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战争与和平”
【教学内容分析】: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面临战争,人们期盼和平。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教学本组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本组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会认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新闻,创设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
5.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研讨】
理解并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掌握书信的格式,体会和平的重要性。【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课时划分】:
13、《夜莺的歌声》
3课时
14、《小英雄雨来》
2课时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3课时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共14课时
13、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四、精读课文
1、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2、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3、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
1、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2、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二、朗读升华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三、安排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夜莺的歌声》一课、让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儿童、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板书: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解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教师板书:(以下仅作参考)
①游泳本领高
②上夜校念书 ③掩护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宁死不屈
⑥机智逃生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四、研讨品读
1、激趣: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出示问题: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为什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六、作业
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被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所感动、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位小英雄。课后请大家要以下的作业中任选两项完成。
1、点击“资料袋”、了解战争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的伤害。
2、仔细阅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听。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4、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缅怀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战争图片,制作课件。向学生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
2、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2)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新课:最近我们一直在谈论着一个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课下同学们又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下面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作以介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分类。)
2、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4、师: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轻读课文。
要求:(1)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5、学生自由读文。
6、指名朗读课文。朗读中注意进行正音。
二、默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学生的问题,解释一些词语,读好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3、认读词语: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女、充满
解释:“蓝盔”。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篇课文是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板书:问候与感谢),接着是对爸爸出征前后的深情回忆(板书:倾诉与怀念),最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板书:发出呼吁)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下面请你再读课文,从以下三部分内容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
问候与感谢 倾诉与怀念
发出呼吁
2、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有关段落,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读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精读课文1—5自然段)。
1、师:在信中,失去爸爸的雷利先回忆了两年前那一段痛苦的经历,请同学再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一下雷利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你从中体会了雷利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师:雷利悲伤,雷利痛苦,雷利怀念自己的父亲!这又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呢?再读1-5小节。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可勾画,可写小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点拨、指导朗读。(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情境创设:
师: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充分想象雷利等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情景。
师:我忘不了的是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生齐读3小节。
3、师:多美好的约定呀,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来迎接他。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4、师: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谁能想到是用这种方式回来的,没有鲜花,没有拥抱,没有欢笑,有的,只是这样的场面(课件出示图片、音乐二泉印月),学生配着音乐读。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应怎样读“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试读。(可从低到高,表达出爸爸和我们对和平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也可从高到低,越来越坚定,让爸爸的心声宇字句句去撞击每个人的心灵。)
5、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过渡:一位扞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3、4、5自然段。
7、师:作为—位维和战士,爸爸呼唤和平,更用生命扞卫了和平,所以今天,儿子向爸爸献上了—束最美的鲜花,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对—个普诵的维和战士的最崇高的赞赏。齐读这一句。
学习第5自然段时,把“我”对爸爸的热情讴歌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评价放在—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爸爸是为和平而献身的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和平。
三、感受呼声,激热爱和平之情(精读6-9自然段)
1、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雷利紧紧是为失去这样可爱的爸爸而发出了呼声吗?不是!读6-9小节。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所得回答出自己的看法,找到重点句子。
2、出示: “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联系现实,体会“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2)体会“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和平之花”指什么?{和平太美好了,所以将它比喻成花。)
结合资料谈一谈,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
为什么说“罪恶的子弹’?
②师:正是还有那么多罪恶的子弹威胁着无辜的人们,所以说,我们的“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尽管美丽,却很容易被摧残。
(3)感情朗读6、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4)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师: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发出了呼声呢?
