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窗2比较教学设计修改
《比 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物品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方法。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同类的物品可以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对事物进行比较。【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渗透比较的相对性。【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分层指导法,【教具准备】
挂图、有关学具、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帮妈妈整理了衣柜,你们看,(点击课件)现在的衣柜多整齐呀,快看看,里面挂了几条裤子?(2条)认真观察,看哪条裤子长?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粉色的长;蓝色的长;一样长。
师:想知道哪条裤子长一些,就需要我们比较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情境图中挂裤子的架子长短不一,裤子的上端没有对齐,所以不容易一眼看出哪条裤子长,先让学生观察,再引出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二、你说我讲:
活动一:比长短:(裤子)
师:到底哪条裤子长一些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一比,量一量)。那我们动手比一比,请同学们拿出学具(2条裤子),小组合作研究,哪条裤子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体验比较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 小组研究。
汇报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有以下三种比较方法: 预设一:裤腰对齐
学生交流:学生把两条裤子的腰对齐,比较出了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教师引导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也可以
说粉子的裤子比蓝色的裤子短”,教师肯定学生比较的方法,并强调在比较“长短”时,把物品的一端对齐是一种很好的比较方法。预设二:裤脚对齐
学生交流:学生把两条裤子的裤脚对齐,比较出了“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也可以说粉子的裤子比蓝色的裤子短”。
学生交流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后,教师(点击课件)再演示这两种比较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比较方法。
师:除了以上两种方法,有没有其它的比较方法。预设三:用拃量
学生交流:我这样一拃一拃地量,发现蓝色裤子两拃多一些,粉色裤子刚好两拃,所以蓝色裤子比粉色裤子长。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叫做一拃,我们可以这样一拃一拃地量,量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样拃的长度一样,量的才比较准确。”(可能会用这种方法的学生不多)演示之后再让学生操作,体验一拃一拃地量,得出蓝色裤子两拃多一些,粉色裤子刚好两拃,所以蓝色裤子比粉色裤子长的结论,掌握用拃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孩子们,我们回顾刚才比较长短的方法:把物品的某一端对齐,或用拃量,都能很快捷地比较出物品的长短。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比较长短的方法中,前两种对齐比较是常见和常用的,最后一种用拃量,不太常用,也所教师在演示完之后,最好再让学生尝试一次用拃量,以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
巩固小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把你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比一比,看看谁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比较的过程。活动二: 还可以比什么?
师:(课件展示)同学们衣柜的旁边还摆了许多物品,你还想选择什么物品进行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2、各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课件操作按钮。预设一:比高矮(瓶子和罐子)
生选择瓶子和罐子。预设一:
生:可以,现在它们的口一样高,但瓶子放在低处,所以瓶子比罐子高,罐子比瓶子矮。
师: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方法?
预设二:
生: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一下就看出来瓶子比罐子高,罐子比瓶子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师小结:在比较高矮时,一般是把物品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一下子就能看出高矮。
巩固小练习:
师:孩子们站起来跟你的同桌比一比,看看谁高? 同桌站起来,比较高矮。
【设计意图:比高矮和比长短方法相似,此处设计同桌比高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比较随着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 预设二:比大小和轻重(玻璃球)
生选择玻璃球。师:你想比较什么? 预设一:
生:比较两个玻璃球的轻重。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重,绿色玻璃球比粉色玻璃球轻。
教师肯定学生比较轻重的方法:掂一掂。巩固小练习:
师:你也来掂一掂,看看你的数学课本和基础训练,看看谁轻谁重? 生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预设二:
生:比较两个玻璃球的大小。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大,绿色玻璃球比粉色玻璃球小。
教师肯定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用眼观察。
【设计意图:对轻重的比较教师应强调相同材料的玻璃球,可以以大小论轻重。】 预设三:比多少(大马和小马)
生选择大马和小马
师:大马和小马比较什么呢? 预设一: 生1:比大小。
生2:大马比小马大,小马比大马小。预设二: 生1:比多少。
生2:有一只大马,三只小马,所以大马比小马少,小马比大马多。
师小结: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可以比较物品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还可以比较什么?(粗细,胖瘦,厚薄等等)。
三、自主练习:(课件演示)
1.两根铅笔、两段电线比长短。
2.菠萝和苹果比轻重,青萝卜和胡萝卜比轻重。
【设计意图:此处的练习是有梯度的:菠萝和苹果的轻重可以从天平上直接看出,青萝卜和胡萝卜的天平是平衡的,判断轻重要有数学的思维和推理。】
3.海宝和福娃比多少。
师:同学们请看(点击课件),海宝和福娃谁多谁少呢?
