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页例题1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理解和概括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
3.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难点
概括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导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课前游戏——热身运动。
全体同学起立,同桌交换位置。在刚才交换位置的过程中,请说说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同桌之间说一说)
2.看图列式计算。
□+□=□ □+□=□
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观察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学互动
【学习活动】探索加法交换律 出示主题图
学习任务:解决p17例1 学习方式:先自学再同桌或小组交流 学习内容:
1.说说例1告诉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并同桌交流你的解题思路。3.展示。请同学将计算过程板书到黑板上。4.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多说发现)
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5.验证:每人举一个例子。要求计算出结果
6.展示分享所举的例子,思考:从所举的例子来看,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例子?
7.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或字母方法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填空
()+()=()+()
师:这样的算式能填完吗?谁有好办法能把所有答案包括进去?
8.小结: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9.对口令。根据加法交换律做对口令的游戏。10.应用。计算下面两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测评练习。
1.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做在练习本上。
96+35=35+()204+()=57+204 37+()=59+()76+()=()+76 ○+78=78+()a+()=45+()2.判断下面哪些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1)320+450=450+320()(2)37+45=35+47()(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4)147+B+53=147+53+B()(5)139+75+25=39+(75+25)()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36+59+64=()+()+()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29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1: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如何列算式。
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
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0+56=56+40)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37+45=45+37
88+32=32+88
53+29=29+53&&&&
(3)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归纳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4)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b=b+a
(5)学习教科书第28页的例题2。
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或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288千米。
比较这两题的结果怎么样啊?(相同)
因此可以写成:(88+104)+96=88+(104+96)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后一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前一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6)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加法结合律又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找找表格中数的特点。
3、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2、3题。
加法的验算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第27、28页。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一 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 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这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有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 应用成果,巩固知新
1.“练一练”
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四 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在()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选择这个内容中作为赛课内容,我是考虑再三的,也是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内容的情况下选择的。首先,它是一个计算为主的内容,而计算教学历来都是比较枯燥的,没有多少的趣味性,再次,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加法交换律不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所以,上好这个内容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总算还是成功了。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首先是引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引入,才能在课的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说,刚才老师走下来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教一(4)班了?我说,没有啊,我教的是四(1)班啊,别、别、别你就别骗我了,我都看见了,你教的就是一(4)班了。同学们,这位同学是把什么和什么看错了?由此引出生活当中像这样交换以后闹笑话的事情可多了!看大屏幕:人骑马。哥哥在河边钓鱼。花猫在捉老鼠。交换以后得什么呢?学生在嫣然一笑的同时,引入到了数学:数学上有时候也不能这样换,如27,交换2和7的位置,得什么呀?能换吗?学生显而易见是懂得的。接着接着过度:是啊,不光是生活中,数学中有时候也不能随便换。这里的语言过度还是自然、恰当的。可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在语言上转折,巧妙地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不过,今天的这节课,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数学上,有没有有的时候换了以后大小却不变的 呢?
这样的导入,是富有情趣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了质疑。
那么接下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举例子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数学规律。首先,通过共同计算,得出几组三组等式:7+8=8+7,26+4=4+26,12+31=31+12。
师:不过老师觉得呀,数学课堂上光会算是不够的,聪明的孩子还会思考,谁在刚才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黄老师出的这主题目有什么规律?学生积极举手,都想做聪明的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学生就说: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老师随即把这话写在黑板上,但没有标上句号。而是随即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例子还能找到有一些吗?只有这三组?没有还是不止?师:那你猜猜看,像这样(用手势表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例子还会有多少?,学生的回答是无数。既然是无数,那问题就来了:是不是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了这个问题上,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用举例子验证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接下来的时间,学生埋着头,静静的思考问题,希望自己能聚更多的例子。有的学生举了10个例子,有的举了3个左右。还分别举了分数的,举了一些比较大数,全班同学,把各种各样的例子合起来,是否可以说明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了呢?知识的形成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规律,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知识,学生学会了用举例子验证数学规律的方法,举例子,不单单是多就可以的,而且要全面,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我想,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更多的帮助,数学课堂的内涵、延伸都得以有效体现。
最后,即将结束的时候又通过一个个练习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一个导问题:“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说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的吗?你们想去看看吗?”,让学生经历下数学家的证明思想,加法用的是“集合图”,第二个练习中的思维拓展题:“()+()=()+()”,又给学生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符号感。
不足的地方:教师忘记强调,a和b 可以表示任意的两个数。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17页: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老师星期六准备骑自行车去郊游,在途中我遇到一些问题,想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3+6 8+5 46+32 37+59 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1、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
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是不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含有符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8、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使学生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方法应用
1、游戏:对口令
师:45+68等于„„(生:68+45)
指名一学生与全班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进行练习。
2、完成课本“做一做”。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9页练习五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