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

作者:xxkxjs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11-02 16:49:54 浏览次数:329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单元集体备课及各课时教案

单元教材解读

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同样兴味盎然。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构建了这一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组成,是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构成了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教学资源分析

《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探究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为后面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几课的综合与提升。通过这两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研究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方法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4、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

5、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6、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了解不同的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8、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9、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10、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用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0、蒸发 : 1课时;

21、沸腾: 1课时;

22、凝结: 1课时

23、水的三态变化: 1课时

24、小水滴的旅行: 3课时

20《蒸发》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蒸发的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几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影片。

2、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蒸发的现象。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自然景色图,让学生观看,请同学们谈谈有什么想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二

探究过程: 活动一:认识蒸发现象 1、思考:水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学生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现象、室外晾衣服等现象。

3、让学生说一说水跑到哪里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做一做中体会蒸发现象。

5、讲解蒸发的概念:“不慢慢变甩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6、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探究水蒸发进会吸收热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汇报实验情况。

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

3、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4、相互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5、学生感悟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活动三: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2、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提自己的假设。

3、学生对比实验

4、提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水量要相同,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自由活动:

1、制作“天气预报器”

2、学生动手制作

拓展活动:

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课余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

21、沸腾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3、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4、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2.凝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上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凝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让我们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23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水在甚么情况下能变成水蒸气、变成冰。

3、知道水在4摄氏度开始膨胀,在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教学重点难点

水的三态变化是在不同的冷热条件下形成的。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

一、教师准备好凉水、冰块。让学生先测量水的温度,再测量冰块的温度。做好记录。讨论水温度高,冰块的温度低。总结出:水结冰时的 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水----------(受冷)---------结冰 活动二:

问题: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冰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哪里去了? 讨论研究: 衣服里的水结了冰被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在空气中。

冰----------(受热)---------------水蒸气

如一杯开水正冒着热气,盖上一块玻璃,我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附着在玻璃上的小水珠。

水蒸气--------(受冷)--------水

(联系人工降雨)活动

三、水的三态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冷藏车间、冬季自来水管破裂、冬季窗户上出现窗花

晒盐等等。拓展活动 :地球上的南北两级到处都是厚厚的冰层。地球气温逐渐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调查了解 网上查阅

搜集图片

搜集资料

察自然现象

做好记录。

24、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活动过程设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二)1、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三)1、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活动

举办一期主题为:“不水滴的循环旅行”的班报。

第二篇:苏教版五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P 47-48 例1、试一试、练一练、P50练习八 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教学重点: 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立刻行动起来,组织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捐款活动,抗震救灾的捐款中,同学们捐款了吗?捐了多少元?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师:在听到灾区的情况后,许多同学还购买了学习用品,准备寄给灾区的小朋友。(出示场景图)(1)这是同学们购买文具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师整理问题,)(3)该如何列式呢?

(4)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2、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1)师:猜猜看,小明和小丽大约用了多少元?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准确计算出来吗?试试看。

(2)列好后,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同时指一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

校对黑板学生竖式。你做的与这相同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引导时注意突出: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末位对齐不行吗?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3、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用刚才的方法,同学们能计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吗?试试看。生独立完成。(同时指一板演)

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也要把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感悟到了什么?

(二)试一试

这里还有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几道问题,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解决吗?指名板演。校对答案。4.75+2.65=7.40 4.75-2.65=2.10 能把计算结果化简吗?

讨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结论。

三、巩固运用

1、看谁细心。(练一练1)

2、小小诊所。(练一练2)

3、开火车(练习八 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着重引导联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四、总结延伸

送给同学们一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各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保你数学好成绩!

第二课时 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 :P48-49例

2、试一试、练一练、P50-51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场景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减法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

1、一个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

2、一支水彩笔比一个笔记本便宜多少元?

以上两题怎样列式? 计算时被减数百分位、十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 学生独立解决并在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3、小结:今天研究的小数减法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追问7.5为什么可以看作7.50?0.6呢?13看作多少?

2、错误集中营练习八第4题

发现错误并订正。计算时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1)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2)某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3)被减数末尾可以看作“0”后再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要养成随时验算的习惯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看了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5、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5题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P50-51练习八第7-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83-0.5 9.2-6 2+2.8 17.5-2.5 3.4-3.1 0.73-0.23 3.6+2.4 5.89-2.19

2、竖式计算并验算

8.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八的第9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后延伸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竖式计算并验算

第四课时 运算定律的推广

教学内容:P52 例

3、练一练、P54 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休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限时计算练习九第1题,开火车口答。

2、出示挂图: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列式计算出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1、出示例3问题:小华把这四件文具,每样都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师问: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8.9+3.6+6.4+1.1)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8.9+3.6+6.4+1.1 8.9+3.6+6.4+1.1 =12.5+6.4+1.1 =(8.9+1.1)+(3.6+6.4)=18.9+1.1 =10+10 =20(元)=20(元)小组讨论: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哪种算法简便些,为什么? 这样简便的依据是什么?

