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2 23:1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反思

常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本剧一下子成为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有些学科几乎每节公开课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课本剧究竟价值几何?本文将从历史学科角度,结合笔者教学工作实践,探讨其作用、局限性及对策。关键词:课本剧

课堂教学

历史课程改革

反思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新型的教学形式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受青睐的大概要属课本剧了。课本剧究竟魅力何在?价值几何?我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商榷。

我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秦汉文化课外学习成果展示,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化成就、名人轶事、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其中,“名人轶事”这个环节,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6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神医华佗治病救人和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两个历史片段。每个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得到了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几句旁白道出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进一步升华。

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因此,我和学生们都被课本剧“迷住”了。学生们热情高涨,老师也是信心百倍,以为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频繁应用课本剧。但是,形势的发展却很快出乎意料。我渐渐的发现,愿意承担课本剧演出的同学越来越少;同学演出时,能耐心观看的人越来越少;课本剧的质量越来越差;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课本剧十分无聊„„恰逢课改半年有余,放眼四周,惊呼课本剧竟已“功成名就”,几乎文科类公开课都会有课本剧的影子。一时间,课堂成了课本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少数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并且,在一些公开课中,业已出现课本剧向肥皂剧发展的倾向,似乎是为了搞笑而演出,有哗众取宠之嫌;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一次公开课,课本剧内容出现了好几处历史常识错误,教师点评时竟以肯定学生出色的表演一带而过,对错误却只字不提,真是误人子弟。

经历了失败,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课本剧,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

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老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

老师教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我觉得,这是学生们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主要原因之一。2.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少数同学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同学的“专利”,多数同学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少数人。其实,多数同学由于被忽视,他们会对课堂漠不关心,而少数人由于缺少观众,便想尽办法吸引观众,于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便油然而生,课本剧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因此降低。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也是学生们不愿意承担课本剧任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3.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虚假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决定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1.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2.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3.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 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4.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

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

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本体知识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老师或同学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同学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从“慎用课本剧”至今,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开始恢复了活力。在我校最近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名中,历史学科竟成了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同学们以对历史学科的热爱肯定了我对课本剧的重新“包装”。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始终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比如我第一次使用课本剧时,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育理论下,接近完美。随着新课程理论的出现,这种教学方法就显示出了其弊病。但我未能预见性地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抱着“法宝”不放,于是便出现了学生觉得没劲、老师感觉无聊的危险局面。而接下来的学习和反思,拯救了我和我的学生,也拯救了历史课堂。

因此,我由衷地感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未能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因此,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能力、方法、情感的目标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单怀俊 《历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3期

2.朱汉国 王斯德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仇定荣

《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真实》

《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3期

5.万伟

《“动态生成”的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研》

第二篇: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的历史课程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求将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学活动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很多,编演历史剧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展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什么事历史课本剧呢?就是把历史课本中一些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作用。历史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活化历史课堂,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能够设计编纂成历史剧,让学生进行表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和团队精神,从而真正体现历史新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

正确运用“历史课本剧”教学手段,能起到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把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们生动的表演再现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鲜活的语言也增强了课本剧的情趣,在笑声中理解了知识。同时根据同学们演员的表演,搜集有效信息。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充分理解人物。演的过程是学生体会、再现历史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感触历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下更能触发学生的无意识,产生直觉思维。布鲁纳教育理论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表演中学生不光是历史情境的感受者,也是创造者。被动与主动相交融,体现出积极的一面。历史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当然,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同学们根据改编的课本剧,来充当里面的角色,并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这个角色活生生的表演出来,从而充分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时代特征。

(二)能寓教于乐,起事半功倍之效。以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学生看一遍课文,了解一下内容,老师提几个问题,学生答答题,或者老师满堂灌,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很肤浅。而采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学生就不再感到内容单一,而是觉得妙趣横生,每每总是记忆犹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历史课本剧的表演能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它把历史作为师生共同认识、解剖的对象,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表演情境下群体角色的设置,来共同体味历史,思索历史。学生的学习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历史课本剧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也积极参与,课本剧源于课本,经过学生的补充、加工,由学生自编自演,生动形象,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更重要的是编写历史课本剧、扮演历史人物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从而获得一定的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而整个编制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得到一举多的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课本剧”从改编、排练到演出,实际就是一次艺术实践。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为了把课本剧演好,学生不得不去寻找大量的史料,研究各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习惯,编写台词等。教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与点拨。经过积累、体会、揣摩,这无形之中就使他们获得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此外,他们感到,以前是看别人表演,而今也要成为一名演员上台表演,所以各个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排练当中。在排练过程中,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要说上、做上几遍,甚至几十遍,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事情却非易事,从而也培养了他们吃苦、坚韧的性格。历史课本剧作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是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知识经验与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若将这一过程分解,则可分为三部分,即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为实施教学目标而采取相关方式、方法、手段与策略;学生由知识储备、行动表现到感知体验过程等。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历史课本剧需要一定的策略性。

