的含义。最后通过即兴创作,强化体验与感受。
吹画是一种具有浓厚趣味性、偶然性和游戏性的美术活动,它所表现的.形象自然、生动、奇妙,让人感到韵味无穷。这种不用笔而能表现出奇妙效果的画,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有意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吹画是把含色量较足而浓度适中的彩色水滴于纸上,然后用嘴或通过小管子吹气,驱使色彩水在流动中产生各种不同形态的痕迹。当一种彩色水与另一种彩色水互相混合时,它们相互渗透,混合变化为新的颜色。本活动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了解到三原色能调配出其他许多颜色的概念。
伙伴教学反思4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话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用词去形容自己的小伙伴。而是用了诸如:“我们一起上过幼儿园,所以我喜欢他”。等等形容不够到位的词语来表达,这有待于以后的'慢慢深入提示。
总之,课堂教学效果自认为良好。孩子们的胆量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都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别人。孩子们都盼望下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到来。写作水平的提高,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伙伴教学反思5
《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生动的语言和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单就课文内容来说,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就是要搞清楚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它们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解决了没有锄头挖树坑,没有箩筐运肥料和没有水桶浇水的难题,最后终于完成了栽树的任务,三个小伙伴因为顺利完成任务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但是,仅仅弄懂这些故事表层的意象好象并没有多少的.意义,透过故事表面了解它隐含的寓意,让孩子们搞清楚懂得合作与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好象更有意义。
所以,我决定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以后,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如果变成了三个小伙伴中的一员,面对自己干成功的事情准备如何夸夸自己的同伴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我也不急着要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试着进行角色互换并体会小伙伴成功的主要原因。
没有想到,孩子们的交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们都能从小动物的角度出发,说出了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并告诉大家此次栽树成功的根本原因。说起来还头头是道。不仅锻炼了语言,更把课文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拓展,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更知道了如何与同学合作,真的是达到了编者的编排意义。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有时候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教师点明多少高深的道理,只要有针对地稍加点拨,预想的一些效果反而比刻意的追求更为完美。所以,关键还是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作了多少的了解,对课堂作了多少准备,对学生的学情又有了多少的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教师的作用还是起了很大的一部分作用的。所以,教师的准备就变得异常重要了。看来,以后的我还应该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伙伴教学反思6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伙伴教学反思7
《三个小伙伴》又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故事主角,调动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的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能力较发达,但是课堂注意力不宜集中,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从三个小伙伴入手,让学生认识三个小伙伴。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三个小伙班的头像,让学生邀请它们来班级做客,并且说一说着三个小伙伴有什么特点,主要是为下文三个小伙伴发挥优势做了铺垫,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
(二)由扶到放,自主学习
课文的句式比较相似,便于记忆。在学习的时候重点学习第二段的内容,以后的小袋鼠与小象的让学生去自己学习。在学习三个小伙伴是如何解决栽树带来的困难的时候,我引导孩子想象,小野猪用嘴拱土的样子,小袋鼠用皮口袋运肥料的样子以及小象用长鼻子浇水的样子,学生的兴趣很足。学生对于表演读一向很感兴趣,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带领孩子们边说边动作示范,学生在我的引领下,也会做起动作来,并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所做的动作,我对孩子们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那些被我及时表扬的同学当然兴趣更足,在后面的两个环节他们的表演也很精彩,而且模仿的很像,这样,在边读边演的学习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比起单纯的指导朗读有效多了,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指导了朗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更深刻地理解了“伙伴”合作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板书明理,拓展仿写
在板书的提示下,孩子们能清晰地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点什么?有了前面《识字7》的铺垫,很多孩子都能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再结合生活实际中团结的例子,让孩子们更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也要学习三个小伙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在孩子们能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拓展,出示图片。三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栽好的小树苗长大了,还结满了果实,他们又怎么把这些果实搬回家呢?学着课文的样子,给他们想想办法,再写下来。这样你们也能当小作家了。
伙伴教学反思8
本堂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接受;采用了一些生动的表现方式,如猜谜语、观察图片、“花落谁家”游戏,调动了课堂气氛,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注重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乐于说话,这些是比较好的一面。
但同时,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不足,忽略了让学生之间直接对话,学生对自己所夸得伙伴的形式有些单一,不能多方面的说出伙伴的优点,学生的阅读面狭窄,是一个缺陷,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还有在引导学生举事例夸伙伴时,不能把事说具体。还有在夸自己想夸的小伙伴一环节中,再适当多给些时间,同时老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相信效果会更好。
伙伴教学反思9
接到要在区课改实验教研活动(阅读专题)中上一节研讨课的任务时,我既高兴又担心,因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绝佳机会,然而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上,我对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幸在备课之前看到了崔峦老师的这段话:“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同学练读的过程。”这段话恰好给我指明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方向。
