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青冈县永丰镇中学校 冯秀云
一、学习目标:
1、记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三、学习研讨:
1、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碳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3、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蜡烛的熄灭情况 该现象说明了 实验2:石蕊是一种色素,与不同性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现象,。分析实验:
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和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实验3: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该现象说明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小结: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五、精讲点拨:
例题:家里的热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除去这层水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A.用刀刮法 B.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C.加热 D.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点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溶于水,附在水壶内壁,用水冲不去,但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可溶于水的CaCl2,然后再用水冲洗就除去了。
六、达标测试:
1、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最常用的方法是()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3、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七、布置作业:
1、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2、将盛满二氧化碳的大试管倒插在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置换反应: ;(3)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4)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第二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石郭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馈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
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氛围中。
(二)、新课设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上来。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
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回顾:狗为什么不能正常生存?引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强调
二氧化碳灭烛火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通过复习氧气微溶于水,来引入探究问题,指导学生演示:给集满CO2的塑料软瓶加入少量水,迅速盖紧瓶盖,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大家能说出CO2的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并由同学们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
强调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学生书写方程式。CO2 + H2O===H2CO3 H2CO3===CO2 ↑ + H2O 通过复习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来引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将探究实验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结论进行总结,由同学们讨论哪些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置:通过小品“打工奇遇”舞台上白雾现象的产生,预设情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二氧化碳与干冰、温室效应等。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 化学性质: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H2CO3
5、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a(OH)2 + CO2 ==== CaCO3 ↓ + H2O
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三、课时演练:
1、某同学提出下列“低碳生活”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度。
③为减少“白色污染”,就地焚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耗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下列措施中不能缩减碳足迹的是()A.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B.植树造林种草 C.使用节能灯泡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以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
4、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烘干墙壁 B.使房间保温
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
5、去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为缓解旱情,有些地区使用了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因此,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习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
1、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烧。空气小,能溶于水。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干冰” 碳酸不稳定
H2CO3 == CO2↑+ H2O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 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学会的学习元素性质的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第三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单元
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裴庆敏
宽城县育才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b: C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馈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
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氛围中。
(二)、新课设计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上来。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
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回顾:狗为什么不能正常生存?引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强调
二氧化碳灭烛火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通过复习氧气微溶于水,来引入探究问题,指导学生演示:给集满CO2的塑料软瓶加入少量水,迅速盖紧瓶盖,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大家能说出CO2的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并由同学们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
强调
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学生书写方程式。CO2 + H2O===H2CO3 H2CO3===CO2 ↑ + H2O 通过复习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来引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将探究实验得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结论进行总结,由同学们讨论哪些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置:通过小品“打工奇遇”舞台上白雾现象的产生,预设情境,引出下节课的学习方向,二氧化碳与干冰、温室效应等。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 化学性质: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H2CO3
5、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a(OH)2 + CO2 ==== CaCO3 ↓ + H2O
6、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三、课时演练:
1、某同学提出下列“低碳生活”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度。
③为减少“白色污染”,就地焚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用二氧化碳溶液浇灌盐碱地植物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碳耗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下列措施中不能缩减碳足迹的是()A.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B.植树造林种草 C.使用节能灯泡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以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需求
4、在新刷石灰浆的房间里往往放一个燃烧的炭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烘干墙壁 B.使房间保温
C.消耗房间内的O2,防止墙皮氧化脱落 D.提供CO2,促进墙壁变白变硬
5、去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为缓解旱情,有些地区使用了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但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因此,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后习得: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学会的学习元素性质的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第四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5.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能够体会合理猜想的重要性,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在学习中重要性;2.学生学习时逐步建立起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际生活与化学学科密不可分,对学科价值也有新的认识。2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中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之前在氧气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的错误结论。因此,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石蕊溶液变红的真正原因。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5.3 第一学时