第一,精心策划,把握历史剧的选题

一般来说,以说明和分析为主的内容、以概述和介绍为主的内容、没有重大冲突或转折性事件的内容及没有典型人物形象可以塑造的内容,不适合利用历史剧和角色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和课堂教学。而那些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既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历史剧教学。如“昭君出塞”“陈桥兵变”“文成公主入藏”“岳飞抗金”“交子的出现”等。

第二,求真务实,指导好历史剧剧本编写。

要编写好适合历史学科特性的情景剧,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学科的课本剧讲求的是“务实”。引入历史课本剧的目的,只是我们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历史、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一种方式与手段,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和最终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历史课本剧的过程中,要防止学生编写的剧本过于拖沓,应以务实的精神在所选的教学内容中精选一个或几个更为典型的片段,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有足够时间来实现自身的历史课堂教学计划与目标。

2.还应确保“真实”,坚持“真实”的原则。这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的要求,一方面,只有“真实”才能保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到科学性。另一方面,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和理解真正的历史。

3.历史剧的编写步骤上坚持创新。学生缺乏相应的历史剧编写与组织排演的能力,教师不能因此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情景剧的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编写,只需做到以下几个步骤的有效参与即可:研究课文,明确故事主题;分解场面,设计背景;安排人物,构思情节;提炼台词,设计动作;配置音乐,设计道具等。

第三,摆正历史课本剧表演的位置,注重课堂教学各部分的联系。课本剧表演是教学的手段,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过程。表演是为授课服务的,而不能因其可看性而喧宾夺主,代替课堂教学,各环节要紧密配合,为主旨服务。历史课本剧一般出现在它该适时出现的地方,由教学重难点所在的教材位子与教师教学时间的预控能力决定,所用时间由教学重难点本身价值决定,3分钟到8分钟为宜。如讲述《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教义是教学的重难点,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入历史课本剧《种姓与佛教》:

历史短剧——种姓与佛教

旁白: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实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婆罗门:我是第一等级,婆罗门,我是祭祀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制定法典,地位最高。

刹帝利:我是第二等级,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掌握军事大权和行政大权,地位仅次于婆罗门。

吠舍:我是第三等级,普通的雅利安人,从事农、牧、工商业,向国家缴纳赋税,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

首陀罗:我是第四等级,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我是奴隶,生活悲惨,世代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要为高级种姓的人服务。

旁白:古代印度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界限十分森严,特别是在前三个等级之间,有着深深的鸿沟,不同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各有区别,相互的婚姻也受到限制。后来又出现了“贱民”。

贱民:我是不可接触者,地位比首陀罗还低,必须住在村落外面,不能到城里或村里走动。婆罗门:一切生物中最优秀的是动物,在动物中最优秀的是有理性的动物,在一切有理性的动物中最优秀的是人,在一切人中间最优秀的是婆罗门。我掌握最高特权,任何阶层的人都得听我的。

刹帝利:婆罗门,你是乞讨者,谄媚人者,接受施舍者,而我是受赞美者,乐善好施者,受人谄媚者。我的力量强大了,我应该掌握最高权力。吠舍:婆罗门太压榨我们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旁白:社会各阶层都反对婆罗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6世纪,反对婆罗门的佛教兴起了。

释迦牟尼:我是乔达摩·悉达多,我原是释迦部落的王子,我在29岁出家,修行七年成了佛,大家都尊称我为“释迦牟尼”。

旁白:释迦牟尼游历了印度很多地方,传教40多年,收了许多门徒。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和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释迦牟尼: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不需要通过特殊的祭祀阶层引导,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

佛教弟子: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与人有欲望,要摆脱苦难,就要消灭欲望,就要修道,消灭苦因,最终才能达到无欲无求、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我正在修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家都来入教吧,我们不排斥低级种姓的人入教,只要你信仰,就可以入教。吠舍:太好了,佛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要加入佛教。贱民:我也要加入佛教。