于是我选择了《小伙伴》这一课,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开展了教学活动。研讨课结束后,与会同行、教研员对我予以了充沛的肯定,假如说本节研讨课尚还胜利,反思课堂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突现教学的整体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给动画片找配音演员”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主要分成这样几个步骤来把它贯彻始终:
1、提出评选要求:声音响亮,说话流利、有感情。
2、挑选最佳旁白。
3、挑选最佳玛莎和维加。
4、最佳配音演员给动画片配音。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了两个作用:
⑴ 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清楚地知道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自身努力的方向。
⑵ 使整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有机统一,而不显得支离破碎。
认生字是为了把课文读准,分段读课文是为了把课文读通,体会人物的心情是为了把课文读出感情。从课堂情况来看,我的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恰当的,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兴趣的。
二、通过同桌互助,协助同学读准生字词
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同学的识字量良莠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同学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同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身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自身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协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同学的个体差别,让每个同学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教给朗读的方法,促进同学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自悟自读”。为了防止老师讲得多,提问多,引导得多,我运用学习小伙伴的口吻,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同学。“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然后让同学运用这些方法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同桌交流,使同学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正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令我激动的气息:同学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这句话时,有的同学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同学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小朋友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规范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同学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同学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小朋友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玛莎把背包丢了,她得饿肚子了,这可真糟糕啊!”“离回到家还有好长的时间,玛莎的肚子要饿好久哪,这可真糟糕啊!”“玛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妈妈批评了,这可真糟糕啊!”同学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小朋友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说:“我去上学,可是忘了带书包,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我忘了把开水带到学校里来了,今天上完体育课没水喝,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这可真糟糕啊!”……听到同学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势引导“想想自身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这时,小朋友们都皱着小眉头,把句子读得抑扬顿挫。“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出现出来的效果看,小朋友们不只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胜利的。
五、遗憾之处
这堂课从开始的公开课教案到最后的研讨课结束,都让我收益非浅:它让我更加潜心地研究了新课程规范的教学理念;让我有机会得到更多老师和专家的指点和协助;让我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一些不幼稚的想法得以完善。然而,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堂课也存在许许多多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考虑的方向:
1、这堂课的识字教学虽然顾和到同学的个体差别,放手让同学自身解决。但是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同学识记字形,导致同学对生字的字形印象模糊。
2、在这堂课的朗读教学中,老师的评价较多,同学的评价较少。如何指导同学评价,并且让同学的评价评到点上,起到和老师评价同等的作用?这是我今后要考虑和摸索的问题。
3、这堂课的写字指导和同学的课堂书写都在匆忙之中完成。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课堂书写的比重,不让它留于一种形式,让同学实实在在地在课堂中学好字,写好字。
伙伴教学反思10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它们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栽树任务。课文形象活泼,插图生动传神。
之前学生学习过《北风和小鱼》、《蘑菇该奖给谁》等童话,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真实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根据他们爱模仿、爱表演、爱读、爱说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形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参与朗读、表演和想像的实践中,培养了读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用彩色粉笔按词写出课题,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色彩鲜艳的.课题引起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小伙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伙伴的含义,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从切身的感受中,又回到课文中,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在朗读训练的环节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再读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小伙伴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和解决困难后的快乐,在朗读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朗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特别是表演体会课文的设计,重点段选读、重点段比赛读、课文表演读、上台表演、最佳表演奖、最佳表演组评选,由浅入深地表演实践,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伙伴教学反思11
今天上了《伙伴》这节课,故事中有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孩子们在把握课文大意上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我找了不同层次的孩子试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基本上都能说准确。
