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 晏 殊
教学目标:
1、在自由诵读中感受本词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课前温习内容)
2、体会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3、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重难点)
一、品读诗词:《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三、品词明意: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含义是: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含义是: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诗词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五、难点赏析
1、“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作用怎样?
(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体会重点词语:“花落”、“似曾相识”、“去”、“来”的含义?赏析这句诗的作用?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
六、难点词赏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句词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七、诗词赏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八、总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落花、归燕),着重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九、品读背诵: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十、当堂练习: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十一、课外拾金:
1、正确、有感情的吟诵《浣溪沙》。
2、结合今天的授课内容,重温该词,完成目标。对该课讲解的重点加以记忆。(下节课上课时抽查)
第二篇:2、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句中的重点词语含义及词句的内容。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词句的含义及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出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板书课题:
2、引入语:本首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词人所作《采桑子》共十首,是一组联章小词,从不同角度歌咏西湖四时美景,从中折射出词人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情怀。该词是组词的第一首,写泛舟西湖的总体观感,具有“引言”的意味。全词以轻快淡雅的笔调,描写春天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人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移景换,风景与心情,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将“西湖好”的题眼诠释得淋漓尽致,读来清新可喜,充满诗情画意。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熟读并背诵该词。
四、释词正音: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棹[zhào]:桨。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逶迤[wēi yí] 形容道路或河流弯曲而长。堤[dī] 笙[shēng ]歌: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涟漪[lián yī]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五、翻译词句内容。
1、上片: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驾轻舟划短桨,西湖风光多么美好,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歌好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2、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
六、巩固练习: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为该词的题眼,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词的下片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前一句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衬托出水面之“静”。后一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之“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通过描绘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陶醉于西湖胜景、恬淡安适的喜悦情怀。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泊秦淮》教案解析
《泊秦淮》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yin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yin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第四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课时安排 2课时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3、指导诵读
4、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四)师生小结(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
三、当堂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二、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2、诵读诗歌。
3、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二)合作探究(【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重阳节(2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答: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预习导学
1、让学生根据咏月名句,体会月寄托的情感。
2、让学生齐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3、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面,并概括其特点。(方法指导:(1)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2)结合语境,展开想象(3)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扩写诗句。)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 答:(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交流展示
(四)巩固拓展
扩写无眠之夜
根据诗歌情境,围绕“一夜征人尽望乡”展开想象,扩写200字左右的军营之夜故事。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沙似雪 宁静 月如霜 凄美 吹芦管 幽怨 尽望乡 乡愁
四、当堂背诵两首诗。
教后记: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五篇: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
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