5.3教学活动.新课导入 【引入】
同学们,你们有看过《名侦探柯南》吗? 相信看过的同学一定都被里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时也被柯南以及其他少年侦探团成员的智慧所折服。那我们今天也来当一回侦探,破解一起神秘的案件。
这起案件叫做“杀狗洞事件”,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播放视频43s】。【聆听】
从“杀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关注,引出本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活动2【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讲述】
为了寻找杀狗凶手,我们先请了几位当地的村民做了笔录,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
通过所给信息,组内讨论,至狗死亡的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 【讲述】
村民A:狗死前,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也没有闻到什么奇怪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狗就出事了。【提问】
从“没有看见什么奇怪的东西,没有闻到什么奇怪的味道”你们可以推测导致狗死亡的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 【回答】
它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讲述】
村民B:狗的死因是呼吸困难。【提问】
这又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物质不能供给呼吸,狗窒息身亡。【讲述】
村民C:狗狗虽然死了,但是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弯下腰抱狗的时候好像有点气闷和头痛。【提问】
“弯下腰抱狗的时候有点气闷和头痛”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沉在下面。【讲述】
村民D:对了,侦探先生,还有一件事,进洞调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火把特别容易熄灭。【提问】
“火把熄灭”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种气体不能燃烧 【追问】 本身呢? 【回答】
也不支持燃烧。【回应】
没错,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气体能燃烧,点着火把进去该有多可怕。【讲述】
根据以上的分析,人们推测导致狗死亡的可能是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物质。【展示】
一瓶二氧化碳。【提问】
这是实验室中收集到的一瓶二氧化碳。请你们认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试着描述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观察】 【回答】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提问】
怎么通过观察知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回答】
集气瓶正放。【回应】
是的,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的容器在放置的时候都要正放,防止气体逸出。【过渡】
那有没有可能是我拿反了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实验一:
点燃一高一矮阶梯状蜡烛,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同学们观察烧杯中的现象,推测一下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提问】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回答】
蜡烛熄灭。【追问】
蜡烛熄灭说明什么 【回答】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再追问】
那么两支蜡烛是同时熄灭的吗? 【回答】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回答】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沉在烧杯底部,下面的蜡烛先接触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随着二氧化碳的量慢慢增多,上面的蜡烛也接触到二氧化碳,所以上面的蜡烛随后也熄灭了。【讲述】
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之前做的笔录分析,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二氧化碳就是杀狗元凶。【提问】
但是满足这些性质的气体可能不止二氧化碳一种,我想证明这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开动脑筋,都能用哪些方法来证明? 【回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回应】
对了,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
方案一:往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你们观察到什么? 方案二:通过碳酸饮料往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方案三:通过导管往石灰水中吹气 【讲述】
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就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这瓶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它就是杀狗凶手。
在这一反应中,就是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与水的混合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所以我们视觉上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你们能根据描述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自主完成)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 H2O 这个反应是二氧化碳的特征反应,常用于检验CO2。【提问】
好了,通过检验,我们确定了这一瓶无色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它就是杀狗凶手。
那你们现在能来说一说,为什么杀狗洞杀狗却不伤人呢? 【回答】
山洞中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就会沉下来,聚集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碳层。当人牵着狗走进洞里,二氧化碳层大约淹没到人的膝盖,而处在低处的狗,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了。
从现象到本质,解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实验三:
【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化学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评论.【过渡】
我们已经了解了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那么我们在研究一种气体的物理性质是,除了从颜色、气味、状态气味方面研究外,还要研究它的溶解性,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看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学生实验】
我给大家一瓶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还有一瓶水。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做一下这个实验? 【提问】 你想怎么做? 【回答】
往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回应】
很好,我们想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提问】
那么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要注意的呢?你们想,我一旦打开瓶盖,二氧化碳是不是就扩散到空气中了?所以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回答】
快点倒水。【回应】
对了,还有最好用盖子稍微掩一下。【讲述】
好了,水倒进去了,可是好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提问】
好,摇一摇,可是手就直接捏着瓶子摇吗?我们要观察瓶子自然的变化,手要拿在哪里? 【回答】
瓶口。【回应】
对了,那我们摇一摇看看。【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观察】 塑料瓶变瘪。【提问】
为什么塑料瓶会变瘪? 【回答】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塑料瓶变瘪。【追问】
所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讲述】
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实验四: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评论.【过渡】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刚刚我们往塑料瓶中加的是水,那么振荡完之后,这里面的液体还是水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瓶中的液体到底是什么。【讲述】
这里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试剂: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色素,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紫色,所以称为紫色石蕊溶液。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于试管1中,作为参照。【设问】
那么我们往塑料瓶中的液体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呢? 取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2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观察】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问】那是什么物质导致石蕊变红呢? 猜想一:水使石蕊变红
猜想二: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猜想三: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使水变红 【提问】
所以我们猜想液体中有一种物质能使石蕊变色。既然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液体中一定存在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讲述】
可能是水吗?猜想可能是水的同学,你们忘了紫色石蕊溶液中也有水,然而它本身是紫色的,所以变红不是因水而导致。【提问】
可能是二氧化碳吗?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吗? 【讲述】
其实在常温下,酸性的物质会使紫色的石蕊变红,而在该反应中,这种酸性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例如,这是一瓶醋酸,它是我们日常调味用的食醋的主要成分。往醋酸(试管3)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变红。所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也是一种酸,叫做碳酸(H2CO3)。下面让我们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讲述】
