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体会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新课改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终身发展意识,力求适应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课改必须更新信息技术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更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二)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小主人
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解及例案分析,对比以往的教学,我觉得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习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如今的教材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材组织上体现学生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很清晰地看到,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阶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断的处于一种探究、前进和发展的状态。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意”,它体现着先进的理念,高爱霞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8月2日至8月8日,我参加了高中教师暑期新课程培训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班的课程。短短的几天学习虽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收获良多。在信息技术教育教材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我对新课程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作为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目 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资源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体验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学生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关注全体学生,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合作,拓展“课堂”主体,延伸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广泛的、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强调信息文化,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本体与信息文化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
实践三维目标,《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老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的一周里,同行们也在不断的交流,结果发现在我省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都面临这这样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起点高低不一,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是零起点,对这批学生来说,去学习新教材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2)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这门课程。现在毕竟是应该教育,一切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信息技术不参与高考,学生、学校感觉学不学信息技术无所谓,反正不影响高考成绩,而信息技术老师也并不是精力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被教学以外的其它杂事所占,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认为自己是打杂的(3)课时少、机器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课至少每周两课时,并且是连堂课,机器平均每人一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实际在教学工作中并不是这样,每周一课时,机器平均2.5人一台,这样的话,面对起点低,机器少,课时不够的情况,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是信息技术老师很难克服的困难。
但是,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同步进行,才能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学习是短暂的,教育是深远的。此次新课程培训,让我感觉获益匪浅,心灵上的感触更多,我将以这次培训作为我工作的新的起点,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为同事和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继续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张世宏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课改包含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所以,它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深入细致地学习,还要将这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将新课改理念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创造性人才。当前,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情况下,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我们时刻都要认识到,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与之配套的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求: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变,将创造力培养正式定为中小学教改的核心。这就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动力之源。
二、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宣告了新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它是发展创新教育的一个必经阶段,它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以下几方面可以深刻体会到: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封闭式办教育向开放式办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学观转变。
2.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创设了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
3.教材编排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使学生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注重实践,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课程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对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变,增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倡导网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5.在教学评价方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在教师创新方面,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过去,学生学了2年的信息技术,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一条条操作,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不会去思考,更别提举一反三了。新教材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
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客观存在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话,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但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有些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0,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上会有很大的困难。
2.教师能力亟待提高
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也在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同时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发展很快的课程,知识能力的更新与淘汰都很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结 语:新课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过去的陈旧教育思想,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要真正地实行下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还需要从制度、管理、教师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实践与探索。
第四篇: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笔者敢言,在本次高中新课程的所有学科教材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变化可谓最大,它从原来的“软件说明书”,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科书。在去年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前的这个暑假,各地组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参加新课改通识培训,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第一次接触到新课程教材,当惯了软件说明书“解说员”的老师们,面对新课程教材一时无所适从,包括笔者本人。经过暑假的学习到一学年以来的教学摸索与实践,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逐渐体验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于是笔者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关注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体系都不同,教师如果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那你这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呢。因此,开学的第一节课的教学,笔者没有马上进行新课教学,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整节课大概分为四个方面,首先,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其次,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情况,再由班级里有计算机某个方面(如编程、动画制作、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专长的同学谈谈以前是怎样学习的。(这点很重要,教师不仅可初步了解学生以前基本情况,更能发现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今后课堂中扮演“小老师”角色。);再次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模块教学、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机房管理等);最后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而以后课程教学中,一旦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如进行“因特网信息查找”、“文件的下载”、“信息的编程加工”等知识的学习时,笔者都会在学习前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利用我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每个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上学期,泉州师院部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到我校参加教学实习,由于不了解我校学生的情况,几名实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作了一些偏离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延伸,课堂知识容量大,以致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完成得很不理想,在教后的教学交流分析中,这些实习老师都能深刻认识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学前的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二、整合课程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我校的高一年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通过分析开学第一节课的学生基本情调查表,发现有近60%的属于“零起点” 学生。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教学是非零点的教学,这给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怎样解决这个压力?就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与作品提交”、“学习讨论”、“网上学习调查”、“研究性学习”及“信息奥赛专栏”等栏目,并具备学生真名注册功能。其中“课程学习”栏目里设有必修模块及5个选修模块的课程学习子栏目,教师每节课教学不仅备教学设计,更是精心准备学习学案,并将学案上传到课程学习网站的“课程学习”栏目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教师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到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的进行学习,由于学案是面向学生,因此,学案设计时要全面安排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步骤、课堂任务、收集的学习素材、知识点小结、学习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如果有完成相关作业再到“作业与作品提交”栏目进行提交,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及相关学习评价。
