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吴璇[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4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窗》教学设计-吴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窗》教学设计-吴璇》。

第一篇:《窗》教学设计-吴璇

《窗》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百度】http://

1、提问: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两位病人?(近、远)

2、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靠窗病人为远窗的病人描绘窗外的景色。这是怎样的美景呢?

3、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要求:2人一组,一人朗读,一人倾听。(4分钟)

过渡语:近水楼台先得月,近窗病人看到了美景,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像在享受美景一样。注意: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醒圈点景物前的修饰语。

4、提问: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

明确:这是假的。

提问: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是为了消除寂寞,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

5、下面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认为近窗病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老师小结:

靠窗的病人:他渴望生命,热爱生活,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美丽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有东西把他再次撑起,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谎言”往往就成了最有力、最持久的信念,所以我们要认识善良的谎言,他永远是最美丽的!

阅读《最后一片叶子》

【百度百科】最后一片叶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87722.htm 投影:谎言也有美丽的时刻,关键是看说谎为了什么。6.那,远窗病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不靠窗病人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变?

要求:结合故事情节,找关键词句并归纳要点。明确:(津津有味→产生想法,惭愧、克制→纹丝不动→仍然盯着)

(热爱生活→嫉妒,内心不平静→阴暗自私→狠毒卑劣)(因私利驱动)美→丑

老师小结:远窗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一开始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 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给扭曲了。

投影:当一个人的自私达到了不惜损害他人性命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能原谅他。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过渡语:有人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好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入人意中。

【百度百科】欧·亨利式结尾

http://baike.baidu.com/view/61428.htm 本小说的结尾是什么?

如果老师把小说的结尾改为“他终于看到了窗外的美景”好不好? 生讨论,回答

小说的结尾到底好在哪里? 生回答 师小结:“光秃秃的一堵墙”是远窗病人丑陋灵魂的象征,又折射出近窗病人的高尚灵魂。同样是 “光秃秃的一堵墙”,近窗病人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色,因为他善良;而远窗病人费尽心机,还是看不到美景,因为他自私冷酷。作者是在有意惩罚他。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惩恶扬善。

板书:惩恶扬善

五.悟读课文,回扣目标

还记得我们上课时的学习目标吗?投影。

如何把握人生?关键是崇尚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假如此时,又进来一位病人,请给小说续写一个结尾。注意惩恶扬善的主题。交流。

六.小结:

一窗一世界,今天,我们通过窗的学习,了解了真善美、假恶丑两种不同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记住泰格特的这扇窥视人物灵魂的窗,让我们的灵魂与真善美同行,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充满阳光。

六.教学反思

《窗》这篇小说中人物性格并不复杂,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没有紧密联系,单单分析人物,主题理解难免有些肤浅。本课我设计了,体会情节设计的精巧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并举的课型。一方面以此作为人物性格分析和文章主题理解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重在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水平,提高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在此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中的细节处理还不够妥帖,还需要把朗读与语言的品味更进一步地与对人物的情感理解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把握两个病人的内心世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 学校: 扬州市高邮市郭集镇初级中学 姓名:吴璇 职称:二级教师 邮箱:276885613@qq.com 通讯地址:江苏省高邮市郭集镇初级中学

吴璇,女,2006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本科自学考试。2012年被推选为高邮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我从教6年来,一直奋斗在农村教育事业的第一线,现在更以人大代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要求进步。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努力探索实践,取得了一点不足道的成绩。2010年在中国教育协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优质课评选中,获三等奖;201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共大赛,获得二等奖;2012年在“扬州市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活动中开课,获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一致好评;多次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获二、三等奖;教学教研论文多次在高邮市获二、三等奖等。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逐步成长。

第二篇:《窗》教学设计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

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盲然的,提起作文,学生就抓耳挠腮。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既然“作文难”已成事实,而且“历史久远”,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如何解决这个“难”呢?

第一,想方设法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喜欢作文。

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地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两者协调的配合、转化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我们都是大人,平时接触的文学作品自然比学生的习作档次要高不知多少倍,所以翻开学生作文后,总感到陈芝麻烂谷子,如记流水账般一长串,情绪霎时低劣,往往大笔一挥,指责加批判,改的再细再密,下次交上来,故伎重演,如此循环,良方不得,还越来越严重。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打击,在作文中,有些学生习作并不好,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我们应给与赞美,否则,教师若把学生的作文评的一无是处,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要从发现其优点出发,让他们增强自信心。特别是学困生,我们更应尽量发掘其作文中的优点。赞科夫认为,好的情绪使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抑制智力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情绪”,我们

可以不光在好词佳句下划波浪线,更可以在评语中渗透做人、生活、学习、思想、精神、人际交往等更广阔的方面。

第二,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善于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积累素材。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事事留心,时时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仓库,素材积累多了,写作就得心应手了。还要积累语言,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平时的阅读中遇到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及时摘抄,并写上读后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多写片段,随时练笔。

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他们写的内容最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

能不能把作文写好,关键还是学生,老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还要关注形成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才能让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刊物:《作文指导报》教学博览版2013.7.23第28期第3版

第三篇:《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桶、军、失、双、征、季、牵、沐、攀、论”10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失、军、论、沐、征、很”;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出“军、论”在字典中的页码。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背诵课文。知道一群孩子来到窗下,为一位在战场上失去双脚的红军爷爷种月季花和牵牛花的故事。

4、学习孩子们爱长辈的好品质。说说自己尊敬长辈的一件事。

重点和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9个,部首一个。并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失、沐、征、军、沐、很”等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小养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1、老师简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多媒体配上相应的背景画面。

2、引出新词:“红军、长征,学习生字“军”、“征”。

(1)复习音序查字法,集体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军”字,并为“军”找找朋友。

(2)为“征”找找形近字,通过比较认清“征”的.字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来到一位老红军的窗下。

4、小老师带读课题。

5、交流: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边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边由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段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对老红军的敬仰,同时在相关内容旁出示词语,既能让学生对生字词印象深刻,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含义。

此外,在学习生字时,先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步骤,再集体查字,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使用工具书,积累生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后交流。

(2)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借助音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错字。

2、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本课生字:“桶、失、双、牵、沐、攀、论”,说说你运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其中哪些字?(先小组交流,再大组交流)

(2)运用换部首、找形近字的方法学习“桶”字。

运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学习“沐”,并在课文中找到“沐”字,读读有关句子,体会意思。

展开想象的办法学习“牵、攀”。

做“一字开花”的游戏为“失”找朋友。

(3)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能运用音序查字法快速地在字典中找到“论”字?