生回答:一样多(或海宝多,或福娃多)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多少呢? 预设一:数一数。
预设二:“一一对应”的方法。
课件演示:一个海宝对应一个福娃,一个对一个,这样最后剩下一个福娃,所以福娃比海宝多。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数量比较海宝和福娃的多少,一般会用数一数的方法,此处给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4.蜜蜂和蝴蝶比多少。5.开放练习:比线团的长短。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较线团的长短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还能比什么”,此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开阔学生思路,如比较线团的大小;比较猫的大小,比较猫的轻重等。】
6.拓展练习:妈妈、小明、弟弟三个人比较手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完成小明的手比妈妈的手小,小明的手比弟弟的手大之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明的手一会小一会大。引导学生理解大和小是相对的,与跟谁比有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7.站在不同高度上比高矮。
8.比较绕在粗细不同木棒上绳的长短。9.爸爸、妈妈、我比较高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三个人的高矮过程中,加深对比较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10.同样大小,不同材料的铅球和垒球比轻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以大小而论,还要看它们的质地。
四、回顾整理:
课件演示:本节课比较的物品,让学生回忆比较的过程,说出每次比较比什么,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裤子比长短,裤腰对齐,蓝裤子比粉裤子长,粉裤子比蓝裤子短。
2、瓶子和罐子比高矮,放在同一平面上,瓶子比罐子高。
3、两个玻璃球比大小和轻重,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大,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重。
4、大马和小马比高矮和多少,大马比小马大(高),大马数量比小马数量少。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习惯将物品分类存放,所以我们进行比较的一般是同类物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小、高矮、轻重等等都有相对性,比较的结果与对象有关系。我们按不同的标准进行比较,重要的是选择合适、快捷的方法。
第二篇:窗2教学设计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3.认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能轻松地进行加法与乘法的转换。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学过加法、减法,学生由相同加数相加转换乘法算式有难度,而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引出乘法的运算,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过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孩子们已经在课前阅读了《数学家阿汤的苦恼》这本绘本,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生:阿汤很厉害,用乘法解决了他的苦恼。这节课,我们也学习阿汤,也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1.谈话导入
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看看魔术师能变出什么? 动态情景图,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每串葫芦有5个,变出8串葫芦;每个笼子里有4只小鸟,有3个笼子;每盏有6个灯泡,有4盏灯。2.提问题
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葫芦?(2)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3)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解决红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葫芦?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很容易的想到以下两种方法: 1.数一数: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算一算 : 就是求8个5相加多少。5+5+5+5+5+5+5+5=40 师:魔术师又继续变出葫芦,请你算一算“最后一共变出多少个葫芦?” 让学生继续计算,学生感受到这么多数相加太麻烦了,怎样才简便呢?
3.问题导航:自己尝试写出20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 4.交流互学:
问题:1.你是怎么列的?