在重点词句的品读方面,还是那些“学困生”或表达不准确,或把握不住句子内涵。但我还是比较耐心地帮助他们理解、感受,直到他们成功说出为止。但这篇课文的意义远不止读书课文、把握内涵、会写生字,它对学生的处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我根据课后第三题设计的话题“伙伴是…… ”让学生细心品味时,他们能说出“伙伴应该和睦相处。”、“伙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等这些话来,而这些话都是每个组中代号为“松”或者是“梅”的学生说出来的',这让我惊喜不已,他们已经在思考自己的生活了,慢慢的课堂氛围还是活跃起来了。课后我以伙伴为题,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的伙伴,孩子们很乐意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上完这节课也是乐此不疲。
伙伴教学反思12
我进行了二年级《三个好伙伴》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本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色彩课,因此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我布置了学生准备颜料、画笔、调色盘、水罐等,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准备了抹布,以备最后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
在进行三原色、三间色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能了解间色的产生,我准备了三个透明的塑料瓶,我先进行了橙色的色彩变化演示,先用笔蘸了一些红色放进了水里,然后又取了相同量的黄色放进了红色的瓶子里,学生亲眼看到了瓶子里的水经过搅拌后变成了橙色,发出了“哇”惊叹声,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间色的产生,下面的.两个试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色彩的试验,并要求学生把最后“红+蓝、黄+蓝”试验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试验,有的同学发现“黄+蓝”调配的颜色有的是蓝绿,有的是黄绿,也有的是绿;有的同学发现颜色“红+蓝”调配的颜色有的是蓝紫,有的是紫色,也有的是灰色。
通过学生的亲手实验,我帮学生分析了为什么他们的调色不是绿或紫色,因为他们放入的颜色的量不一样多,或者在两色调配时笔没洗干净,带了其它的颜色,所以产生了其它的颜色,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色彩的变化这么神奇,这么丰富,在饶有兴趣的情绪中学生认真完成他们三原色、三间色的作业,相信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很大的。我也明白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参与,自己动手,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终生难忘、
伙伴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①学习简单的观察、欣赏艺术品,区分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油画雕塑、摄影不同表现形式的方法。
②学习和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艺术感受和描述作品、讲述故事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真心友善待人待物。
教具
电脑、课件、范图、教学演示材料等。
学具彩笔、油画棒、素描纸、彩卡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初步感受
1、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向大家介绍一下他。
2、说说与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开心的事。
二、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表现伙伴间情意的片段)
2进入课题
《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喜洋洋的伙伴是谁?它们在一起时有什么高兴的'事?
没有伙伴的喜洋洋还能不能战胜灰太狼呢?
三、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欣赏书中的艺术作品,重点欣赏《艰苦的岁月》,找找这尊雕像中有哪些伙伴关系。提出问题:人与动物可以做好伙伴吗?
2、欣赏不同种类的作品,并让学生大胆畅谈感受。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观察他们的构图色彩特点。
4、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编一段故事和同学讲讲。
5、回忆你和你的伙伴还能做那些有意义有趣的事。
6、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作
教师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作品及时鼓励并提醒学生大胆用色大胆构图。
四、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多层面交流评价
肯定学生的创作,发现每件作品闪光点,从实际出发评价。
作业
设置根据欣赏的这些图片,凭记忆和想象画一幅你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的情景。
板书设计
伙伴
雕塑国画油画摄影儿童画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用卡通形象导入新课,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感受,让课题充盈着活泼可爱的气氛,孩子们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避免了知识机械传授,我感觉孩子们学习的很轻松很愉悦,完全是学生本能情绪的宣泄和自由自在的表现。
伙伴教学反思14
《好伙伴》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护林员马哈多和他的猎狗救了一只乌鸦,乌鸦成了马哈多和猎狗的朋友,他们友好相处。有一次,猎狗掉进了枯井里,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猎狗送食物,体现了伙伴之间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根据课题质疑。如文中的“好伙伴”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好伙伴,等等。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后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再提出来讨论交流。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把最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完了课文,我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猎狗是怎样从枯井里被救上来的,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其想象力。最后,我还让学生讲一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与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或看到的、听到的人与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伙伴教学反思15
尤惠娟老师《三个小伙伴》第二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教师先出示第一幅图(三个小伙伴去植树),提问:这三个小伙伴是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出示第二幅图(三个小伙伴植好树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依次提了三个问题:“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来解决的?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教师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用“。。。”画出碰到的困难;用“
”画出是谁来解决的;用“~~~”画出怎么解决的。教师画一个标记,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做法边自由读边在书上画出,随后交流。
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倡导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布鲁诺曾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的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三、感悟形象。
本文是童话故事,让学生表演出课文中描写的小野猪拱树坑的动作、表情。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演活了小野猪。
小学生是借助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努力通过语言的描绘、情景的再现和想象的激发,将静态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入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