(4)去掉生字的拼音,认读生字。

(5)同桌合作读课文,在课文中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并数数这首诗共有几节?

(说明: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培养学生静心听、边听边思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听了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开展音序查字,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出示课文第一节,指名读。

诗句中的“他”是谁?我们曾经和红军爷爷在窗下干什么?

2、用引读的方法熟读本节,指导朗读本节,试着背诵。

3、出示课文第二小节。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我们又来到爷爷窗下?

4、小组朗读。思考:我们在窗下做了什么?(在课文中找找有关语句。)

5、同桌分句子读读本节,说说我们是怀着什么心愿为红军爷爷种下月季花和牵牛花?并把这种感情用于朗读之中。

6、有感情地朗读本节,再试着背一背。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小朋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8、总结:孝敬长辈、关心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朋友们要从小养成这种优良的品德。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朗读指导,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体会。教学时,教师当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个别领读、接龙读、配乐读、表演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逐步提高朗读的要求,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以读带讲,不必做提问分析,以读促理解,使学生从读中感受道理。]

四、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1、做“节拍器”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2、小组对抗赛,复习巩固词语。

3、配乐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4、自由地说说你孝敬长辈的事例。大组交流后评选“孝敬长辈小模范”。

5、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失、征、军、沐、很”。注意间架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

(说明:这一环节的巩固部分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插入形式多样的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学生在谈话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注意语言规范。写字时,应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握笔姿势规范。)

《窗》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精巧的构思。

2、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对比手法的运用,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提问、讨论品味、点拨、练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而这些窗口向我们展示着社会人生百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格特的这扇《窗》。——显示课题、作者、国籍。

二、检查预习(大屏幕显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一泓、水禽、斑斓、咳嗽、洗漱、卡住、手肘、充塞、挪动、扣人心弦、气喘吁吁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

①形容使人感到紧张或激动。②一点儿也不动。

③生动活泼得如同活的。④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⑤形容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3、交流读书感受

三、回顾小说常识(板书小小说)

1、什么叫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四、知情节(板书情节)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小说的情节。附漫画图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现实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只见秃墙

过渡语:相同的窗户却有不同的风景,究其原因,不过是窗内看景的人不同罢了。那么,窗内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呢?

五、分析人物(只显示问题,并把问题分给六个小组讨论解决。师生互动)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4、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近窗者描绘了哪些窗外景色?品味景色特点。(读出相应句子)

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与活力。

2、窗外的美景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想解除同伴的病痛,这美丽善良的谎言,让病友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3、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道德高尚……(板书)

请同学们跳读读6—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远窗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并简要分析。(齐读这些句子)

(4个为什么)远窗者在享受过程中滋生了丑恶的欲念,从暗自不满——萌生嫉妒——强烈地怨恨——见死不救,忘恩负义。

2、当近窗者病情发作急需帮助时,远窗者有什么表现?

眼盯天花板,纹丝不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你如何看待远窗者?

自私狭隘,卑劣丑恶,冷漠无情……(板书)

教师点拨: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心灵,近窗者领略了人间完整的美,而后熄灭了生命的火焰,远窗者费尽心机,虽占有了迷人的“窗口”却无法窥见美,因而在痛苦地苟延残喘着。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对比手法,扬善贬恶的主题也就得以表现了。

思考练习:假如病房中又转来一位病人,那么原先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过渡语:这篇小说通过这样两个人物,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六、生活哲理

凡是心胸狭隘、视野短浅的自私者,必然不能与襟怀磊落、目光高远的高尚者同样享有感知美、体悟美的`均等机遇——因为这种机遇是客观隔着一堵永恒不倒的“墙”。

七、联系生活谈体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近窗者和远窗者呢?又演绎着怎样的人生呢?

八、作业

1、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改编课本剧。

4、由学生画出知识树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说中的“近窗者”是善良的,他身上闪现出的人性光彩是动人的,而今,在我们的身边,也有无数的“近窗者”,灾难中蜷起身子庇护孩子的母亲;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老师,背着失去亲人的痛楚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民警察;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人民子弟兵……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近窗者”吧,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 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七、板书设计

善、美 风景优美

对 对

比 窗 比

恶、丑 秃墙一堵

《窗》教学设计4

教材简说:

课文语言优美,意蕴深刻。开篇从麻雀最日常的姿态写起,它们落脚、翘尾、轻飞……不亦乐乎。接着,是文章最有力量的一个段落,作者极富情感却又不动声色地描绘了麻雀是怎样的活着。文章最后,则在对麻雀平凡生活的诗意的写照中结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

三、体会麻雀的“忙碌”和“平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6—11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麻雀“不羞愧,不自卑”的品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5自然段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读了这部分内容后,眼前出现的画面。

3.老师总结:总是不停地低飞,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啄食,唧唧喳喳的叫声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它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然而,这样熟悉的小鸟,又的确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为什么?

相机板书:忙碌平庸

二、读悟结合,审视麻雀。

1.品味文字,体会麻雀的“不羞愧”和“不自卑”。

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让你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与“不自卑”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记号。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体会麻雀的不羞愧;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体会麻雀的不自卑。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深刻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热爱的形象。

三、品读涵咏,赏析语段。

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新妙的比喻。

1.作者把麻雀比喻成什么?标点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把麻雀比喻成标点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品味)

3.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声音读好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直面主题。

1.小结学习的内容。

2.课件出示大雁与麻雀并存画面。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了两种鸟,一种是大鹏,一种是小雀,这就是扶摇直上的大鹏,这就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如果你是鸟,愿意做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谈:如果我是一只鸟,我愿意做________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总结全文,直面主题:

不管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够做成什么,如果能以理解、欣赏、热爱的目光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那么,这个世界,即便是一只平庸的麻雀,也会变得非常可爱。

——祝愿亲爱的同学,用你们乐于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真正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练笔,心语独白:我是一只……

六、板书设计:

13.隔窗看雀

生活形态 (忙碌平庸)

生活情态 (不羞愧 不自卑)

生命,存在就有意义

《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理解这篇微型小说的主旨。

3、学习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尝试给一篇微型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这篇微型小说的主旨。

2、学习微型小说结尾的艺术,尝试给一篇微型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窗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教室因为有了窗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才看到希望。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也许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戈特的小说《窗》。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二、检查字词预习:

师:读完课文后,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预习情况。同学们,你觉得文中有哪些词值得提醒同学们注意?