2、归纳小结。

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可以运用。应用加法运算律同样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计算简便。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提问:这里的а、b、c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

3、练习。

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3.8+5.7+6.2=(3.8+□)+5.7 1.25+6.3+4.75+3.7=(□+4.75)+(□+3.7)师指出:在计算中,往往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问:每题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怎样算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怎样理解“接力赛的总成绩”一词含义?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九第2题。

师: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计算规律与整数减法计算规律相同)师指出:这些规律在小数减法中同样适用。

2、指导完成练习九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4、5题解题的思考过程。师: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第五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 例

4、P54-55 练习九第6-9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教学内容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大润发吧?那儿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按哪个键,显示什么)用计算器算出结果,核对结果。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怎样判断计算是正确的呢?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练习九第9题

3、分两组比赛: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4、、练习九第6题

5、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小组讨论: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怎样求池水的深度?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第七课时 探索与实践

教学内容:P58 探索与实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二、评价与反思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三、总结与教育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四、延伸与拓展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计算的经历和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首先用四川地震创设情景,引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以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因此我又利用情境让学生计算了一位小数的加减。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在出示教学情景图后,我让学生看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整理列出了5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其余留作课后讨论。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我对这部分的处理不太到位,讨论时间有些短,学生的表达有些零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用了16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形式多样,分层合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三篇:五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一定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山东荣城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任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预习感受:

⑴ 课文主要讲什么?

⑵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⑴ 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① “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③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④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⑤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⑵ 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① 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②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③ 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

⑴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⑵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

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⑴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⑵ 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⑶ 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⑷ 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⑴ 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⑵ 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⑶ 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⑷ 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 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并用讲故事的方法使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习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

5、学会评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故事、谈看法

1、自己出声朗读“父母的爱”中三则小故事。

2、指名读第一则小故事。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指名读第二则小故事。

6、小组内交流。

7、班级交流:

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指名读第三则小故事。

9、小组内交流。

10、班级交流:

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1、交流对这三则故事的整体的看法。

二、说自己、明事理

1、同位之间讲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2、指名在班上讲。

三、熟记故事、讲给父母

1、读熟这三则小故事。

2、先讲给同位听。

3、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的时候呢?敞开你的心扉和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困惑吧!

1、同位之间交流最想给父母说的话题。可从下面选择:

⑴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⑵ 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⑶ 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

所说要真实,语言表达要清楚;举的事例要完整。

2、整理自己和同学交流时的发言,列成提纲。

3、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习作成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教师总结,指导批改

1、总结此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修改意见。

2、指导批改:

要求:

⑴ 出声朗读你要批改的文章,标出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⑵ 看文章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实。

⑶ 看是否运用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⑷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感受与作者交流。

⑸ 在文章最后写出总的看法以及修改意见。

二、放给学生,互评互改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同学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三、佳作品读,集体评价

同学推荐(或自荐)一两篇习作,在班上朗读,请大家一起评论。

四、整理评语,修改习作

认真思考同学给出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把习作重新抄写一份。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

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

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

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

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

5、拓展:

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三、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

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3、拓展漫画:

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

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教学反思】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回顾·拓展”尚属新生事物,也是我们五年级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组教学内容本身的“回顾”、“拓展”,而应该把它嵌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这样,这一新生事物才会显得更有生机和魅力。《回顾·拓展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 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对于漫画教学,在以前的小语教材中相见甚少。在本次漫画《父与子》的教学时,我没有单纯地就“漫画”而学“漫画”,一笑了之,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读”漫画、“看”漫画、“欣赏”漫画的方法,学会从漫画本身读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从而受到教益。

第四篇:六年上第五单元最新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2014——2015学上学期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 : 姓名:学号: 成绩:

出题人: 辛长虹 检查人:董莉君

一、看拼音,填汉字:(24分)

yí tǐ zhì jìng kū shòu shì shì huǎng rán dà wù

六、判断:(5分)

1.《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采用了倒叙写法。()2.“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这句话是比喻句。()

3.“扎、畜、正、佛、行”除了“畜”剩下的都是多音字。()4.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5.课文《一面》中,六次描写鲁迅的“瘦”,体现了鲁迅于健康不顾,把整()()()()(hú lún tūn zǎo zhāng guān lǐ dài bǎo jīng fēng shuāng()()()

二、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6分)