2.你有什么感受? 3.你有什么办法? 5.展示汇报: 生1:5+5+5+5、、、、、6.点拨助学:
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的情况予以点拨 个 5 相加,加数相同,也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20 × 5 5 × 20,师:乘号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乘号是根据加号变化来的,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中,20和5叫因数,20个5的和在乘法算式中叫积那20 × 5表示什么意思呢?20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呢?以此突破乘法意义这一核心问题。生1:20 个 5 相加
生2:20表示20个5,也就是5的个数,5是相同的加数。师:把第一个问题的算式: 5+5+5+5+5+5+5+5=40 8个5相加是多少?改写成乘法算式。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师: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8表示8个5,就是5的个数,5是相同的加数。那8 × 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8个5相加.(引导学生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看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7.小练习,转化乘法算式。4+4+4= 6+6+6+6+6= 7+7+7+7+3+7= 5+8+5+5+5= 通过反例,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也就是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达标检测 1.看图列式。2.把盖住的画出来。四.反思悟学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2、在合作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感受或体验?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5+5+5+5=40(个)8 × 5 = 40 求8个5相加是多少? 5 × 8 = 40 因数 因数 积 作业设计: 1.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2.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第5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为学习表内乘法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本节课,通过相同加数相加引出乘法,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以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用学生喜欢的变魔术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让同桌两人合作说说算式分别是几个几相加?这个过程是上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已非常熟悉,难不倒大家。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20个5相加是多少?”有的孩子开始就写、算,而有的孩子发现太多了,真麻烦!借机让学生合作交流谈谈感受或自己的办法,引出乘法算式。教师点拨:乘号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乘号是根据加号变化来的,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在引入乘法算式时,让学生明白一个连加算式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20和5叫因数,20个5的和,在乘法算式中叫积。通过这个环节突破本节课的核心问题:20×5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相同加数相加非常繁琐,而乘法的必要性。借助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明白两个因数与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明确乘法的含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紧跟小练习,在学生进行认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基础上,接着进行加法与乘法的转换,列举了反例“7+7+7+7+3+7=,5+8+5+5+5=” 通过反例,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也就是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大多数学生转换的较好,但是在这里发现了问题,一部分孩子不明白乘法的意义,随意两个数就写出乘法算式,这几个对乘法的意义不理解导致出错,接着又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思考,通过直观的图示列出乘法算式,理解起来简单多了。单纯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进行转换有些抽象,有借助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分水果、分小组等等这些问题,也可以表示出几个几,然后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体验乘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篇:窗2、比较的教学设计
比较
镇江路小学程继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关系,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经历比较事物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帮小明给妈妈分类整理好了的衣物,下面,咱们一起打开衣橱,大家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1:衣橱里挂着两条裤子。
生2:一条红色,一条蓝色。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小明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他现在也分辨不清了,请大家帮帮他吧。
预设:生:蓝色的长,红色的短。
生:红色的长。蓝色的短。
生:一样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把衣物放入衣橱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挂的高低不同、长短很难判断的两条裤子,从而引发学生猜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思考,探究方法。
1、比长短。(1)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谈话:你们怎样知道的哪条裤子长,哪条裤子短,用什么方法来比的?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小组合作交流)
谈话:哪个同学来说一说你认为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我可以一眼就看出蓝色的长。
生:我觉得可以把两条裤子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比一比裤子的长短。生:先用尺子量一量蓝裤子有多长,再量一量红裤子有多长,就知道哪条裤子长了。
生:用搾量一量两条裤子各有多长。
谈话: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可是怎样才能去试一试验证一下你们的说法呢?
谈话:这样吧,我们用纸条代替裤子比一比。下面请将裤子的模型拿出来,比一比,试一试,发现什么了?
(要求:
1、用同学们刚才说的方法来比一比试一试,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2、在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进行操作)
谈话:下面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结果?(操作后发现蓝色裤子长。)
谈话: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是蓝色裤子比谁长吗?(蓝色裤子比红色裤子长)
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一头对齐好比)
谈话:是的,我们在比较时,一般把要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板书一端对齐)通过一端对齐的方法我们比出了两条裤子的什么?(板书长短)(2)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哪支铅笔长一些? 预设:第一支比第二支长。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左边对齐了,看右边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支长。谈话:你真有办法,那这两根电线哪根短一些呢? 预设:一样长 追问:为什么?
预设:生:左边对齐了,右边也是对齐的。
生:第一根比第二根短。
谈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虽然两根电线的两端都对齐了,但是第二根是弯曲的,如果它伸直了,肯定比第一根长。
谈话:你讲的很有道理,把弯曲的变成直的,这真是个好办法。看来,我们在观察时,不仅要看两边,还要看中间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较长短的方法。然后,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优化方法。学生充分参与了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重视了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怎样比较出两条裤子的长短?引导孩子用学具代替裤子,注重渗透了替换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对比较结果进行叙述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说完整是谁比谁长,实际上是在渗透比较思想中的相对性。探究出方法后,及时出示练习进行巩固,并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和比较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认真、全面观察的习惯。
2、比高矮、轻重。(1)探究比较的方法。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观察衣橱时比较出了裤子的长短,再仔细观察衣橱旁边的博古架上有什么?