指名回答

师:我们掌握字词往往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

指名回答:你觉得你刚才举的词什么地方值得同学们注意?

师:大家看投影上出现的两个词,

卡( ) 扣人心弦( )

请用扬州话大声读一遍。

学生用扬州话大声读。

指名一个同学用普通话大声读后全班齐读。

三、学习成语的运用:

师:在刚才大家所列举的词中,有一类词很值得关注,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这就是成语。恰当的运用成语,不仅能使语句简洁,更能丰富语句表达的内容。

出示示例: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指名解释“栩栩如生”。

师:这个“栩栩如生”的画面是谁描述的?

师:这个“栩栩如生”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课文第4——5两段,其余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划出最能体现“栩栩如生”这个词的语句。

全班交流

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靠窗病人):

师:事实上窗外究竟是什么?(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窗外明明是“一堵墙”,靠窗病人为何把它描绘成“栩栩如生”的景象?请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靠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结合课文交流答案

五、探讨小说的主旨:

师:透过这扇窗,靠窗病人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景象,离窗病人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那么,你透过这扇窗又看到了什么呢?

师:答题时要能结合课文说说依据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透过这扇窗,靠窗病人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景象,离窗病人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道德的高尚与卑劣……

六、讨论结尾的艺术:

师:请同学们再次的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什么地方最出乎你的意外?

生:课文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全班齐读

师:你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不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

分层呈现: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师小结:其实,微型小说就是结尾的艺术。

七、拓展与迁移训练:

请给下面的小小说加一个结尾。

最后一片藤叶 (欧 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房租低廉,街道横七竖八,便于躲债,这里住着贫穷的人们。一幢楼的底层住着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愁潦倒,性格孤傲,艺术上失意。三楼住着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秋天里,琼珊患了肺炎,贫病交加,医治无望。她躺在床上,透过窗口,看到空荡、阴沉的院子里,一株根已枯萎的常春藤,在深秋的寒风中,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吹落了,只剩下几根藤枝依附在破墙上。琼珊一片片地数着藤叶,看着它飘落,沮丧极了。她想到自己生命之树的叶片也正往下落,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落地之时,便是她生命的终结之日。同患肺炎的老贝尔曼从苏艾那里知道此情况后,……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艰难地爬上墙,画了一片永不会坠落的藤叶。琼珊在这不落的藤野的感召下,重获生的信念,病愈活了下来。)

八、人生寄语: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窗》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窗》教学设计7

一、基本练习。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式题:

690-327-209 630-(267+356)

480-197+350 422+(333-195)

212+156+108 535-384+279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计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1) 看图读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交流:发现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动笔算一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②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③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④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⑤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

算式:180+71-210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12>>>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 也可能算一算7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设计意图]把目光从课堂转向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巩固深入,综合应用。

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二年级一共订书报多少份?

b.学习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设计意图]这四幅图信息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信息,讲故事,才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寓言式的情节构思,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的对比特色。

2.学习文章含蓄凝练的语言,欣赏本文的结尾。

3.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含蓄凝练的语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小小说短小易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作的妙处,从而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嫉妒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如果你把嫉妒心埋在心底,让理智支配自己为目标而努力,那么嫉妒就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相反,一味让嫉妒滋生漫长,结果会如何呢?(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它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小组交流。

2.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2。)

1.给加点字注音。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一般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而本文运用的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连个姓名,外号也没提。但作家选择两个病人作代表人物,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会想些什么?

明确:(读者会想,这个自私的夺窗者,会不会由此又感到惭愧,原来病友看到的是他编造的一套景色,目的是安慰自己这个躺在床上看不到景色的重病号……抑或非但不惭愧。反而责怪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而导致为了这扇窗而白天受困扰,晚上彻夜难眠,加重了病情……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了,怎么会看不到那景色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墙,就会满眼是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4.你对文中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研读赏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1.“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与“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中加点的词怎样理解?

明确:(“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像。)

(“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

(同样的诃语却表现了两住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2.本段文字中对不靠窗的病人的细节描写“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和“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活动?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思考本文以《窗》为命题的作用。

明确:(“窗”喻指心灵之窗;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泰格特

善良 自私

心零之窗

高尚 冷酷

《窗》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3、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点拨法比较、联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xx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

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允许写诗歌,可他呢?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个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高考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送进了坟墓。她的诗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我认为,在有人眼里,打开窗帘她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阳光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下面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一起去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二、作者简介

三、听课文朗读

1、读准字音

俯瞰一泓()水禽()斑斓()咳嗽()洗漱()卡住()模型()手肘()扣人心弦()

争奇斗妍()气喘吁吁()

2、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四、整体感知,深入剖析:

1、本篇小说的人物是谁?环境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2、两位病人当时的处境如何?关系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明确:关系融洽————开端。

2、那么,窗外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的?

参考:“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这些商店的右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3、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参考: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

4、这些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参考:是靠窗户边上的病人讲述的。

5、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参考:“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6、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参考:生命太美好了,生命是沉浸在苦水中的甜蜜,是漂浮在泪水里的安详,是溅出浪花的微笑。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

7、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参考:“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这是小说中惯用的哪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8、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参考:由对事发展到对人、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发展

9、他的这种私欲有没有影响到他的行为呢?下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参考:他见死不救,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为什么作者将同伴的死亡过程写得如此仔细呢?

参考:衬托。

10、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参考: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11、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

参考:“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五、思考评价、深化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参考: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参考: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

3、分析人物形象

靠窗的病人:关爱他人,心灵高尚胸怀坦荡乐观向上心地善良;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冷酷自私冷酷无情卑劣可耻

4、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结局

2、与本文比较哪个更好?