刹帝利:我们可以利用佛教,扶持佛教,来加强和维护我们的统治,并以此号召各阶层共同反对婆罗门。

旁白:佛教产生后,很快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并流行起来。佛教成为了印度的国教。现在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遍及世界各地。

学生通过表演和观看这一历史剧,很容易地了解了佛教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教义,“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这就是历史课本剧的优势,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克服一些重难点问题。

在运用历史课本剧进行课堂教学之后,我进行了反思:历史新课标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在传统教学中对老师产生的依附心理,真正的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自觉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教师应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给以宏观的纠正和指导。当然不是任意一课内容都适宜进行历史剧教学的,一般来说,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内容,比较适合运用历史剧教学。使学生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二是少封闭,多开放。要以探究性问题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以便将历史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使学生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

总之,“历史课本剧”这种学习手段学生们可以学会分工与合作,学会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课本剧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历史情境的再现中感悟历史、学习历史,从而暗合了新课标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历史教育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一。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同时,运用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也将引领着历史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这样以来历史课本小短剧剧的教学方式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学水平上,而是达到一定的高度,促使历史教学迈上更高的水平。历史课本剧的运用是一门艺术,立志于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这一教学方式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的有效载体,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三篇: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第三初级中学 何小海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本剧 编写原则 应用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0119-01 历史课本剧是指在坚持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历史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改编,将其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简单、形象的形式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

一、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一)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二)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高潮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二、应用历史课本剧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资料搜集、剧本编写、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课本剧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期,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均来自这一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改编成历史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来了解这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教学时,笔者选择将负荆请罪的故事改编为历史课本剧。

(一)课本剧准备。课本剧准备是指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告知学生创作历史课本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剧本编写和表演。编演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要是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爱好、优势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简单地说,教师在课本剧准备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在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要在深入阅读历史课本后,搜集和整理真实史料,并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编写剧本。编写负荆请罪的历史课本剧,学生要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个人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过程资料进行搜集,最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具体的编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历史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梳理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第二,确定廉颇、蔺相如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人物关系。第三,突出负荆请罪故事的矛盾冲突,确保剧情跌宕起伏。第四,编写人物台词,人物台词要简洁、通俗且符合人物特点。蔺相如是文臣,为人低调谦和,所以其台词比较书面化和委婉;廉颇是武将,为人高调不羁,因此其台词比较口语化且更直接。

(三)课本剧彩排和表演。彩排和表演历史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指导是决定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选举确定导演。导演一定要有亲和力、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角色设定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演员。如廉颇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高大威武,在气质上自信洒脱;蔺相如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温文尔雅,在气质上沉稳淡然。其次,教师应帮助导演组织和指导演员进行彩排,通过多次磨合来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表演。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并与同学进行充分配合,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剧进入初中历史课堂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和优势,应该予以大力提倡,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四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大桥小学 庄春璟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人们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是每个教师应当探索和钻研的。

下面我将就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优势所在、应用限度与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论述。关键词: 语文 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也是孩子们最先接触、最广泛应用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对人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终身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何种教育教学手段实现这样的目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则成为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的任务和使命。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这就是课本剧的兴起和它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的应用。那么课本剧的效用是否仅限于此,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论证的命题。而是否能将编排、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种应用是否要使用范围的限定?这种应用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构成了此篇论文的探讨方向。下面我将逐一对其进行论证。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提炼形成高于生活的启悟,而这种启悟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源于生活,并对生活乃至生命具有启迪作用的。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宽广胸怀;从点滴小事中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一种勤学好问,细心观察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需要还原于现实生活,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出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使我们无法依靠人力进行选择和改变的。那么是用什么方式才能高速地将所学到的间接经验应用于实践且又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然如此,在人生戏中出演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佳的演员,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小就具有这种表演的天性与天赋。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看你给孩子一些什么?”这就更加说明了小孩子在这种天性、天赋上具有能够超越你所能现象到的更高的可开发性和可塑造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他们艺术加工的课本剧及表演也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这就为课本剧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优势所在

所谓课本剧,就是通过对所学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编剧、表演。所以此剧来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对文本高度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地再创造,以对话、动作表演等形式真实地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而在这种情境展现中,不但充分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展现)、记忆能力(课本剧的台词是需要每个演员熟记的,它源于课文,则能高效地背诵课文,使背诵文章不再是索然乏味的烦心事)、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逻辑重音和重点篇章段落的把握)、口语表达能力(课本剧不单单是形体表演还包括大量的对话应答)、对文本的应用及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爱表现、擅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何具体形象地表达他的意愿则是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的),实现对学生眼、耳、口、心、身的全方位、立体式操练,而且在这种操练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开辟出另一片蔚蓝的天空和另一段无限宽广的道路。