预设:琉璃球、花瓶、瓷马。谈话:想一想,这些物体中哪两种物体可以比较,比较什么? 预设:长瓷瓶比矮瓷瓶高。矮瓷瓶比长瓷瓶矮。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一看就知道了。
生:这两个瓷瓶上面是一样高的,比一比下面就可以知道了。谈话:你们可真有办法!还可以比什么? 预设:长瓷瓶比矮瓷瓶重,矮瓷瓶比长瓷瓶轻。
谈话:比较两个瓷瓶,不仅可以比高矮,还可以比轻重。不过比轻重用眼睛看只是凭我们的经验,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呢? 预设:生:应该用手掂一掂。
生:还可以用秤称一称。
谈话:对,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轻重了。那还可以比什么? 预设:生:红花瓶比蓝花瓶重
生:左边的瓷马比右边的瓷马高。
谈话:看来物体有很多不同的比较方法,(教师手指着这些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体的比较(板书课题),可以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等,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比较,比较什么?(学生说)看来,平日里同学们对生活观察的很仔细,也证明数学真的很有趣,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对比较掌握的最扎实,有信心吗?(2)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识吗?这是一个天平,轻重不一样时,重的一端下沉;轻重一样时天平就平衡。比一比,请在重的后面打对号,轻的后面画圈。预设:菠萝重,苹果轻。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挂着菠萝的这一头下沉,说明菠萝比苹果重。谈话:你观察的很仔细。那胡萝卜和青萝卜呢? 预设:生:一样重。
生:青萝卜比胡萝卜重。
谈话:现在是平衡的,两头应该一样重呀,怎么会说青萝卜比胡萝卜重呀?
预设:这个盘里有3个胡萝卜,青萝卜跟3个胡萝卜一样重,当然比1个胡萝卜重。谈话:说的真有道理,看来,要知道轻重,不仅要会看,还要会思考。
【设计意图】:在研究比较长短方法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还有什么物体可以比,如何比。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让其达到熟练地对各种物体进行比较,并能准确选择比较的方式。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同一组物体可以从长短、轻重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的意识。
三、联系实际,应用方法。
1、自主练习3、4题,比多少。(1)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比一比,请按要求在书上画圈。
预设:生:蜜蜂比蝴蝶少,因为蝴蝶余着1只。
生:锁比钥匙多,因为锁余下1把。(2)自主练习第4题。谈话:那海宝和福娃呢?
预设:生:一样多。因为它们都没有余下。
生:不对,它们没对齐。
谈话:同学们看,是这样吗?比较时一定要注重一一对应呀。
2、自主练习5、6题,比长短。(1)自主练习第5题。谈话:哪团线长?谁来指一指?(学生指)
谈话:他指的对吗?你是怎么比较的? 预设:这团线大。
谈话:那么,除了比较线的长短还可以比较什么? 预设:生:还可以比较哪团线大。
生:还可以比较哪团线的线粗。(指名说一说)(2)自主练习第6题。
谈话:同学们可真有办法,你能帮小明个忙吗?小明和妈妈、弟弟3个人比手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明的手比妈妈的手短。小明的手比弟弟的手长。追问:到底谁的手最长?谁的手最短? 预设:妈妈的手最长,弟弟的手最短。
3、自主练习第7题。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比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方法。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比,就我们大家之间可以比什么?
预设:可以比高矮、比轻重、比大小、比头发长短……..。
谈话:是的,我们大家有很多可比的地方,看这两位小朋友,谁高?(课件出示图片)预设:男生高。
追问:我怎么看着是一样高啊。
预设:女生站在板凳上才和男生一样高,它们两个要是直接比,肯定是男生高。谈话:你说的真棒,还会推理呢。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你知道哪根绳子长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谈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谈话:这是一种从水井里打水的工具,叫辘轳。哪根绳子长?
