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漫谈》---周子春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漫谈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
周子春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的一点肤浅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前些时候学习了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李冬梅老师所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很受启发。现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等方面去思考和落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对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一、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首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要体现在教学对象上。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对象进行思考和规划,在思考教学设计前,应该很好的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学生前期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
其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要体现教学内容上。组织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系统的了解教材,了解中学信息技术基础的结构体系,深刻领会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精神。这样才能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把握的基础上搞好教学设计。
第三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要体现教学组织上。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要很好的思考和规划课堂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的效果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
第四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要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上。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设计本身的检测。二、三、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的有所更新,但从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你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生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定好位。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同时也要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也许今天在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已经信息技术知识的生记死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差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我曾经参与了《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分层评价的研究》的湖南省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着重在思考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评价的方式、维度、策略及意义。就现在而言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评价问题仍然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探索。如有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基本应用工具上有他的特色,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而有的学生在程序应用方面有先天的吸收能力,能应用在小的设计领域,而有的学生对绘图工具有偏爱能绘出好的美术效果图,你说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好还是不好呢?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设施计中就要能体现对这些学生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成绩。
第二篇: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笔者敢言,在本次高中新课程的所有学科教材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变化可谓最大,它从原来的“软件说明书”,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科书。在去年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前的这个暑假,各地组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参加新课改通识培训,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第一次接触到新课程教材,当惯了软件说明书“解说员”的老师们,面对新课程教材一时无所适从,包括笔者本人。经过暑假的学习到一学年以来的教学摸索与实践,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逐渐体验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于是笔者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关注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体系都不同,教师如果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那你这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呢。因此,开学的第一节课的教学,笔者没有马上进行新课教学,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整节课大概分为四个方面,首先,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其次,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情况,再由班级里有计算机某个方面(如编程、动画制作、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专长的同学谈谈以前是怎样学习的。(这点很重要,教师不仅可初步了解学生以前基本情况,更能发现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今后课堂中扮演“小老师”角色。);再次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模块教学、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机房管理等);最后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而以后课程教学中,一旦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如进行“因特网信息查找”、“文件的下载”、“信息的编程加工”等知识的学习时,笔者都会在学习前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利用我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每个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上学期,泉州师院部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到我校参加教学实习,由于不了解我校学生的情况,几名实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作了一些偏离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延伸,课堂知识容量大,以致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完成得很不理想,在教后的教学交流分析中,这些实习老师都能深刻认识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学前的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二、整合课程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我校的高一年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通过分析开学第一节课的学生基本情调查表,发现有近60%的属于“零起点” 学生。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教学是非零点的教学,这给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怎样解决这个压力?就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与作品提交”、“学习讨论”、“网上学习调查”、“研究性学习”及“信息奥赛专栏”等栏目,并具备学生真名注册功能。其中“课程学习”栏目里设有必修模块及5个选修模块的课程学习子栏目,教师每节课教学不仅备教学设计,更是精心准备学习学案,并将学案上传到课程学习网站的“课程学习”栏目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教师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到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的进行学习,由于学案是面向学生,因此,学案设计时要全面安排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步骤、课堂任务、收集的学习素材、知识点小结、学习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如果有完成相关作业再到“作业与作品提交”栏目进行提交,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及相关学习评价。
例如,教科版“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教学,由于我校的学生以前很少了解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如果没有让学生动手体验是很难完成学习目标的,因此,笔者教学时为让学生在1个课时既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又能亲自动手体验,我把收集的人工智能的素材软件及相关体验网站的链接都整合到学案设计中,让学生直接点击就可以进行体验,大大方便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尝试到体验人工智能的乐趣,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学习任务(作业),感受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因此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也因学科特点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此,设置合理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成功教学的关键。合理设置信息技术作业应区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应注重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一定要完成并上交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而课外作业应注重知识扩展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课堂作业应该是统一的,又能灵活的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既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相应的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又有统一评价标准,方便学生自评、互评包括教师评价。例如本人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单元教学时,特意设计3个课堂作业,①绘制七巧板,构建造型表达信息;②“改造超女”;③使用PhotoShop制作图像表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的意境。要求学生都要完成,但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上交其中的一个的作业,基础较一般的同学可上交作业①,较好的同学完成并上交作业②、③。由于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并上交一个质量较高的作品,有的学生上交的作品质量之高有些超乎意料。另外,我在演示网上收集未化妆的“超女”的照片时,很多学生观看后感到“恶心”,这突然给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热”进行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理想。至于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很多老师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学生完成难,而忽略了课外作业的布置,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在校时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是在周末回家时,很多学生认为是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去学习主科课程,这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设备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应注意设计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有趣,让学生巩固与扩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兴趣,并对有完成课外作业的同学在学分认定方面给予相应的加分。同时,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该是选做的,让有条件的同学去完成。
四、学习评价,自评与档案袋评价共存