这句话是躺着的病人阴暗追求的必然结局,也是他丑恶令魂的具体物化,含蓄地显示出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真亦美的境界、清晰地高诉读者,美丽迷人的公园景色是近窗病人心灵的投影,并不存在与窗外、作者不动声色赞美与批判,凝聚于凝练`冷峻的结尾中,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手法:急停,留白,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作用: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

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七、挖掘主题

本文题目是“窗”,谁能谈一下对“窗”的理解?

内容:“窗”喻指心灵之窗

结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来展开

八、各抒己见

1、假如病房里又住进来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会做些什么呢?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新来的病人听,并且告诉他那个自私的人就是他自己以此来赎罪、忏悔。

———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会呆呆地看窗外光秃秃的墙。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占这个床位而加害他。

———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因此越来越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来告诫人们不可因一时糊涂而遗憾终生。

———他会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也每天给新来的病又讲“窗外的美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心。

——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九、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我们衷心希望远窗者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病人,建议每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很好的生活下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宋)

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着的人,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俄)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俄)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这些话是送给远窗者的,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我们并非圣人,也会迷失自己,我们常常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在此我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送给每位同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十、结束: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然后把它传递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十一、课外推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麦琪的礼物》

莫泊桑《项链》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窗》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四。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好吗?

(2)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畦白菜大约有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三、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B、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窗》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文篇幅短小但结构紧凑,结尾出人意料。文中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有力地烘托出了主题。学习小小说精练的语言和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技巧。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对比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故事情节的了解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坚强、无私、善良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丑及其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2、对文章中细节空白和结尾空白的分析、想象。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所运用的小小说艺术技巧,并将之应用于作文。

2、准确把握文中两位病人的人物形象,并兼容多种理解共存。

四、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

合作探讨

比较研究

虚拟再现

五、教学工具

1、多媒体

2、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比较宽敞的位置,搭好一个简单的谈话舞台。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五彩缤纷,人生万般多姿。美丽的风景总是能带给我们舒畅的心情和美的享受。不过,今天我要让大家看一张看上去并不美丽也不多彩的图片。

(出示幻灯片1:一扇普通的窗子)

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会是:窗户、天空等图片中现实存在的事物)

继续引导

如果你身处监狱,如果你身处病房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到的会是自由的世界和健康的人们。

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用心灵去解读窗里窗外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阅读这篇小说,读完以后说一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什么。

简要评价学生的回答,马上由学生的回答引到对病人的.心理世界的分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深入分析

1、设置情境,以表演的形式逐步深入。

将教室假设成一个谈话节目的现场,举办一次《讲述人生》的节目。谈话的目的是使学生更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步骤:

①、分好角色:主持人、靠窗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

②、根据相应的角色,以第一人称作讲述的准备,且设身处地体会该角色的内心世界。

③、汇报展示

要求

①、主持人控制整个谈话的节奏,内容导向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②、通过讲述或谈话,力求把病人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

③、观众向两位病人提问,帮助大家尽可能把人物的内心分析透彻。

由于时间关系,只邀请一组展示。汇报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组的讲述进行评价、修正和补充。

2、思考与质疑

(每问出示一张幻灯片)

①、同样的窗口,为什么病友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墙?

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病友是用心灵在感受,而他用的是眼睛,看到的是现实中的情景。

病友的品格:坚强乐观善良无私

他的品格:自私狭隘冷酷无情

无法用心去感知的他,看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现实物体——光秃秃的一堵墙。

②、不靠窗的病人的品格真的只能与以上这些贬义词相联系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不,从他将聆听作为一种享受来看,从他有了自私的念头后受到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及病情恶化的困扰来看,他的本性是善良的。(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扭曲了。

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窗外美景的语段。(齐读)

小小说篇幅十分短小,结构精致,惜墨如金,作者为什么用如此多的文字来写窗外的景色?

讨论,明确:“窗外的美景”描绘得越生动,我们越信以为真。虚实对比,待最后真相大白,无论是不靠窗的病人还是我们读者受到的震撼也越大。

(四)知识提高

小小说虽然文章篇幅极短,思想上却颇有深度。要做到如此的“高效”,就需要运用一定有效的艺术手段,来达到“白描”的勾勒效果。所以小小说作者常常设置艺术的空白,既节省了篇幅,又给了读者以回味和再创造的空间。我们一起来看看细节和结尾中的空白艺术。

1、细节上的空白

(出示幻灯片)

例:在窗边那个病人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试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①、“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此处除了引导学生回答出我们常态思维下的困扰、挣扎、冷酷等心理活动外,对学生所提出的合乎逻辑的答案都要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和鼓励。把握多角度解读的阅读教学原则。

2、结尾中的空白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说一段:当这位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之后,他……

(出示幻灯片:开始让学生想象的那扇普通的窗)

评价学生的想象。那位不靠窗的病人,可能有无数种结局,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他能从这件事中找回善良的本性。

(五)总结

同学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人可以保证在其中的一段时间不走失自己。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做错事,我们也会在迷失以后懊悔不已,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地反思、净化自己的心灵。各位同学,敞开你的心扉,在文学殿堂中去寻找、感受人性的光辉,让你的人生更加完美。

(六)课外拓展

(出示幻灯片)

1、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窗》,并与本文作比较。

2、每当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大家经常为没有好的题材和创意而发愁。其实,我们如果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事物,发散思维去联想。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作文无从下笔了。作者通过病房中的普通的“窗”,联系到了心灵之窗,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佳作。面对无所不有的大千世界,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件事物,进行有思想深度和哲理高度的联想,写出精彩的创意和文字。

(七)板书

[澳大利亚]泰格特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主题

一间病房一人描绘窗外美景一人病情严重,一人死去对赞扬描述者

两个病人一人产生妒忌心理一人见死不救一人占窗口比谴责贪欲者

↓↓

景(虚)对比墙(实)

《窗》教学设计12

一、开头

热烈欢迎尊敬的评委与老师们分享我们的阅读智慧。

二、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钱钟书先生认为“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对窗有何独特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窗》的世界,体验泰格特对窗的独特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与惊奇开始。”