憎恶()A、zèng B、zēng 供品()A、gōng B、gòng 追悼()A、dào B、diào 殡仪馆()A、bīn B、bìn 摩挲()A、mó B、mā 颈上()A、jǐng B、jìng

三、组词:(8分)

漱()扭()窜()畜()嗽()纽()蹿()蓄()

四、在括号里填写近、反义词:(4分)()——熟识——()()——伶俐——()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1.天空中挂着圆月。(扩句)

2.车夫那饱含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3.童年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我们不能忘记。(改为反问句)

4.我们要改正并认识自己身上的缺点。(修改病句)

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的意志。()

七、日积月累填空:(10分)

1.在鲁迅《自嘲》一诗中,体现作者对敌人和贫苦百姓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句子是。

2.面对革命,我们要勇于创新,正像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说的:。

3.鲁迅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正如许广平所说:。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选择:(10分)

1.“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句话是对闰土()描写,体现了闰土的()。2.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的人。

3.“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暗含的成语是()。4.“四周黑洞洞”指的是()。

A周围有许多黑洞B社会黑暗,没有光明 C天黑,伸手不见五指 5.鲁迅(),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少

A、关心女佣 B、雪地捕鸟 C、救助车夫 D、笑谈碰壁 E、看瓜刺猹

九、阅读:

①二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一种)全新的思想,正是鲁迅先生点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②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的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③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去,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面条子吧!皇帝也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饸饼子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站着,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1.从上下文推断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1)时弊:

(2)泰然:

2.用横线画出文中对鲁迅外貌描写的句子。(2分)3.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4.本文写了哪三件事?各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或性格特征?(12分)(1)第一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5.将本文与《一面》比较,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面》写的是青年售票员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本文写的是鲁迅先生与青年学生的师生交往。

B、本文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耳上夹铅笔”的细节,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工作辛劳。

C、本文与《一面》,写的都是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这个主题。附加题:(20分)

一、选择,可单选,可多选:(4分)

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一生创造和翻译了很多作品,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

A、《狂人日记》 B、《坟》 C、《呐喊》 D、《野草》 E、《故乡》 F、《朝花夕拾》 G、《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H、《社戏》 I、《热风》 J、《华盖集》 K、《彷徨》

二、请将下列作品中的人物与作品连线:(3分)

阿Q 《祝福》

祥林嫂 《孔乙己》

孔乙己 《阿Q正传》

三、古诗填空:(7分)

1.《过零丁洋》作者朝代的,在这首诗里能体现作者的铮铮铁骨与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体现了作者虽然眼前的无数青山遮挡了的视线,但挡不住爱国之心。四、六年的同窗情谊,你的小伙伴一定在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你的笔把他(她)的外貌特征描述出来吗?(6分)(不少于30字)

第五篇:五上第五单元作文

第五单元作文

一个小女孩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扎着两条羊角辫,身上穿着一条紫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零零碎碎地点缀着黄色的小碎花。无意间,她发现,路旁的垃圾箱前随处可见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小女孩心想,哎呀,假如眼睛不好的人一脚踩上去滑倒在地上,那该怎么办。膀说:便继续捡起步”。

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组漫画通过生活中一件十分平凡的小事,谴责了那些乱丢垃圾的人。同时还提醒人们要讲究文明,不能因为想少走一步路而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记住,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它,爱护它。当你把垃圾随意丢在地上时,你想过没有,假如一个星期后你路过这里时,闻着垃圾散发出的阵阵臭气,看着天空中到处飞舞的苍蝇。你会不会骂道:“这些乱丢垃圾的人实在是太缺德了!”但你想过吗?你不是曾经也在这里乱扔过垃圾吗?

下载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科学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各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上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11、飞 夺 泸 定 桥 一、 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成语造句。 水流( )( ) 高山( )( ) 翻( )越( ) 心( )胆( ) 震耳( )( ) ( )钧一( ) 奋不( )( ) 浩浩( )( ) 摇摇(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振( ) 撤( ) 飘( ) 妄( ) 震(......

    青岛版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汇编)

    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神秘的夜空,从幼年时就充满了好奇;对星空中的一些古老传说也有点耳闻,所以他们对星空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对星空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观察记录方......

    五上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李静 《窃读记》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书是享受,这在文中成了妙趣横生的享受。在动作神态与语言的生动描写......

    统编五上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设计方案单元名称:小学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课题: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设计者:郑东新区心怡路小学一.单元目标设定的依据1.单元主旨:了解作者是怎样......

    五语上第五单元教案

    第( 五)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教材分析: 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范文合集

    备课人:章建敏 第二组 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

    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范文]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17.猫/郑振铎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

    五上第四单元教案

    13 在大海中永生 授课时间: 共 课时 本节课为第 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点击鼠标,屏幕出现邓小平的......