所以课本剧是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的,他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记忆和复述,更多是加入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直接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而这种感同身受则会陪伴孩子的一生,受益终生。

当然,我们表演课本剧的目的并不是单向地就文本而体验,而是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之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情达意的效力,为人类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并把他们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借鉴效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

我们说,“国之利器不可视与人”,宝贵的东西你不能总用,总用他就不金贵了,也不能“逮住大腿就号脉”违背客观规律,所以本人认为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的。下面我将就个人的实践经验对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进行补充说明。

(一)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限度 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固然不错,但是因为我们每学期的课时量有限,学生的有效可利用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每天只学习语文知识,他们还有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和作业),所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就会有限度,加之,课本剧的指导和排演是一件急需推敲和琢磨的事情,必然很耗费精力和时间。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什么事情都是以它出现的稀缺而倍显珍贵,若是长时间,大篇幅地在教学中使用课本剧,一方面学生将会忽略对文本文字的欣赏和对文化的继承,只是就个人的思想而天马行空,进行过分夸张的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又因疲于准备而懈怠于编排,以致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所以我觉得,一学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使用课本剧的数量以不超10次为宜。当然这个次数并不是最终限制,只是一个参考值,它也会因所在学龄段和课文体裁而产生一点儿略微变化。说到这里,我们即将引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的探讨。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然已经有了量的限制,它依然需要度的约束。我所指的度的约束即是它的应用范围。那它适合哪一个学龄段和哪一种文本体裁呢?

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手段较适用于三、四、五年级,一、二年级可以少量编排,为以后打基础,而且着重练习动词和形容词的表现,以片断为宜。六年级因为临近毕业,升学压力大,所以不要放太多精力于此,亦可仿效低年级,多关注一下语调和神态表现实现内心活动的外化。

至于文本体裁,叙事,童话,送别诗都是良好的适用体裁。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构成,它们既独立成篇又是整个将相和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表演性强,且参与学生多,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童话的话就更好表现,我就不过多说明了。至于送别诗可选《赠汪伦》,把“万家酒家”、“十里桃花”的故事给学生,他们会编排得很好。《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写景的文章和写景的诗歌最好不要用,因为效果不是很理想,散文的话可以酌情处理。

三、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适度适量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本剧的教学手段,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我班学生为例,我所在学校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坐落于村庄中,村民住的全部是平房,有宽敞大院适宜圈养家畜,且门前都有空地和小河流过,可以种树,养花,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在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我就地取材,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家仔细观察白鹅的习性(主要集中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上)是否和课文写的一样,给你的感受是否和作者一样,通过细心地观察,请你扮演一下这只高傲的白鹅。学生们情绪高涨,回家真是认真观察,学得真叫一个像。而且我们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说,没见过孩子这么用心过,真是不错眼珠,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的时间长了,爱背诵课文了,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还边背边表演,可爱极了。学生也反映,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特别便于背诵,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我们家的鹅了,我以后就把鹅当宠物养,它还能下蛋给我吃,真好。在“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的教学上,我为他们下载京剧视频片断,让他们观看,并让他们回家和鹅的步态对比,再进行模仿,在表演时就颇有惟妙惟肖地韵味,最重要的则是让他们领会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准,以及恰当的比喻所带来的生动、具体和形象。学生们也逐渐地喜欢上博大精深的汉语,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能自发地预习课文,阅读课外书籍,增加知识,武装头脑。

结论:综上所述,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它缘于学生的表演天赋,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最终还要回归文本。它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很好的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提供极大的辅助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乱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不是每一篇都有编排为课本剧的需要,也就是说课本剧也不是在所有课文中都有出现的必要,也不是在所有学龄段都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有效的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参加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看法和认识还很粗浅,今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

第五篇: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

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下载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形式出现,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于一体。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课......

    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经历了前期的尝试,我就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之感。 (一) 传统课堂教学功能 这是在白板应用初始时部分老师的......

    浅谈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陵水县椰林第一小学 吴小玲 【摘要】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兴趣是学习英......

    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赵小玲)

    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赵小玲 历史课本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

    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电子白板

    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多媒体演示设备, 通过白板自带的投影机将电脑的屏幕影像投射到电子白板上, 使用者轻触电子白板板面即可操控电脑。......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而移动课件就是在新时代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也是在网络技术进一步推广中诞生的新时代产物,......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合集)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