三、目标定位

亲爱的同学你想带着怎样的疑问与惊奇开始今天思维的旅程,你想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请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综合同学们刚刚确定的目标,我归纳如下(一起读)

通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精巧的构思,探究人性的美与丑,领悟其中的哲理。

四、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经过预习已经了解本文的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在一家医院一间窄小的病房里,住着两位病情严重的病人。一位靠窗,一位不靠窗。靠近窗口的病人为不靠窗的病人精心描述一个美丽的公园,不靠窗的病人逐渐产生占据窗口床位的自私的想法,见死不救,最终只看见光秃秃的一堵墙。(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它不单单是病房的一扇窗,更是一扇心灵之窗,折射出心灵的美与丑。

五、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两个怎样的人,请你任选一个进行评价。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

(一)靠窗病人:

通过描写语言体现品质。描述哪些美景?这些美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自然景物之美、蓬勃着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之美、运动之美——自由、温馨、美好)他为什么要描述这些美景?他在什么情况下、环境下描述这些美景?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重病在卧,需要静养,不宜如此劳神费心,他完全可以自我陶醉于窗外的美景,或陶醉于自己的想象,静心修养。但是他主动的,义务的为远窗病友每日两课,描述自己所享有窗外新鲜、活跃的大千世界的一切景物,使远窗者真切的感到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为他羸弱的生命注入一种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

病房窄小,两个人什么事都不能做,环境恶劣,处于困厄之中,这位病人仍这么乐观的面对生活,在艰难中活得有寄托,有乐趣,有着不灭的希望。更加突出近窗者心怀大爱,灵魂的高尚。

靠窗病人无私、热爱生命,关爱他人,乐观善良,忘我付出、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

道德高尚,以纯正的心绪观照到人间流溢着蓬勃生命的真美,并望见了远方无限的美的折光。

如果你听了这样的描述,心底里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情感或想法?(符合人们善良的愿望。)

不靠窗病人有怎样的心理?(通过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体现品质)

(二)不靠窗病人:

自私贪婪,对一个垂危的生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死不救,忘恩负义,冷酷残忍,灵魂卑劣,虽然最终占据了迷人的窗口,也无法窥见美,只看见光秃秃的一堵墙,痛苦的苟延残喘。人性丑

问题探究

1.最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给你怎样的启迪?(同样的一堵墙在不同人眼里呈现不同的状态)

光秃秃的一堵墙,是远窗病人丑恶灵魂的象征,含蓄的显示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清晰的告诉读者,美丽的公园景色,是靠窗者美好心灵的投影。作者巧妙的将赞美与批判凝聚于凝练、冷峻的尾句中,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凡心怀贪婪,视野短浅、冷酷残忍的自私者,必然不能与心怀大爱,襟怀磊落、目光高远的高尚者同样享有感知美、体悟美的同等机会。(记下这些智慧的话语,丰富我们的体验,温暖我们的记忆。)“光秃秃的”写出荒芜、冷酷的心灵无法孕育蓬勃生命。

2.墙还有什么寓意?(自私、贪婪、冷酷等都是一堵墙,都是一种阻隔)

墙是障碍。是一种阻隔,面对阻隔,应该进行必要的真诚的沟通,时时揩拭净化自己的灵魂。让美德进驻我们的心灵。

3.有同学认为远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谁都爱美景,想占据窗口的位置也无可厚非,你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吗?(爱不是占有,更不是见死不救,不能违背做人最起码的原则、良知)

4.不靠窗的病人的`行为是否可以原谅?(当然不能)

5.是否可以理解?

理解什么,人性是有的弱点的,人性不完全是美的,正是因为有不同的人性,才有了这样的精彩的世界;——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或者在艰难困厄的环境中,一般人往往会首先保全自己,首先考虑个人利益,自私肯定会因为各种因素的诱发在很多人身上表现出来;不靠窗病人正因为私欲膨胀,无法遏制,是爱心与自私斗争的失败,当然也就是自私的胜利,才导致见死不救的行为发生。转念之间的恶念,往往酿成不可晚挽回的悲剧结局。不靠窗存在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法庭去审判,而审判的目的应该在于警示人们什么是不道德的,以唤醒人们的爱心。

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引我们该做什么;消极的人生态度警示我们不该做什么。“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焉”

(三)小结:

1.根据刚刚的分析,请你用:“靠窗病人是一个的人;不靠窗的病人是一个的人”来总结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热爱生命、乐观善良、道德高尚;见死不救、自私冷酷、灵魂卑劣)——鲜明对比

作者对两位病人的态度:惩恶扬善(贬恶还是惩恶?学生讨论)

2.靠窗的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远窗的病人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心灵之窗,一扇沟通之窗,一扇爱之窗,通过沟通,让爱、美、善进驻我们的心灵。

六、拓展: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刚刚同学们的表现的确印证了苏格拉底的智慧,也彰显了我们的智慧。

泰格特想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扬善惩恶,用爱点亮我们的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窗,指引我们成长的方向。我们感谢泰格特为我们打开了这扇爱之窗,让我们走进了人生美丽的大花园。其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善良的人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够怀着感恩之心如数家珍。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

七、总结收获:

在爱的关照下,同学们一定收获多多,请自信满满的给我们数一数。

盘点我的收获:可以从小说内容给我们的启发;可以从作者精妙的构思给我们的指引;也可以从获得的学习方法等角度谈。

八、分享他人的阅读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另外一位读者的阅读智慧。看他透过这扇窗悟到了什么?(我突然间想起一首歌,“因为我爱你”: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别人,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爱献给别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爱的人)听了这样的话,我们不由得感叹:拥有爱的人所见略同。

是啊,爱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金钥匙。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美总是与爱相伴而行,拥有爱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一切。让爱我们的人,我们爱的人活得温暖、快乐、幸福。

九、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

让我们接受更多的关爱,课后请阅读如下书籍:

欧·亨利《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让我们在“因为我爱你”的音乐中结束这节课。

设想结尾(课后作业)如果要你给这篇小说续一个结尾,你会怎么写?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之一,

