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优秀获奖教案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欢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讲课之前,让我们来想想,假设你们现在有能力有条件选择或者设计自己的房子,那么你们会怎么选择呢?(各抒己见)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对名利趋之若鹜,有人却自甘平淡,淡泊名利。当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理由。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也做过这样的选择题,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吗?(和睦的,平等的,愉快的)。确实,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官僚,人人平等,明主而自由,他们过着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理想国度,也是他心中的精神净土,灵魂归宿。但是,在美好的理想中得桃花源在现实中有没有呢?既然没有,那在现实中,陶渊明所向往的居所是什么样呢?是不是和大家的选择是一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五柳先生传》,后人普遍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传,故曰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陶渊明的一生算得上是起起伏伏的,他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司马,大司马是什么职位呢?掌管一个国家军权的职位,可谓是十分显赫的身世,他得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可是当他少年时,家道便渐渐地衰落了,家境也逐渐贫困起来。虽然说在青年时代,陶渊明也有过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大志,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到头来只担任过几任无关痛痒的小官。直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正如每个朝代到末期一样,当时政府腐败,尔虞我诈,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这样的现实让满怀一腔热血的陶渊明很是失望,如果陶渊明会唱歌,那他肯定会低吟一曲“我的心真的受伤了。。”所以最终陶渊明果断地在他41岁的时候弃官隐退,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这次辞官之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从此结束了人在江湖人不由己的生活,直到终老于田园。
我们曾经说过“文如其人”的观点,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文如其人指的并不是文如其外貌,而是指人的经历和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篇文章来看出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这篇《归园田居》告诉我们什么经历和思想呢?让我们先来诵读整首诗歌,深入到诗歌来感悟陶渊明。(全体诵读诗歌)
这样的古诗要怎么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让我们来听听录音带,顺便纠正一下字音,等等我们请同学来帮忙翻译。翻译如下:
少无适俗韵: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适:迎合,俗:世俗,韵:气质,性格。性本爱丘山:天性就热爱山林。丘山:山林。
误落尘网中: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尘网: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浑浊的官场。
一去三十年:转眼过去就是三十年。三十年这个说法有争议,有人说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在官场中沉沉浮浮是十三年。因此也有人说是写错了,应改为一去十三年。当然,我们采用第一种说法。
羁鸟恋旧林:关在笼子里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森林。恋:留恋
池鱼思故渊: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过去的深潭。思:思念
(提示:上面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拟人和比喻,把鸟儿和鱼儿赋予人的情感,把自己比喻成羁鸟和池鱼)
开荒南野际: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守拙归园田:安守本分,回归田园生活。(总结第一部分---以上八句:主要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回归田园的缘由)方宅十余亩:住宅周围有地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草的小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荫:遮蔽,遮掩。桃李罗堂前: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罗:罗列。
(提示:以上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互文,所谓互文,就是指也就是说,我们这两句话应该合起来翻译:榆树柳树桃树李树都在堂前罗列着都把后檐遮蔽了。)
暧暧远人村:隐隐约约可以见到远处的村庄。
依依墟里烟:依稀可以见到远处村落里的炊烟。狗吠深巷中:狗在深巷中叫。鸡鸣桑树颠:鸡在桑树的顶端啼叫。
(提示:以上两句是什么句式呢?省略句,倒装句,原文应该是“狗于深巷中吠”,“鸡于桑树颠鸣”)
户庭无尘杂: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有余闲:陋室里有余暇清闲。余闲:余暇清闲。(总结第二部分:以上十句: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画: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于黑板上画出第二部分的内容)久在樊笼里:久在樊笼里的我啊。樊笼:比喻仕途。复得返自然:又能回到田园了。
(总结第三部分:总结全诗,表达回归田园生活后的愉悦心情)在翻译了全文后,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刚才说得选择了。陶渊明选择的是追逐名利还是淡泊名利呢?淡泊名利。我们说,很多时候,文章的标题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你们告诉我,“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呢?(“归”)。
既然是“归”字,那么我们来提出四个有关归的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就算是完整地理解整篇诗作了。
首先,从何而归?诗人是从哪里回归到田园生活呢?纵观全诗,找出关键的两个词语(尘网,樊笼),那诗人用尘网和樊笼比喻什么呢?(官场生活)没错,我们在介绍文章背景的时候就说过了,陶渊明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晋末年,当时官场腐败,阶级斗争激烈。陶渊明即使胸有大志,但是生不逢时,于是他悔恨自己身处这腐朽的朝野。大家说说,哪个字眼说明陶渊明悔恨自己身处这黑暗的官场呢?(“误”)那诗人的这种悔恨,痛苦之情深吗?(深),为什么?(因为“一去三十年”,时间太长了。)
其次,为何而归?诗人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生活呢?用我们诗中的原话说,就是“性本爱丘山”,没错,回归田园生活是天性使然,那既然是天性,大家想想,为什么当初又要出仕呢?(因为是“误落尘网中”)也就是说,当官并非是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在封建社会,有志的人儿要想建功立业,要想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只能走仕途之路,也就是当官。但是又因为当时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在这样的局面下,要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有可能吗?不可能。就像在当今的中国,你想当个清官容易吗?不容易。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同流合污,还能有什么方法呢?只有选择明哲保身,归隐田园。
第三个问题,“归向何处”?(归向田园)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有何特点呢?我们结合我们刚才画的图来分析一下。这副图画,抓住了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动静结合,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浓淡咸宜,构成了一副生机盎然,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这一切的一切跟诗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歌颂田园生活,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和谐生活的心境。
最后一个问题,“归来如何”?诗人在回归田园生活后的心情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这两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走出樊笼回归自然之后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的,喜悦的)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么自由呢?因为户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有余暇清闲,再也不用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终于有自己自由的天地和时间了。当然,我们说,这种自由指的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收束全文,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独立。
总结全诗:《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二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