引导学生用“不仅仅„„而更是„„”等多种句式表达。
(因为自己失去了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师:让我们和作者雷利一起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齐读第8自然段。
(5)师: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出示这句话)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师: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的呼吁,那就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四、拓展呼声,升华维护和平之情。
1、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此时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指名学生练习说话。(可以对“恐怖分子”说,对“战争的发动者说,可以对“武器的制造者”)师:就让我们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呼吁—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2、师(指板书)小节: 如果我们都具备“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和平之花就不再娇嫩(捧去“娇嫩的”,补写“永驻人间”),就会永驻人间,这不仅是—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愿。
3、师: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要正确引导。)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娇嫩的)“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教学中为充分落实这一点,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学习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性以读促悟、以读激情、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语、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性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学习。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细读第一部分(1-4节)、了解战争
1、欣赏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生活的图片。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字词质疑、引导全班讨论答疑游弋:(军舰)在海上巡逻。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频频:屡次、连续几次。祈盼:祈祷、盼望。
四、文中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1、轻声读文第1—4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地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2、感兴趣的同学请起立朗读相应的自然段。
3、自由读文、同桌交流完成下表:
地点 原先美好与宁静 现在的景象
大海
沙漠
夜空 学生读课文交流(A、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B、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4、全班讨论完成表格
(1)说说原先是如何的呢?(大海—海鸥的乐园,沙漠—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2)谈谈现在又如何?(游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不速之客;轰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它们的梦幻;频频发射的导弹,搅得很不安宁;散落着地雷的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3)把原先和现在的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4)从这样的对比中你意识到什么?(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5)质疑: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中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在每节末尾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吗?(围绕战争的罪恶说)。
(6)师补充板书:把表格中的“现在”改成“遭战争破坏后”。(7)指导朗读:你觉得应该应该怎样朗读?学生小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学习内容教学程序与策略学生活动教学随笔与教后反思。
五、激情朗读第5节,升空情感。
六、教师总结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话?(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激情朗读“这究竟是为什么?”作者在课文的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让我们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来朗读第1-4自然段。
1、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的体会,用你自己认为合适的情感读第五节。
3、指导朗读: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高声朗读第5节吧!
4、师导:在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5、出示《儿童和平条约》,全班齐声诵读:“儿童和平条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我们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二字概括,就是“和平”。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中要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词语的理解可以在初读课文时以检查词语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在指名朗读纠正读音中理解,还可以根据学情在课文的阅读感悟中检查,总之,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把握。在;理解感悟课文时,一定要做到以读代讲,要引导学生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朗读,体会战争的残酷,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把为什么的原因具体化,而不是用“战争”两字贴标签,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拓展补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点拨规范学生的语言,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同桌互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记忆“读读写写”的词语。
4、教师听写词语。(可以听写意思写词语;近义词、反义词。)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采用对比读的方法学习句子)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
这4个句子带点的部分都是一个恰当的比喻。恰当的比喻让句子变得生动又传神。我们的习作也需要恰当的比喻。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第二、三课时
一、触景生情
1、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2、启发谈话:
战争给从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真情表达
1、指出要求: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1)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2)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3)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4)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四、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五、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自己修改作文
第四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二、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三、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四、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五、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4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材研读: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通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罗丹言行的句子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并感受通过言行描写人物的方法。本篇的略读课文教学,基于学生有略读课文的学习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提示的作用,用足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在交流感悟中,寻找精读的落脚点,努力实现“教应略,意须丰”,“略中有精,精略相辅”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一下吗?(专心致志、聚集会神……)
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
4、小结:你看,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邀请
挚友
径自
上锁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
斯蒂芬·茨威格 指名读。
理解“挚友”。什么样的朋友叫挚友呢?(关系很好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知己、至交…)
“径自”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径自”所在句子读一读,理解一下。指名说。(只顾自己……)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齐读词语。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最能体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呢?(第二段)
2、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前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起先情绪怎么样?激动。板书: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哦,你是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很激动,是吗?那你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罗丹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更加激动了。板书:更加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这句话中让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词?越干越有劲,(说明罗丹改得很满意)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时间过得很快,说明他做得很认真。)带着你的理解去读读这个句子。
罗丹的情绪还发生了什么变化?陶醉了。板书:陶醉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提示,我觉得他改着改着,不知不觉地陶醉了,表现在文中的哪个句中呢?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是啊,罗丹就是这样如痴如醉地工作着,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直到这时,罗丹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板书:平静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从罗丹的情绪变化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
(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在文中哪个句子?