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奇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令人为之折服,也使欧·亨利名声大噪,他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说明一些情况,作了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意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全部真实,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能说出“窗”的深刻内涵。

2、重点赏读小说结尾,体会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一首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的诗,打开了高考作文改革的窗口,从此高考作文不允许写诗歌成为历史。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撒播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口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今天让我们共同打开一扇能透射人性的“窗”,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首先明确一下学习目标:通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能说出“窗”的深刻内涵。重点赏读小说结尾,体会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特点。

一、理情节、析人物、明主题

1、齐读课文,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内容。

接下来,我们首先来齐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围绕“窗”从两个人物的视角分别概述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同住一个病房的两个病人,按照他们病床的位置我们称他们为: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病人的角度分别来概述故事的情节,老师已经从近窗病人的角度概述了情节,请同学们从远窗病人的角度来概述情节。

近窗的病人:住进只有一门一窗的病房,病床靠窗——为病友讲述窗外的景象——每天照例讲述窗外发生的事情——发病去世——遗体搬出病房

远窗的病人:住进只有一门一窗的病房,病床不靠窗——听病友讲述窗外的景象——嫉妒病友靠窗病情加重——见死不救——要求挪到靠窗的病床——看到窗外一堵光秃秃的墙。

组织、交流。

现在我们来思考:“窗”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3、同一扇窗,为什么近窗的病人看出去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而远窗的病人却只能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组织讨论交流。

明确:窗外本就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的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纯属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真可谓用心美好。

同样是玫瑰花,有人说这花不好,因为花下面有刺;有人说这花很好,因为刺上面有花。同样是半杯水,悲观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明明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近窗病人能描述出和谐的美景,而远窗病人却只能看到墙,这是为什么呢?

课文的景物描写,既是近窗病人安慰别人的花,同时也是他美好心灵的再现。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他是不可能创造出美景的。

这扇窗就像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外表,而是折射出灵魂,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两个人怎样的灵魂?

近窗舍己为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赞扬

远窗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批判

近窗病人高尚的心灵就像公园一样美好,远窗病人丑恶的灵魂就像光秃秃的墙一样阴暗。

4、小结: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窗”有喻指人的心灵的意思;(2)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二、赏结尾、辨作用、知特点

1、好的作品,读到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飞腾的开始。本文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

2、改写结尾,比较赏析:假如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他探头朝窗外望去。

窗外的公园里鲜花盛开,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游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他也舒心的笑了。

试与原文进行比较,两种结尾在表达效果上哪个更好?

预设:原文出人意料,更具讽刺效果,对读者的刺激更强,更具有震撼力。小说的结尾,是远窗病人阴暗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丑恶灵魂的具体物化,含蓄地显示卑劣丑恶的灵魂。含蓄地显示了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清晰的告诉读者:美丽迷人的“公园景色”,是近窗病人心灵的投影,并不存在于才窗户之外。

3、续写结尾,比较赏析。

请你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

比较赏析:课文续上你的结尾与原文比较,表达效果上哪个更好?

预设:原文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思考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续上结尾就约束了读者的思考。

4、小结: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结语:诗人顾城有一首诗: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心灵的窗户,把光明洒向世界。

《警察赞美诗》梗概

流浪汉苏比为了能在克威而岛上的监狱里度过温饱,有靠的一个冬天他简直想尽办法,费尽心机,先后六次惹事生非,心情一次比一次迫切,手段一次比一次恶劣,但就是不能入狱。想吃白食,却被以貌取人的伺者毛领班打发到人行道上;砸了玻璃橱窗没有逃跑,警察却舍他而去追那个跑着干涉赶车的可怜人;想打牙祭,被伺者叉出门外,警察却笑笑走开了;去装流氓,调戏街头女子,却不想反被那女子缠住,险些脱不了身;夜晚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却被当做耶鲁大学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最后,苏比决定去偷一个衣冠楚楚的人的绸伞,可绸伞却是那人在一家饭店捡别人的。当他最终决定第二天找个正经的工作来做,却被警察抓去,判他在克威而岛上的监狱里监禁3个月。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梗概

纽约华盛顿西区住着一群穷画家。苏艾和琼珊也住在这里。琼珊在11月得了肺炎,医生说只要她有求生的欲望就有康复的可能,但她却对生活及自己都绝望了,她躺在床上数着窗户对面院墙一株长青藤的叶子,她告诉苏艾说,等到风雨把最后一片叶子吹掉,她就会离开人世,像凋零的.落叶一样。苏艾无法让她打消这个念头,于是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住在楼下一位老画家。这位老画家也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但总是坚持自己终有一天会画出一幅杰作,他知道此事后也非常同情琼珊,他平时就经常帮助和照顾这两个姑娘。第二天,一场冷雨夹雪过去后,琼珊发现藤上还剩最后一片叶子。后来北风又起,又下起了雨,但藤上那片叶子依旧在那里,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找到了生命的希望,渐渐康复了。不过苏艾告诉她,那位老画家因肺炎去世了,生病前曾顶风冒雪出去作画,画的就是对面墙上那片不会落的藤叶,那片给琼珊带来希望的叶子。这位老画家终于用生命画出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麦琪的礼物》梗概

妻子黛拉和丈夫吉姆在纽约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天都要仔细计算努力节俭才能勉强度日。但圣诞节快到了,黛拉非常想给吉姆买一件礼物,买一件好的、稀罕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件多少能配得上他,让他称心如意的东西。黛拉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吉姆快乐,才配得上她对吉姆的爱情。不过现实是残酷的,黛拉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而她所希望的东西至少要20块。不过她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卖掉她引以自豪的,又是吉姆最喜欢的一头美丽的长发--他们两个的珍宝之一。他们的另一个珍宝是吉姆祖传的怀表。黛拉用头发换来了20块钱后,经过仔细寻觅。终于找到了一条朴素高雅的白金表链,配吉姆的表非常合适,花了21块钱。回到家后她开始担心吉姆是不是还会觉得她漂亮,因为她现在头上烫着短短的的发卷。吉姆终于回来了,并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盯着她,然后让她打开一个小包--吉姆给她的礼物--一套嵌着宝石的玳瑁梳子,黛拉梦想中的梳子,正好用来装饰她美丽头发的梳子。然后她把表链给吉姆看,但吉姆已经用不着表链了,他把怀表卖了给黛拉买了梳子。

