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8.4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赤峰市乌丹第四中学
郭文静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掌握盐的化学性质。能利用盐的化学性质解决问题。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②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和盐的反应,盐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除此之外盐还可以与盐类物质反应,但得需要一定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板书课题: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回顾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小组为单位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溶解性规律。)
2、溶解性规律:
二、新知预习盐的化学性质:(回顾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盐和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 实验探究:
(1)把铁丝进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Fe + CuSO4 === FeSO4 + Cu 现象:铁的表面生成一层红色物质,溶液变为浅绿色。(2)把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铜的表面生成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变为蓝色。归纳总结:金属排在盐中金属前面,盐必须溶于水
2、盐和酸反应:(归纳总结,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1)碳酸钠和盐酸(2)碳酸钠和硫酸(3)碳酸钙和盐酸
(4)碳酸氢钠和盐酸(5)硝酸银和盐酸(6)氯化钡和硫酸
归纳总结: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出示课件)
3、盐和碱反应:
(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强调此反应用于工业制烧碱)(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3)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4)氢氧化钙和硫酸铜配置波尔多液(强调此反应用于配置农药波尔多液)归纳总结: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出示课件)
4、盐和盐反应: 实验探究:(8-15)(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将少量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方程式:
(2)将少量硝酸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方程式:
归纳总结:反应物必须溶于水,生成沉淀
实验探究:(8-16)(分组实验)
在上一实验所得的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中滴加几滴稀硝酸,观察到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硫酸钡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碳酸钡滴加稀硝酸,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三、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1)出示课件:〔提问〕:通过观察上述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课件〕:
1、含有CO32-(或HCO3-)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2、CO32-或HCO3-的检验方法: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出示课件:(2)SO42-的检验
实验操作:
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然后加入稀硝酸进行酸化。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4.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探究点二: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情景展示]请预测以下反应能否产生?(硝酸钾和氯化钠)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判断)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生成水;(2)生成气体;(3)生成沉淀 巩固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能发生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附板书)
五、当 堂 检 测(出示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盐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沈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
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
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俗名:食盐。〔板书〕: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
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
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
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
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如何将粗盐提纯呢?
〔板书〕:
4、粗盐的提纯:
〔讨论〕:⑴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
(泥沙等)可通过那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⑵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
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泥沙可用前面学过的过
滤法。
2、一贴、二低、三靠。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蒸发时应注意那些问
题?
〔讲解〕:蒸发一般用加热的方法将溶剂蒸去,操作时应注意:
1、蒸发皿放 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放在实验桌上;
2、蒸发皿里的液体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
3、加热时用 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当蒸发 皿
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过渡〕: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投影)粗盐的提纯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
有10 m 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
为止。观察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 l水中
再过滤一次,两次后仍浑浊,应查找原因。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
2、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3、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分别起什么
作用?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讲解〕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自然
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的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作业〕:探究报告一份。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1)调味品、2)配制生理盐水、3)选种、4)腌渍
食物等。
3、存在:海水、盐湖、盐井、盐矿等。
4、粗盐的提纯:1)溶解、2)过滤、3)蒸发、4)计算产率。第二课时
〔板书〕: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
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
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提问〕: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回答〕: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
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浊。
〔分析〕:两组物质反应都产生co2气体。
〔讲解〕:上述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 caco3+2hcl=cacl2+h2↑+h22↑+h2o 〔提问〕: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作何归纳?
〔小结〕:
〔板书〕:
1、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产 co2气体
2、co32-或hco3-的检验: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产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分析解释〕: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 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
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课后练习)
〔讨论〕(学生活动)
〔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 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
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附着在鸡蛋壳表面,于是它
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
增多,浮力也就不断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时,鸡蛋
便慢慢上升。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
逸出,这是平衡被打破,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
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过渡〕: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产一种难溶物。〔讲解〕: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设问〕: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及反应物和生产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学生讨论总结〕:
〔板书并讲解〕:
3、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产另外
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讨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属于,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讨论〕:分析上述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总结板书〕: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练习〕:(组内讨论完成)(投影或小黑板)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1、硫酸和硝酸钠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
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
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作业〕:1.② 2.3.板书设计: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产co2气体。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2、co32-或hco3-的检验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
3、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cd=ad+cb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课题2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沈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②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③能对常见的化肥进行简单的鉴别。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归纳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②学会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为提高生活水平和维护身体健康而学好化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篇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教学重点:
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2、鉴定(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实验准备:
璃棒、药匙、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等。
药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及其溶液、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酸、碱的相关性质;物质的分类。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2.分析上述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常见的盐,我们知道,日常生活是离不了各种盐的。篇三:几种重要的盐教案
几种重要的盐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盐的概念,了解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掌握co32-、cl-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介绍盐,重在介绍盐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了解盐对生命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1、碳酸钠、碳酸钙与食盐的性质与用途。
2、结晶水合物与风化的概念。
情景导入:
练习导入
探究发现:
一、什么是盐?