强调评价是在本次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做好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人教学实践中,通过我校设计的课程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在学案的设计上,我都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使用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的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作品情况、评价文本等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成绩并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方式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模块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
1、QQ及游戏问题
关于QQ及游戏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是老师说停下来,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游戏、上网、QQ、歌曲等进行到底(从上课前几分钟打开电脑开始)。在学生看来,上电脑课的最大吸引力莫过如此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知识而教学,还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就说本学年福建省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我的班级一开始也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现在课堂上已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
① 不断地给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会考甚至高考进行反复强调,并渗透相关德育教育,以理服人。
②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学到有用的知识。
③ 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课堂上机任务的设计应能引起学生的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
④ 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可能有点“大话”。本人的每节课不仅有教学设计,更为学生精心准备学案,放在本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至少会提前5分钟到机房,自觉进入课程学习网站进行预习及下载相关上课素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不会出现去上网、打游戏或听音乐等现象。
⑤ 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人教学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的学科。我们是否能多想些办法让你的学生喜欢你。
2、课改中的改与不改
新课改中的“改”其实就是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教学时应处理好改与不改的部分,因此,要求老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时应做好教材分析,避免走上两个极端,即:一节课几乎都让学生自习,并错误理解这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试的学科,照本宣科地讲授。
3、互动参与积极性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新课改教学之初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后来教学中我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主动回答问题外,又在过程性评价上加入课堂主动参与方面的评价,并让学生知道过程性评价是学分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回答问题时就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4、课堂评价问题
要努力做到每堂课都有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
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在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如何将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整合。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二分法查找》教学时,在教学延伸方面,本人结合数学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算法求数学方程近似解进行知识拓展。
6、机房管理
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时,大部分教学都是在网络教室上进行的,因此机房里不仅要有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而且还要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及上网管理系统,如上网二级代理等,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学生课堂上网。
7、教案与学案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教案更要有学案。在实践课改教学中,每节课我不仅设计教案,更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学案,每个学案都有具体的学习步骤、任务作业、学习评价及知识点小结(即,本人要求学生要做的学习笔记)等,并传到我校制作的课程学习网站。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习笔记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有效解决学后忘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同时有利于对付有关考试(如会考)。
前些时间,一位班主任与我交流,说他班的学生反映上信息技术课就像过节一样,学生很喜欢,问我采用什么好方法,我想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很认真听课,并争先完成课堂任务,然后帮助其它同学,或利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其它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明显的提高。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 要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作用下,进一步地研究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和探索经验,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从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新课改工作的推广建立更多的研究数据。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1综述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体系的不断发展,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逐步深化,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作用之下高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创新和进步,但是发展必然伴随着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过程当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进步的过程就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际出发,来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工作的开展,实质上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不足
2.1课堂缺乏重视
在高中课程开展当中,因为多数学校都将升学率和成绩作为主要的参照依据。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因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对于升学率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开展过程当中,受到的各方面重视都存在严重不足。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必要性不强,一部分家长也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属于“不务正业”,其他课程的教师也会出于课堂需要而协调占课等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在实践当中,教学设计的探索优化和改革无从谈起。
2.2课堂实践性不强
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课堂设计,加上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在课堂安排和设置上,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尤其在课堂实践过程当中,由于计算机设施的欠缺,导致理论性过多不能够支撑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机制不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价值。课堂内涵价值作用不大,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也会失去自身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3教师教学方法有限
导致当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没有突破创新教学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当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限。虽然在改革当中,对于教学设计提出了创新和优化,但是由于当下我国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深化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理念,对于课堂教学态度怠慢,在机房的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当中,学生的课堂实践多以看视频打游戏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够有效的贯彻在课堂之上,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教学设计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
3.1深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意义
转变思想观念,是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增进学校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视,转变家长的观念,是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理清道路的关键因素。
3.2优化教学办法
在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设计过程当中,因材施教是课堂设计的核心。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构成、理解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当中,应当采取按水平的分层导学的办法,来对于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办法。具体的办法如下:
3.2.1能力分层教学法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更加注重教学实践,因此,通过教学前的调查考核以后,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但是,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这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制定课堂计划的过程当中,能够立足于实际。
3.2.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当中,通过对于教学之前学生能力的认识制定教学计划以外,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进行一定调研。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教学,而且可以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设计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进行一定的弹性教学,旨在最大化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4结语
当下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网络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当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通过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办法,在实践当中深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全新教育理论,对于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云.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对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02).[2] 许爱英,董振杰.对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2(02).[3] 李涛,何淑芬,陈淼君,孔璐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解、迁移)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反应、领悟)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微机教室、网络广播软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2、新授
3、练习
4、拓展
5、归纳总结
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6、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