你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是啊,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那么你能否将的感受写成名言呢?
4、指名学生交流,并命名某某同学的格言。
四、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将自己的名言做成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激动-更激动-陶醉-平静 动作、神态、语言
第三篇: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
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
福彩希望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执教人:李永凯 班级:二年级 学校:福彩希望小学
/ 19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一次有趣的观察》及语文园地四组成。这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在读、思、议、做中自主感悟科学道理,积淀科学素养。教学内容:
15《动手做做看》 16 《邮票齿孔的故事》 17《画风》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4、自主感悟重点词句,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5、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
6、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1、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3、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具学具:
挂图,卡片,小黑板
/ 19
课时安排: 10-----12课时 动手做做看 两课时 16 邮票齿孔的故事 两课时 17 画风 两课时 18 一次有趣的观察 两课时 语文园地四 两课时
/ 19
15.动手做做看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认读、会写文中生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培养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导入
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
/ 19
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二、对话平台
1、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2、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
伊琳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⑴ “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⑵ 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⑶ 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⑴ 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⑵ 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四、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 19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伊林娜生气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做看,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五、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3、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3、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二、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⑴ 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⑵ 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⑶ 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⑷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 19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四、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五、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板书设计:
其他小朋友(同意)水不会漫出来
朗志万
水杯图 伊琳娜(不同意)
水漫出来了 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 19
16.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是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小小的齿孔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孩子们会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到发明与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进而使他们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自主感悟重点词句,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课前准备:生字卡片、邮票(带齿孔和不带齿孔的各一张)、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邮票,激情导入)
1、出示第一枚邮票。同学们知道邮票的用途吗?(寄信、文化交流、欣赏、记录重大事件、收藏……)
2、每一枚小小的邮票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邮票的齿孔是怎样发明的?
2、默读课文,初知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 19
3、小组讨论:
“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小组推荐代表或自荐在全班交流。
4、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真方便,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的人,还是研制邮票打孔机的人?一个反映灵敏、聪明手巧;一个善于观察、用心思考,要创造发明,二者都需要。
5、老师设计或选择一个问题,启发学生尝试解决:
据说,最初生产的卫生纸是完整无孔的,人们使用时需要用手撕开,使用起来不方便。后来,有人建议在一小段一小段之间切成孔隙,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拓展思维,动脑实践:
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哪些不方便?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巩固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组合互帮互助认读生字。
2、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3、教师抽查,游戏认读等。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正是因为阿切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才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有了邮票打孔机的发明,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作业:同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结所学,交流感受
1、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带齿孔的邮票怎么发明的?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集体解疑。
2、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邮票齿孔的故事,认识了阿切尔这个伟大的发明家,我们应该向阿切尔学习什么?
3、假如阿切尔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 19
二、指导朗读
1、找好朋友商量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反复练习。
2、指名朗读,适时评议。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我会认:
把要求会认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
2、我会写:
⑴ 认读要求写的生字,口头组词。
⑵ 介绍自己识记这些字的方法。(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合一合、减一减……)
⑶ 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三、作业
1、完成“填填写写”。
2、组词:
刀()
尔()
更()
正()
力()
你()
便()
整()
四、拓展知识
1、读一读“我知道”。
2、学生自由交流所了解的有关邮票的知识。
3、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邮票。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英国 发明家
善于观察、思考、实践
教学反思:
/ 19
17.画风
教材分析:
《画风》一课讲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在画画时,宋涛提出画风的想法,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他们互相激励,用不同的方法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感悟课文中小朋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和思维品质。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 19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⑴ 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①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④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⑵ 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⑶ 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⑷ 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
“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
/ 19
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
“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
“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写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板书设计:
红旗 飘
画风
风车 转
小树 弯
雨丝 斜 教学反思:
/ 19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过渡: 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对课文的朗读和词语掌握的不错,那么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深入文本,学习感悟。
/ 19
1、同学们,作者在对扁豆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现在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请看大屏幕:
现在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_”出画出作者观察扁豆时有趣的发现。多读几遍,和同位交流自己的感受。
2、感悟有趣发现:
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发现很有趣?