一、教学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四、探究、品悟(熟悉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一)、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先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作者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重点)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以上问题。
⑴从何而归?(哪些诗句中的哪些字眼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明确:官场。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⑵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诗句里读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追问: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追问:既然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为何要出仕?作者用了哪个字替自己辩解?(注意炼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这个“误”字包含着作者的懊悔及对官场的厌恶。(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据我们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又做官,难道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为了大济苍生,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只是个托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最终彻底醒悟,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继续留在官场的代价就是同流合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追问:归园田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明确:
B、守拙归园田。(注意炼字)
追问:如何理解“拙”?
明确:拙与巧相对,守拙就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守拙实际是拒绝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坚守自己的本心。(误——守——归)(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何如?
师:诗人自己是如何概括他的田园生活的?如何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有余闲”? 明确:“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这句话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师: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3、把握了诗歌感情,全班朗读,进行评价。
师:从我们同学朗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分析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意境。
(三读体味)
师: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我们刚刚围绕题目中的“归”字着重体会了诗人情感。我们这首诗是不是也验证了这句话呢?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就是诗人所生活的田园。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师:这些景物写在诗歌中,就是营造诗歌意境的意象。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展开讨论准备发言。(点拨鉴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思考这样的景物引起了我们怎样的联想、想象,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抓住写景的角度:远近、声色、动静。)诗句赏析参考: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小结:
(板书)这八句话作者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动有静地描绘出一幅简朴幽雅、清新自然、祥和安谧、宁静闲适而不失生机的优美的田园生活画画(恬淡自然)。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第三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二 关于作者: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学生回答)提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 四 解题
找题眼:归 归向何处:田园 五 品味田园之景
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2.诗人着重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户庭 虚室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
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接下来,再把视角往远推,把自己的小房子放在一整片宁静的村庄中。“依依墟里烟”,让我们在一片炊烟袅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了不让我们有冷清之感,又及时的配上了一点声音。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显出了乡间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安静祥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
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官场生活)
“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
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七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个是“朴”,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八 再次朗读全文 九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再次品读《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李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作者简介(与陶渊明有关的四个称呼)
1.“田园诗人”
2.“靖节先生”
3.“五柳先生”
4.“隐逸诗人” 三)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诗歌情感
点拨: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
四)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五)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把握:
韵:气质,品性。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
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 荫:遮蔽。
罗:罗列、排列。六)理清诗歌思路,并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1.明确诗歌思路 朗读思考:
1)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2)看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为“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因此诗歌可分为三部分。诗歌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爱丘山——落尘网——思归——归隐田园
第二部分: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所见: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落
炊烟
所闻:狗吠
鸡鸣
所感:无尘杂
有余闲
第三部分(总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明确诗歌意境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明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之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地鸡鸣,而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的意境。
3.明确诗人情感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1)比喻
2)衬托
3)对比
4)情景交融
5)白描
八)讨论: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那就是他敢于舍弃名利,从官场中走出来,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到了快乐。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取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2)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对描写的景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突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
求一两句名句„„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