例如,教科版“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教学,由于我校的学生以前很少了解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如果没有让学生动手体验是很难完成学习目标的,因此,笔者教学时为让学生在1个课时既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又能亲自动手体验,我把收集的人工智能的素材软件及相关体验网站的链接都整合到学案设计中,让学生直接点击就可以进行体验,大大方便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尝试到体验人工智能的乐趣,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学习任务(作业),感受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因此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也因学科特点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此,设置合理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成功教学的关键。合理设置信息技术作业应区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应注重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一定要完成并上交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而课外作业应注重知识扩展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课堂作业应该是统一的,又能灵活的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既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相应的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又有统一评价标准,方便学生自评、互评包括教师评价。例如本人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单元教学时,特意设计3个课堂作业,①绘制七巧板,构建造型表达信息;②“改造超女”;③使用PhotoShop制作图像表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的意境。要求学生都要完成,但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上交其中的一个的作业,基础较一般的同学可上交作业①,较好的同学完成并上交作业②、③。由于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并上交一个质量较高的作品,有的学生上交的作品质量之高有些超乎意料。另外,我在演示网上收集未化妆的“超女”的照片时,很多学生观看后感到“恶心”,这突然给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热”进行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理想。至于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很多老师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学生完成难,而忽略了课外作业的布置,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在校时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是在周末回家时,很多学生认为是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去学习主科课程,这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设备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应注意设计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有趣,让学生巩固与扩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兴趣,并对有完成课外作业的同学在学分认定方面给予相应的加分。同时,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该是选做的,让有条件的同学去完成。
四、学习评价,自评与档案袋评价共存
强调评价是在本次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做好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人教学实践中,通过我校设计的课程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在学案的设计上,我都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使用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的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作品情况、评价文本等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成绩并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方式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模块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
1、QQ及游戏问题
关于QQ及游戏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是老师说停下来,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游戏、上网、QQ、歌曲等进行到底(从上课前几分钟打开电脑开始)。在学生看来,上电脑课的最大吸引力莫过如此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知识而教学,还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就说本学年福建省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我的班级一开始也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现在课堂上已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
① 不断地给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会考甚至高考进行反复强调,并渗透相关德育教育,以理服人。
②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学到有用的知识。
③ 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课堂上机任务的设计应能引起学生的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
④ 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可能有点“大话”。本人的每节课不仅有教学设计,更为学生精心准备学案,放在本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至少会提前5分钟到机房,自觉进入课程学习网站进行预习及下载相关上课素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不会出现去上网、打游戏或听音乐等现象。
⑤ 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人教学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的学科。我们是否能多想些办法让你的学生喜欢你。
2、课改中的改与不改
新课改中的“改”其实就是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教学时应处理好改与不改的部分,因此,要求老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时应做好教材分析,避免走上两个极端,即:一节课几乎都让学生自习,并错误理解这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试的学科,照本宣科地讲授。
3、互动参与积极性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新课改教学之初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后来教学中我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主动回答问题外,又在过程性评价上加入课堂主动参与方面的评价,并让学生知道过程性评价是学分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回答问题时就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4、课堂评价问题
要努力做到每堂课都有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
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在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如何将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整合。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二分法查找》教学时,在教学延伸方面,本人结合数学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算法求数学方程近似解进行知识拓展。
6、机房管理
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时,大部分教学都是在网络教室上进行的,因此机房里不仅要有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而且还要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及上网管理系统,如上网二级代理等,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学生课堂上网。
7、教案与学案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教案更要有学案。在实践课改教学中,每节课我不仅设计教案,更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学案,每个学案都有具体的学习步骤、任务作业、学习评价及知识点小结(即,本人要求学生要做的学习笔记)等,并传到我校制作的课程学习网站。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习笔记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有效解决学后忘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同时有利于对付有关考试(如会考)。
前些时间,一位班主任与我交流,说他班的学生反映上信息技术课就像过节一样,学生很喜欢,问我采用什么好方法,我想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很认真听课,并争先完成课堂任务,然后帮助其它同学,或利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其它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明显的提高。
第五篇: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体会
个人认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过程。过程则需要时间,如果一个学校里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谈论怎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我校信息技术课是每个班两周一节课(1-10班逢单周上课,11-20班逢双周上课),其中减去每个月月考,段考,还有学校各种活动冲掉的课时,一个班一个学期能上5节信息技术已经很不错了。记得上个学期,有一个班我只上了一节课,其他课时全部冲掉了。试问,在这样的短的时间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提升到怎样的一个高度?所以,新课改后,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我们这门课,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每个班一个周安排一节课或两周一节课,这样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那是多么的困难!当然,按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是一周两节课,在这样的情景下,谈谈怎样提升学生素养那就显得不是那么困难了,既少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以下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鄙人浅见,班门弄斧,见笑了!
1,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其他科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效的将信
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如,英语老师上课时可以介绍常用的学习网站和在线翻译工具,让学生课余时或上信息技术课时上机体验;数学老师讲到不等式时,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一些常用的算法,然后我们再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兴趣就有了,有了兴趣,提升信息素养就不在话下了。当然,除了以上两科,其他科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不能因为是我们是信息技术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包袱就让我们自己来扛!
2,所谓真理源于实践,提升信息素养就要实践,没有实践谈论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平台。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板报设计比赛,摄影,书画,网站制作等比赛等。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实际的问题引入课堂,应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那信息素养的提升就显得那么容易了。
3,学校的文化和社会的阅历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一个学校文化会熏陶一个学生的素养,当然是包括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是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伦理,世界观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校积淀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相融的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因此一个良好的校风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交流交往中,信息技术是他们的必须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适当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群体活动中,在交流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