1、展示重铬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等。
2、讨论科学中的盐是不是单纯指食盐?
3、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几种盐的性质
(一)碳酸钠(na2co3)
1、俗名:纯碱、苏打
2、结晶水合物:含有一定数目水分子的物质
结晶水:晶体里结合是一定数量的水分子
3、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读作:五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
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读作:七水硫酸亚铁,俗称:绿矾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读作:十水碳酸钠
4、风化:
(1)概念: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有些结晶水合物会逐渐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
水的现象。
(2)说明:加热条件下失去结晶水,不能叫风化。
5、碳酸钠的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
(2)、与碱反应:na2co3+ca(oh)2 = caco3↓ +2naoh(3)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碳酸钠的用途
碳酸钠可用来制造肥皂、玻璃、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二)碳酸钙(caco3)——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1、caco3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2、caco3化学性质:
(1)、碳酸钙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caco3+2hcl=cacl2+h2o+co2↑(2)、碳酸钙高温分解(工业制取co2)caco3 cao + co2 ↑
4、co3的鉴定
向样品中滴加稀盐酸,若能产生一种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样品中含
2-有co3 2-
(三)氯化钠nacl
1、俗称食盐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3、cl-的鉴定:向未知溶液中滴加硝酸银(agno3),若产生白色沉淀,且加入适量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消失,则含有cl-
4、用途:
①食用;
②化工原料,可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③配制生理盐水(0.9%)。
三、课堂小结
1、盐的概念
2、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
四、作业篇四: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盐只包括食盐吗?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2.学会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操作来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3.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4、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过程与方法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并了解一些常见的盐的用途,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学习粗盐的提纯,复分解反应的有关实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能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认识、理解化学同时,体会物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变化知识可以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准备] 根据内容提前搜集相关图片、多媒体(见教学过程)1 2 3 4 5 篇五: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设计
《“变”来“变”去的盐》科学教学设计
湖少儿版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银桥小学 柯小华
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湖南少儿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研究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生活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体验、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1.“盐的溶解”,2.“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汇报交流、建立概念”的教学思路顺序来进行,引领学生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体验盐和盐水的溶解、蒸发过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水中的盐”为例,对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体验水和盐的溶解、分离,建立可逆变化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建立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合作,学会交流,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活动一“盐溶解于水”;活动二“提取水中的盐”。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建立溶解、蒸发、可逆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活动二的组织和进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4人一组)
实验材料:1小包食盐;水;烧杯、竹筷、蒸发皿、夹子、三脚架、塑料柄汤勺;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溶解食盐。1.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纯净水,还有1个小纸包,里面装的是食盐。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有什么感觉?(无色无味,咸)(安全提示:已经明确了的无毒的东西可以尝;不能轻易的去尝不明物体、液体,以免出现安全事故。)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喝饮料,是甜的,但我们看不到糖;喝的菜汤是咸的,却看不到盐。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
学生回答:(盐溶解在水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变去变来的盐 出示课题)
2、活动一:溶解食盐(1)将固体的盐变“没了”,溶解食盐。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纸包里的食盐放在水里,全都给变“没了”。溶解食盐。
要求:咱们看哪组观察的仔细,观察到了什么?,你们小组用了什么方法?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2)实验交流
师:现在,所有小组都已完成了盐的溶解。请你代表你们小组来说一说:1.你们小组是怎么溶解食盐的?2.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1.搅拌、摇,或加了热水;2.食盐慢慢的变没有了,溶解了。)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可以溶解于水,观察了固体的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1.溶解方法(盐放在水里,搅拌);2.观察到的(盐溶于水,固体的食盐不见了)。
那么,刚才溶解在水里的盐还能不能再“变”回来呢?也就是盐水能不能又变成固体的食盐呢?猜一猜。举手回答。
(学生猜想,并回答)
师:如果能,有哪些方法可以把食盐“变”回来呢?或用什么方法把食盐“变”
回来呢?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作出猜想。
师:提出问题:食盐可以溶于水,盐水可以变成食盐吗?即: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吗?
(解释)什么是“可逆”过程: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就是可逆的。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的过程,也是可逆的。比如: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有(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回答上面讨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凉、晒、加热。得出“加热蒸发”的方法。)
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验或验证。我们现在就用“加热蒸发”的方法,把盐水又变成固体的食盐。1.设计实验:(老师)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讨论,通过怎样的实验装置才能把盐水变成固体的盐?