《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窗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透过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美丽风景;透过窗我们还可以读到许多故事;透过窗我们可以触摸人的灵魂。让我们用心灵去感知窗内外的世界。

一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小说,然后用“这是一扇--------的窗”句式说说你从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说二个以上,不能重复。

2、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体会小说的情节。

人物:

靠近窗户的病人

不靠近窗户的病人

情节:

开端:二人关系融洽

发展:二人关系从“享受”到“困惑”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教师总结:

小小说字数虽只有1300多字,情节完整、有波澜,内涵丰富。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设置情境:

我们假想这儿就是小说中的病房,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要把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搬入病房,请两位病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活动步骤:角色分工、精读文本、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要求:

五人一组,分工明确,两位病人是这次讲述节目的主角,两位共同讲述发生在病房里的故事,重点讲述:自己是怎么做的,特别重要的是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么做。要力求把病人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让听众听完故事后能真正认识这两位病人。

两位观众,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帮助两位病人尽可能把故事讲深讲透,在汇报表演的时候,也可以向两位病人提问,问病人疏漏了而观众很想了解的问题。

一位主持人,这位该是节目的灵魂人物,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开头介绍节目现场,中间做好有效的引导与协调,还要控制好讲述时间,时间不超过5分钟。

2.人物评价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听了两位病人讲述,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我们一起来评述一下这两位病人。

学生评述:

教师小结: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望,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扭曲了。

3.挖掘小说内涵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学生参考:

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地关闭着的,他的心中横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而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4.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假如又一位新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略)

四、联系生活,感悟小说中的哲理

这无数种的结局都有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学生畅所欲言:(略)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非常富有哲理性,富有感染力。这些话是送给这位病人的,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我们并非圣人,我们也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常常需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还记得这一片空白吗?我们心中有美,它便是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我们心中有爱,它便是天使圣洁的羽衣。我们心中有希望,它便是清晨的曙光。我们心中有热情,它便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在文学的殿堂中去感受人性的光辉。

五荐课外读物

欧亨利小说

《最后一片藤叶》 《爱的牺牲》

《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分析归纳,体会情物交融,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情感目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透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理解文段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带动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读在语文教育中的功能。而阅读本文的难度较大:一方面钱钟书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古今中外的名句典故信手拈来,文章内容极其丰富,另一方面是先生为人幽默,文句喜用譬喻,虽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智慧的闪光,但对比学生的现有能力又显得过于深邃。因此,不读文章,不多读原文,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大意,更不要说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

2、质疑辅导为主,有疑而问,有疑而论。

根据本课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具有“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及新课标的理念,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法”,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给“话题”——(窗)找一个引入的对象。

联想:

(接近联想)春——自然

窗——门

(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类似联想)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屏幕,这是一副“窗”的照片,它让我想了读高中时,老师让我们以“窗”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我写了倚在窗前看到的风景,立意不深,只得了中等。也让我想起了:琼瑶的《窗外》,它讲的是不被世俗肯定的师生恋,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它谈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问题。

那这幅“窗”的照片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引导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窗的照片)

2、学生讨论发言:

图片“窗”引发的回忆,想象,联想或感情。

3、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对“窗”描绘的佳句,并归纳自古以来人们对“窗”的认识特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是了解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小结:自古以来,爱好写作的人,即使居于一室,食衣住的东西都能轻松入文,且充满智慧、趣味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1、理清思路:找文中有高度概括性的话语,这就是全文的骨架。

2、围绕“窗”这一话题,就本文而言,作者运用何种手段组织素材的使文章逐步涉及人生中的问题的?(学习散文创作中“旁征博引”的几种方式。)

(二)明确:

1、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都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四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2、散文贵在“形散神聚”,其写作思维的形式其实就是“联想”。那么大家认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将相关的事物一一联系起来的。

这对于大家的写作极有帮助。你们作为这一时代的学生,看到的读到的要比以前的学生多得多,怎样让它们成为你作文中井然有序的例子,今天就跟钱钟书先生学几招。学会让事物联系起来。

A、给“话题”找一个引入的对象。(眼前实物:春)

B、联想:(功能相似,对象相似)春——自然窗——门(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C、略讲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四、作业:

回读课文,再次感悟。品味“窗”的特点,加深对“窗”的总认识,并记录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也可记下自己的不同见解。

[问题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局部研读,讨论研究

自由发言,大胆的讲述自己对“窗”的见解,谈谈自己对哪一句话的感受,并说说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的感悟。

说明:允许自圆其说。此环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图真正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属于自己的问题讲究自主思考,生生互动,师生合作,营造平等自由宽松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实际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设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但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预估,以便能在课堂上掌控全局,应对灵活。例如:

(1)在第一段中,“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和“贱”字?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联系美术中的“取景”知识谈认识。)

(2)第二段中,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中的“追求”和“占领”的不同含义。(注意“物质”与“理想”两个词语和“爬窗”的比喻。)

(3)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注意与外界的关系联系。)

(4)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从“窗”写到“眼睛”?

文章结尾“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镇天镇夜不关的。”如何理解?

(适时补充钱钟书的人生观及写作本文的背景材料,《〈写在人生边上〉的序》)

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总结全文主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的知识得以迁移,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波德莱尔的《窗》,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

(2)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或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散文集,体会这一类作家将写作完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凡事都能入文,凡事都能成趣的志趣。写一篇读后感,话题自定,要求有一定的联想。

第四篇:《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孙美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随故事情节的展开,分析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心灵的对比来扬善贬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性美丑,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除了用眼睛发现美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感受美呢?——心灵。今天,我们阅读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的故事,让我们做一次心灵之旅,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感受人性的美好。

二、整体感知,故事回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在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近窗病人 和 远窗病人,他们的病情都 很严重。刚开始,两人的关系 融洽,近窗病人 经常为同伴描述 窗外的风景,让 远窗病人 觉得是一种 享受。后来 远窗病人 产生了 嫉妒 心理,想要 占据靠窗口的位臵,并一直被这种心理 困扰,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时 见死不救。最后他如愿搬到靠窗的位臵,看到窗外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一环节希望大家能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盘点心灵,评析人物:

让我们共同走进病房,认识两位主人公,聊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与他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请大家仔细研读课文,圈点出文中表现人物行为心理的关键词句,探究二人的心路历程。

(1)二位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2)能为大家描绘一下窗外的景色吗?(3)窗外景色给你怎样感受?