是啊,有趣的是我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着缠上去,结果第二天,蔓儿 偷偷的跑到了右边。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发现?你们能读出有趣吗?
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感悟趣三:为什么这个发现很有趣,您能具体说说吗?
原来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扁豆蔓儿真的是向右绕着爬的呢。大家说,这样的观察有趣吗?你能试着通过朗读,读出扁豆生长的有趣吗?
3、孩子们,这样有趣的发现,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写小作者认真观察的词句。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4、交流画出来的词语,现在让我们抓住这些词读出自己的体会。谁来读?
5、孩子们,你们看,作者为了发现扁豆蔓儿到底是怎么爬的,他不仅细心观察,而且连续观察了很久,最终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小作者的观察过程多么细致啊。
6、这样细致地观察,我们一起练习复述吧。那现在,请大家按照老师的复述提示,同位合作练习复述这一段。
/ 19
交流复述。
7、欣赏着大家精彩的复述,老是觉得小作者的观察真是一次 有趣的观察。然而这样的结果是作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高兴)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小作者高兴的心情。
二、复述练习
孩子们,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小作者发现了扁豆的生长特点,那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课前大家做了准备,谁想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过程?
同学们,看来,生活处处皆学问,老师希望大家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那样,你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三、拓展阅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向右绕着爬?
扁豆蔓儿 仔细观察
向右绕着爬!
教学后记:
/ 19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课前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 19
①课件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如“月”“夫”,学生认读。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②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③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当“小老师”领读,试组其他新词。
④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试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词语和句子。
3、我会读
①自读小故事,同桌互相正音。
②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
⑤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 19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制作
先……再……接着……最后……
清楚、完整
教学反思:
/ 19
第四篇: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
(1)人们在大自然中会领悟到很多哲理。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蜜蜂,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2)大自然还带给我们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们看过那日出和日落,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就星月稀疏了。
2、要广开思路,就必须观察和体验。如何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呢?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首先要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其次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观察景物可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摸等等。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
大自然的启示
暑假里到峨嵋山旅游,行走在山中,触目所及,无不是苍翠欲滴,生机勃发。寺庙隐现于林中,给秀甲天下的峨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逍遥客,不管是在金顶,还是猴群时常出没的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我只想尽情享受大自然呈现于我们眼里的美丽,尽我的理解力去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寓意„„
在山中小憩时,我突然注意到这种情形:树杈交错、枝叶繁茂的树木,都长的不是太高;而挺拔向上、横空直指的大树,反而枝杈短小、树叶稀疏。在林中,我特意走到一棵我叫不上名字的大树下,树身粗过三人合抱。向上看,树干高达数十米,它旁边的树木,有的可高达百米以上,巍然耸立,自成磅礴气势,这样一些庞然大物,树冠却只有低矮树木的五分之一;再看树身上,还依然残存着一些枯枝„„
看着这情景,我的心中禁不住忽有所动:那些低矮的树木,它们为了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好处,为了能得到比其它的树木更多的欲望的满足,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它拼命地伸展着自己的臂膀,生出更多的枝叶,去攫取,去抢占风头,去占有春光,从而使自己失去了向上的力量和长势。而那些高大的树木,也许它们从一出生就只想着向上、向上,它不想与其它树木去抢占空间,所以,除了生命的必需之外,它们不需要太长的枝。它不想那么贪婪的去攫取阳光雨露,所以,它不需要太稠密、太大的叶。它不断地抛弃自己的肢体,让那些多余的枝条枯死,积聚起足够的的营养全力供给树干,好让它茁壮地成长,勇敢地迎接风暴的洗礼。
无言的自然之书,正是用这样无字的一页默然地向我们透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一个人的欲望愈多,希望捞到的好处愈多,那么,那么给与他蓬勃向上的机会就越少,成为人间一棵巍然的“大树”的机会就越少。而那些清心寡欲、心无旁鹜的人,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不断地丢弃一些“欲望的枝杈”,甚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不能不要的好处,他们也弃之不取,只留下那些能使自己变得粗壮和向上的力量。这些人看似非痴即傻,但却最终成就了人间非凡的业绩,成为一棵离太阳最近的“大树”!