预设:(手指右边的辘轳)这根长。因为这个地方粗,都绕3圈,所以这根长。
谈话:谁和他想的一样?同学们都很聪明,真了不起,不用直接比就能说出哪根绳子长。
四、全课小结。
谈话:同学们,在帮妈妈做家务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有关比较的知识,在这节课上你感觉自己有什么收获啊?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多多的发现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梳理和概括的能力,而且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篇:公开课教学设计修改2
Section B 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胡伟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前四单元的主线是时间,旨在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简单表述出一天不同时间自己常做的事情、十二个月份中常见的节日、四季的喜好。而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对十二个月份进行简单描述,并能说出一年中常见的中外节日,谈论相关的简单的文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六个月英文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后六个月的学习。针对班上学生能力差异,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完成对后六个月英文的听说读写,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在现实情境中谈论相关话题。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表示月份单词及能认简写形式: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2)初步了解后六个月份中常见相关节日的英语表达方式。(3)让学生能简单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月份及其对应的节日,并描述相关活动(7---12月)。
(4)能够用英语简单表达中国中秋、国庆及西方的圣诞、感恩节这几个重要节日,了解文化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points:四会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句型When is Mid-Autumn Day? It’s in...及其变体。Difficult points:(1)后六个月份的发音及拼写
(2)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单词对不同月份及其相应节日进行描述 Teaching aids:pp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steps)
1、warming-up(2mins)
齐唱months of the year,复习之前所学前六个月的英文表达
2、lead-in(3mins)(1)Can you guess?(Group PK)T: There’re some big days in each month.I say the month and you name the relevant festivals.Or I say the festival and you name the month.Jan.Feb.Mar.Apr.May.Jun
(2)I know it
T: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Can you name the rest of the months?
3、presentation(16mins)(1)教学September T:Mid-autumn is in September.But when is Teachers’ Day? S: It’s in September, too.T: What will you do on Mid-autumn Festival? S: we’ll eat mooncakes /have a big dinner.(2)教学October T: After September, every year we have 3 days off when is festival comes.What is it? S: National Day!T: When is National Day? S: It’s in October(3)教学November和December T: After October, it’s the last month of autumn.At this time, there is an American festival for harvest.What is it? S: Thanksgiving Day T: When is it? S: It’s in November T: After November, winter comes.Santa Claus is coming.It’s the last month of a year, which month is it now? S: December.(4)Conclusion 同桌互读,尝试划分音节,发现这四个单词的共同点。得出以ber结尾,发音相同。且九、十一、十二月都以mber结尾。(5)教学July 和August 利用暑假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说出summer vacation 进而说出July 和August.4.Practice(5min)(1)Ask and write in pairs.让学生熟悉这几个单词的拼写。
S: When is _________?(Teachers’ Day, New Year’s Day, China’s National Day, American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Children’s Day)S: it’s in ___________(2)Sharp eyes 在课件上依次快速呈现后六个月份的单词,出现后迅速消失,让学生快速说出,看谁读的又快又准确。在此过程中纠正发音。5.Consolidation(7mins)(1)Let’s share.给学生两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上讲台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节日,并简述原因。可给出提示:Hi, everyone, I’m_____.I like____.It’s in___Because_________(2)rearrange the words.课件呈现打乱句子顺序的单词,让学生重新组织,使这些单词能够组成句子。(3)齐唱months of the year.6.Summary and homework.(2mins)让小组代表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及感想。作业设计两份作业,A份作业学生根据缺失字母补全单词,B份作业学生用所学知识询问父母、同学喜欢的月份并记录在表格里。
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
胡伟
第五篇:《窗》教学设计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
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盲然的,提起作文,学生就抓耳挠腮。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既然“作文难”已成事实,而且“历史久远”,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如何解决这个“难”呢?
第一,想方设法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喜欢作文。
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地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两者协调的配合、转化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我们都是大人,平时接触的文学作品自然比学生的习作档次要高不知多少倍,所以翻开学生作文后,总感到陈芝麻烂谷子,如记流水账般一长串,情绪霎时低劣,往往大笔一挥,指责加批判,改的再细再密,下次交上来,故伎重演,如此循环,良方不得,还越来越严重。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打击,在作文中,有些学生习作并不好,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我们应给与赞美,否则,教师若把学生的作文评的一无是处,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要从发现其优点出发,让他们增强自信心。特别是学困生,我们更应尽量发掘其作文中的优点。赞科夫认为,好的情绪使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抑制智力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情绪”,我们
可以不光在好词佳句下划波浪线,更可以在评语中渗透做人、生活、学习、思想、精神、人际交往等更广阔的方面。
第二,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善于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积累素材。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事事留心,时时注意,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仓库,素材积累多了,写作就得心应手了。还要积累语言,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平时的阅读中遇到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及时摘抄,并写上读后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多写片段,随时练笔。
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他们写的内容最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
能不能把作文写好,关键还是学生,老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还要关注形成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才能让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刊物:《作文指导报》教学博览版2013.7.23第28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