(4)描绘的景物是真实的吗?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谎言来欺骗你的病友呢?(5)知道病友的描绘是他的想象,是编织的谎言吗?能享受到如此美景,为什么病情反而越发加重呢?

(6)当你的病友生命垂危,痛苦挣扎时,你的表现如何?出于什么心理?

(7)为什么特别想要靠窗看风景呢?

通过简单的心灵沟通,谈谈对两位病人的认识 人物评价:

近窗病人:他渴望生命,热爱生活,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远窗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一开始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卑劣丑恶,从而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给扭曲了。虽然他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他是有罪的。

四、学而求思,主题升华:

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丑恶,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更有力地突出近窗病人的善良无私。

同一个窗口,两人看到的景是否相同呢?为什么两个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色呢?

景是心中的景,窗是心灵之窗,景是心灵的投影。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如果人没有一颗高贵纯真的心灵,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之窗,就如同文中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一样,即使窗外有再美的景色,他也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不能做文中那位远窗的病人,让心灵落上自私、卑劣的灰尘。

五、思维体操,奇思妙想:

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会使思绪更加激越腾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让我们掩卷长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思维体操:(两道题任选一道作答)

(1)想象一下,不靠窗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明确:大致两种情形

① 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② 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远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明确: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他会向以前那近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② 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臵加害于他。

③ 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那位活着的病人可能有无数种结局,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他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

六、阅读感言,点亮心灯:

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礼物送给远窗病人,希望他在我们的关心下能看到“窗”外最美的风景,能好好活下去。

(我想把这些话送给病人的同时,也送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去感受人性的光辉吧!)

(2)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呢?希望这样的启示能对大家今后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七、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本文的结尾方式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网上搜索这种结尾方式的特点。对比阅读欧〃亨利作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品析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主题思想方面的异同。

八、结束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扇窗可以看清人的心灵。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善良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

用证俨法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真正的光明在我们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

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第五篇:《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3.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点拨法比较、联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2002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允许写诗歌,可他呢?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个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高考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送进了坟墓。她的诗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我认为,在有人眼里,打开窗帘她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阳光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下面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一起去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二作者简介 三听课文朗读 1.读准字音

俯瞰()一泓()水禽()斑斓()咳嗽()洗漱()卡住()模型()手肘()扣人心弦()

争奇斗妍()气喘吁吁()2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四、整体感知,深入剖析:

1.本篇小说的人物是谁?环境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2.两位病人当时的处境如何?关系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明确:关系融洽----开端。

2.那么,窗外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的? 参考:“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这些商店的右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3.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参考: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4.这些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参考:是靠窗户边上的病人讲述的。

5.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参考:“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6.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参考:生命太美好了,生命是沉浸在苦水中的甜蜜,是漂浮在泪水里的安详,是溅出浪花的微笑。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7.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参考:“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这是小说中惯用的哪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8.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参考:由对事发展到对人.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发展

9、他的这种私欲有没有影响到他的行为呢?下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参考:他见死不救,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为什么作者将同伴的死亡过程写得如此仔细呢? 参考:衬托。

10.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参考: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1.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参考:“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五、思考评价、深化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参考: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参考: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3.分析人物形象

靠窗的病人:关爱他人,心灵高尚胸怀坦荡乐观向上心地善良; 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冷酷自私冷酷无情卑劣可耻 4.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结局 2.与本文比较哪个更好? 这句话是躺着的病人阴暗追求的必然结局,也是他丑恶令魂的具体物化,含蓄地显示出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真亦美的境界.清晰地高诉读者,美丽迷人的公园景色是近窗病人心灵的投影,并不存在与窗外.作者不动声色赞美与批判,凝聚于凝练`冷峻的结尾中,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手法:急停,留白,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作用: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七.挖掘主题

本文题目是“窗”,谁能谈一下对“窗”的理解? 内容:“窗”喻指心灵之窗

结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来展开 八.各抒己见

1.假如病房里又住进来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会做些什么呢?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新来的病人听,并且告诉他那个自私的人就是他自己以此来赎罪、忏悔。

———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会呆呆地看窗外光秃秃的墙。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占这个床位而加害他。

———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因此越来越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来告诫人们不可因一时糊涂而遗憾终生。

———他会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也每天给新来的病又讲“窗外的美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 己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心。——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九、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我们衷心希望远窗者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病人,建议每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很好的生活下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宋)

• 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着的人,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俄)

•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俄)

•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这些话是送给远窗者的,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我们并非圣人,也会迷失自己,我们常常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在此我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送给每位同学,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十、结束: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然后把它传递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十一.课外推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麦琪的礼物》 莫泊桑《项链》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下载《窗》教学设计-吴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窗》教学设计-吴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 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教学课题、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泰兴市分界湖头中学 丁华美 教材分析 1.《窗》选自中职规划教材高教版第三册,是澳大利亚作家泰......

    《窗》教学设计

    《窗》(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自读课文,能说出小说的主题。 2、 重点赏读,比较分析,能说出小说结尾的寓意,归纳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导入......

    窗.doc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窗》(配有课件) 教学背景:本单元属于小说单元,编者在编撰时颇具匠心,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几篇名著。有批判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迫害的......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面向八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默读全文,找出陌生的字音字形并查字典解决,然后朗读,最后熟读。 (2)在每节文......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见解。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

    窗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2.过程与方法读读说说议议,自主品悟 、合作探讨3.情感态度认识人性的美与丑?懂得乐对生活善待他人.`二、教学重点本文人物......

    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言菊香2016-4-1 教学目标: 1、 探究构思,体会人性美丑; 2、 品读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 激发善心,感悟人物内涵; 4、 比较改写,掌握小说写法。 教学过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