自然与人间、万事与万物,莫不同此一理啊!
我的发现
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某种事物的某些奥妙,在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经历,当然,连我这个不爱发现的人也会发现事物的奥妙,如果不信,请你仔仔细细地来听一听。
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荷叶一定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再仔细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这样的。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可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哦,原来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纳米级组成的纳米薄膜。纳米薄膜铺在荷叶表面上,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行的,还要多查阅书籍。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其他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可爱的小蚂蚁------------------“快来看啊!”赵航突然大声喊道。我和叶昌围上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花坛的边沿上爬来爬去,显得十分忙碌。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搬运一块面包渣。
我们三个便蹲在旁边观察起来。只见这群蚂蚁围着面包渣,推的推,拽的拽,忙得不亦乐乎,面包渣也慢慢向前移动。在它们通往墙根的路上还有许多蚂蚁在跑来跑去,好像在举行一次重大的活动。
叶昌说:“这些蚂蚁真顽强,我来把它们的路拦住,看它们怎么办?”说着,他抓来一把沙放在蚂蚁前进的路上。没想到,蚂蚁们抬着面包渣绕过沙子,从花坛的边沿上走了。赵航说:“你躲得过叶昌,你躲不过我。”赵航从家里拿来胶水,在蚂蚁的洞口涂了一层。一只小蚂蚁被胶水粘住了,其它的蚂蚁一起来帮忙,接着又有几只蚂蚁被粘住了。我们认为这下蚂蚁肯定没办法了。忽然,只见几只蚂蚁吃力地拖来一小片树叶放在胶水上,把洞口的道路铺好了。最后终于把面包渣拖进了洞里。
看到这情景,我们目瞪口呆。这些小蚂蚁真顽强,真聪明啊!我想:我们在学习上不也应该具有小蚂蚁的这种精神吗?
一样的爱
我喜欢读书。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像一条小路,带我进入一个新鲜的世界。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如同铺路的石子,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总是带给我不同的美好体验。其中,有一块石子,形态如可可西里的精灵──藏羚羊。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我的成长。
它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在西藏的故事。一个猎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健壮肥大的藏羚羊。于是,他立即拿起枪瞄准猎物。没想到,那只藏羚羊没有跑,反而朝猎人走了两步,扑通一下,给猎人跪了下来。同时,两行长泪流了下来„„猎人还是开枪打死了藏羚羊。藏羚羊死的时候,依旧跪着,泪痕清晰。当困惑不解的猎人第二天剖开藏羚羊的肚子时,才吃惊地发现,有一只小藏羚羊正躺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死去了。原来,藏羚羊妈妈是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才下跪,流泪„„猎人将藏羚羊母子埋了起来。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猎人。
看完这个故事,流泪的藏羚羊妈妈就化作那块奇特的铺路石,牢牢占据了我的脑海。我被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母亲。
因为,是她精选了每一颗为我铺路的“石子”。而且,她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记得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外出。汽车高速行驶之中,前面的车突然停了。妈妈赶紧急刹车。就在妈妈刹
车的那一霎那,她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却伸向我,用胳膊尽力拦着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车停了,妈妈的身子也几乎要扑到我这边来了。
我明白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为了孩子,都可以献出生命。我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会爱我的妈妈,也会爱动物!因为人和动物有着一样的爱!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的。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热爱生命”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65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5.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2.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单元准备:
1.语文主题丛书(3)2.整本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课件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自学掌握生字词,读熟课文。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板书:春天。看到这个词语你你眼前的出现了什么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春天来了(音乐响)
生: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百花齐放的样子。蝴蝶再花丛中飞翔,蜜蜂采蜜。柳条儿也发芽了。
2.同学们说的真美,在这多姿多彩的春天里盲女孩她安静也正以她独特的方式触摸春天,板书-——触摸春天,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上讲台,拿出你的文具袋。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失去了光明,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校园,看不见敬爱的老师和同学,更看不见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的眼前将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可是,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她眼中的春天依然是多姿多彩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盲女孩。