其实碳酸你们生活中也接触过,像可乐、雪碧这些饮料,它们在生产的时候是在加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充入其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时,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把这类饮料称为碳酸饮料。【提问】
不知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就是碳酸饮料开封后如果没有马上喝完,而是放置了好多天再喝,你们会发现口感不一样了,而且打开瓶盖的时候没有或者极少有气泡冒出,就是说它“没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二氧化碳跑走了。【回应】
这是因为瓶盖一旦打开就没法保证完全密封,所以二氧化碳会逸出,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吗? 【回答】
二氧化碳反应掉了。【回应】
有人说二氧化碳反应掉了,可是原来没开封的时候里面的二氧化碳不也能跟水反应生成碳酸吗?可是打开没开封的雪碧照样有气啊。【讲述】
所以另一个原因是,碳酸很不稳定,常温下就会分解,加热可以加快它的分解。实验五:
将刚才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碳酸溶液倒一半到另一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观察】
红色溶液又变回紫色。【讲述】
之前溶液呈红色是因为有酸存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恢复紫色,说明溶液中没有酸,也就是说碳酸发生了分解:H2CO3 ═══ H2O + CO2↑。这个反应常温下就能进行,加热只是让它进行得更快,所以没必要写加热符号。
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后假设,进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讲授】课堂小结 评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方面,它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仅是个物理变化的过程,还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化学性质方面,首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以前我们只是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学完今天的课,我们能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沉淀,所以我们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不仅可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常温下就可以发生分解,加热可以加快它的分解,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启示】
思考:在进入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之前,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该怎么做
先做灯火实验。即将一根燃着的蜡烛放入,如果火焰熄灭或火焰微弱,证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人不能进入。【回顾】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
赵应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这一焦点新闻,深度挖掘科学知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材,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该事件中去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二氧化碳泄漏事件中的一些问题。
为突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这一重点,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思想。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做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成果进行再探究,把教材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细化为三个步骤,即“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碳酸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等步骤进行探究,适当调整了教材上的操作顺序,加强了现象对比,探究过程和结果更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把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应用在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稀醋酸、稀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雪碧一瓶。
学生:共分25组,每组提供盛水的烧杯,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2个,火柴,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玻璃片。
实验改进: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口斜放块玻璃片,隔开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实验成功率更高;把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由教材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
播放关于《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的新闻。引出二氧化碳
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活动:观看,回忆,思考
〖科学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从生活中学性质 教师活动:
[课件]:(针对以上事件有两家媒体的报道是这样的:
媒体1: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39人呼吸受困。
媒体2:云南图书馆二氧化碳泄漏39人中毒
[提问]:你认为哪个标题更科学?从中能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课件]: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从已有知识归纳性质
[演示]:打开可乐瓶,冒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反应原理,强调可鉴别二氧化碳。
3.从实验中探究性质
①观察二氧化碳
[课件]:无色,无气味,气体
②倾倒二氧化碳
出示步骤,老师强调要点。
[巡回指导]
[课件]: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
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③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现象总结性质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桌上的二氧化碳,说出相关性质。
熟悉实验步骤和要点,小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
能灭火…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步骤]
[巡回指导]
[课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强调]:“能”溶于水
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a.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
[演示]:把两朵干燥的紫色小花伸入装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瓶中。
[问题1]可能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花变红,提出你的猜想。
[问题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得出什么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课件]: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花变红
[问题3]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演示]把第3、4朵紫花分别喷上稀醋酸和稀盐酸。看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与稀醋酸和稀盐酸有相似的性质?
它是碳酸,板书名称、化学式及方程式。
[指导观察]从瓶中取出一朵变红的小花加热,并与另一朵小花比较。
[板书]写出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
1.阅读实验步骤,说出要点,开始实验,记录现象和结论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发生了;没有 3.观看、总结:紫花变红
4.猜想: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
5.学生分别对猜想1和2进行实验设计,并由两位同学分别上台演示验证方法。其他同学观看,在书上记录现象和结论。
6.回答老师问题。观看
7.紫花变红 观看实验
8.加热的小花由红变紫了 易分解…… 教师活动:
二、〖概括整合〗
分类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
三、〖拓展运用〗
[过渡]: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下面我们来深度挖掘课前新闻中的科学知识。
1.事件过程追踪:
下列新闻片段内容,跟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有关?
播放新闻报道的四个剪辑片段
2.事后空气检测
①用什么方法去取一瓶阅览室的空气样品 ?
②怎样用简单方法检验空气样品中是否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 ③二氧化碳泄漏怎样逃生?
四、〖课外延伸〗
要想知道关于CO2的更多,请登陆网站:
观看。感受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对两个标题做判别,然后回答问题。
说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结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石蕊:紫→红的假设:
1.H2O
2.CO2
3.新物质→碳酸 H2CO
3CO2 +H2O == H2CO3 H2CO3 == CO2↑ + H2O
【设计意图】
把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类,仔细观看,回答相关性质。
小组讨论回答
以真实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二氧化碳、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为后面深度挖掘其教育功能做好铺垫。紧密联系前面新闻,更显自然。
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判别生活中事物真伪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生活和旧知识的联系
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突出实验探究是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强调实验步骤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科学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学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紧接溶解性实验,并用学生做实验后的物品,衔接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的引导,适当改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