要求:请大家按照小组讨论设计的实验先安装实验器材,盛好盐水,先不要点火,经老师检查后再开始点火实验。
安全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出示:1、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2、正确使用酒精灯,用时用火柴点燃,不用时熄灭。盐水干时慢慢移开酒精灯,用酒精灯的盖子盖住酒精灯熄灭火焰,不能用口吹;3、正确使用蒸发皿加热。等蒸发皿冷却后用夹子慢慢取下。)师:以后在使用加热仪器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要求。
2、活动二:学生动手实验、给盐水加热
(师巡视指导,直到水蒸发完。)师:请大家慢慢的取出酒精灯,用盖子盖住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不要
用手摸蒸发皿。
师:小结实验(好的、不好的)。刚才我们都经历了盐水经过“加热蒸发”而变成盐的实验过程。下面,就请小组来汇报、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四、交流汇报、建立概念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 2.实验结果是什么?
3.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到前台,给同学们汇报交流)简要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1.溶解。盐加在水里溶解变成盐水;2.,蒸发。盐水蒸发掉水份又变成固体的盐。实验小组对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了交流汇报,自己体验了溶解和蒸发的实验过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简要评价学生实验过程,汇报交流。)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出结论:盐水可以变成食盐。即:盐---盐水这个过程是可逆。
第三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文登区教研中心 韩晓梅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 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中的内容。金属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通过学习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规律,进一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金属因为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导致其化学性质有差异,并通过实验,探究出其差异性规律,学会应用其差异性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化学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
2.通过探究学会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能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应用其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
3.通过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重点知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核心内容】认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及其规律 【需要发展的基本观念:】物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能反应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并认识不同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出其活动性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调查学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学生】交流 【教师】铝制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除了因为炼铝成本降低,与其它金属相比,具有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强等优良性质,密度小是,抗腐蚀性能强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更好的应用金属中,还必须全面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差异?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请认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属如铁镁等是什么什么微粒构成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号)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2号)根据结构我们可以推测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你熟悉的金属都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交流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镁、铁等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交流一下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生]
[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镁能在空气中燃烧,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再来看一下铜在高温下与氧气的反应,由此可见,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相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差异,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即活动性为:
铝是我们广泛使用的金属,猜想一下铝能不能与氧气的反应呢?
[教师]实验证明,铝在常温下也能和氧气反应,和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接近?试着写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教师]正因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学生] [教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是不是也是的这样呢?实验室可以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其他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选择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观察,对比现象
【教师】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不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请在导学案上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置换反应概念,打比方,我代表镁单质,这两位同学坐在一起,分别是氢和氯,我发现氯好可爱,我想和氯在一起,于是呢,我就把氢置换出来了,氢变成单质氢气,我和氯结合生成了氯化镁,给这个反应起个名字,叫置换反应,下面哪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硫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活动性越强的,置换出氢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反应越快,什么样的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呢?如果在这个活动性顺序中排上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该把氢排在哪个位置?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根据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教师]铝与酸能反应,反应速率比镁慢比锌快,铝的活动性应该排在。。银与盐酸不反应,银的活动性?
[教师]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呢? 在前面我们学过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个反应的类型是?根据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这个反应为什么能发生呢,是不是都是这样呢,通过实验验证一下,铜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铝?由此可见,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也可帮助我们确定金属活动性。【教师】我们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提出方案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铜与银的化合物溶液之间的反应来判断铜银的活动性。可选择铜与硝酸银溶液或银与硝酸铜溶液来进行实验 【教师】演示铜与硝酸解溶液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教师】化学家就是这样,通过实验利用置换反应比较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将其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总结出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最强的是,最弱的是,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谚语,真金不怕火炼,沙里淘金,你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一下吗?
带领学生读,记,站起来记,记住的坐下。教师检测。【归纳】在金属动性顺序中,越是排在前面的活动性越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溶液间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硫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这三句话简单归纳就是,前强后弱,前换后(或强换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可以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等多种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差异,导致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我们通过实验排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可以应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扣目标你学会了吗? 检测一下。
第四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青冈县永丰镇中学校 冯秀云
一、学习目标:
1、记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学完今天的这节课,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你就解开谜团了!
三、学习研讨:
1、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碳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3、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蜡烛的熄灭情况 该现象说明了 实验2:石蕊是一种色素,与不同性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现象,。分析实验:
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和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实验3: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该现象说明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小结: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五、精讲点拨:
例题:家里的热水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除去这层水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A.用刀刮法 B.加入适量硫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C.加热 D.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浸泡,然后用水冲洗
点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溶于水,附在水壶内壁,用水冲不去,但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可溶于水的CaCl2,然后再用水冲洗就除去了。
六、达标测试:
1、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最常用的方法是()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3、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灭火 B.制干冰 C.制化肥 D.温室肥料
七、布置作业:
1、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2、将盛满二氧化碳的大试管倒插在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置换反应: ;(3)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4)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第五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镁带、铜片、锌粒、铝条、铁钉、稀盐酸、稀硫酸、试管、烧杯、滴管、砂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