二、自读课文,读通课文。要求:
1.选择自己读得好的自然段向大家展示。其他人认真倾听。2.找出文中藏有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3.再读难读字词。
4.找出自己预习时读不好的句子,当小老师指导同学们来读。5.师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及重点生字的书写指导。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朗读,指导“畅”的写法。生当小老师指导“磕”的写法。指导生读好。
(2)“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挣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查字典明确“悄然合拢”中“悄”的读音。并用动作理解。师范读,生评议,指名读,体会令人惊讶的场面。(3)生反复读自己读不好的句子。
三、交流反馈
师:安静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她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再次把目光回到文章,默读课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眼中的安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课件:安静是创造奇迹的女孩。)
学生交流自己真切的感受,师引导让生多说。
四、小结:这个创造奇迹的女孩,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能大家还有很多的感受,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探究。
五、作业:
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六、《丛书》阅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揭示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昨天初读了<触摸春天>,今天我们再次用心灵走进这篇文思兼美的文章,板书课题.教育家朱熹曾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明.”对于一篇好文章何尝不是如此------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明.本文中就有许多文辞优美但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我们反复品评才能深谙其中的含义.投影明确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方法:
(1)扣住重点词句,展开联想深入领悟.(2)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深入领悟.(3)联系生活实际(自身经历),深入领悟.(4)联想名人,名言,故事,书籍,深入领悟.(5)抓住原句反复沉吟,找出感悟.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我们开始新知识旅程之前,我们首先来温故而知新.2.首先,我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大家昨天练读的成果,以段为单位,男女生接力读全文,好吗?(读完后简评一下,鼓励为主)
二、谈话引导,点出奇迹。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可是安静却看不见春天。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安静却着着实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内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多姿多彩。她做到了一个明眼人所做到的一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安静创造了什么?——奇迹!大声地读(出示幻灯:这真是一个奇迹!——齐读)
三、品读奇迹,感悟安静。
过渡语:(出示幻灯片)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1.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呢?
(1)安静在花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出示幻灯片)
A、说说看,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呢?
B、想象一下,如果你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走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摸摸索索、磕磕绊绊、踉踉跄跄)
C、读这句话。根据学生的朗读提问:这可不是一般的流畅——很;不是没有磕磕绊绊,而是——没有一点儿;多么不可思议啊,创造奇迹的是个盲童。
过渡语: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呢?
(2)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出示幻灯片)“留连”什么意思?(留恋;恋恋不舍)你从“整天、流连”这两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安静是个有感情的女孩,她爱花,爱春天,爱生活,别忘了她可是个盲童,多么乐观、多么活泼、多么灵气的女孩啊!你根本看不出她是个盲童。)
(3)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慢慢地、极其准确地:让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用词精确,更不难体会出安静为我们所创造的奇迹。
2.师: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奇迹还在继续……请看第4自然段。
(1)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出示幻灯片)
A、你从哪儿感受到这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盲姑娘)
B、悄然什么意思?竟然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她没有想到什么?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
C、我们都有过捉蝴蝶、捉蜻蜓的经历,可就在你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我们做着安静所做的动作,我们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我们却捉不到,为什么?
D、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能够抓住蝴蝶,是安静神奇的灵性,你认为什么是神奇的灵性呢?
——聪慧,有才智。
——用心去捕捉,用心去体验,自然就有了奇迹的发生。所以与其说是蝴蝶被安静拢住,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同学们善于联系前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个好方法。
(2)指导读:此时安静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惊讶、兴奋……)你能读出她(高兴、惊讶、兴奋……)吗?(指名读)
3.(出示:指名读)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安静的内心的感受呢?(陶醉、沉浸、幸福、甜蜜……)
(1)多么幸福啊!多么奇妙啊!多么令人感动啊!蝴蝶给安静带来了一整个春天!可是,安静居然把蝴蝶给放了。
(2)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女生来读这两句话)
A、安静为什么把蝴蝶给放了?(蝴蝶也有生命,不忍心伤害它;放飞蝴蝶、放飞心情、放飞春天、放飞希望)
B、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得见吗?“张望”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一个盲人,“张望”用在她身上似乎有些不够准确。但仔细想想,我又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她是用什么张望?(看不见;她是用心在张望。)那她在张望什么呢? 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她仰头张望——飞翔的蝴蝶、美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等
练习:“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看见了()。
生:她仿佛看见了(蝴蝶在飞翔。)…… 师:谁愿意带着这种感觉读?(生读,师指导)师:此时此刻,在安静的心上,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此时此刻,在安静的心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C、指名有感情地读这一自然段。
4.学生交流句子,感悟安静。
(1)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如果说安静在花香中穿梭是个奇迹,而当她极其准确地伸手拢住蝴蝶是个奇迹,那么,当她放飞蝴蝶的时候,这样的奇迹就令人感动了。谁也不会想到,但是想想却又是那么必然,安静这个八岁的盲童,是在用心灵与春天对话,与世界对话啊!安静告诉我一个道理:
(出示幻灯片)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能不能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由说)。
师: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们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小练习:()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过渡语: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想对安静说点什么呢?
四、生活延伸,深度探究。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像安静这样,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师总结:从小就残疾的孩子,但是他们却用心灵扣开了生活之门,感知着这个缤纷的世界(出示幻灯片)残志不残的张海迪让人敬佩,残奥会上运动员们以顽强的毅力赢得了一枚枚奖牌,一群聋哑姑娘们以她们那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亿万观众,海伦.凯乐是个生活在盲,聋,哑三个世界里的人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成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他们懂得(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和他们相比我们要幸运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让我们再大声朗读这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五、课下延伸。
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2.全班交流:“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七、小练笔:整理收集的有关的热爱生命的小故事,仿照本文写出来。
八、丛书阅读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看到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五、丛书阅读
19.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好,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读读自己的感受。(是的,活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就是有归律的心跳。)
2.那生命还是什么呢?我们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但同学们也不能白白地欣赏,我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你观赏了图片后,请你告诉我,生命是什么?
3.是啊,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命,才有了这个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世界。那么在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眼里,生命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她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生命
生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3.思考:文中的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生自由读课文。)4.检查反馈:
⑴ 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语句?(交流,抽读,正音。)
⑵ 文中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但是,我们却可以让()体现出()。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感受生命
1.这是三件及其细小、极为普通的事情,但作者却通过这三件小事向我们传递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含义?把自己的感悟写在空白处。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1)从第一个事例你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体味到的。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跳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从三个感叹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小飞蛾的求生和作者惊叹读出来。
教师小结:当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你有没有看到过像“小飞蛾求生”的这种生命现象? ⑵当小飞蛾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生时,那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又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是从那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几天。”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当你看到这样的一株小瓜苗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小瓜苗的倔强和对小瓜苗的敬佩之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像小瓜苗那样顽强生长的生命现象?(3)刚才,我们都静听了自己的心跳,为什么一次小小的心跳也能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呢?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杏林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四.交流讨论,理解真谛
1.作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很有可能会感到活着是一种负担,还不如死去,但是当作者发现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时,当她看到一棵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时,当她亲耳听到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作者深深的思考。2.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能结合杏林子的生平来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教师小结:杏林子就是一个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她的生命是美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光彩有力,就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无论构成生活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五.拓展升华
1.学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的人或事,谁能来说说? 2.你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3.如果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如何加?为什么? 4.小结:文章可以结束,课堂也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青春的生命不必像张海迪、海伦、杏林子那样有太重的负担。我想说的只是,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将“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六、丛书阅读 七.作业
1.课下准备一篇读了<<生命
生命>>后的感受。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生命有限
瓜苗不屈向上
静听心跳
价值无限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
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小“意外”。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
20*花的勇气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谁能说说带有“春”字的词语或诗句。(生汇报)一提到“春”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春花烂漫的景象,应该说娇艳的花就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了,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娇艳的花通常是在温暖、舒适的春光中绽放笑脸,展露娇媚的容颜,然而在四月的维也纳,有些小花却有着莫大的勇气,敢在冷风冷雨中绽放。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去感悟花的勇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看到这个标记*,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借助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解决前两个问题。
1.请同学们翻书至91页,请大家默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然后用笔画出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生默读并画出问题)
2.师问: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3个)分别是什么?(生汇报,师板书:读、思、悟)3.请大家自主解决前两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4.学生汇报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些变化呢?这四个词语你在文中找到了吗?作者为什么失望?
a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b因为作者就要离开维也纳了,他仍然没有看到小花从草地上冒出来,所以感到遗憾。
c因为小花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所以作者感到惊奇。
d因为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所以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5.这几个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心情)这也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作者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同样也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师生齐说)
三、品读感悟,解决第三个问题。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是让你感触很深的语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再细细地品味,体会一下。2.生汇报,朗读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语句。
a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这段话都写出了小花的什么?(颜色、样子、数量)这么美的小花,那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吧。(个别读,齐读)过渡:同学们,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让自己喜欢的语句。(屏幕出示)
b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
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草地)你们觉得这两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寂寞、泛滥)引导品读“寂寞”
“寂寞”这个词用在句子中好在哪?(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草地上没有小花的点缀,显得非常单调。)
师: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难道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不是绿地寂寞了,其实是(作者)寂寞了,失望了,我们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引导品读“泛滥” 师:你们听说过什么泛滥?(洪水泛滥)绿色到处泛滥,你怎么理解?等我们上五年级会学习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草原》,在课文中老舍用“一碧千里”来形容草原,同样写绿色多、广,你们觉得“一碧千里”与“绿色泛滥”的感情色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生汇报)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情感,“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疑,字字句句都是失望。谁来失望地读一读这两句话。(指生)
c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傲然挺立”是什么样的?(就是骄傲地站起来),那么这些小花为什么骄傲,凭什么神气十足的?(生答)
3.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变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此时你们感受到了吗?花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发现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现者份勇气?(拔地而起)
(1)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用“拔地而起”这个词形容的一般是什么?(生答)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么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呢?(作者是被小花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那份勇气与力量深深地折服了)。
(2)(屏幕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四、升华情感。
1.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拔地而起,傲然挺立,这就是花的勇气,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呢?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你情感的语句把屏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屏幕出示:小花有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梅花有勇气—— 松树有勇气—— 种子有勇气——()有勇气——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何人何处也体现着这种非凡的勇气呢?(生汇报)
2.同学们当你们为岩缝中茁壮成长的小树喝彩时,当你们为绝境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们为双耳失聪而意志坚强的贝多芬感动时,你们对生命,对勇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感悟呢?那就请同学们结合你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书中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与感悟。(生写,师放音乐)3.生汇报 4.小结: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无论你多么弱小,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希望,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力量,只要有勇气,我们的生命天空就永远是凯歌嘹亮,彩霞飞扬。那就让我们高声地告诉自己,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屏幕出示:勇气与生命同在,勇气让生命更精彩!)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摄人心扉的语句,去欣赏那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六、丛书阅读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可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出示要求:
A、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B、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C、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么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批评、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 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踊跃、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 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内容具体
B、写出真实感受
C、题名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2、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请同学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5、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使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四、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